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蘊渝:耕耘於結構生物學的女科學家

2020-12-06 中國財富網官方

中國財富網訊 「科教報國不是簡單地喊口號,實際上這是對國家對民族的事業心和使命感。」中國的科學技術走向世界前列是施蘊渝的夢想。

施蘊渝是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她奮戰於科研第一線50餘年,為中國生物磁共振研究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施蘊渝(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供圖)

1942年的4月21日,施蘊渝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是中國核物理學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開創者、奠基者。母親是一名中學老師。父親樂觀開朗、淡泊名利,一心投身於祖國的物理研究與教學;母親認真負責、關愛學生,這些品質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施蘊渝的精神內核。

1960年,施蘊渝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她回憶說:「我從小就對數學、物理很感興趣。我當時上大學報志願時,是想報北大物理系的。科大是中國科學院於1958年剛剛創立的一所新型高校,我媽媽是中學的教導主任,當時中學的校長對她說『讓蘊渝去報科大吧』,後來我就報了科大。報科大時,我報的是核物理專業。後來,我們有一部分人被分到了生物物理系。剛開始,我沒覺得自己特別喜歡這個專業,但後來等我真正開始做相關的研究工作之後,我才發現,這個專業其實挺好的。」

大學時代的施蘊渝

她說:「因為生物物理系的學生,都有很好的物理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已不再是簡單、傳統的生物學了,我後來研究的結構生物學,通過核磁共振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都需要物理學的基礎。」儘管有點誤打誤撞,最終學習了生物物理專業,但她很慶幸冥冥中選對了方向。

當時,科大的講堂上活躍著一批著名學者的身影,如錢學森、華羅庚等。這一批科學家中,有很多人如錢學森、郭永懷都是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開始走上講臺,走入科研基地,開始了兢兢業業地科學研究,以及科學知識傳播之旅。施蘊渝也感受到了老一輩科學家科教報國的情懷,看到他們身體力行的榜樣,也為她的心中點亮了科教報國的夢想。

科研報國,情繫結構生物學

1965年大學畢業後,施蘊渝開始了人生中的科研之旅。最初,她是被分配在衛生部的中醫院研究院當實習研究員。到了70年代,科大響應北京高校外遷的號令,幾經周折,最終決定外遷到安徽省合肥市。南遷初建時期的條件非常艱苦。施蘊渝隨愛人,作為科大教師的家屬,一同南遷到了合肥市。

1979年至1981年期間,她在義大利羅馬大學物理化學系,以及CNRS結構化學實驗室進修,從事計算生物學研究和結構生物學研究。1984年6月至1985年1月,她又前往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物理化學系,進行合作研究。

施蘊渝(前排右2)在荷蘭進行合作研究時與同事合影

她說:「我當時在歐洲,覺得歐洲一些實驗室的科學家非常好,他們做科研就是因為對這項研究感興趣,而且會幾十年專心致志地去幹好這件事,把它做到最好。我覺得,他們的這種科研精神挺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

海外的留學經歷大大開闊了施蘊渝的科研視野。她也非常珍惜這些寶貴的學習時光,學成回國後,她努力用自己所學的先進知識為建設科大服務。她率先領導創建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實驗室,使其成為中國科學院的院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後來成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十多年來,她領導和創建的實驗室,建立了多維核磁共振實驗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系統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質的溶液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在計算生物學方面深入開展了與蛋白質分子設計及藥物設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研究。

甘為人梯,育人展芳華

施蘊渝不僅在科研報國的路上碩果纍纍,在甘為人梯教書育人的路上,也是繁花朵朵。她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會創造各種條件,把學生送到國際一流的實驗室,讓他們去開眼界,但是學成之後,她也非常期盼學生們能夠回來。

她認為,「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最重要的就是基礎培養,重視本科生的數、理、化、生基礎教育,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培養創新性人才,這是關鍵問題所在。」

教學上,她於20世紀80年代初請來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梁棟才研究員來科大講授蛋白質晶體學課,她自己開設了生物核磁共振波譜學和生物大分子分子動力學模擬的課程,這是在國內完全空白的情況下,在國內高校率先建立的結構生物學與計算生物學完整的教學體系。她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生命科學學科原創性工作少的問題,要非常重視大學本科人才的培養和教育。」

她說:「經常,我的有些學生畢業要走了,會說『你給我們寫幾句話吧』。我說,『我送你們幾句話,也是要跟我自己講的幾句話。』一是,我們要『仰望星空』,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二是,我們要『腳踏實地』,做科學研究的人一定是要踏踏實實去幹的。三是要『與愛同行』,我們要愛祖國、愛人民、愛父母、愛我們的親人,愛老師,愛同學,愛朋友,要永遠關愛那些比你更困難的人。」

她在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期間,學院引進了一大批優秀年輕的人才,博士點由2個變成了7個,並且獲得了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成為了教育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2007年8月,國家教育部授予她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14年她榮獲了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和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

施蘊渝說:「對於一些剛回國的學生,和一些剛步入科研行業的學生,我想對你們說,你們遇到了非常好的時代。新中國建國七十年了,改革開放也有四十多年了,中國的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我們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還應該在世界舞臺上更加努力。中國未來的前途在年輕一代身上,你們一定能夠做得更好!」

相關焦點

  •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關於開展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20...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廣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業創造熱情,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現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開展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
  • 吳蓓麗校友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吳蓓麗校友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清華新聞網12月28日電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獲此殊榮。清華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名列其中。今年36歲的吳蓓麗祖籍蘇州吳江,在無錫長大。
  • 師從施一公,不是顏寧,今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網友:牛掰
    而近些年來讓施老更加出名的除了自己本身的科研成就之外,還有培養出顏寧、白蕊、萬蕊雪等優秀的弟子。近日,施一公教授的一名弟子,不是顏寧,獲得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並且她年僅27歲,可謂是「最年輕」一代的科學家了,網友紛紛感嘆:牛掰,那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 27歲的「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白蕊:解鎖基因表達的秘密
    師從施一公,27歲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由教科文組織和歐萊雅集團共同授予,以資助女博士或女博士後在生命科學領域所做的研究——記者注),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最近火了她致力於解鎖基因表達的秘密,鑽研RNA剪接機器——剪接體這一「結構生物學皇冠上的明珠」,研究成果數次登上世界頂級期刊,為遺傳紊亂和癌症等疾病研究作出原創性貢獻。取得這些成果,她只用了5年。白蕊不認為自己是天才,她的科研之路並不平坦,能夠摘得生物學研究上的明珠,源於她對夢想的熱愛與執著。
  • 「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香山會議召開
    會議現場6月5日至7日,主題為「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26次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潤生院士、龔為民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施蘊渝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王恩多院士聯合申請,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編碼核酸重點實驗室籌備。會議聘請陳潤生院士、施蘊渝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和龔為民研究員擔任本次會議執行主席。會議從申請、批准、籌備到召開期間,均得到海內外非編碼RNA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熱烈響應,對本次會議主題表示出強烈的興趣。
  • 英國設立紀念女科學家富蘭克林的獎章
    新華網倫敦2月8日電(記者 王豔紅)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然而,很少有人能記得為這個重大科學發現做出貢獻的另外一位關鍵人物——女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最近,英國為了紀念她對發現DNA結構的貢獻而設立了一個獎章。
  • 女科學家棄美回中國,研究成果令億萬人受益,她是誰?做了什麼?
    之前,有一個中國的女科學家棄美回國,其研究成果可能會讓億萬人受益,由於貢獻比較卓越,她得到了許多社會榮譽,被評為亞洲第一人。這個令人敬佩的科學家,名叫胡海嵐,曾經在杭州第二中學讀書,後來去了北京大學生物系深造,1996年以極其優異的成績畢業。後來,她為了獲得更高的學術成就,去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研究。
  • 從學術期刊到諾貝爾獎,對女科學家的歧視有多嚴重?
    她把這封信給她的外甥、物理學家奧託·弗裡施(Otto Frisch)看。兩人一起對這一實驗結果做出了理論解釋,並以來信的形式發表在1939年元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在這篇文章裡,邁特納跟弗裡施一起提出物理學上的新概念——「核裂變」。
  • 女科學家論壇之科研伉儷專場:怎樣平衡事業和家庭?更多問題,等你來...
    閆湞博士長期從事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尤其在離子通道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其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與人類重大疾病相關的通道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研究,並基於結構進一步篩選、設計並優化潛在的藥物分子;2)植物中重要的跨膜轉運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研究。2017年,閆湞榮獲Dimitris N.
  • 佳美施陶瓷:「典雅亮麗傲視同群」
    作為佛山建陶新生力量的佳美施陶瓷,也在這大浪淘沙的洗禮中成功勝出嶄露頭角,令人刮目相看。  佳美施陶瓷有限公司是在1998年廣東大上建陶生產線浪潮中誕生的新興企業,眾所周知這批企業中如今已有不少成長為行業的中堅,贏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佳美施給人的印象是平實低調穩紮穩打不事張揚,這多少影響了品牌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 結構生物學三兄弟 & 小么妹的故事(第二回)——MX v.s. BioSAXS
    欲知前情,請參考連結:結構生物學三兄弟 & 小么妹的故事(引言)——Integrated Structural Biology。結構生物學三兄弟 & 小么妹的故事(第一回)——NMR v.s.
  • 7位女科學家的生存狀態記錄
    前不久,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揭曉,包括羅義、高利在內的10位青年女科技工作者摘得這一獎項。這是她們作為女科學家罕有的舞臺,而在舞臺的背後,還有超過2400萬名的女科技工作者。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陳玲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暗物質」---長非編碼RNA(IncRNA),探索它們在正常生命活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與疾病小胖威利症
  • 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成功...
    近日,以西湖大學為依託單位的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
  • 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丨女科學家論壇在京舉行
    本次女科學家論壇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主辦,並得到全國婦聯的大力支持。論壇由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承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協辦,並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支持。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強調,推動科技更好地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人類,是女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科技共同體責無旁貸的使命。中國科協將一如既往地為女科學家、女企業家、女創投家開展國際跨界融合創新搭建平臺。
  •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揭曉 醫學領域4人獲獎
    4月29日,國家博物館白玉廳,10位來自醫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領域的女科學家走上領獎臺,成為鏡頭裡的焦點。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這裡正式揭曉。此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委員會主任詹啟敏院士介紹,經過嚴格的評審,10位獲獎者從116個單位提名的224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入選比率約為22:1。另據介紹,吉林大學在站博士後王麗麗、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白蕊、鄭州大學在站博士後楊琳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站博士後姚菊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站博士後梁倞入選2018年度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結構生物學有多牛
    顏寧從事的是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以最具說服力的諾貝爾獎為例,百年化學+生理和醫學諾獎215項中有13項是結構生物學相關的,佔6%。 尤其是其中1962年沃森克裡克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近代生物學的基礎,也是百年來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是全球最具聲望的針對生物和醫學的私立基金組織,他們資助的科學家個個含金量十足。目前有超過300名科學家受到HHMI的資助,而其中40人從事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提名通知_資訊...
    團隊獎(1)團隊負責人須符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評選條件,團隊結構穩定、合理,主要成員須有女性科技工作者。(2)團隊承擔國家基礎科學、生命科學、計算機與信息領域(不含涉密領域)重大科研任務,取得創新性和系統性的重大成果。(3)團隊有明確的研發目標和發展規劃,並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較好的發展前景。(三)組織提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