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2020-11-08 柳葉刀學術

我們如何才能在年老體邁時保持健康和儘可能延長壽命?現在,研究衰老的科學家們已經給出了簡單的答案:少吃點兒!

常言道,千金難買老來瘦。

的確,經驗與科學實驗都告訴我們,成年期的飲食限制可以大大延長壽命,改善不同物種的代謝健康。但什麼時候開始改變飲食才能收穫這種終生的益處呢?

近日,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英國Babraham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等單位合作的研究。

該研究表明,如果小鼠在進入老年期之前就開始減少食物攝入,並且維持少吃點兒,它們就會變得更健康。

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健康的行為必須在生命的早期建立起來,以便在老年時改善健康並延長壽命。

為了深入這個問題,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所長Linda Partridge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動物研究,他們讓年輕和年老的小鼠節食,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老年時才開始減少食物攝入量沒什麼益處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800隻小鼠進行了晚期飲食限制轉換的實驗。24個月大的高齡雌鼠從隨意進食改為進食限制,反之亦然。

如果小鼠在成年後的進食量比隨意進食組減少40%,那麼它們在老年時活得更長,也更健康。進食限制組小鼠被餵以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防止營養不良;令人驚訝的是,從進食限制組改為隨意進食會極大地增加死亡率;另一方面,在減少食物攝入一段時間後,如果允許小鼠改為隨意進食,則對它們沒有長期的保護作用,所以必須持續減少食物攝入才能使小鼠獲得長期益處。

因此,減少食物攝入量必須儘早實施,並持續到他們的生命終結,才能對老年健康產生終極的有益影響。

Partridge教授道:「我們應該在生命的早期建立健康的行為。晚年才開始改變飲食對健康可能沒有那麼好。老年的健康是一件終生的事情。

脂肪組織的記憶效應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Partridge的博士生Oliver Hahn研究了不同器官中的基因活性。當小鼠被轉到限制飲食組中時,肝臟中的基因活性迅速適應。他觀察到老年動物脂肪組織中的「記憶效應」。雖然小鼠減輕了體重,但脂肪組織中基因的活性與隨意進食組小鼠相似。此外,老年小鼠的脂肪組成變化不像年輕小鼠那樣大。在對肝臟、棕色和白色脂肪組織中(WAT)的RNA測序表明,在隨意進食後,脂肪組織中對進食限制的轉錄和代謝反應很大程度上是難以抑制的,特別是在WAT中。

這種記憶效應主要影響線粒體,即細胞的能量工廠,它在衰老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常,食物攝入減少導致脂肪組織中線粒體的形成增加。但這項研究表明,當年齡較大的小鼠改為低熱量飲食時,情況已不再如此。這種在遺傳和代謝水平上無法改變的能力可能會導致動物的壽命縮短。長期的飲食限制可以預防老年前脂肪細胞中的促炎信號。

該研究聯合通訊作者、Bearham研究所所長Michael Wakelam評論道:「將關於脂質代謝和代謝途徑的數據與不同年齡和飲食小鼠中基因表達的組織特異性理解相結合的實驗,使我們能夠清楚地證明營養記憶在促進健康老齡化方面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偽科學還是真靠譜?都說飯吃七分飽,多飽才算?答案是......
    「吃什麼、怎麼吃」,一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有句老話說:「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但也有人經常大魚大肉,卻依然非常健康,活到了九十歲。那麼,「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到底靠不靠譜,怎麼吃才健康呢?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近期刊載了一篇研究。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偽科學還是有依據?看看權威研究結論
    母親總說能吃是福,讓我們多吃點,平時上班太辛苦了,吃點好的補補。但是能吃真的是福嗎?最近總聽別人講吃得越飽,死的越早,真的嗎,是否有科學依據。看看權威研究結論。該研究發表於《自然》的子刊Nature metabolism上。此外在美國,有研究人員用猴子作為實驗對象,發現吃飽的猴子,比只吃七八分飽的猴子,易出現肥胖,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壓,脂肪肝等疾病,而且死亡率也較控制飲食的高。研究中控制飲食的猴子,在十年後,比較苗條健康,活蹦亂跳,精力充沛。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權威專家做過的試驗,讓吃貨看懵了
    這種說法在養生界得不到認可,甚至在還有反對的聲音,比如「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那麼誰說的對呢?權威專家做過實驗,給出了答案。最開始科學家準備了2組果蠅,第一組每天吃得很飽,第二組進行飲食限制,實驗表明進行飲食限制的果蠅,活得明顯比第一組要長;後來科學家又用小白鼠做實驗,結果依然是限制飲食的小老鼠壽命長,而且比不限制飲食的更健康,患病風險更低;這個時候有人提出質疑,說果蠅、小老鼠的結構跟人體相差甚遠
  • 《Nature》子刊文章明確飲食限制機制,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有句老話說:「吃得越多,去得越早」,因此很多人都奉行清淡的飲食,但是很多人也說有很多老年人都喜歡吃大肥肉,但是也經常紅光滿面,那麼這句話是不是謠言呢?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呢?近期,《Nature》子刊刊載了德國普朗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報告,明確了熱量限制的科學依據。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真靠譜還是偽科學?權威研究來了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真靠譜還是偽科學?  「少吃點」的飲食理念,在科學界幾乎沒有爭議,那怎麼吃、從什麼時候開始少吃才有效?《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  Nature: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應儘早調整飲食  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英國Babraham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用小鼠對此進行了研究,用800隻小鼠進行晚期飲食限制轉換。
  • 「吃的越飽,死得越早」,有科學依據嗎?如何飲食才能健康長壽
    坊間和網上都流傳著一種說法,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吃得越飽,死的越早,誰先吃完誰先走,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限制飲食真的能延長壽命 科學家準備了兩組果蠅,第一組給它們吃的飽飽的,第二組進行飲食限制,結果發現第二組果蠅的壽命,明顯比第一組要長。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一家三口的快樂晚餐,十分鐘就做好,家人吃得又飽又滿足
    導讀:一家三口的快來晚餐,十分鐘就做好,家人吃得又飽又滿足。我是我們家飯菜主要的出品人,每天兩菜一湯,一天三頓飯都是我做,下班之後就在廚房打轉,幾乎沒有什麼個人的時間了,所以每到周末我就想偷個小懶,和孩子們一起起床,然後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好在家人們也都不太挑剔,我做什麼他們就吃什麼。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Jingyue Liu,Botao Qiao和清華大學的Jun Li等深入比較了負載型單原子Au催化劑和Au納米粒子(NPs)的催化性能。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但是,縱然生活有一百個磨難,我們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在過去,餓不著即為「富」;吃得飽就是「貴」。吃飽飯後,才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後才是建立親密關係,彼此依靠、相互取暖。這才構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
  • 提高孩子智力水平:促進大腦發育的這些方法,用得越早越好
    要想提高孩子智力水平,培養出一個聰明寶寶,這些促進寶寶大腦發育、提高寶寶認知能力的方法,用得越早越好。1、嘗試讓寶寶多趴著曾經有研究人員對350個健康寶寶進行睡姿研究,發現趴著睡的寶寶,在智力發育方面比躺著睡的寶寶要快,但是很多大人認為,嬰幼兒俯臥趴睡會有窒息的危險。
  •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精品收藏)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何晏註:喪者哀戚,飽食於其側,是無惻隱之心。邢疏:此章言孔子助喪家執事時,故得有食。飢而廢事,非禮也。飽而忘哀,亦非禮。故食而不飽,以喪者哀戚,若飽食於其側,是無惻愴隱痛之心也。皇疏:「孔子助葬時也。為應執事,故必食也。必有哀色,故不飽也。」必有哀色,此語甚是心結,與巧言令色有何異哉?哀色會不會過了?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網上有說,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有依據嗎?
    最近從一個朋友從那裡聽到的一個網上傳言,說吃的越飽死的越早,而且還挺有科學精神的,給出了一個精確的數字說明,人的一生只能吃9噸的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可能又會有朋友會說了,你們這幫搞健康科普的,總是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而且還得減少總的吃飯量,這樣下去會不會營養不良啊?咳咳,套用官話來講:咋得辨證的來看啊。很多食物確實是一些高熱量低營養的東西,你吃那麼多只能長肥肉,對營養攝入沒啥貢獻啊。像怎麼樣在減少總量的情況下,人怎麼樣保持自己的營養攝入充足和健康呢?
  • 職場潛規則:做得越多,死得越快?小心三大陷阱,做事可適當留白
    有人說:職場做得越多,死得越快,事實是這樣的嗎?做得越多,死得越快已然成為職場潛規則,雖然話不能說死,但大部分情況就是這樣,無數職場人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這三個道理:事情做得越多,留給自己思考復盤的時間越少;事情做得越多,離自己規劃的目標越遠;事情做得越多,出錯的可能性越大,被別人算計的機會越多。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這一研究的論文《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今天已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頗具潛力的新型神經記憶憶阻器設計,其電路以一種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