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級近場光學成像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表面塗層電子遷移和載流子...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太陽能電池是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把光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 其中以光電效應工作的晶矽太陽能電池為主流。雖然通過摻雜及表面覆蓋抗光反射層能提高晶矽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但是超過能帶間隙和一些特定波長的光反射造成了巨大的光能量損失,反而限制了晶矽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Y.H. Wang等利用有機金屬三溴納米粒子(CH3NH3PbBr3)塗層吸收部分短波長太陽光,使其轉化成極化電場。該極化電場可以通過促進分子重排而增強有機-晶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不對稱性,從而增加表面活性載流子密度,最終將有機-晶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從12.7%提高到了14.3%。

     蘇州大學Q.L. Bao教授等人在鈣鈦礦結構微納米線的光電轉換離子遷移行為和載流子濃度分布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2016年,發表在ACS Nano上的鈣鈦礦結構微納米線的光電轉換離子遷移行為的研究中,作者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發現:1. 未施加外場電壓時, 該微納米線區域中載流子密度(圖1 g. s-SNOM振幅信號)和光折射率(圖1 g. s-SNOM相位信號)較均勻;2. 施加外場正電壓時,該區域中載流子密度隨I-離子(Br?)的遷移而向右移動(圖1 h. s-SNOM振幅信號),其光折射率隨隨MA+離子(CH3NH3+)的遷移而向左移動(圖1 g. s-SNOM相位信號)較均勻;3. 施加外場負壓時,情況正好與施加正電壓時相反(圖1 i)。該研究顯示弄清無機-有機鈣鈦礦結構中的離子遷移行為對於了解鈣鈦礦基的特殊光電行為具有重要意義,進而為無機-有機鈣鈦礦材料的光電器件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1.SNOM測量鈣鈦礦結構微納米線的光電轉換的離子遷移行為。 

d-f. 離子遷移測量示意圖;g-i,相應的s-SNOM光學信號振幅和相位圖

    2017年, Q.L. Bao教授等人發表在AdvanceMaterials的文章中再次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首次在實驗中研究了太陽能電池表面鈣鈦礦納米粒子塗層的載流子密度。結果顯示:鈣鈦礦納米粒子覆蓋區域近場信號強度高於Si/SiO2區域中信號強度(參見下圖2 b; 圖2 a為對應區域的形貌)。另外作者也研究了增加光照的時間的影響(參見下圖2 c, d)。其結果顯示:近場信號強度隨光照時間增加,從12.5 μV (黃色,0 min) 增加到 14.4 μV (紅色, 60 min),該近場信號反映了可移動自由載流子密度的變化。最終,紅外光neaSNOM研究結果證明:隨光照時間增加,太陽能電池表面的鈣鈦礦納米粒子塗層富集和捕獲了大量的電子。

圖2. SNOM測量鈣鈦礦結構納米粒子塗層的載流子密度。a. AFM形貌圖;b, s-SNOM光學信號圖-未加光照;

c, s-SNOM光學信號圖-光照30min;d, s-SNOM光學信號圖-光照60min

    作者預見,該研究對於設計新型太陽能電池,提高其轉化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研究還提出了一種使鈣鈦礦結構材料和晶矽太陽能電池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為之後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解決新思路。



相關參考文獻
1.Zhang Y.P.; et. al. Reversible StructuralSwell?Shrink and Recoverable Optical Properties in Hybrid Inorganic?OrganicPerovskite. ACS Nano 2016,10, 7031?7038.
2.Wang Y.H.; et. al. The Light-InducedField-Effect Solar Cell Concept - Perovskite Nanoparticle Coating IntroducesPolarization Enhancing Silicon Cell Efficiency. AdvancedMaterial 2017, First published: 3 March 2017; DOI: 10.1002/adma.201606370.


相關產品連結

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70040.htm

德國Neaspec納米傅立葉紅外光譜儀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94218.htm

相關焦點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載流子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廉價太陽能電池和其它光電器件等方面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成為目前國際上重要的研究熱點材料之一。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鈣鈦礦膜表面微觀形貌(晶塊大小、邊界等)的非均一性對薄膜光電性質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但其影響機制並不清楚。因此,探究鈣鈦礦薄膜微觀形貌的非均勻性對載流子壽命、遷移率以及電池性能的影響對於進一步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及構造全固態鈣鈦礦光伏電池發展至今,其電池原理一直是研究者競相探究的方向。目前鈣鈦礦電池的工作原理主要有2個觀點。第1種是鈣鈦礦作為光敏材料,吸光激發形成電子空穴對,進而電荷分離,電子注入多孔的氧化鈦導帶,電子通過納米多孔膜傳輸,稱為染料敏化觀點,MSSC原理。
  • 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單晶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對單個鈣鈦礦單晶納米線/納米片中載流子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研究。   近年來,金屬有機鈣鈦礦材料CH3NH3PbX3(X=Cl, Br, I)在構建高效、廉價太陽能電池和其他光電器件等方面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成為國際上尤為重要的研究熱點材料之一。此類鈣鈦礦的納米結構材料(如納米線和納米片),在保留優越光物理性質的同時,其微納尺寸也使得該類材料在微型光電/光學器件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鈣鈦礦」到底厲害在哪裡?
    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及其納米結構的光電特性(包括載流子遷移率、激子束縛能、陷阱態密度、螢光量子產率、載流子擴散距離、光學常數等),以及組分結構調控對其光電特性的影響;解析了等離激元和光學微腔中的基本物理參數;並進一步闡明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納米結構與等離激元和光學微腔耦合過程中的光學效應,例如:等離激元耦合中的遠場散射、近場增強、能量轉移以及電荷轉移等效應;光學微腔耦合中由鈣鈦礦納米線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超快時間分辨光譜與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11T5組)研究員金盛燁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金屬有機鈣鈦礦(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單晶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對單個鈣鈦礦單晶納米線/納米片中載流子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研究。
  • 我國科學家優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
    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迅速,其光電轉化效率從3.8%發展到目前25.5%的認證效率,被視為最具有應用潛力的新型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之一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較高光電轉換效率,可與多晶矽薄膜電池媲美,但電池的長期穩定性未達到商業化要求。
  • 上科大非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破紀錄
    基於鈣鈦礦的單節和疊層電池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但是目前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大多基於重金屬鉛的材料體系,可溶性的重金屬鉛帶來的環境問題將阻礙其商業化進程,因此環境友好型的非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錫基鈣鈦礦具有和鉛鈣鈦礦相似的電子結構和相媲美的半導體性質,包括高吸光係數、高載流子遷移率和理想的帶隙,是環境友好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理想材料。
  • 喜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實現新突破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郝躍院士團隊的陳大正博士最近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上首次報導了一種基於TeO2/Ag透明電極的正型(n-i-p)異質結雙面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分別獲得了20.96%和17.36%的雙面能量轉換效率,雙面因子達到82%
  • 揭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缺陷」之謎
    近年來,鈣鈦礦成為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新寵。相比於共稜、共面形式連接的結構,具有特定晶體結構的鈣鈦礦更加穩定,更有利於缺陷的擴散遷移。因此,鈣鈦礦具備了許多優異的物理化學特性,如電催化性、吸光性等。同時,鈣鈦礦結構非常適合作為太陽能電池吸收光線的活性層,因為它們吸收光線的效率比矽更高,轉換效率潛力更大,且製作工藝簡單、成本低、更綠色,近年來鈣鈦礦電池已逐漸成為矽太陽能電池的替代品。然而,鈣鈦礦材料製作的太陽能電池,往往會出現明顯的性能損失和不穩定性,確切的物理原因依然成謎。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消除這些性能損失的方法上。
  • 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迅速,其光電轉化效率從3.8%發展到目前25.5%的認證效率,被視為最具有應用潛力的新型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之一。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較高光電轉換效率,可與多晶矽薄膜電池媲美,但電池的長期穩定性未達到商業化要求。
  • 頻繁破紀錄 24個疊層鈣鈦礦電池技術匯總!
    Sargent 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Stefaan De Wolf團隊報導了將溶液處理的微米級鈣鈦礦頂部電池與完全紋理化的矽異質結底部電池相結合的疊層電池。為了克服微米級鈣鈦礦中電荷收集的挑戰,將矽錐體底部的耗盡寬度增加了三倍。此外,通過將自限鈍化劑(1-丁硫醇)錨固在鈣鈦礦表面上,增加了擴散長度並進一步抑制了相偏析。這些綜合的增強功能使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獨立認證效率達到了25.7%。
  • 香港大學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載流子傳輸層的器件物理研究取得了...
    香港大學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載流子傳輸層的器件物理研究取得了最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隨著能源及環境問題的日趨嚴峻,業界對於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高光電轉化效率(PCE),低製備成本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成為了光電子器件及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
  • 黃勁松等人《Adv Mater》雙極性黑磷納米片提升鈣鈦礦電池效率!
    導讀:本文首次報導了一種利用雙極性黑磷納米片材料作為鈣鈦礦電池的雙功能運輸材料的設計,能夠在電池中同時且快速的進行兩次界面載流子的提取,電池整體的效率從標件的16.9%上升到了最優解即雙黑磷界面電池的效率19.8%。
  • 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迅速發展到目前25.5%的認證效率,被視為最具有應用潛力的新型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之一。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很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已與多晶矽薄膜電池相媲美,但是電池的長期穩定性遠未達到商業化的要求。此外,傳統的低溫溶液法可以便利地製備鈣鈦礦薄膜,但所製備的鈣鈦礦通常是多晶薄膜極易在晶界或表面產生針孔和缺陷。
  • 【科技前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實現新突破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郝躍院士團隊的陳大正博士最近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上首次報導了一種基於TeO2/Ag透明電極的正型(n-i-p)異質結雙面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分別獲得了20.96%和17.36%的雙面能量轉換效率,雙面因子達到82%,為同期國際最高水平,該成果入選2019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圖鑑——2018年度ESI高被引論文中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匯總
    鈣鈦礦由於獨特的材料性質,例如良好的吸光性能,優異的電荷傳輸速率和電荷載流子擴散長度等優點,達到了高品質的產品性能與低成本製造工藝的完美結合,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穩定性提升,而成為「光伏領域的新希望」。通過科學家近十年的努力,鈣鈦礦電池的效率從2009年的3.9%提高到了2018年的22.7%。因此基於鈣鈦礦的太陽能電池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門領域。
  • 解析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陷阱態的空間和能量分布
    研究人員將金屬滷化物鈣鈦礦(MHP)的光電性能歸因於其高的光吸收係數、載流子遷移率、長的電荷擴散長度和小的Urbach能量(代表系統中的混亂)。理論研究表明,由於鈣鈦礦的低形成能,結構缺陷和晶界而在材料表面形成深電荷陷阱的可能性,可指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鈍化技術的發展(化學反應性的損失)。電荷陷阱狀態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其他設備的降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如圖1c所示,在場效應電晶體、光伏、發光二極體和光探測器等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的電極/活性層界面引入偶極時,界面處真空能級陡峭偏移,顯著改變電極的表觀功函數,有利於載流子選擇性傳輸。;(b)反式結構有機太陽能電池和或傳統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根據器件極性可劃分為傳統結構(圖3a)和反式結構(圖3b),而由於報導的先後順序不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對於傳統結構(圖3b)和反式結構(圖3a)的定義正好相反。
  • 詳細分析太陽能電池技術
    現在單晶矽的電地工藝己近成熟,在電池製作中,一般都採用表面織構化、發射區鈍化、分區摻雜等技術,開發的電池主要有平面單晶矽電池和刻槽埋柵電極單晶矽電池。提高轉化效率主要是靠單晶矽表面微結構處理和分區摻雜工藝。目前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為15%左右,實驗室成果也有20%以上的。
  • 半導體所研製出高效平面異質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目前高效的鈣鈦礦電池均採用低溫緻密TiO2與高溫多孔TiO2相結合的介孔結構作為電子傳輸層,但介孔層製備溫度較高、工藝過程較為複雜,不利於大規模生產。近年來,人們發現有機/無機雜化的鈣鈦礦材料具有幾微米甚至長達上百微米載流子擴散長度,遠高於傳統的有機半導體幾十納米的擴散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