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本質思考,蘊藏在生物學中

2020-09-04 京領新國際



來源: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

作者:胡霽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生物界吃過的鹽 比我們吃過的飯還多


從今天起,我希望用生物學思維,帶給你一些新啟發。讓我們站在進化論和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上,提煉出更豐富的生命演化中的生存智慧和創新規則。


早在100年前,現代經濟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就感慨地說:經濟學應該學習生物學,而不是應該學習物理學!


而1994年,著名的網際網路思想家凱文·凱利提出:生物學的方法將被視為網際網路時代解決問題的理想方法。


巴菲特的戰友查理·芒格也曾經建議:只有通過生物學原理,才可以去預測商業競爭的結果。


生物學本來是一門古老而發展緩慢的學科,但是在最近幾十年,它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甚至有人驚呼,我們即將迎來生物學的世紀!而且,生物學是最受商業界推崇的自然科學門類之一。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看,生物學在研究什麼:


生物學歸根到底,研究的是生命在一個沉寂的物理世界中,如何從0到1誕生出來;在變化無常的自然環境中,在越來越複雜的生態系統中,生命又是如何生存乃至進化的。


而在市場中,最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同樣是企業如何從無到有地誕生,如何去生存、競爭和演化。從這個角度看,生物學和商學,其底層邏輯是一致的。



不止於此,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比商業世界更複雜、更殘酷的競爭舞臺,而生命40億年的進化史是一個更加宏大的創新曆程。


在如此宏大的時間尺度和空間維度中,億萬種生物已經演示過了無數次的生生死死、創新迭代,這一切都忠實地記錄在那些無言的基因、細胞和化石中。


因此,對商業的思考越深刻,就越需要從生物學中尋找思想資源。畢竟,生物界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還要多。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就成了指導現代商業世界最重要的思維模型之一。


如果總結一下達爾文的進化論,它其實不只是一個理論,而是包含了兩個關鍵的思想革命:


第一:生物進化,永不停息。


生物的世界並不是一個遵循神的意志,或者被物理的定律所預先決定的平衡狀態,而是在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環境的對抗與博弈中不斷變化的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去回溯,卻很難去預測。


達爾文的世界沒有牛頓物理學的那種確定性,但是卻擁有牛頓所描述的靜態宇宙裡所沒有的那種創新性。


第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才是進化的驅動力。


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並沒有任何主觀或來自神的意志的設計,僅僅是生物不斷繁殖變異的嘗試和自然環境毫不鬆懈的篩選。這個看似盲目、沒有任何計劃的簡單過程,卻最終產生了我們現在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在傳統商業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生命的創新曆程卻告訴我們,創新需要的不是照著一個預定的計劃去按圖索驥,而是通過簡單的規則,在時間耐心孕育的市場中,湧現出讓你驚喜的未知的未來。


如果說,偉大的牛頓親手把上帝從物理的宇宙裡趕走,但是在內心卻依然相信上帝是生命中的主宰;那麼,達爾文就最終把上帝從整個自然界中徹底地趕走了,讓宇宙不再需要任何超自然的設計。



生命由特殊物質創造?


一個生命體,和非生命的死物,到底因什麼而產生差異?


——這不但是一個生物學的問題,也同樣是社會和商業組織所關心的話題:塑造和維持組織生命力的源泉是什麼?



從理論上來看,生命體和非生命體都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構成。不管是一株活著的蕨類植物,還是枯萎成灰的落葉,乃至土壤中的煤炭,都是碳、氫、氧這些基本元素所構成的。


既然是由同樣的物質構成,那麼有生命比無生命的物質強在哪裡呢?


活力論


關於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非常感興趣。最直覺的想法是,生物裡面有一種像是靈魂一樣的東西,或者叫做生命力。由於生命所蘊含的這種生命力,就可以驅動生物去運動,去捕食,去發育,去繁殖。


當葉片還活著的時候,生命力就蘊含在這株植物裡。而當生命力被釋放,被消耗,不足以繼續支撐生命運行的時候,葉片就會凋零。


這就意味著,生物自身的發展和變化並不受物理化學原理的支配,而是在生命力的作用下特立獨行的去運行。這個解釋被稱為活力論。



而那個時候科學家也的確發現,生物體內的物質和非生命狀態的物質確實有一些不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有那麼一類物質,只能從生物的體內產生,比如蛋白質、膽固醇等,於是這些物質就被稱為有機物。而其他的物質則可在非生物的化學實驗中被製造出來,它們就被稱為無機物。


著名的瑞典化學家貝採裡烏斯提出,只有在生物體內,通過其它有機物生命力的作用,才能把無機物變成有機物;若在體外的話,有機物也必然來自於另外一個有機物。進一步去聯想,有機物就是生物的基本單元了。


還原論


但是,並非所有的科學家都信服這個說法。有人就提出,我們應該以科學實驗的方法,而不是觀察之後主觀想像去構建一個理論。既然說到有機物裡有生命力,那麼是否能從不同類型的有機物中分離、純化出生命力呢?或者通過顯微鏡之類的方式去直接觀察驗證呢?


遺憾的是,並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來證明生命力存在的一個形態。因此一部分科學家就認為活力論是偽科學。


他們以當時流行的牛頓的機械論的觀點,認為生命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應該也能夠被還原成物理的基本原理來講清楚。生命甚至人類都必然可以從一般的物質中構建出來。他們稱自己是還原論者。


活力論和還原論打了一場持久的戰爭,互相之間誰都不服誰。


這個僵局被一個叫做維勒的化學家給打破了。他在1828年把氰酸和氨水這兩種無機物兌在一起,產生了一個叫做尿素的有機物。


有機物可以從無機物之間產生,這就有兩種可能:


第一,活力可以來自於非生物的物體;


第二,有機物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活力的物質。不管怎麼樣,都否定了活力論。


其實,回溯到幾千年前,亞里斯多德在《動物志》裡,就已經寫到了自然從無生命物到生物一點一點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能確定它們之間的界限在哪。這就讓我們暢想,生物可以從非生物中通過某種方式構建出來,這也被稱為自然發生論。


著名的物理學家薛丁格就將還原論和自然發生論的觀點做了一個集大成,深刻地探討了生命的本質,他明確提出,生物體內部發生的事件同樣也必須遵循嚴格的物理學定律。通過對這些定律的拆解,我們就可以徹底理解構成生命的方法,自此以後,生物學家都認同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


從生命開始向下還原,最終都會得到非生命的物質;從非生命的物質開始向上搭建,也可以創造出生命的基本單元。


推手:結構的力量


但是,我們也很清楚,生命和一般機械的機器卻並不相同。畢竟,我們在宏觀的尺度觀察到了生命展現的獨特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猜想就是:在機械性的機器的內部,不同層次的運轉規律是均一的、連續的,它們之間只有量,卻沒有質的差別。但是在生命的體內,雖然底層的規律和非生物的物理化學活動並無二致,可當這些活動從微觀向宏觀通過層級的順序構建起來之後,就有可能出現非平衡的質的差別,展現出獨特的生命現象。


那麼,是一個什麼樣的構建過程,可以讓非生命的物質表現出有生命的活力了呢?


我們發現,人的體內大約有20萬到200萬種不同類型的生物大分子。它們具有生命的特徵,可以共同實現複雜的生命活動。


但如果繼續拆解,就會看到,複雜的生物大分子突然就變成了一些胺基酸,或者核苷酸這樣的有機物小分子。它們是基本的物質的形態,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生命的功能。


所以,我們知道了,在胺基酸這樣的小分子和蛋白質這樣的生物大分子之間,有一個明確的邊界。尺度往下,是還原後的非生命世界;尺度往上,通過小分子的組合構建,就產生了精彩的生命世界。



因此我們就可以說,生物大分子就是構建生命的基本單元。


問題還沒有結束:非生命的小分子為什麼組合成生物大分子之後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呢?


我們發現,對於非常小的分子而言,由於它缺乏複雜的空間結構,因此在更低的尺度上,有機物無法進行複雜的形變和操作,也就沒有展現出生命的活性。而在納米的尺度上,生物小分子通過空間結構的組合,生命的活性也就湧現出來了。


也就是說,生物大分子這些特殊的空間結構和這些結構能夠帶來的空間上的形變、操作,讓它們產生了不同的生物功能。


注意,這裡強調的是結構,而不是數量,單純的小分子堆砌並不能形成生命功能。



法門:弱鍵的連接


按照科學的想法,從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就是通過化學鍵,把原子一個一個連接起來。所以,如果找到構建起高維結構的化學鍵,就應該能夠懂得生命是如何產生的。


最經典的化學鍵是共價鍵。它由兩個原子手牽手,牢牢地綁在一起,非常堅固。無論是形成一個共價鍵,還是斷裂這個共價鍵,都需要非常大的力量才能實現。共價鍵就像是用502膠把兩個東西牢牢地連在了一起,因此我們也把這樣的鍵叫做強鍵。


但是,僅僅依靠強鍵是不足夠的。



有些鍵沒有共價鍵那麼強的連接作用,不會穩穩地一直連接在一起。甚至有的時候,它們還能夠輕易地斷開再連接,具有可逆性。我們把它叫做弱鍵。


實際上,正是因為弱鍵所擁有的看似弱的特徵,定向、柔韌、可逆,才讓它們在生物大分子的高維結構的構建中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它們單個雖然弱,合起來卻並不弱。


比如,一維的線性的蛋白質或DNA,通過氫鍵這樣的弱鍵,可以以特定的方向自發組合起來,變成非常有意思的螺旋或者摺疊結構。


和我們的直覺相反,生命恰恰是通過弱的聯繫來產生活力的。


如果生物中一切的聯繫都是用強鍵把原子緊緊地綁在一起的話,這樣的強制僵硬和不可逆的連接方式,是永遠也無法產生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是那些弱連接,反而起到了重要的組織和連接作用。美國的馬克·格蘭諾維特在上世紀70年代就發現,大部分人的工作不是從他們熟識的強關聯的人那裡獲取的,而是從相對陌生的弱連接的人那裡取得的。


小結


正是那些弱連接,讓組織更具活力和靈活度。


在組織行為學中,穩固而密切的比較硬的組織方式,有助於建立起執行力較強的小團隊;


但在一個更大更複雜的組織中,維繫整個組織的結構和秩序,就不能只靠強勢的組織模式,而需要那些超越現有框架的跨部門、跨層級的弱連接。


本文來源:公眾號 @混沌大學。混沌大學是一所面向商業創新群體的在線商學院,以哲科思維為根基,遍邀200位全球頂級師資,打造創新教育體系,幫助中國職場精英培養創新能力。



更多獨家內容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創新,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思考
    「RIM」是一種態度 「需要深度了解客戶的核心需求, 因為創新是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思考。」常紅磊告訴我們,最開始取名時其實沒有什麼想法,後來還是從眾多客戶的反饋中得到了啟發。 「『嚴謹』是指通過理性全面的思考為客戶為居民為城市創造高價值;『創新』是指通過對本質的思考,針對特定項目創造更有想像力、讓人感動的獨特空間環境體驗;『細緻』是指通過精準地控制達到設計的高完成度。
  • 氣候變化蘊藏諸多商業機會
    原標題:氣候變化蘊藏諸多商業機會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面對不斷加劇的氣候問題,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措施?在2019夏季達沃斯論壇年會「氣候變化:下一場金融危機?」
  • 書評|《創造力的本質》:與風暴同行,在思考與行動中找到創造力
    她試圖通過《創造力的本質》來告訴大家這種普遍性,鼓勵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創造力。創意的過程其實是內在體驗的過程,它的形成宛如一場風暴,慢慢聚集、形成,在不斷的思考和行動中,最終凝結成形。文中她提到的「開放之心」讓我印象深刻。
  • 江小白創始人:中國商業的反脆弱思考
    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題是「中國商業的反脆弱思考」。 用長期眼光看問題,把疫情當作另外一個投入期 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體對抗困難、克服困難、自我修復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脆弱一些,困難一來就被打垮了;有的反脆弱能力強一些。這是生物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免疫能力和反脆弱能力。
  • 書評 |《創造力的本質》:與風暴同行,在思考與行動中找到創造力
    她試圖通過《創造力的本質》來告訴大家這種普遍性,鼓勵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創造力。創意的過程其實是內在體驗的過程,它的形成宛如一場風暴,慢慢聚集、形成,在不斷的思考和行動中,最終凝結成形。每年都有新生進入建築專業,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本科生,有研究生,有的有藝術背景,有的沒有,包括你能想到的各個專業類型:科學、數學、文學、音樂、哲學、商業、醫學、軍事等等。
  • 視覺化思考——《商業模式新生代》讀書筆記之九
    商業模式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通過視覺化的思考,可以讓我們得以一窺當前商業模式的全貌,更有助於改進或者創新商業模式。同時,個人認為,視覺化思考裡也是存在一定的優先級的,常常聽到這麼說:字不如表,表不如圖,圖不如視頻,視頻不如實物。
  • 洞察商業思想演化:追溯進化論與機械論的本質區別與核心啟示
    自從進入IT革命以來,商業創新越來越快,商業周期越來越短。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企業界普遍感到傳統的商學知識、管理工具逐漸變得捉襟見肘。近10年以來,生物學與進化論的思想逐漸被引入企業管理,也從矽谷逐步傳入中國。普遍認為與進化論相對應的思想,是牛頓力學時代以來機械論的思想。究竟進化論與機械論意味著什麼?它們對企業創新與商業思想有什麼指導意義?讓我們對這個主題剖析透徹。
  • 商業閉環設計:一個系統性商業思維獨立思考的閉環設計能力
    大部分人很難去分析和理解透徹這些讓我們困惑的事情背後的本質原因,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養成系統性的商業思維獨立思考能力,通過這種獨立思考能力幫助我們合理評估個人和團隊能力以及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預期,進而幫助我們進行科學合理地判斷和和決策。
  •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編者按: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說:「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思考的人,可以擁有十倍於別人的收入。比別人多花三倍時間思考的人,就能比別人多賺百倍的利潤。」本文選自《直擊本質》,專注於「思考的方法」,書的上半部聚焦於本質思考,對「本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三樣東西就是本質?」以及「如何找到本質?」
  • 生物學解釋了現象,經濟學道出了本質
    生物學的解釋1:副交感神經被抑制人們常常用生物學來解釋這一現象。生物學是這麼說的:當人集中注意力時,身體機能仍然在正常運轉,屎和尿的量依然在累積,但是由於副交感神經被抑制,所以腸胃和排尿活動在減少。也就是說,身體很誠實,但是大腦感受不到,因此沒有下達拉屎或撒尿的命令。
  • 什麼是生物學?
    人生因為學習與思考而更加具有深度,那麼什麼是生物?什麼是生物學?我的學習來自百度百科的一部分生物 [shēng wù]具有生命活力的物體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展開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 宇宙本源、物質與意識——結合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談談個人思考
    題目很大,但並非狂妄得認為自己可以在這麼多學科深入研究,僅僅是所思考的問題必須涉及哲學、物理學和生物學,其實還應該涉及心理學,但心理學實在了解太少,暫時無法從心理學角度作思考和探討。認真思考到底層結構,其實動物的所有行為也是和植物一樣的,依然是受自身基因控制的本能行為和對外部環境的應激反應,即條件反射。只不過相對反應更加複雜化,但本質上,動物的行為和植物的行為一樣是被確定的,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任何「意識」參與的必要。
  •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大前研一老師告訴我們,思考的技術、方式跟收入直接掛鈎,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工作了20年之後,收入還是20萬,而有的人已經年薪百萬了。如果你想提高收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掌握思考的技術是關鍵。那就是要洞悉事物的本質。很多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以為自己抓住了本質,其實則是被外界的幹預、固有的經驗或者別人的勸說所誤導了。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下)
    悟性使理解更加接近或達到本質,而想像則使理解千差萬別。黑格爾的邏輯學探討的絕對精神絕對不是語言文字,不是思維形式方面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精神的自身。這種探討超出了幾乎所有學者的思考範圍。人類的理性多麼偉大呀,純邏輯的思考可以達到宗教的結果,它能夠認識到最高真理。對黑格爾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指責我是不同意的。遨遊於黑格爾的精神世界,我感覺到了與宇宙的同一,與眾生的同一。
  • Roughness與Anisotropy的本質思考
    之前我推送的方法是用凹凸去模擬劃痕,思維是很物理的方式:現實生活中會產生凹槽的地方,我就用凹凸貼圖做出凹下去的效果,以此復現現實中的物理效果。而李航的方式本質上是用roughness——反射的粗糙度——來驅動的。
  • 為什麼問題的本質總是反直覺?學會系統思考,探尋事物關係與本質
    其實,我們看見的很多事情都只是名為「地球」的巨大複雜系統中呈現出來的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本質,往往都是藏於「冰山」之下。二、通過系統思考看清問題本質,找出系統關鍵解《思辨與立場》一書中提到,強大的社會力量通過大眾傳媒起作用影響著我們新媒體對我們如何構建世界發揮著重要影響,但是,很多影響是有偏差的、膚淺的而且是誤導性的。
  • Z3:生物學思維
    今天來說一說近來頗受關注的生物學思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讓我們先來看作為學科的生物學思維是怎樣的。 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課程標準中關於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內容的闡述,是從四個方面來展開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9)一個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他必須要有哲學的思考。沒有理性的宗教信仰是不足取的,哲學思考能夠使宗教信仰不走向迷途。宗教信仰給人以精神的安慰和在困苦中生活的人們以勇氣。但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理性的思維本來就虛弱,於是宗教在他們那裡就變成了愚昧的迷信。於是宗教就在這種情形下演化成了有意無意的欺騙,成了統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中)
    要讀書、寫作、思考、追求真理、自我克制。不要太相信感覺,感覺有時候是騙人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思維探索出事物內在的原因。釋迦牟尼說過,禪定定得再深,坐個幾千億劫也不會成佛,一定要使用你的智慧。智慧是使人達到幸福彼岸的唯一辦法。(17)現代人的婚姻不穩定,透視著人性的不穩定。年輕人婚前同居非常普遍,有的人頻繁地更換性夥伴,這是理性弱化,感性膨脹的表現。
  • 段永平論本質
    來源:雪球電影《教父》原著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半秒鐘看清事物本質和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註定會是不同的」。@大道無形我有型也經常反覆教導大家要思考本質,抓住本質,回到事物的本質,分辨什麼是正確的事。邊收集邊整理大道談本質的問答,共享給大家。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