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幹涉測量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iPALM)發現細胞粘著斑蛋白...

2020-12-05 生物谷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德華休斯醫學院,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稱為幹涉測量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iPALM,interferometric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的方法,發現了細胞粘著斑(focal adhesion)蛋白的顯微結構,從而為理解這一重要的蛋白結構,以及分析蛋白功能提供了新的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雜誌封面上。

這項研究由物理學家與生物學家共同完成,是高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發展的又一成果。近年來隨著各項工具方法的發展,尤其是物理學界接二連三出現的重大科研進展,顯微技術發展迅速:2008年,本文的作者之一Harald F. Hess與另外一位研究人員利用一部在自家客廳組裝的光學顯微鏡發展出一套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觀察細胞中個別蛋白質分子的位置,從而達到了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這是高解析度顯微技術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傳統光學顯微鏡受限於光的波長,對於200nm以下的小東西只能搖頭興嘆。雖然電子顯微鏡可以達到奈米級的解析度,但通電的結果容易造成樣品的破壞,因此能觀測的樣本也相當有限。分子生物學家雖然可以做到把若干想觀察的蛋白質貼上螢光卷標,但這些蛋白質還是經常擠在一塊,在顯微鏡下分不出誰是誰。

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可以用來觀察納米級生物,相較於電子顯微鏡有更清晰的對比度,如果給不同蛋白接上不同的螢光標記,就能用來進一步研究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

這幾年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跨越了一大步,使得研究者可以從納米級觀測細胞突起的伸展,從而宣告200—750納米大小範圍的模糊團塊的時代結束了。最新的這篇文章就是這一技術的新進步,這種iPALM是將PALM技術與光的幹涉原理結合起來,將三維的解析度提高到20 nm以內,並極大地提高了收集同樣光子後的定位精度。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就是通過這一新技術在納米尺度上觀測到了粘著斑的蛋白組織方式,粘著斑是細胞外基質與一個細胞的肌動蛋白細胞骨架之間的物理聯繫,它們能通過整聯蛋白(或稱整合素)發揮作用。它們在人體生理中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性,因為它們調控細胞粘附、機械傳感和控制細胞生長及分化的信號。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是組織良好的超級結構,整聯蛋白和肌動蛋白被一個40納米長、由部分重疊的蛋白特異性層組成的核分開,又被人踝蛋白(talin)聯繫在一起。這種多層架構產生三個或更多單獨的腔室,它們調控粘著斑的相互獨立的功能。

除了利用這種顯微技術,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還利用一種雙聚物探針,分別吸引兩種蛋白,從而能了解一個蛋白為什麼和如何在一個位點是用於細胞分裂和生長,而在另外一個位點卻是意味著細胞死亡,利用這種新型技術,研究人員能在細胞的各處快速操縱蛋白活性。(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Nature  doi:10.1038/nature09621

Nanoscale architecture of integrin-based cell adhesions
Pakorn Kanchanawong1,5, Gleb Shtengel2,5, Ana M. Pasapera1, Ericka B. Ramko3, Michael W. Davidson3,4, Harald F. Hess2 & Clare M. Waterman1

1.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aryland 20892, USA
2.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Janelia Farm Research Campus, Ashburn, Virginia 20147, USA
3.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orida 32310, USA
4.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orida 32306, USA
5.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Correspondence to: Clare M. Waterman1 Email: watermancm@nhlbi.nih.gov

Correspondence to: Harald F. Hess2 Email: hessh@janelia.hhmi.org

Correspondence to: Michael W. Davidson3,4 Email: davidson@magnet.fsu.edu

Top of pageAbstractCell adhesions to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are necessary for morphogenesis, immunity and wound healing1, 2. Focal adhesions are multifunctional organelles that mediate cell–ECM adhesion, force transmission, cytoskeletal regulation and signalling1, 2, 3. Focal adhesions consist of a complex network4 of trans-plasma-membrane integrins and cytoplasmic proteins that form a?<200-nm plaque5, 6 linking the ECM to the actin cytoskeleton. The complexity of focal adhesion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implicate an intricate molecular machine7, 8. However, focal adhesion molecular architecture remains unknown. Here we used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nterferometric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9 to map nanoscale protein organization in focal adhesions.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integrins and actin are vertically separated by a ~40-nm focal adhesion core region consisting of multiple protein-specific strata: a membrane-apposed integrin signalling layer containing integrin cytoplasmic tails, focal adhesion kinase and paxillin; an intermediate force-transduction layer containing talin and vinculin; and an uppermost actin-regulatory layer containing zyxin, 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 and α-actinin. By localizing amino- and carboxy-terminally tagged talins, we reveal talin’s polarized orientation, indicative of a role in organizing the focal adhesion strata. The composite multilaminar protein architecture provides a molecular blueprint for understanding focal adhesion functions.

相關焦點

  • APL Bioengineering:高水平的黏著斑蛋白有助讓衰老的心臟保持年輕
    2018年10月3日/生物谷BIOON/---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細胞會逐漸失去它們的形狀,從而導致我們在衰老時經歷的許多影響。這給心臟帶來了特殊的問題,在那裡,衰老會破壞讓血液在全身流動的心肌細胞內的蛋白網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關於心肌如何在果蠅中保持其形狀的新發現揭示了心臟功能、代謝和長壽之間存在的至關重要的關係。
  • 生物物理所研製出分子尺度解析度幹涉定位顯微鏡
    該工作提出了一種基於雷射幹涉條紋定位成像的新技術,並據此研製出新型單分子幹涉定位顯微鏡(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 ROSE),將螢光顯微鏡解析度提升至3 nm以內的分子尺度,單分子定位精度接近1 nm,可以分辨點距為5 nm的DNA origami(DNA 摺紙)結構。
  • Nature Methods :中國學者開發了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
    2019年9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各種基於圖像的中心位置估計(稱為質心擬合)方法,如二維高斯擬合方法,在單分子定位顯微鏡(SMLM)中已被廣泛用於精確確定每個螢光團的位置。然而,如何將單分子橫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來實現高通量納米結構成像仍然是一個挑戰。
  • 大連理工肖義教授團隊JACS: 延長光變色羅丹明螺環內醯胺在超分辨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中工作時間的策略
    > 點擊上方小程序卡片報名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肖義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解決光激活定位顯微
  • Nature 中文摘要 2 July 2015
    目前,微型光譜儀設計大都採用幹涉濾光片和幹涉鏡片,這限制了光子效率、解析度和光譜範圍。本文表明,若用由膠體量子點組成的二維吸收濾光片陣列來代替幹涉鏡片,許多這些限制都可以被打破。傳統譜儀是先用光柵或基於幹涉的窄帶濾光片對光譜進行時間或空間分離,再獨立地測量不同的譜帶。與此不同,膠體量子點譜儀是基于波長復用原理來測量光譜的:用單個濾光片和單個探測器對多個譜帶分別同時進行編碼和探測。
  • 顯微操作技術:倒置顯微鏡的用途
    顯微操作技術(micromanipulationtechnique)是指在高倍複式顯微鏡下,利用顯微操作器(micromanipulator)進行細胞或早期胚胎操作的一種方法。顯微操作器是用以控制顯微注射針在顯微鏡視野內移動的機械裝置。
  • Nature:細胞分裂模型揭示細胞與其微環境作用的方式
    生物谷報導:分裂是細胞的一個關鍵生命活動,涉及到許多分子之間的複雜作用。居裡研究所CNRS生物學家和Max  Planck研究所理論物理學家合作,構建出一種預測細胞分裂的理論模型,這一成果刊登於5月24日Nature雜誌。     研究人員利用顯微技術研究環境變化時單個細胞的分裂。
  • 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的單分子定位
    此外, 傳統免疫標記需要標記每一個切片,對於細胞組織樣品大尺度的標記是十分費錢、費時、費力的工作。儘管目前超解析度螢光顯微學成像技術已經可以對細胞中的分子進行單分子水平的成像,但因無法對沒有標記的多數分子甚至細胞器成像,通常需要藉助於非常複雜低效的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技術來彌補。
  • Nature:重磅!首次解析出細胞核骨架的三維分子結構
    2017年3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美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利用三維電子顯微技術首次成功地在分子解析度上闡明細胞核的核纖層(lamina)結構。這個核骨架(即核纖層)讓高等真核生物中的細胞核保持穩定,並且參與遺傳物質組裝、激活和複製。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 | 2017年3月16日
    相比傳統的有損電子顯微成像技術,本研究代表了晶片檢測和逆向工程的重大進展。未來的發展可望在掃描效率和精度方面得到明顯提升。本研究在鰩魚中發現電傳感細胞中電壓門控鈣通道CaV1.3和鈣激活鉀通道BK一同調節膜內外電壓震蕩,使其能夠感知外環境中微弱的電信號。這表明離子通道結構的進化促進了生物的感知適應。
  • 幹涉顯微無損測量與微納米三坐標測量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製造基礎技術與關鍵部件」重點專項:「矽基MEMS高深寬比三維結構的幹涉顯微無損測量技術」課題三「測量系統的量值溯源、校準與誤差補償」以及「跨尺度微納米三坐標測量基礎理論與技術」課題三「非接觸納米定位技術」,均由上海計量院負責。近日,上訴兩個課題,上海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
  • 諾獎得主「封神」:新顯微技術看清細胞內每個細節!|獨家專訪
    本茨格在接受 DeepTech 專訪時表示,雖然這項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但他們已經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現象。「這些現象暗示了我們目前對細胞的描述是帶有偏見的,這些發現可能會對腫瘤學、免疫學和發育生物學產生重大影響。」
  • Nature:炎症與細胞凋亡
    在炎症反應中,病原體與宿主關聯的胞質雙鏈DNA可激發NALP3非依賴性的炎症因子,接下來激活Caspase誘導白細胞介素1β前體成熟,並促進炎症發生。在自然情況下,細胞質內的DNA所導致的炎症機制一直不明朗。在本研究中,Emad S.
  • 基於高內涵顯微成像流式細胞儀的免疫學研究方案
    在這篇研究中,美國Amnis公司的ImageStream高內涵顯微成像流式細胞儀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僅完美的解決了傳統的流式分析和傳統圖像觀察的技術瓶頸,而且其強大的圖像定量分析能力也使之成為免疫學研究的利器。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12月17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和北京市電鏡學會共同主辦,一年一度的「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如期召開,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
  •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多種超高解析度螢光成像技術相繼提出,打破了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的極限,解析度提高到幾十納米的尺度。  近期,我國科學家利用快速調製的結構光照,開發了一種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稱為重複光學選擇性曝光(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ROSE)。ROSE利用六種不同方向和相位幹涉條紋來激發螢光分子。
  • Nature:利用smFRET成像技術揭示腎上腺素激活的G蛋白偶聯受體變化
    Blanchard和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Brian K. Kobilka。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位於細胞膜內的蛋白,將信號傳遞到細胞中以便調節人體生理學的重要方面。GPCR接收到的信號包括激活細胞中的這些蛋白而能夠產生視力的光線,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等化學物,觸發疼痛的信號等。將近一半的臨床使用的藥物通過靶向不同種類的GPCR發揮作用。
  • 細胞焦亡最新研究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此後,科學家們發現細胞焦亡本質上是由 GSDMD(gasdermin D)蛋白介導的細胞炎性壞死,與多種病理生理過程緊密相關。一旦發生,GSDMD 蛋白的 N - 端高聚並與脂類結合,在細胞膜上形成孔洞,細胞逐漸膨脹至細胞破裂,最終大量細胞內含物如 IL-1β釋放,激活強烈的炎症反應。
  • 上海設施質譜系統用戶發現激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Sirt1啟動細胞自噬...
    11月25日,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質譜系統用戶,浙江大學基礎醫學系教授劉偉研究組在國際期刊Cell子刊MolecularCell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MPK-DependentPhosphorylationofGAPDHTriggersSirt1ActivationandIsNecessaryforAutophagyuponGlucoseStarvation」,該研究發現一條激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
  • 生命學院何塞課題組發文報導異位的微管會引起多倍體細胞的試圖分裂
    生命學院何塞課題組發文報導異位的微管會引起多倍體細胞的試圖分裂清華新聞網4月24日電 4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何塞(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課題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發表了題為「血影斑蛋白Shot在果蠅多倍體細胞中維持核周微管網絡」 (Spectraplakin S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