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真靠譜還是偽科學?權威研究來了

2020-12-01 中國財經信息網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真靠譜還是偽科學?權威研究來了

時間:2020年11月30日 09:00:59&nbsp中財網

  據《柳葉刀》的研究推測,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將於2040年超過美國,達到81.9歲,西班牙將取代日本,位於榜首。

  總體而言,無論在哪個國家,人類都將越來越長壽。

  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壽命?通過分析1990年~2016年的全球疾病負擔數據,研究人員發現,除了菸草、心血管疾病等風險,飲食也是重要因素。

  「少吃點」的飲食理念,在科學界幾乎沒有爭議,那怎麼吃、從什麼時候開始少吃才有效?《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

  Nature: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應儘早調整飲食

  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英國Babraham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用小鼠對此進行了研究,用800隻小鼠進行晚期飲食限制轉換。

  結果發現,如果成年後的小鼠進食量比隨意進食的小鼠減少40%,有進食限制的小鼠老年時能夠活得更健康且壽命更長。如果進食限制的小鼠一段時間後改為隨意進食,死亡率則比之前增加很多,也就是說,要持續的減少食物攝入才能獲得長期益處。

  另外,如果老年小鼠在年輕時隨意進食,老年後才轉變為限制飲食,就算後來體重減輕了,但脂肪組織的基因活性還是和隨意進食的小鼠相似,這是因為脂肪組織是有記憶效應的。因此,在生命早期就建立起長期堅持的減少食物攝入量,對老年健康和延長壽命有著有益的影響。

  Partridge教授表示:「晚年才開始改變飲食習慣,對壽命可能沒有那麼好,健康是一件終生的事。」

  中國是錯誤飲食思路的「重災區」

  2019年,《柳葉刀》公布了一項時間跨度近30年的全球領域的重磅研究,即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

  原文指出,在2017年的統計數據中,中國因為飲食結構問題,引發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在世界人口居前二十位的大國中排名第一,比印象中喜愛高糖高油飲食的美國還要高上不少。為什麼中國因為飲食結構問題造成的死亡率會那麼高?

  很多人以為糖和脂肪才是影響健康的最大殺手,其實,在飲食結構導致的死亡排行榜上,前三名分別為高鈉飲食、雜糧攝入不足和水果攝入不足。僅2017年,因為高鈉飲食導致的死亡人數為300萬,因為雜糧攝入不足接近300萬,因為水果攝入不足約為200萬。

  1、鈉超標

  高鈉飲食一直被視為殺手榜上的第一把交椅,而在此項研究中,中國的鈉攝入量一騎絕塵,成為全球最嚴重的鈉攝入過多國家。長期的高鈉飲食是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的誘因,世界排名第一的鈉攝入量,讓中國連續在死亡排名榜上出現。

  2、水果攝入不足

  在水果攝入這方面,及格推薦量為每天100克,最佳推薦量為250克,中國在這方面連及格線都沒有達到,更別說最佳推薦量了。

  3、雜糧攝入量

  如同水果攝入量一樣,中國的雜糧攝入量也沒能達到及格線,鄰國日本和韓國都是過了及格線的。

  4、omega-3脂肪酸攝入量

  日本在飲食結構導致的全因死亡率是全球最低的,但事實上,日本人在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量比中國還高,為什麼他們因飲食結構的死亡率卻低那麼多呢?

  研究認為,關鍵在於omega-3脂肪酸的攝入量。在omega-3脂肪酸攝入量的排行榜上,中國的數據僅為推薦量的一半,而日本卻遠遠超過了推薦量,甚至超出了表格限制,輕鬆超越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等國家,更別說是中國。

  omega-3脂肪酸常見於深海魚類,這與日本人的飲食來源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吃?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怎樣吃才能降低這種風險?《柳葉刀》在該研究中給出了各種食物的推薦量,結合我國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小九給大家總結以下幾點。  

  ?低鈉飲食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推薦的每日攝入量為6克以下,《柳葉刀》的建議更加嚴格,最佳標準為3克左右。

  在《柳葉刀》的統計中,中國人鹽分的每日攝入量平均為8克以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解讀》2012年的調查,中國居民每日攝入鹽分平均量在10.5克,遠遠超出標準。少吃鹽,有意地避開高鹽食物,在做菜的時候少放鹽,就能降低鈉鹽的攝入。  

  ?多吃水果《柳葉刀》給出的水果每日推薦量是250克,也就是半斤,及格線設定在100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水果攝入量為200~350克,與《柳葉刀》的建議十分接近。

  水果中富含多種維生素、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元素,多吃水果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  

  ?雜糧代替精米精面每天125克的雜糧攝入量其實看起來並不多,但實際攝入量差得挺遠的。中國人習慣食用精米精面,為精米精面在飲食健康方面評價一向不高,可以多吃一些雜糧,將平時吃的精米精面替換成雜糧。  

  ?對於其他不健康因素不能放鬆雖然在此項研究中,紅肉、反式脂肪、含糖飲料的排名比較靠後,但這不代表我們能放鬆警惕,隨意大吃大喝,還是要有意識的控制這些食物的攝入。

  為了保持健康,要堅持正確的飲食,當然也不要走向極端,一點鹽也不吃、把水果當三餐、為了節食不吃飯,都是矯枉過正的做法。適度,才是最健康的。

相關焦點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偽科學還是有依據?看看權威研究結論
    母親總說能吃是福,讓我們多吃點,平時上班太辛苦了,吃點好的補補。但是能吃真的是福嗎?最近總聽別人講吃得越飽,死的越早,真的嗎,是否有科學依據。看看權威研究結論。其實這個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根據近期德國科學家的一個研究顯示,限制小白鼠的進食量,所生存的時間會有所延長,實現是通過限制小白鼠所進食的量,和不控制小白鼠進食的量來比較的,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越早限制飲食越好,對於一些老年小白鼠,如果之前有隨意進食的習慣,老年後即使是限制飲食,還可能存在記憶效應,從而小白鼠體內脂肪組織的活性和免疫限制飲食的小白鼠差不多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偽科學還是真靠譜?都說飯吃七分飽,多飽才算?答案是......
    「吃什麼、怎麼吃」,一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有句老話說:「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但也有人經常大魚大肉,卻依然非常健康,活到了九十歲。那麼,「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到底靠不靠譜,怎麼吃才健康呢?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近期刊載了一篇研究。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權威專家做過的試驗,讓吃貨看懵了
    這種說法在養生界得不到認可,甚至在還有反對的聲音,比如「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那麼誰說的對呢?權威專家做過實驗,給出了答案。可見每餐都吃得太飽確實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害,首先是營養過剩,導致脂肪變多形成肥胖;其次是損傷胃腸道,胃動力的速度有限,吃得越多消化越慢,食物一直堆積在胃中會加重胃的負擔,同時長期的飽腹會讓胃部無法休息,會引起一系列胃部的疾病;然後是降低效率,吃飽喝足後人會產生疲勞感,想要睡覺,這種狀態會影響工作效率;最後是吃得太飽影響壽命
  • 「吃的越飽,死得越早」,有科學依據嗎?如何飲食才能健康長壽
    坊間和網上都流傳著一種說法,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吃得越飽,死的越早,誰先吃完誰先走,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限制飲食真的能延長壽命 科學家準備了兩組果蠅,第一組給它們吃的飽飽的,第二組進行飲食限制,結果發現第二組果蠅的壽命,明顯比第一組要長。
  • Nature子刊: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現在,研究衰老的科學家們已經給出了簡單的答案:少吃點兒!常言道,千金難買老來瘦。該研究表明,如果小鼠在進入老年期之前就開始減少食物攝入,並且維持少吃點兒,它們就會變得更健康。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健康的行為必須在生命的早期建立起來,以便在老年時改善健康並延長壽命。
  • 偽科學,長啥樣?
    外國也有偽科學,外國醫生也有不靠譜的,真不用迷信。由於CCTV在廣大中國人民心目中無以倫比的權威形象,偽科學很喜歡用CCTV新聞截圖來吸引眼球,但99.99%的情況下新聞報導和文章內容什麼關係都沒有。比如這篇文章,把美國(西醫)免疫治療取得突破的新聞嫁接到了號稱能治任何癌症的「中藥奇方」上面,成了中西合璧奇葩一朵。
  • 為什麼有人說:「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是偽科學還是確實如此?
    很多病的產生都跟吃脫不了關係,而有些疾病又會導致癌症,威脅人們的生命。因此最近在網上就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人的壽命跟吃的關係真的有這麼大?關於吃,我們需要了解哪些?一起,來看看吧。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這是真的嗎?首先,我們確認一下答案,這是真的,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 《Nature》子刊文章明確飲食限制機制,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有句老話說:「吃得越多,去得越早」,因此很多人都奉行清淡的飲食,但是很多人也說有很多老年人都喜歡吃大肥肉,但是也經常紅光滿面,那麼這句話是不是謠言呢?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呢?近期,《Nature》子刊刊載了德國普朗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報告,明確了熱量限制的科學依據。
  • 女人越是「不靠譜」,男人越會追得緊!
    導語:女人越是「不靠譜」,男人越會追得緊!很多時候,男人喜歡的並不是特別聰明且靠譜的女人,因為這樣的女人會讓男人很有挫敗感,因為男人的光環會被女人所掩蓋。而那種不太聰明的,不太睿智的,不太靠譜的女人總會讓男人疼愛到骨子裡。這4種女人越不「靠譜」,男人越會追得緊!一、單純的女人。男人很喜歡單純的女人,因為這樣的女人像白紙一樣乾淨簡單,沒有什麼花花心思,最容易讓人琢磨。而男人的心思也很簡單,因為男人喜歡可以掌握的女人。
  • 外國權威機構研究:孕吐越厲害,寶寶越聰明?聽聽產科醫生怎麼說
    妻子被氣到了,著急地說:「媽,我吃的食物都吐掉了,寶寶吸收什麼呢?」結果我那心大的媽完全沒有理解妻子的話:「吐了就多吃點,你現在吐得越厲害,孩子出生後肯定越聰明。」後面妻子和我說了,我猜想我媽一定又是看那些胡說八道的新聞了。果然,沒多久她就從手機的收藏裡,翻出一篇文章給我看:「我就知道你不信,這是加拿大權威機構研究出來的,騙不了人!」
  • 「吃得少,活得久」是偽科學還是真養生?諾爾獎獲得者找到答案
    吃飯,每個人一日三餐甚至是一日多餐,吃什麼,也是每天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那關於吃的方面你了解多少呢?都說病從口入,我們因為吃飯而引起疾病有很多,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很多都是因為飲食引起的。最新的研究發現:飲食可以決定壽命!
  • 一家三口的快樂晚餐,十分鐘就做好,家人吃得又飽又滿足
    導讀:一家三口的快來晚餐,十分鐘就做好,家人吃得又飽又滿足。我是我們家飯菜主要的出品人,每天兩菜一湯,一天三頓飯都是我做,下班之後就在廚房打轉,幾乎沒有什麼個人的時間了,所以每到周末我就想偷個小懶,和孩子們一起起床,然後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好在家人們也都不太挑剔,我做什麼他們就吃什麼。
  • 心理學:越早讀懂這三個「人生定律」,越早識破人心!
    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馬太效應」這一名詞,用來分析一個人心理,而且得出的結論都是「越怎麼就怎麼」!今天我為大家梳理三大人生定律,幫助大家儘早識破人心、讀懂社會!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擺闊定律:越是缺少什麼,越愛表現什麼。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時光不緊不慢,身邊的人來了又去,一切都與年少時的憧憬相差太遠。但是,縱然生活有一百個磨難,我們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在過去,餓不著即為「富」;吃得飽就是「貴」。吃飽飯後,才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後才是建立親密關係,彼此依靠、相互取暖。這才構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
  • EHJ:吃得越鹹,活得越長?全球181個國家數據顯示,鈉攝入量更高與預期健康壽命延長,全因死亡風險下降有關 | 臨床大發現
    比如最近《歐洲心臟雜誌》上,一篇最新的研究摘要,就差點把奇點糕雷到:鈉攝入量越多,與預期健康壽命延長,全因死亡風險下降有關,也就是吃得越鹹活得越長,死亡風險越低[1]??而鈉攝入量沒這麼多的話,個體化管理吃得鹹不鹹就夠了,少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可能更重要[3]。說回本次「吃得越鹹,活得越長」的研究吧,這是一項從全球層面,分析鈉攝入量與預期壽命的疾病生態學研究(Ecological study),從下面這張圖能看出,中國等亞洲國家整體吃得都鹹,研究納入國家中鈉攝入量最高的是哈薩克斯坦。
  • 網上有說,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有依據嗎?
    最近從一個朋友從那裡聽到的一個網上傳言,說吃的越飽死的越早,而且還挺有科學精神的,給出了一個精確的數字說明,人的一生只能吃9噸的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結果研究就發現,相對於隨意進食的小老鼠,限制攝食的小老鼠的生存時間顯著延長。而且從數據上看,這種限制越早越好。因為經過對比試驗中一些小老鼠,有這種限制攝食越早越好,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限制攝入量,那麼這樣的小老鼠在細胞衰老上,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除了實驗數據的支持,從以往的醫學理論上講,限制對熱量的攝入呢,是對細胞衰老有關的一些異常的炎症反應有抑制的。
  • 提高孩子智力水平:促進大腦發育的這些方法,用得越早越好
    要想提高孩子智力水平,培養出一個聰明寶寶,這些促進寶寶大腦發育、提高寶寶認知能力的方法,用得越早越好。1、嘗試讓寶寶多趴著曾經有研究人員對350個健康寶寶進行睡姿研究,發現趴著睡的寶寶,在智力發育方面比躺著睡的寶寶要快,但是很多大人認為,嬰幼兒俯臥趴睡會有窒息的危險。
  • 項真爽虎牙首秀滿屏得得得,原來是為了懷念他
    項真爽在抖音的時候,因為聲音和盧姥爺很像,遊戲裡面也是各種死法,帶給了不少人快樂。所以漸漸被不少盧姥爺的粉絲認可,擁有了189.9w粉絲。而這一次虎牙的首秀,讓項真爽人氣直接突破了兩百萬!    而這一次首秀項真爽也不僅僅只是玩了吃雞,還打了幾局鬥地主。而在項真爽鬥地主之後,就引起了粉絲們的狂熱反應,不斷的發出得得得。
  • 多肉植物真得可以吃嗎?
    多肉植物真得可以吃嗎?
  • 輪胎螺絲真得是擰得越緊越好嗎?
    原標題:輪胎螺絲真得是擰得越緊越好嗎? 誠然,這樣可以把螺絲擰得很緊,不會鬆脫,但是往往卻會因為用力過大,超過螺絲設計應力而導致的被拉長、絲扣受力過大引起的內部出現裂痕,長時間使用或猛然間的劇烈受力可能會導致螺絲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