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病從口入。很多病的產生都跟吃脫不了關係,而有些疾病又會導致癌症,威脅人們的生命。因此最近在網上就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人的壽命跟吃的關係真的有這麼大?關於吃,我們需要了解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這是真的嗎?
首先,我們確認一下答案,這是真的,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早年有人在猴子身上做實驗,發現嚴格控制飲食,每次只吃七八分飽的猴子在十年以後,生存率達到88%以上,而同樣數量的猴子,不控制飲食,在實驗結束以後發現,他們中有很多患上了脂肪肝、高血壓,生存率只有50%。這就說明了一點,合理控制飲食是有助於長壽的。
而在2018年的一份學術研究報告中發現,人吃得越少,身體代謝損傷就越小,人會更年輕。這是因為在攝入少量食物的時候,肝臟會產生酮基分子,能夠減少血管細胞老化,有助於延緩衰老。而人在吃得過多的時候,身體中的纖維芽細胞會瘋長,造成腦組織萎縮,進而影響人的壽命。
除此以外,吃得少的人,身材勻稱,跟肥胖不沾邊。而暴飲暴食的人很容易出現肥胖,肥胖已經是引發死亡的第五大因素了,對人的生命威脅是很大的。肥胖的人容易出現脂肪肝,引發肝功能下降。正所謂肝膽相照,肝不好,膽囊也會受到連累。而過於肥胖的人,對健康威脅都是很大的。
因此,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吃上我們也要把握好度,可不能一聽說吃得少有助健康,就三頓變兩頓,頓頓白菜豆腐的。這樣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引發身體疾病,飯也要講究度。
目前比較流行的就是輕斷食,主要方案是,一天之中八小時進食,16小時節食或者在一周或者兩周內,有一天或者兩天完全不進食或者是吃一天,不吃一天,保持這樣的規律。這三種都是輕斷食的方式,對身體健康是有有益的,有需要的可以嘗試一下。
都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飯是身體全部能量來源,所以吃飯除了吃多少很重要,怎麼吃,吃完注意什麼同樣很重要。關於吃,我們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點,飲食要均衡,不僅要吃肉,還要吃素食,多吃水果蔬菜,攝入維生素,水分,胺基酸等營養元素。保證身體健康,不要挑食,不要偏食。
第二點,吃完飯以後不要立刻用腦。很多人由於工作忙,吃完飯就開始工作。但往往會出現精神不佳,頭昏腦脹,記憶力下降的現象。因此建議飯後要適當放鬆,放空大腦,減少身體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