多倍體多面手 探索額外染色體組真面目漸成氣候—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多倍體將會有很多用途,我們現在知道的只是皮毛。

一個有著正常數量兩倍染色體的人體細胞試圖分裂。 

圖片來源:NEIL J. GANEM/波士頓大學

 

細胞分裂通常會遵循一個簡單的規則。在複製DNA後,細胞分裂,產生兩個子細胞。幾年前,當時在美國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讀博士後的Andrew Duncan拍下了小鼠肝細胞分裂的影像,結果令其同事目瞪口呆。「我們看到一個細胞分裂成3個或4個子細胞。」Duncan說道。Duncan現在是匹茲堡大學的一名組織生物學家。染色體通常在分裂前會整齊地排列在細胞中間,然而很多肝細胞中的染色體卻以非常規的形式排列。

 

這些肝細胞在分裂前有著不同尋常的行為,因為它們是多倍體,攜帶著額外的染色體。染色體在植物、昆蟲、魚和其他一些生物中盛行。但大多數的人類細胞是二倍體。事實上,額外染色體通常會給哺乳動物的細胞帶來麻煩。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猜測多倍體是否會為哺乳動物細胞提供一些優勢,例如增加蛋白質合成等,但始終未能驗證其想法。隨著科學家逐漸識別了一些可以幫助調節多倍體的蛋白質,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最近科學家開始探索這種奇怪的細胞狀態可能具有的功能。這些額外的染色體是否會為細胞儲備能力,從而使其應對壓力和傷害呢?「真正懸而未決的問題是為何一些細胞會是多倍體?」北卡羅來納大學(UNC)的發育遺傳學家Robert Duronio表示,「我們正準備開始回答這個問題。」

 

儘管多倍體神秘的功能之謎尚未解開,一些研究人員已經希望利用這一現象做更多的事。他們試圖用多倍體對抗某些癌症,從而迫使細胞停止不受控制的分裂。

 

利與弊

 

Duronio和同事在2009年的一篇論文中描述道,多倍體就像是「一個危險的惡作劇」。對於正常的兩套染色體來說,一個額外染色體的出現可能是災難性的,例如導致唐氏症候群。它還有一個潛在的危害。「它可以致癌。」波士頓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細胞生物學家和兒科腫瘤學家David Pellman說道。Pellman稱,多倍體並不會在所有情況下都導致癌症,但是風險很大。其同事在2013年發表於《自然—遺傳學》上的報告中稱,37%的癌症都涉及到多倍體。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p53會在DNA數量異常時提醒細胞,從而實現自我凋亡或者減少分裂。俄亥俄州立大學生物學家Gustavo Leone解釋道,因此細胞在變成多倍體之前,會使p53和其他能抵禦基因損壞的蛋白質喪失功能。

 

由於對細胞周期的研究,研究人員逐漸掌握了細胞成為多倍體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在適當情況下,一些蛋白質會引導細胞成為多倍體狀態。為了調整細胞的染色體情況,一些研究小組最近使用小鼠開展多倍體轉基因實驗。通過實驗,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藥學家Katya Ravid和同事推測,額外的基因可以幫助細胞製造血小板。

 

2010年,Ravid的團隊通過小鼠轉基因製造出大量可產生多倍體的蛋白質。儘管這些蛋白質使細胞含有的染色體組數量增加,但並未相應引起血小板數量的增加。研究團隊將報告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上。Ravid提出,多倍體的好處其實是增加細胞的結構支撐和細胞間聯繫所需要的蛋白質數量。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生物物理工程師Dennis Discher卻給出了另一種解釋。他認為,多倍體對巨核細胞的作用就像高卡路裡的飲食對相撲選手的作用——可以增加體積。「如果你問我為何細胞會成為多倍體狀態,我會說因為它可以幫助固定骨髓細胞。」Discher說道。其團隊將發現發表於2013年11月19日的《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研究人員已經從其他物種中獲得證據,表明多倍體的好處之一就是其產生的額外重量。在2012年的一項果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Terry Orr-Weaver和同事Yingdee Unhavaithaya發現,當他們在形成血腦屏障的細胞中減少可產生多倍體的蛋白質時,細胞產生萎縮,該屏障也發生了洩漏。他們還發現,擴大這些變小的細胞後,就能恢復緊密的密封狀態。

 

然而Leone的團隊卻認為,對於一種多倍體狀態達到極端的哺乳動物細胞類型來說,這種體積作用是說不通的。小鼠胚胎表層的巨大滋養層細胞中的基因組複製能達到1000個。這種細胞幫助將胚胎植入母體子宮,研究人員表示,增加的染色體允許細胞迅速擴大,使胚胎滲透到子宮內膜。「我們期待證實,多倍體的存在確實有一定意義。」Leone說道。

 

潛在影響

 

多倍體也存在於心臟和肝臟這兩個器官中,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對多倍體的另一種解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細胞生物學家Donald Fox表示,對於許多細胞類型來說,多倍體也許是一種重要的應激反應和適應方式。

 

這種說法的依據來自於一項小鼠心臟研究。在該研究中,幾乎所有的細胞都含有4組染色體。2010年,德國馬普學會心臟與肺研究中心的幹細胞生物學家Thomas Braun和同事對轉基因小鼠進行研究,這些小鼠的肌肉細胞都缺少一個可以產生多倍體的基因。儘管該基因的缺少並沒有使所有心臟細胞都保持二倍體狀態,但確實使染色體組的數量減少了約1/3。

 

「在基線條件下,小鼠都很正常。」Braun說道。不過,當小鼠在處理心臟病等情況時,其缺陷就出現了。動物心臟細胞中多倍體減少時,在心臟病發作後會泵入更少的血液。Braun稱,多倍體使心臟復甦的方式尚不清楚。

 

Duncan和同事對肝細胞的相關研究也支持這種猜測。在發表於2010年《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其團隊發現,很多多倍體細胞分裂時會產生雙倍體子細胞。但是這些雙倍體子細胞卻不會正常生長,許多會增加或減少一個染色體,該情況被稱為「非整倍體」。「大多數癌症病例都說明,非整倍體就是癌症的代名詞。」Duncan說道。

 

不過一些研究人員提出,非整倍體可以在組織或者器官中產生有用的遺傳多樣性,從而使細胞添加有益的基因副本。當Duncan和同事研究小鼠肝臟再生時,他們發現再生發生的位置有著豐富的非整倍體細胞。

 

Duncan現在猜測,肝臟中的多倍體是產生有再生能力的非整倍體細胞的迂迴方式。其團隊目前正在試圖證實,這些細胞可以刺激B肝患者的肝臟再生。

 

如何利用

 

儘管研究人員尚未解決多倍體之謎,但他們已經在想,如何應用已發現的信息。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的白血病生物學家John Crispino和同事將目光投向了由巨核細胞引起的急性髓系白血病。Crispino和同事指出,迫使細胞成為多倍體並生長成熟也許可以治療該病。

 

多倍體研究在近年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多倍體對不同的哺乳動物細胞類型有何作用仍未確定。Lenone稱,為取得進展,研究人員應該從植物生物學家的工作中獲得靈感,他們已經測試了特定環境條件下多倍體的優勢——能提高對鹽度的忍受度。科學家可以對肝臟細胞進行類似的研究。Duronio預測道,進一步研究多倍體細胞的作用也許會產生一些驚喜。「多倍體將會有很多用途,我們現在知道的只是皮毛。」(苗妮)

 

《中國科學報》 (2014-02-19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多倍體作物研究,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近日,以「多倍體作物基因組解析與品種改良」為主題的第637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一位專家生動地描述了多倍體作物超強的抗逆與適應性。   與會專家指出,面對多倍體作物基因組研究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科學家應強化科研使命,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實現農業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我國科研團隊率先完成菊花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並完成了重要的藥用菊花品種——杭白菊的全長轉錄組遺傳信息發掘。 菊屬植物染色體結構複雜,包含從2n=18到8n=72之間的各種染色體組結構。生產上作為菊花茶使用的菊花(以著名的杭白菊為例)是一個複雜的多倍體物種,有多套二倍體亞基組成。菊屬是一個非常大的植物分類單位,包括菊組和苞葉組兩大分支。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 最小真核基因組的構建是基因組學中的重要議題,被稱為該領域的「聖杯」。通過基因組的精簡,去除冗餘基因,可為認識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提供重要線索,有助於深化對基因組功能組成和運轉方式的認識。2016年,最小原核基因組已由J.
  • 染色體組多倍化,讓纖弱「禾草」變身強勁之竹
    論文第一作者之一的昆明植物研究所馬朋飛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常各種生物所包含的染色體數目是恆定的,如水稻是24條染色體,而人類則具有46條染色體,有性生殖過程中,正常配子具有的染色體數稱為染色體組,這樣水稻和人類的一套染色體組分別包括12對和23對。二倍體生物具有兩套染色體組,一套來自「父親」,另外一套則來自「母親」。
  • 遺傳變異——染色體變異
    一、染色體變異概念 在真核生物的體內,染色體是遺傳物質DNA的載體。當染色體的數目發生改變時(缺少,增多)或者染色體的結構發生改變時,遺傳信息就隨之改變,帶來的就是生物體的後代性狀的改變,這就是染色體變異,它是一種可遺傳變異。
  • 探索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之旅
    研究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組學君為大家解讀此篇文獻,共同探索數千萬年前的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昆明植物所獲悉,由該所和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 華北理工大學王希胤課題組提出多倍體指數,並對植物基因組進化史上...
    2019-09-18 11:48:16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多倍體是指一個生物有機體或者細胞中包含兩套以上的染色體的物種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的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羅靜,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呂雪梅,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少軍,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陳增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阮珏和廈門大學教授徐鵬等組成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棉花的染色體特徵和種間基因組差異的分布。
  • 張亞平院士團隊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多倍化現象在脊椎動物中極為罕見;多倍體脊椎動物在多倍化發生和其後的二倍化進程中可能經歷基因組休克效應。但對於相關演化遺傳機制是什麼、機制是否相同等問題,存在不同假說和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在張亞平院士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羅靜教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呂雪梅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院士、南京農業大學陳增建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阮珏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徐鵬教授等帶領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染色體變異》教案
    3.說出單倍體和多倍體的特點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解釋多倍體形成的原理。【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習染色體結構、數目變異以及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及單倍體的概念,提高觀察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染色體結構和數目變異的理解以及對單倍體、多倍體的特點和應用,理解生物界這種可遺傳的變異類型,感受生命的奧妙。
  • 《染色體變異》說課稿
    染色體變異是目前生物學研究中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染色體變異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染色體變異的類型—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二是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以及單倍體的概念,三是單倍體和多倍體形成的原理以及在育種上的應用。呈現的方式也很直觀,主要是染色體結構變異、數目變異以及染色體組的圖片、文字和動畫資料,讓學生先觀察再討論總結,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易於學生接受。
  • 《染色體變異》答辯題目及解析
    基因重組是自然狀態下,只發生在真核生物中的有性生殖過程中,細胞核的遺傳,包括交叉互換和自由組合,是生物產生變異的來源之一。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目變異,染色體結構變異又包括缺失、重複、倒位和易位四種類型,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又分為個別染色體增加或缺失和.以染色體組的形式增加或缺失兩種類型。【要點分析】本題屬於學科知識類問題的考查。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油菜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研究進展情況如何?《中國科學報》對此進行了採訪。 「標準地圖」有盲區 甘藍型油菜大約在7500年前由白菜和甘藍自然雜交形成,是非常「年輕」的多倍體植物。 「多倍體物種,尤其是年輕的多倍體植物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非同源染色體重組事件,這些重組事件導致甘藍型油菜內部的遺傳變異非常豐富。」
  • 失去Y染色體的尼安德特人—新聞—科學網
    但一項新研究發現,大約10萬年前,智人男性與尼安德特人女性的結合讓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發生了變化,甚至讓整個族群原有的Y染色體被取代。 這項近日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解開了一個謎:為何科學家無法找到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對數十名尼安德特人的DNA進行了測序,但由於男性化石中的DNA保存不當或被細菌汙染,現有的大多數樣本皆來自女性。
  • Nature genetics|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Coin課題組利用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30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報導了通過遺傳連鎖分析將重疊群分組和排序為假分子的PolyGembler方法。這個方法還提供了一種檢測和修復裝配錯誤的準確方法。使用模擬數據,研究人員證明了該方法具有很高的準確性,並且優於三種現有的最新遺傳作圖工具。
  • 2019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染色體變異》教案
    《染色體變異》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舉例說出並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以及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知道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的概念。3.說出單倍體和多倍體的特點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解釋多倍體形成的原理。
  • 科學家揭示真核基因組轉座子寄生策略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為解析複雜的真核生物基因組提供了「基因組生態學」視角。 論文第一作者張新巖介紹,轉座子是基因組中的「自私」元件,也是基因組複雜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座子拷貝數的增加會導致基因組大小、複雜性和不穩定性的增加。轉座子活動既可以造成染色體結構變異,也可以影響單個基因的表達,為自然選擇提供了素材,促進了生物演化。
  • 全球研究人員致力於創造首個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理解一種生物體就應該能夠重新設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