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thods :中國學者開發了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

2020-11-26 生物谷

2019年9月23日訊 /

生物谷

BIOON /--各種基於圖像的中心位置估計(稱為質心擬合)方法,如二維高斯擬合方法,在單分子定位顯微鏡(SMLM)中已被廣泛用於精確確定每個螢光團的位置。然而,如何將單分子橫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來實現高通量

納米

結構成像仍然是一個挑戰。

圖片來源:WANG Guoyan Wang and OU Nanjun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濤教授和紀偉教授在《Nature Methods》網站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利用了快速調製的結構光照,稱為重複光學選擇性曝光(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ROSE)。


ROSE利用六種不同方向和相位幹涉條紋來激發螢光分子。螢光分子的強度與幹涉條紋的相位密切相關。螢光分子的定位是通過幹涉條紋的多個激發模式的強度,提供了大約兩倍的定位精度的提高。該技術將單分子定位顯微鏡(SMLM)的解析度提高到小於3 nm (~1 nm定位精度)。


為了驗證ROSE的性能,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5-、10-和20-nm點對點間距的DNA摺紙結構的三種不同網格。傳統的質心擬合和ROSE都可以在相同的光子預算下求解20nm結構。ROSE也可以清晰地分辨出10nm的距離,這是質心擬合無法解決的。


研究人員表明, ROSE可以以3

納米

的解析度解決25 * 25μm2的大視場中5 nm的結構,這意味著ROSE有能力推動提高SMLM分子規模的分辨能力。


此外,利用ROSE分析細胞

納米

結構,研究人員發現,ROSE在解決單個微管長絲的中空結構、小網格蛋白包被凹坑(CCPs)和肌動蛋白長絲的細胞納米結構方面具有優勢。傅立葉環相關(FRC)分析表明,與質心擬合方法相比,ROSE提高了兩倍的最終解析度。


通過引入沿軸向的附加激發模式,ROSE可以擴展到三維納米尺度成像。該方法有望在分子水平上拓展SMLM在生物大分子動力學分析和結構研究中的應用。(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多種超高解析度螢光成像技術相繼提出,打破了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的極限,解析度提高到幾十納米的尺度。但把光學顯微鏡解析度進一步提高到分子水平,以觀察納米尺度的亞細胞結構乃至單個生物大分子內的結構仍是巨大的挑戰。  近期,我國科學家利用快速調製的結構光照,開發了一種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稱為重複光學選擇性曝光(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ROSE)。ROSE利用六種不同方向和相位幹涉條紋來激發螢光分子。
  • 生物物理所研製出分子尺度解析度幹涉定位顯微鏡
    該工作提出了一種基於雷射幹涉條紋定位成像的新技術,並據此研製出新型單分子幹涉定位顯微鏡(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 ROSE),將螢光顯微鏡解析度提升至3 nm以內的分子尺度,單分子定位精度接近1 nm,可以分辨點距為5 nm的DNA origami(DNA 摺紙)結構。
  • 新型斜平面單分子定位顯微鏡研發
    新型斜平面單分子定位顯微鏡研發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0 15:09:38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Xiang Zhang、Ke Xu研究團隊合作研發了可用於組織和小型完整動物的斜平面單分子定位顯微鏡
  • 兩華人教授新成果獲Nature methods推薦_世紀新能源網 Century New...
    著名華裔學者崔便曉(Bianxiao Cui)和崔屹(Yi Cui)教授多年前曾是中國科技大學一起並肩苦讀的大學校友,如今兩人分別供職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化學系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崔屹是一位材料科學家,主要從事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納米材料研製工作。崔便曉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神經元中開展單分子成像分析。
  • Nature:幹涉測量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iPALM)發現細胞粘著斑蛋白...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德華休斯醫學院,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稱為幹涉測量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iPALM,interferometric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的方法,發現了細胞粘著斑(focal adhesion)蛋白的顯微結構,從而為理解這一重要的蛋白結構,以及分析蛋白功能提供了新的信息。
  • 【物化】單分子器件量子幹涉:費米能級釘扎效應引起的傳輸增強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量子幹涉效應能夠有效調控單分子的量子傳輸特性。比如,研究表明構建相消量子幹涉(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能夠顯著提高單分子器件的熱電塞貝克係數(Seebeck coefficient)(塞貝克係數越大表明器件有更強的將熱能轉換為電能的能力)。然而相消幹涉卻顯著減小了單分子的電導,從而導致更小的單分子熱電功率因數。
  • 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的單分子定位
    儘管目前超解析度螢光顯微學成像技術已經可以對細胞中的分子進行單分子水平的成像,但因無法對沒有標記的多數分子甚至細胞器成像,通常需要藉助於非常複雜低效的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技術來彌補。第一類是利用標記蛋白介導釋放超氧離子聚合3,3』-diaminobenzenidine後與重金屬離子反應形成高電子密度沉澱物示蹤,但因為超氧離子擴散速度極快無法實現單個分子定位,只適合相對密閉空間的高濃度標記分子進行展示,例如Alice Ting研究組開發的APEX標記。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科學家以單分子解析度定量次級轉運
    科學家以單分子解析度定量次級轉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4 14:20:27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公司Scott C.
  • Nature重磅:近液氮溫度的單分子磁性存儲器合成!
    在實驗方面也有著一系列突破,包括讀取和操控單原子自旋、開發量子位原子鐘以及最近研究的在單原子上實現磁性數據存儲。單分子磁體表現出磁滯性的現象,這是影響磁存儲器進行數據存儲的先決條件,並且在目前已經有鑭系元素在高溫表現出這一現象。但自從發現單分子磁體近25年來,磁場掃速20 Oe/s時,磁滯溫度僅從4K提高到14K。若要提高更高的溫度則需要更快的磁場掃速。
  • 核磁、電鏡發完Nature,輪到拉曼發Nature Nano
    Science、Nature上關於新技術發展的論文可謂是層出不窮,僅九月份就有不少正刊和子刊報導了相關技術的發展與突破,比如:1. 9月初,掃描探針電鏡技術發了Nature,實現對單分子的超快操縱!通過將麥可遜幹涉儀與基於剪切幹涉儀的全息顯微鏡耦合,作者同時記錄了多個SERS納米顆粒及其各自的拉曼光譜的寬視場圖像的相位和幅度。3. 作者使得數字圖像傳播能夠在同一幅圖像中,在不同z位置對多個SERS納米粒子進行三維定位。這種方法驗證了最初的猜想,並使光譜多路復用和拉曼波段特定的圖像分解成為可能。
  • 螢光共定位分析可視化
    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在生命醫學研究中廣泛應用,通過共聚焦顯微鏡獲取的圖片可進行共定位分析。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顯微鏡解析度破紀錄,兩位中國學者《Nature》刊文|獨家...
    近日,康奈爾大學應用與工程物理系(AEP)教授 David Muller 教授與物理教授 Sol Gruner、Veit Elser 合作,開發出的電子顯微鏡像素陣列探測器(EMPAD)獲得了電子顯微鏡成像解析度的最新世界紀錄——0.000000000039 m。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Nature Methods發布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雙光子顯微鏡是Winfried Denk教授在1990年博士後期間發明的,今年正好是雙光子顯微鏡面世30周年,目前Winfried Denk供職於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神經所。雙光子顯微鏡通常可提供約10–30 Hz的幀採集速率,通俗一些來說每秒鐘可採集10-30個圖像,速度較慢,這就限制了其使用。
  • 顯微鏡
    SRM技術可以將細胞結構解析為亞細胞水平,從而獲取有關細胞組分的3D結構的信息,並可以觀察到單分子共定位。下面我們來簡要概述了時下幾種zui流行的SRM技術的原理:1.受激發射耗竭(STED)顯微鏡STED對於有經驗的螢光顯微鏡使用者來說相對簡單,該方法和普通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的原理相同。
  • 細胞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相差顯微鏡和微分幹涉顯微鏡
    當兩束光通過光學系統時會發生相互幹涉。如果它們的相位相同,幹涉的結果是使光的振幅加大,亮度增強。反之,就會相互抵消而亮度變暗。相差顯微鏡和微分幹涉顯微鏡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增強樣品的反差,從而實現對非染色活細胞的觀察。
  • Nature Methods: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團隊發表三代測序計算方法
    9 月 18 日,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謝志、肖傳樂、謝尚潛,以及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陳穎和克萊姆森大學羅峰等學者以 PacBio 和 Oxford Nanopore 公司為代表的三代測序技術能夠產生遠遠長於二代測序技術的基因組序列讀長,並且實現在單分子水平進行基因測序,在動植物的基因組組裝、基因組結構變異,DNA 修飾檢測、全長轉錄本測序中廣泛應用。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Shami Chatterjee 及同事報告了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快速射電暴 FRB 121102的亞角秒定位,FRB 121102是已知的唯一一個重複射電暴源。研究者使用高時間解析度射電幹涉觀測方法直接繪製了該射電暴的圖像。快速射電暴 (FRB)是持續時間僅幾毫秒的射電閃光,人們尚不清楚其物理性質。此前,對FRB的觀測解析度普遍不足,無法精確辨認其宿主或多波長對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