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網訊 「科教報國不是簡單地喊口號,實際上這是對國家對民族的事業心和使命感。」中國的科學技術走向世界前列是施蘊渝的夢想。
施蘊渝是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她奮戰於科研第一線50餘年,為中國生物磁共振研究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施蘊渝(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供圖)
1942年的4月21日,施蘊渝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是中國核物理學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開創者、奠基者。母親是一名中學老師。父親樂觀開朗、淡泊名利,一心投身於祖國的物理研究與教學;母親認真負責、關愛學生,這些品質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施蘊渝的精神內核。
1960年,施蘊渝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她回憶說:「我從小就對數學、物理很感興趣。我當時上大學報志願時,是想報北大物理系的。科大是中國科學院於1958年剛剛創立的一所新型高校,我媽媽是中學的教導主任,當時中學的校長對她說『讓蘊渝去報科大吧』,後來我就報了科大。報科大時,我報的是核物理專業。後來,我們有一部分人被分到了生物物理系。剛開始,我沒覺得自己特別喜歡這個專業,但後來等我真正開始做相關的研究工作之後,我才發現,這個專業其實挺好的。」
大學時代的施蘊渝
她說:「因為生物物理系的學生,都有很好的物理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已不再是簡單、傳統的生物學了,我後來研究的結構生物學,通過核磁共振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都需要物理學的基礎。」儘管有點誤打誤撞,最終學習了生物物理專業,但她很慶幸冥冥中選對了方向。
當時,科大的講堂上活躍著一批著名學者的身影,如錢學森、華羅庚等。這一批科學家中,有很多人如錢學森、郭永懷都是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開始走上講臺,走入科研基地,開始了兢兢業業地科學研究,以及科學知識傳播之旅。施蘊渝也感受到了老一輩科學家科教報國的情懷,看到他們身體力行的榜樣,也為她的心中點亮了科教報國的夢想。
科研報國,情繫結構生物學
1965年大學畢業後,施蘊渝開始了人生中的科研之旅。最初,她是被分配在衛生部的中醫院研究院當實習研究員。到了70年代,科大響應北京高校外遷的號令,幾經周折,最終決定外遷到安徽省合肥市。南遷初建時期的條件非常艱苦。施蘊渝隨愛人,作為科大教師的家屬,一同南遷到了合肥市。
1979年至1981年期間,她在義大利羅馬大學物理化學系,以及CNRS結構化學實驗室進修,從事計算生物學研究和結構生物學研究。1984年6月至1985年1月,她又前往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物理化學系,進行合作研究。
施蘊渝(前排右2)在荷蘭進行合作研究時與同事合影
她說:「我當時在歐洲,覺得歐洲一些實驗室的科學家非常好,他們做科研就是因為對這項研究感興趣,而且會幾十年專心致志地去幹好這件事,把它做到最好。我覺得,他們的這種科研精神挺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
海外的留學經歷大大開闊了施蘊渝的科研視野。她也非常珍惜這些寶貴的學習時光,學成回國後,她努力用自己所學的先進知識為建設科大服務。她率先領導創建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實驗室,使其成為中國科學院的院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後來成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十多年來,她領導和創建的實驗室,建立了多維核磁共振實驗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系統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質的溶液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在計算生物學方面深入開展了與蛋白質分子設計及藥物設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研究。
甘為人梯,育人展芳華
施蘊渝不僅在科研報國的路上碩果纍纍,在甘為人梯教書育人的路上,也是繁花朵朵。她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會創造各種條件,把學生送到國際一流的實驗室,讓他們去開眼界,但是學成之後,她也非常期盼學生們能夠回來。
她認為,「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最重要的就是基礎培養,重視本科生的數、理、化、生基礎教育,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培養創新性人才,這是關鍵問題所在。」
教學上,她於20世紀80年代初請來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梁棟才研究員來科大講授蛋白質晶體學課,她自己開設了生物核磁共振波譜學和生物大分子分子動力學模擬的課程,這是在國內完全空白的情況下,在國內高校率先建立的結構生物學與計算生物學完整的教學體系。她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生命科學學科原創性工作少的問題,要非常重視大學本科人才的培養和教育。」
她說:「經常,我的有些學生畢業要走了,會說『你給我們寫幾句話吧』。我說,『我送你們幾句話,也是要跟我自己講的幾句話。』一是,我們要『仰望星空』,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二是,我們要『腳踏實地』,做科學研究的人一定是要踏踏實實去幹的。三是要『與愛同行』,我們要愛祖國、愛人民、愛父母、愛我們的親人,愛老師,愛同學,愛朋友,要永遠關愛那些比你更困難的人。」
她在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期間,學院引進了一大批優秀年輕的人才,博士點由2個變成了7個,並且獲得了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成為了教育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2007年8月,國家教育部授予她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14年她榮獲了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和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
施蘊渝說:「對於一些剛回國的學生,和一些剛步入科研行業的學生,我想對你們說,你們遇到了非常好的時代。新中國建國七十年了,改革開放也有四十多年了,中國的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我們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還應該在世界舞臺上更加努力。中國未來的前途在年輕一代身上,你們一定能夠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