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得出:吃得少,活得久?是真的嗎?那麼,吃多少才算健康?

2021-01-11 肛腸科付榮華

老王和妻子已經六十幾歲,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看報紙,老王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說「吃少點,能活久一點」,看到之後立刻就和妻子分享了,妻子看完後有點不太相信,但老王覺得是真的,讓妻子以後做飯菜分量都減少一些。

現在的人均壽命和以前相比已經提高了許多,據數據顯示,我國人均壽命已經達到了77歲,而其中八年是帶病生存。先進的醫療條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人們的壽命,但只有保持健康的身體,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怎樣才能做到健康的長壽,合理的飲食或能達到這個目標。

《柳葉刀》上面提到,飲食和健康長壽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德國的研究者通過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個理論。德國研究家先是對動物進行了研究,發現動物果蠅中有一種名為Sestrin的蛋白質,這種物質可以控制飲食,增加這種物質之後,果蠅的壽命延長了10%。研究者發現,Sestrin的蛋白質進入腸道之後,可以限制飲酒,降低腸道活性,延緩了衰老的速度,所以適當的增加Sestrin蛋白質,可起到延長壽命的效果。

從德國研究者的實驗可以看出,限制飲食,是有助於延長壽命的。生物研究中心對此也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持續性的限制熱量的攝入,不僅能減肥,並且衰老指數也會降低。研究人員招募了435名志願者,找出73名40歲左右的人進行試驗,一部分進行熱量限制,而一部分則為對照組。兩年後發現限制飲食組體重下降了八公斤,體脂率、能量消耗水平、胰島素等等都比對照組低,通過研究可看出,限制熱量的攝入,可降低衰老標誌物,並且也能讓人體變得更健康,所以說飲食和健康、壽命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

吃多少算健康?

限制熱量的攝入,既然對健康有利,那麼吃多少才能健康呢?很多人都存在疑問,這個「度」到底應該控制在多少上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一個成年人,每天吃的穀物的量應該在250-400克之間,蔬菜類的攝入量應控制在300-500克之間,大家愛吃的水果,量保持在200-350克之間即可,不需要過多,但也不能太少。

至於很多人最愛吃的肉,也是需要控制的,不是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禽肉類攝入量應控制在40-75克之間,如果大量攝入,就可能會引起三高,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並且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不注意控制,很可能會危害到健康,或無法健康的長壽。除了這些,蛋類也需要進食,攝入的量控制在40-50克之間就行了,每一種都需要攝入,保持營養均衡,食物多元化,可滿足身體的需求。其實總的來說,就是各種食物都吃點,不要偏食,不要總是單一的吃某種食物。

想要健康長壽,除了要限制飲食之外,還有一些事項需要注意。吃飯時最好是細嚼慢咽,不要吃飯速度太快,可以在米飯當中適量的加點粗糧,慢慢咀嚼,可以讓腸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當中的營養。如果是遇到美食控制不了自己,不妨每頓少吃兩口,或是在進食之前先喝點湯,或是吃點水果,可以獲得一定的飽腹感,然後減少其它食物的攝入。

每一頓最好是吃七分飽,不建議吃得太飽,否則會加重腸胃負擔,長期下去,很容易變胖,使血糖升高,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剛剛吃完飯,不建議運動、用腦,因為這時候血液是集中到胃部的,在幫助腸胃消化,如果是運動或用腦,會導致胃部所需的血液不足,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總而言之,大家要學會正確飲食,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只有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有助於身體的健康,身體健康了,才可能會長壽。

相關焦點

  • 「吃得少,活得久」是偽科學還是真養生?諾爾獎獲得者找到答案
    吃飯,每個人一日三餐甚至是一日多餐,吃什麼,也是每天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那關於吃的方面你了解多少呢?都說病從口入,我們因為吃飯而引起疾病有很多,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很多都是因為飲食引起的。最新的研究發現:飲食可以決定壽命!
  • 為什麼有人說:「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是偽科學還是確實如此?
    很多病的產生都跟吃脫不了關係,而有些疾病又會導致癌症,威脅人們的生命。因此最近在網上就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人的壽命跟吃的關係真的有這麼大?關於吃,我們需要了解哪些?一起,來看看吧。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這是真的嗎?首先,我們確認一下答案,這是真的,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 德國新研究提示: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美食的普及,「胡吃海塞」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代名詞。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生物學研究所發現,控制飲食、少吃,能夠延長壽命,研究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研究團隊在動物果蠅中測定到了一種名為Sestrin的蛋白質,該蛋白對調控飲食起到有益作用。增加果蠅中Sestrin蛋白的含量,就能夠延長其壽命。
  • 常吃巧克力真的對身體健康有利嗎
    ,要吃就多吃點巧克力吧,有益身體健康哦。」這是真的嗎,巧克力真的對身體健康有利嗎?其實真正的原因往往藏在細節裡,這些所謂的有益健康的說法,其實基本都和一種叫做黃酮的東東有關。很多植物裡都含有這類物質,當然也包括可可樹。而巧克力則是由可可樹的種子做成的。有研究表明,黃酮能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 一天吃多少才合適?坐多長時間算久坐?解讀來了!
    無論做什麼還是吃什麼,都講究有個「度」,甚至不少人都希望有一個參考的標準,比如:一天吃多少食物才叫夠?坐多久才算久坐?幾點睡才叫熬夜?……今天就為大家解讀一下健康常識中的「度」。1一天吃多少才算合適?「民以食為天」,但吃少了,不僅容易飢餓,長期如此還會營養不良,甚至誘發各種疾病;吃多了,不利於消化,還容易造成肥胖。那到底吃多少食物才算正常呢?
  • 尿酸超過了多少才算高?不想尿酸飆升,三種常見食物要少吃
    很多朋友可能會好奇,尿酸超過了多少才算高呢?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正常情況下,尿酸水平超過了多少才算高?不妨自測一下通常情況下,人體的尿酸水平根據性別不同,標準的範圍也不一樣。對於男性來說,若是體內的尿酸水平能夠穩定在149-416umol/L之間,說明體內的尿酸水平是正常的。
  • 每天吃多少卡路裡才健康?通過計算,得出有效減重的13個技巧!
    那麼什麼是卡路裡呢?卡路裡的定義是將1克水的溫度升高1攝氏度所需的能量。我們吃的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決定了我們攝入的卡路裡。對於許多減肥飲食的人來說,食物中的熱量是決定是否食用它的決定性因素。此外,我們吃的方式和時間也可以有所不同,因為身體全天使用不同數量的能量。我們身體的能量使用將取決於我們的活躍程度,身體使用能量的效率以及我們的年齡。
  • 黃芪泡水能長期喝嗎?觀念要改了,不吃才更健康!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各種保健品的營銷也層出不窮。人參、海參、蟲草、阿膠、三七、黃芪等等,一個個原本是作為中藥材的藥物,都被當成了保健品。在健康營銷的洗腦下,人們認為要保持身體健康,就要吃各種補品、要吃各種保健品才行,這真是大錯特錯。黃芪泡水能長期喝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冒昧的問一句:你為什麼要用黃芪泡水喝呢?而且還要長期泡水喝?
  • 為什麼吃鯰魚的人越來越少了?鯰魚真的是吃腐食和糞便長大的嗎?
    但是近來年大家都吃得比較少了。而之所以吃得少,和鯰魚的「髒」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網上盛傳,鯰魚是世界上最髒的魚,在髒水裡面養殖,吃垃圾、糞便和腐食長大,並且體內還有重金屬,簡直是世界上最髒的魚,是名副其實的垃圾魚,根本就不能吃。看到這樣的消息,就算再愛吃的吃貨,為了健康和身體,也不會再吃鯰魚了。
  • 這是壽命公式,花1分鐘,算算你可以活多久,減壽的事別再做
    人的一生才短短幾十年,活得健康、長壽,幾乎是每個人的心願。排除一些天災人禍等不可抗因素,其實每個人的壽命,是可以由自己來決定的。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的飲食,良好的情緒,以及一些生活環境等等,都可以影響人的壽命。
  • 熱騰騰的烤紅薯,吃對了才健康
    那麼它的營養價值在於什麼呢?對於不同的人群應該怎麼吃更有利於達成健康目標呢?今天就在越來越冷的冬日,仔細講講「烤紅薯」紅薯,學名 Ipomoea batatas,是旋花科,番薯屬的植物,我們常吃「紅薯」的是植物的塊根。紅薯原產自中美洲,隨著哥倫布遠渡重洋來到歐洲,而後在1594年左右輾轉傳入中國。
  • 格陵蘭鯊還能吃北極熊?活得久了什麼都敢幹!
    還真的可以。眾所周知,烏龜是長壽的象徵,說起活的久的動物,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龜。可是小編今天想說的是,格陵蘭鯊也特別特!別!能!活!到底有多能活呢?它們的壽命,也不算多,就四五個世紀吧。科學家們對格陵蘭鯊的壽命做出過細緻的研究,海洋生物學家史提芬臣曾找來一塊格陵蘭鯊的脊骨,希望在骨頭上找到年輪並計算其年齡,不過並沒有成功。於是他改變了研究方法,通過測量鯊魚眼內晶體的碳14,從而推測鯊魚的年齡。
  • 雞蛋煮得太久,蛋黃外面會有些許淺綠色,這樣的雞蛋可以放心吃嗎
    有的人說是這樣的雞蛋對身體不利,那麼蛋黃為什麼會有這種發綠的現象呢?吃了這樣的健康,而雞蛋對於身體健康真的很不好嗎?煮雞蛋要你究竟要煮多長時間才比較合適呢?為什麼雞蛋煮的時間長了蛋黃外面會發綠呢?這些硫化物和激動中的鐵離子發生反應,很容易就形成了深顏色的氯化亞鐵,也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時間跟雞蛋煮時間久了,蛋黃外面會發綠的現象。其實這個現象在鹹鴨蛋裡面是特別常見的,在皮蛋中會形成硫化亞鐵,可能因於鴨蛋的顏色本身就會偏深,大家平時可能注意不到。食用這樣的雞蛋安全嗎?
  • 科學家花25年研究了76隻猴子 結果證明吃得少真的能長壽?
    俗話常說「少吃一口油,活到九十九」,還有「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這些傳統諺語都是在告誡人們適度飲食。不過,這些說法真有科學依據嗎?其實,有不少科學實驗都支持了這種說法。
  • 《Nature》子刊文章明確飲食限制機制,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有句老話說:「吃得越多,去得越早」,因此很多人都奉行清淡的飲食,但是很多人也說有很多老年人都喜歡吃大肥肉,但是也經常紅光滿面,那麼這句話是不是謠言呢?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呢?近期,《Nature》子刊刊載了德國普朗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報告,明確了熱量限制的科學依據。
  • 總算知道一顆車釐子多少錢了!吃得起的是「大佬」,你捨得買嗎
    總算知道一顆車釐子多少錢了!吃得起的是「大佬」,你捨得買嗎?雙11大家搶購了多少東西呢?雙11過後看朋友圈真的是讓我嚇了一跳,因為朋友圈裡面有好多朋友都截圖了自己的收貨清單,各種待發貨,待收貨,待評價都已經高達幾十件了,真的是讓我驚呆了,我雙11竟然一分錢都沒有花。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真靠譜還是偽科學?權威研究來了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真靠譜還是偽科學?通過分析1990年~2016年的全球疾病負擔數據,研究人員發現,除了菸草、心血管疾病等風險,飲食也是重要因素。  「少吃點」的飲食理念,在科學界幾乎沒有爭議,那怎麼吃、從什麼時候開始少吃才有效?《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
  • 吃了致癌物就會得癌症嗎?
    前不久,媒體對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材料進行炒作,他們從材料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蛋糕、炸薯條、烤麵包等經過120℃高溫加工的澱粉類食物都含有炳烯醯胺,長期食用可能導致癌症。連日常食用的普通食物都成了致癌物,這條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國內外好多人士十分關注。
  • Nature子刊: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我們如何才能在年老體邁時保持健康和儘可能延長壽命?現在,研究衰老的科學家們已經給出了簡單的答案:少吃點兒!常言道,千金難買老來瘦。該研究表明,如果小鼠在進入老年期之前就開始減少食物攝入,並且維持少吃點兒,它們就會變得更健康。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健康的行為必須在生命的早期建立起來,以便在老年時改善健康並延長壽命。
  • 闢謠:少食多餐減肥?不吃晚飯減肥?吃錯了減肥真難
    掌握科學的減肥知識和技巧,一起來健康享瘦吧!但是大部分研究顯示,熱量攝入固定時,少食多餐和每日三餐減重效果沒差別。建議根據飽腹感和飢餓感,決定三餐外是否加餐,正餐時吃吃就飽,兩餐之間又餓得快,就加餐,兩餐之間不餓就不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