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吃什麼、怎麼吃」,一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有句老話說:「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但也有人經常大魚大肉,卻依然非常健康,活到了九十歲。那麼,「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到底靠不靠譜,怎麼吃才健康呢?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
《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近期刊載了一篇研究。調查發現,如果把成年小鼠進食量減少40%,有限制食量的小鼠老年時能夠活得比沒限制的老鼠更健康,且壽命更長。如果小鼠成年時限制飲食,老年後不限制,小鼠死亡率會增加。也就是說,
年輕時開始堅持限制飲食,對老年健康和延長壽命有著有益的影響。
除此之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還在《Nature Aging》發文表示,研究團隊在果蠅中檢測到一種名為Sestrin的蛋白質,它能調控限制飲食的有益作用,幫助果蠅延長壽命,減少高蛋白食物對果蠅壽命的影響。
這兩項研究都在提醒我們,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想要長壽,不建議吃得過飽。
但問題來了,每天到底吃多飽才不為過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飽是什麼感覺,下面是不同層次的飽,可以對照下:
五分飽:雖然不餓,但是對食物有很高的熱情,感覺還能吃下很多。這時如果開始不吃了,還沒到下一頓就會覺得很餓;
六分飽:有點飽了,感覺還可以再吃一點,到下一頓之前還會覺得餓;
九分飽:胃亮紅燈了,還能勉強再塞幾口,但很快就撐了;
吃太飽,不僅會給腸胃加重負擔,還容易導致肥胖。但如果吃太少,胃裡總覺得空空的,餓得也非常快,所以一般
建議吃到七八分飽。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吃七分飽就可以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這時人不會感到飢餓,也有助於控制體重,還能降低肥胖風險。但面對美味,很多人會抵抗不住誘惑大吃特吃,怎樣才能吃出七分飽呢?吃飯的時候集中注意力,儘量不聊天、不讀書看報、不玩手機和電腦。每吃一口都認真感受自己對食物的急迫感和熱情、吃的速度、每吃下去一口之後的滿足感、飢餓感的逐漸消退和胃裡面逐漸充實的感覺……慢慢的,你就能體會到不同飽感程度的區別。然後找到七分飽的點,在可吃可不吃的時候及時止住,把它作為自己的日常食量,就能預防飲食過量。人體的飽腹感有滯後性,只有細嚼慢咽才能察覺這個度。如果吃太快,可能就感受不到這個信號,吃到過飽了。建議減慢進食速度,細細品味食物的味道,感受胃部的變化。每口飯最好能嚼20~25次,給飲食中樞反應的時間。一般早餐時間不少於15分鐘,中、晚餐不少於30分鐘。進食時,可以按照「蔬菜-主食-肉類」的順序進行。蔬菜、粗糧等體積大、膳食纖維含量高,先吃可以增加飽腹感。或者可以在飯前先喝一碗湯,這樣既不會覺得很餓,又不會增加太多熱量。 如果實在無法抵制美食的誘惑,可以在飲食過量前把食物收走。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多動腦、不易老#
下圖這輛車是往A、B哪個方向開?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