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多種抑制劑阻斷人蛋白酶體機制

2020-11-29 生物谷

2016年8月7日/生物谷BIOON/--癌細胞不僅比人體內大多數健康細胞更快地增殖,而且它們還產生大量的「垃圾」,如錯誤摺疊和受損的蛋白。這就使得癌細胞本能地更加依賴細胞內最為重要的垃圾處理廠---蛋白酶體---來將這些存在缺陷的蛋白從血液循環中清除掉。對多發性骨髓瘤等癌症的治療就利用了這種依賴性。一些用於癌症患者的抑制劑選擇性地阻斷蛋白酶體,導致癌細胞內的垃圾堆積,從而殺死它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哥廷根大學和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前所未有地詳細解析出人蛋白酶體的三維結構,破解了抑制劑阻斷蛋白酶體的精確機制。這些研究結果為人們開發出更加高效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用於治療癌症鋪平道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8月5日那期

Scienc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human 20S proteasomes enables next-generation inhibitor design」。

要知道蛋白酶體等細胞複合體的工作機制,解析出它們的詳細三維結構是至關重要的。解析出具有50000多個原子的人蛋白酶體的結構對結構生物學家而言是一種重大的挑戰。在這項研究中,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Ashwin Chari團隊與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Gleb Bourenkov團隊合作,成功地解析出前所未有的解析度為1.8埃的人蛋白酶體的三維結構,而且精確地繪製出每個原子在其中的位置。

接下來,研究人員解析出人蛋白酶體與8種不同的抑制劑(已在臨試驗床使用過或當前正在臨床試驗中使用)結合在一起時的結構。Chari說:「相比之前的蛋白酶體結構,顯著提高的解析度讓我們確定了這些抑制劑阻斷蛋白酶體的確切化學機制。這一認識使得優化蛋白酶體抑制劑的設計和療效成為可能,這是因為只有為蛋白酶體定製的抑制劑才能完全關閉它。」

研究人員發現了有關人蛋白酶體活性位點的一個重要細節。這一活性位點使得蛋白酶體能夠降解細胞的垃圾,而且它是抑制劑分子結合併關閉蛋白酶體活性的位點。與流行的看法相反的是,抑制劑和蛋白酶體活性位點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形成了一種7-環結構,該結構包含了一個額外的亞甲基。這對抑制劑的療效和化學機制產生深遠的影響。

論文共同作者、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科學家Thomas Schneider說:「儘管在人蛋白酶體的50000多個原子中,亞甲基只包含一個碳原子和兩個質子,但是它決定性地影響了讓抑制劑最有效阻斷蛋白酶體的一些化學特徵。」 論文共同作者、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科學家Holger Stark補充說:「在設計一些新的抑制劑和尋找新的候選藥物時,必須將它們考慮進去。」(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Th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human 20S proteasomes enables next-generation inhibitor design

Jil Schrader, Fabian Henneberg1,*, Ricardo A. Mata2, Kai Tittmann3, Thomas R. Schneider4, Holger Stark1, Gleb Bourenkov4,†, Ashwin Chari

doi:

10.1126/science.aaf8993PMC:PMID:

The proteasome is a validated target for anticancer therapy, and proteasome inhibition is employed in the clinic for the treatment of tumors and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Here, we describe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native human 20S proteasome and its complexes with inhibitors, which either are drugs approved for cancer treatment or are in clinical trials.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ve human 20S proteasome was determined at an unprecedented resolution of 1.8 angstroms. Additionally, six inhibitor-proteasome complex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t resolutions between 1.9 and 2.1 angstroms. Collectively, the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catalytic mechanisms of inhibition and necessitate a revis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teasome active site. Knowledge about inhibition mechanism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eptide hydrolysis and can guid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proteasome-based cancer therapeutics.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癌症、炎症與免疫--微環境下的對話

會議時間:2016.09.02-2016.09.03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Inflammation/Index.s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20S蛋白酶體是一個例外,它在古生菌和真核生物之間是保守的,它通過降解周期蛋白來調節真核生物的細胞周期。為了探究20S蛋白酶體在嗜酸熱硫化葉菌中的功能,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劍橋大學、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蘭卡斯特大學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晶體學方法解析出它的三維結構,並且在體外在它受到抑制和沒有受到抑制時,對它的活性進行了生化分析。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
  • 【論文解讀】揭示PTEN基因在蛋白酶體抑制劑抗癌作用機理
    最近,艾吉泰康®的TargetSeq®技術助力用戶論文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ene》(IF 16.304)上。論文通過藥敏試驗、基因篩選、細胞生物學實驗等多種手段,揭示了PTEN基因在蛋白酶體活性方面的生理作用,為蛋白酶體抑制劑的抗癌治療提供了精準用藥的指導。艾吉泰康®承擔了論文中的PTEN基因全長序列的捕獲測序工作。
  • 研究揭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主蛋白酶在催化過程中的區別,進而優化了主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活性。 目前尚無針對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特效藥,尚魯慶表示,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極為重要。 在冠狀病毒的生命活動中,其主蛋白酶能有效剪切病毒的蛋白前體,進而產生病毒的功能性蛋白,這對冠狀病毒的複製等生命活動極為重要。因此,主蛋白酶是抗冠狀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體在K48-Ub4泛素鏈存在下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捕捉到蛋白酶體與K48-Ub4泛素鏈結合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泛素鏈在調節蛋白酶體識別泛素化底物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為最終闡明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機制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經過持續科研攻關,南開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尚魯慶副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主蛋白酶在催化過程中的區別,進而優化了主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活性。
  • Science背靠背|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介導microRNA降解
    然而,目前對TDMD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近日,來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Joshua T. Mendell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David P.ZSWIM8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降解miRNA的機制。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30期|劉晗研究員發現蛋白酶體抑制劑耐藥分子機制並提出蛋白酶體和HDAC抑制劑聯合能防止MLL耐藥細胞出現
    除了在白血病發生中的作用外,MLL融合蛋白還具有內在的腫瘤抑制活性,而蛋白酶體抑制劑可以激活MLL融合蛋白的內在腫瘤抑制程序特異性殺死MLL白血病細胞,因此可以作為有效的癌症治療策略。在這裡,通過對MLL白血病細胞和異種移植瘤模型的研究發現,野生型MLL對於MLL融合蛋白的內在腫瘤抑制活性是必不可少的。
  • 高解析度SARS-CoV-2甲基轉移酶結構揭示轉錄後加工分子機制
    大多數研究集中於新冠病毒的結構蛋白與宿主受體、蛋白酶的相互作用,開放相應的抑制劑和中和抗體,對於病毒轉錄加工方面的認識相對較少。 二聚體與四聚體結構 根據反應機理推測,nsp16能夠催化SAM上的甲基轉移到
  • Science:揭示富馬酸鹽阻斷細胞焦亡機制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9818。此後,科學家們發現細胞焦亡本質上是由 GSDMD(gasdermin D)蛋白介導的細胞炎性壞死,與多種病理生理過程緊密相關。
  • 《Science》重磅: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解析及抑制劑開發
    目前,針對COVID-19,已經在臨床上應用了瑞德西偉、羥氯喹等抗病毒藥物,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仍在努力開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抑制劑。蛋白酶從多聚蛋白中切割出12個更小的蛋白,而這些蛋白質將會參與病毒RNA的複製。因此冠狀病毒的主要蛋白酶(Mpro,又稱為3CLpro)是一個重要的潛在藥物靶標,對抑制病毒的複製至關重要。此外,該研究探討了一種α-酮醯胺抑制劑的抗SARA-CoV-2病毒作用。通過優化結構,研究人員將先導化合物開發成為SARS-CoV-2Mpro的有效抑制劑。
  • 揭示蛋白酶體在遭受應激時的相分離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ess- and ubiquitylation-depend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proteasome」。圖片來自Tokyo Metropolitan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 今日《科學》揭示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晶體結構,加速藥物開發
    來自德國呂貝克大學(University of Lübeck)的科研團隊,利用高強度X光源,對SARS-CoV-2的主要蛋白酶及其與抑制劑相結合的結構做出深度分析。這一信息對於開發出更有效的藥物抑制病毒複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Science 中文摘要 29 July 2016
    無論地域分布的距離差異有多大,地衣中擔子菌的類別都和地衣的類別密切相關,而在六個大洲上均有含單細胞擔子菌的地衣被發現。皮質在地衣的結構上非常重要,它之前被認為是由子囊菌分化中的菌絲構成的,而如今卻被確認為兩種不相干的真菌的組合。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對pre-mRNA剪接過程內在機制的理解離不開對其內部結構信息的揭示,尤其需要獲得剪接體活性位點中心的結構以及ATPase /解旋酶的作用。自2015年以來,很多研究已經先後揭示了剪接體幾乎所有主要功能狀態下的超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 中科院等多團隊基於冠狀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開發出新型抗新冠...
    圖1新型SARS-CoV-2主蛋白酶抑制劑的設計策略以及化合物11a和11b的化學結構。為了理清SARS-CoV-2主蛋白酶在化合物11a和11b中的抑制機制,科學家確定了複合物Mpro-11a(PDB:6LZE)和Mpro-11b(PDB:6M0K)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其濃度為1.5 -A(解析度) 。這些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率晶體結構,不僅證明了SARS-CoV-2 Mpro-11a / 11b的相互作用,而且揭示了新冠病毒抑制的機理。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這一結構有助揭示人流感病毒如何破壞宿主細胞的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0月2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rchitecture of eukaryotic mRNA 3′-end processing machinery」。
  • Science:揭示HDAC6介導NLRP3和pyrin炎性體激活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1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DAC6 mediates an aggresome-like mechanism for NLRP3 and pyrin inflammasome activation」。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s8995。
  • 有助於抑制劑研發!中德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晶體結構
    來自德國呂貝克大學、德國漢諾瓦醫學院、柏林大學附屬夏裡特醫院、馬爾堡大學、赫爾姆霍茲感染研究中心、中國長春吉大天元化學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的研究團隊的這篇報告於3月20日發表於《Science》上。由於沒有已知的具有類似卵裂特異性的人類蛋白酶,因此抑制劑不太可能對人類有毒。此前,德國呂貝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設計和合成了作為主蛋白酶Mpro和3C蛋白酶抑制劑的α-酮醯胺類化合物,以獲得等效廣譜抗病毒藥物(該文章於2月10日發表於預印本平臺 bioRxiv )。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SARS-CoV-2病毒編碼的輔助蛋白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系統。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細胞自噬作為一種細胞監測機制也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或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