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斜平面單分子定位顯微鏡研發

2020-12-01 科學網

新型斜平面單分子定位顯微鏡研發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0 15:09:38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Xiang Zhang、Ke Xu研究團隊合作研發了可用於組織和小型完整動物的斜平面單分子定位顯微鏡。2019年8月19日,《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開發了單分子傾斜平面顯微鏡(obSTORM),其使用傾斜光片照明對傾斜樣品切片進行直接成像,這提供了一個有深度和體積的SMLM平臺,從而方便用於標準組織樣本和小型完整動物成像。研究人員展示了對於細胞、秀麗隱杆線蟲性腺、果蠅幼蟲腦部、小鼠視網膜和腦切片以及整個棘魚,深達66μm的超解析度成像。

研究人員表示,單分子定位顯微鏡(SMLM)雖然在培養的細胞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但還不能與組織尺度的樣品完全兼容。

附:英文原文

Title: Oblique-plane 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for tissues and small intact animals

Author: Jeongmin Kim, Michal Wojcik, Yuan Wang, Seonah Moon, Emilia A. Zin, Nadia Marnani, Zachary L. Newman, John G. Flannery, Ke Xu, Xiang Zhang

Issue&Volume: 19 August 2019

Abstract: 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SMLM), while well established for cultured cells, is not yet fully compatible with tissue-scale samples. We introduce single-molecule oblique-plane microscopy (obSTORM), which by directly imaging oblique sections of samples with oblique light-sheet illumination offers a deep and volumetric SMLM platform that is convenient for standard tissue samples and small intact animals. We demonstrat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at depths of up to 66μm for cells,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onads,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larval brain, mouse retina and brain sections, and whole stickleback fish.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92-019-0510-z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19-0510-z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多種超高解析度螢光成像技術相繼提出,打破了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的極限,解析度提高到幾十納米的尺度。但把光學顯微鏡解析度進一步提高到分子水平,以觀察納米尺度的亞細胞結構乃至單個生物大分子內的結構仍是巨大的挑戰。  近期,我國科學家利用快速調製的結構光照,開發了一種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稱為重複光學選擇性曝光(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ROSE)。ROSE利用六種不同方向和相位幹涉條紋來激發螢光分子。
  • 生物物理所研製出分子尺度解析度幹涉定位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自1590年由荷蘭詹森父子創製伊始,即成為生命科學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進入21世紀,藉助螢光分子,科學家將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由約一半光波波長(250 nm)拓展至幾十納米,並興起了超高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用於「看到」精細的亞細胞結構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關工作榮膺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 Nature Methods :中國學者開發了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
    2019年9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各種基於圖像的中心位置估計(稱為質心擬合)方法,如二維高斯擬合方法,在單分子定位顯微鏡(SMLM)中已被廣泛用於精確確定每個螢光團的位置。然而,如何將單分子橫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來實現高通量納米結構成像仍然是一個挑戰。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團隊研發出新型光學顯微鏡
    據新華社電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的團隊23日宣布,研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顯微鏡,能以近乎實時的速度對活體細胞的活動進行超高精度三維成像
  • 顯微鏡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發了多種超解析度技術,遠遠超出了衍射J限,能夠觀察到分子尺度的細節。SRM技術可以將細胞結構解析為亞細胞水平,從而獲取有關細胞組分的3D結構的信息,並可以觀察到單分子共定位。圖1: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成像是通過將來自點光源的光線會聚到像平面上的單個點來實現的。超出光衍射的限制,防止了射線的較精確會聚,從而導致物體的圖像模糊。顯微鏡的解析度取決於點擴散函數(PSF)的大小,或對象在某個點的三維強度分布。在STED中,應用環形炸彈耗盡型雷射器,其零點與激發雷射焦點的zui大值重疊。
  • 顯微鏡解析度 - CSDN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發了多種超解析度技術,遠遠超出了衍射J限,能夠觀察到分子尺度的細節。SRM技術可以將細胞結構解析為亞細胞水平,從而獲取有關細胞組分的3D結構的信息,並可以觀察到單分子共定位。圖1: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成像是通過將來自點光源的光線會聚到像平面上的單個點來實現的。超出光衍射的限制,防止了射線的較精確會聚,從而導致物體的圖像模糊。顯微鏡的解析度取決於點擴散函數(PSF)的大小,或對象在某個點的三維強度分布。在STED中,應用環形炸彈耗盡型雷射器,其零點與激發雷射焦點的zui大值重疊。
  • 超解析度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了解一下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發了多種超解析度技術,遠遠超出了衍射J限,能夠觀察到分子尺度的細節。SRM技術可以將細胞結構解析為亞細胞水平,從而獲取有關細胞組分的3D結構的信息,並可以觀察到單分子共定位。圖1: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成像是通過將來自點光源的光線會聚到像平面上的單個點來實現的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的團隊23日宣布,研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顯微鏡  論文第一作者陳壁彰對新華社記者說,市面上看到的光學顯微鏡通常用同一個鏡頭做放大和觀察,而他們新研發出的光學顯微鏡使用兩個鏡頭,一個鏡頭把光聚焦產生一條細細的筆狀光束,照射有螢光分子的生物樣品以產生螢光;另一個鏡頭則收集這些螢光。為了保證獲得數據的速度,並降低對生物樣本的光傷害,這一顯微鏡會同時產生100多條筆狀光束,組合成一個片狀的大光束掃描樣本。
  • 新型測序技術實現對單分子調控結構的捕獲
    新型測序技術實現對單分子調控結構的捕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7 17:21:13 美國哈佛醫學院John A.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SPR顯微鏡提高了SPR檢測的空間解析度,實現了單個外泌體和病毒的成像分析。但是單分子精度的SPR顯微成像的實現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 雖然陶教授和王教授在二十年前就已經預測如果入射光足夠強,SPR是可以檢測到單個蛋白分子的,但是由於傳統SPR顯微鏡探測的是反射光,背景光比較強,而目前的高速相機即使在百瓦每平方釐米強度級別的入射光照射條件下也已經過曝。
  • 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的單分子定位
    儘管目前超解析度螢光顯微學成像技術已經可以對細胞中的分子進行單分子水平的成像,但因無法對沒有標記的多數分子甚至細胞器成像,通常需要藉助於非常複雜低效的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技術來彌補。該研究經過十年的探索原創開發了一種新型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圖1),直接在細胞中遺傳編碼表達的標記蛋白上原位合成納米金顆粒,從而實現細胞超微結構上單分子水平的精確識別與定位,為細胞的電鏡超微結構單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 美科學家研發出新型聚焦離子束顯微鏡
    由於儀器本身的限制,顯微鏡偶爾也會「騙人」。比如,電鏡就無法很好的觀察不能導電的材料,並且它的高能量還會損傷一些樣品。為了努力從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的世界中獲取更多的真相,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套採用鋰離子源的低能聚焦離子束顯微鏡。   儘管新型顯微鏡的解析度不如掃描電鏡或氦離子顯微鏡(HIM),但它可以更清楚的觀察非導電材料,並能更清楚的觀察樣品表面的化學成分。
  • 【科研之窗】單分子電子學:器件尺寸極限推進到單原子層水平
    洪文晶教授實驗室通過自主發展能夠精準構築和表徵單分子器件的科學儀器技術,實現了兩片單層石墨烯電極間距的精確調控,以此將單個平面有機分子連接在兩片單層石墨烯電極之間,從而構築了具有三明治結構、導電通道長度僅為單原子層厚度的單分子範德華異質結器件。進一步選用9種多環芳烴化合物構築出了一系列單分子二維範德華異質結,並實現了對該類器件的電輸運性質的系統電學表徵。
  • 石墨烯層,讓超解析度顯微鏡成為可能!10億分之一米也不在話下
    這種石墨烯誘導的分子光發射調製,為確定空間中的單分子位置提供了極其靈敏和精確的「尺子」,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期刊上。研究的第一作者Arindam Ghosh說:我們的方法在超解析度顯微鏡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因為它不僅能讓我們在橫向(就像以前的方法一樣)以納米解析度定位單個分子,而且還可以沿著第三個方向以類似的精度定位單個分子,這使得在大分子長度尺度上實現真正的三維光學成像。
  • 石墨烯層,讓超解析度顯微鏡成為可能!10億分之一米也不在話下
    這種石墨烯誘導的分子光發射調製,為確定空間中的單分子位置提供了極其靈敏和精確的「尺子」,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期刊上。研究人員用這種方法測量單層脂質雙層的厚度,這種雙層由兩層脂肪酸鏈分子組成,總厚度只有幾納米。
  •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應用
    最近,《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誌上報導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技術(super-resolution imaging, SR imaging)終於使得人們可以在單分子水平上進行觀察研究。   SR技術的發展過程   在達到今天SR技術水平的過程中,承載了許許多多研究人員辛勤勞動的汗水,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 科學家設計單分子自旋開關可穩定自旋 電子元件微型化將邁進一大步
    科學家設計單分子自旋開關可穩定自旋 電子元件微型化將邁進一大步  Emma Chou • 2019-12-24 16:12
  • 【分析】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然而傳統的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的單分子螢光技術只能在溶液中濃度不超過50 nM螢光標記物種的條件下進行測量。該濃度限制遠低於許多生物大分子的生理濃度和許多生化過程的結合常數,制約了單分子螢光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