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花25年研究了76隻猴子 結果證明吃得少真的能長壽?

2021-01-09 前瞻網

俗話常說「少吃一口油,活到九十九」,還有「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這些傳統諺語都是在告誡人們適度飲食。

不過,這些說法真有科學依據嗎?其實,有不少科學實驗都支持了這種說法。

2014年,一項對猴子飲食和衰老進行了25年研究的結果顯示,限制熱量飲食的猴子死亡率和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顯著降低。

這項研究始於1989年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旨在研究低熱量飲食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影響。

據《自然通訊》周一報導,這項對76隻恆河猴的研究是在麥迪遜威斯康辛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進行的。

在7到14歲的時候,實驗組的猴子們開始吃一種熱量減少了30%的食物。

相比之下,對照組那些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猴子的患病風險是限制了卡路裡的實驗組的2.9倍,死亡風險增加了3倍。

「我們認為我們的研究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在低等生物體中看到的生物學與靈長類動物密切相關,」 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School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的醫學教授理察•溫德魯克(Richard Weindruch)說。

「我們繼續相信在熱量限制中對抗老化的機制將引領我們找到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以減緩疾病和死亡的發生。」

限制熱量的攝入,同時繼續提供必要的營養,可使蒼蠅、酵母和嚙齒類動物的壽命延長40%。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想了解限制熱量攝入的機制。

「我們研究熱量限制,因為它對衰老、與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和發病時間有很強的影響,」通訊作者、老年病學助理教授Rozalyn Anderson說。

「人們已經在研究一些藥物,它們如何影響在熱量限制中活躍的機制。有些公司對其中一些藥物有極大的興趣。」

儘管如此,熱量限制對靈長類動物的影響仍有爭議。

2012年,美國國家衰老研究所(NIA)對120隻猴子進行了一項有影響力的研究,報告稱限制熱量攝入動物的存活率沒有差異,健康狀況的改善趨勢也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

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人員說,這種差異可能是NIA研究中在對照組動物中採用餵養方式的結果。

威斯康辛靈長類研究中心的資深科學家Ricki Colman目前是該項目的共同負責人,他認為NIA的對照猴子實際上也是限制了卡路裡的。

「在威斯康星州,我們從成年猴子開始。我們知道他們想要吃多少食物,我們的實驗組飲食從那時起減少了30%的卡路裡。與此相反,NIA的猴子是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設計的標準食物攝入量圖表來餵養的。」

Colman說,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他們自己在猴子研究方面的經驗,並參考了一個記錄了數千隻研究中的猴子體重的在線資料庫,得出結論,NIA的對照組實際上也在限制熱量攝入。

「在NIA發表的所有時間點上,他們的對照組猴子的體重都比我們的要輕,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非常重要的。」

Weindruch還指出NIA的一些結果似乎與「沒有顯著結果」的分析相矛盾。

NIA研究中的20隻成年猴子,10隻在實驗組,10隻在對照組,其中5隻(4隻實驗組的猴子和1隻對照組猴子)至少活了40年。

Weindruch說:「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猴子中沒有一隻活過40年的。」

「因此,他們的研究中得出的限制熱量攝入無效的結論對我和我的同事來說沒有意義。」

此外,他說,NIA的對照組動物的微小熱量限制也產生了一定的意義,這意味著即使減少10%的熱量也會有意義地延緩衰老。

Anderson說,每一項研究都花費了數百萬美元,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而且不太可能重複進行,所以所有參與的人都試圖從這些研究中提取出最大限度的科學依據。

「我們現在正與NIA的科學家一起對我們所有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考慮到研究設計、遺傳、起源時間和飲食組成的差異。從這些綜合數據中,我們可能獲得一些無法從個別研究中獲得的洞見。」

20年前,熱量限制成為一種時尚,當時一些人開始將卡路裡減少30%,以減緩衰老帶來的疾病,但威斯康星和NIA的研究關注的範圍更廣。

Anderson說:「我們的研究並不是讓人們可以直接開始遵照執行,而是為了深入研究與年齡有關的疾病易感性的根本原因。」

「這是一種研究工具,而不是生活方式的建議,但有些人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如果我限制熱量攝入會怎麼樣?』」

Anderson說,熱量限制的許多好處都與能量調節有關。

「它影響燃料的使用。熱量限制本質上會導致新陳代謝的重新規劃。在所有被證明能延緩衰老和衰老疾病的物種中,衰老會影響能量的調節以及細胞和有機體對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

Anderson說,主要的代謝缺陷是糖尿病,它可以被看作是「對營養物質沒有適當反應的能力」。

糖尿病會損害脂肪、肌肉、血管甚至大腦功能。在美國,糖尿病的流行是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威斯康辛大學的科學家們在開始研究後的6個月內,就在對照組的動物還處於壯年期時發現了糖尿病。

Colman說,這與實驗組的動物形成的對比再明顯不過了。

「直到兩年前,我們還沒有任何限制熱量攝入的動物患有糖尿病的證據,但在對照組動物中,我們發現了大量的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

很少有人能忍受30%的卡路裡減少,然而Weindruch堅持認為威斯康星的研究傳達了一個樂觀的信息。

「熱量限制的基本生物學在齧齒動物、蠕蟲、果蠅和酵母中的表現似乎可以傳給靈長類動物,所以我們有一個真正的機會來解剖這種機制,看看我們可以怎樣一起研究基礎生物學,並讓所有人類受益,我們與恆河猴的親緣關係非常密切」。

此外,近日由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禁食或限制熱量攝入的過程中產生的分子對血管系統具有抗衰老作用,這可能會減少心血管疾病等與血管相關的人類疾病的發生和嚴重程度。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容易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喬治亞州立大學分子與轉化醫學中心(Center for Molecular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主任、喬治亞大學分子醫學研究聯盟(Georgia Research Alliance)知名學者Ming-Hui Zou博士說。

「年齡是導致人類疾病的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如何延緩衰老是降低人類疾病發病率和嚴重性的主要途徑。」

「衰老最重要的部分是血管老化。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不同器官進行供給的血管最敏感,更容易受到老化損傷,因此研究血管老化是非常重要的。這項研究關注的是血管老化,以及在老年時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如何預防血管老化。」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探索了熱量限制(少吃或禁食)和延緩衰老之間的聯繫,這是未知的,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研究結果發表在《分子細胞》雜誌上。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重要的小分子,它是在禁食或限制熱量的條件下產生的。

β-羥丁酸分子是一種酮基分子,由肝臟在低食量、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飲食、飢餓和長時間的劇烈運動期間從脂肪酸中產生。

「我們發現這種化合物,β-羥丁酸,可以延遲血管老化,」Zou說。

「這實際上提供了熱量限制和禁食與抗衰老作用之間的化學聯繫。這種化合物可以通過內皮細胞延緩血管老化,內皮細胞位於血管和淋巴管的內表面。它可以防止細胞衰老。」

衰老的細胞不能再進行分裂了。

研究人員發現β-羥丁酸可以促進細胞分裂和防止這些細胞衰老。因為這種分子是在熱量限制或禁食期間產生的,當人們吃得過多或變得肥胖時,這種分子可能會被抑制,這會加速衰老。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當β-羥丁酸結合一定的RNA結合蛋白時, 這增加了小鼠血管平滑肌和內皮細胞中一種稱為八聚體結合轉錄因子(Oct4)的幹細胞因子的活性。

Oct4增加了對抗DNA損傷誘導衰老的關鍵因素,而這可以保持血管年輕。

Zou說:「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我們正在研究一種新的化學物質,它可以模仿這種酮基分子的功能。」

「我們正試圖採取全球性的方法來減少心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症。要說服人們在接下來的24小時裡都不要吃東西來產生這種分子是很難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如果我們能找到可以模擬這種效果的藥物,人們仍然可以飲食,這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樂趣,幫助抵抗疾病。」

「這種幹細胞因子(Oct4)可能是減緩或防止衰老的藥物或藥理學目標。然後,如果血管系統變得更年輕,患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氏症和癌症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因為所有這些疾病都與年齡有關。」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稱:食量減少1/3,壽命延長20年,是真的嗎?挨餓使人長壽?
    這話說得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在現在美食「橫行」的生活中,許多的人都喜歡暴飲暴食,而且有的還喜歡吃夜宵。長壽與健康一直是人類永不過時的追求。因此,國外還有研究了一些動物,例如小鼠、猴子、蒼蠅等,研究表明,少吃可以增壽。說同樣這樣的道理也是適應於人類的。
  • 科學家發現長壽新規律:飯量減少三分之一,或能多活20年
    據民間俗語:「每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而據科學家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以蠕蟲、小鼠、猴子等為實驗對象表明,每天的晚餐減少30%的量,能夠有顯著的健康改善和延長壽命等。而這樣的實驗結果,於人類也同樣適用!據科學家發現長壽新規律:飯量減少三分之一,多活20年!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偽科學還是有依據?看看權威研究結論
    母親總說能吃是福,讓我們多吃點,平時上班太辛苦了,吃點好的補補。但是能吃真的是福嗎?最近總聽別人講吃得越飽,死的越早,真的嗎,是否有科學依據。看看權威研究結論。通過該研究,研究人員認為,控制飲食對身體有益,而早期控制似乎效果較好。該研究發表於《自然》的子刊Nature metabolism上。此外在美國,有研究人員用猴子作為實驗對象,發現吃飽的猴子,比只吃七八分飽的猴子,易出現肥胖,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壓,脂肪肝等疾病,而且死亡率也較控制飲食的高。
  • 研究得出:吃得少,活得久?是真的嗎?那麼,吃多少才算健康?
    老王和妻子已經六十幾歲,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看報紙,老王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說「吃少點,能活久一點」,看到之後立刻就和妻子分享了,妻子看完後有點不太相信,但老王覺得是真的,讓妻子以後做飯菜分量都減少一些。
  • 從明朝活到現在400年,那隻號稱「最長壽的鯊魚」,如今變成這樣
    長壽一直是人們所追求的,人類從古至今都在追尋著長壽的秘訣,想要長生不老,古代的秦始皇就一直在追求長壽,四大名著《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都想著抓住唐僧,吃他的肉,就以為能夠長生不老,看來,真的是從古至今人類都在追尋著長壽的秘訣。
  • 飢餓使人長壽,是真是假?研究證實:適度挨餓,好處不是一星半點
    有研究證實,適度挨餓,好處不是一星半點,到底該怎麼吃才有利於健康長壽,這篇文章就跟大家好好說說,會吃的人,長壽或會更青睞於你。飢餓使人長壽,是真是假?有研究證實,適度挨餓,給身體帶來的好處不是一星半點,接下來就具體向大家介紹下:研究發現,適當挨餓能逆轉25%的衰老基因,延緩衰老。
  • 2隻獅子為了吃得,爬到樹上捉猴子,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
    2隻獅子為了吃得,爬到樹上捉猴子,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要說起會爬樹的動物,各位小夥伴會想到哪些動物呢?是貓咪還是猴子?在大自然中,獅子與花豹也是爬樹的高手,畢竟兩者都是屬於貓科動物,一隻貓頭鷹在樹洞中休息,一切看起來都非常的和諧。
  • 猴子多巴胺研究
    猴子多巴胺研究多巴胺是一種與快感和快感預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人在吃美食,談戀愛等讓人開心的狀態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在一項開創性的研究中,科學家以猴子為研究對象。實驗人員將甜果汁滴到猴子的舌頭上,然後檢測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恰如預測的一樣,甜果汁滴到舌頭之後,多巴胺立刻分泌出來了。然後,科學家在這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環節,在每次滴甜果汁之前,都會先點亮一盞燈,而後才滴甜果汁。
  • 中國科學家顛覆長壽基因認知 提出胎兒期死亡新解釋
    1999年,科學家在最簡單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中發現了具有延長壽命的Sir2基因。此後,在小鼠等嚙齒類動物中,Sir2的同源基因SIRT6同樣被發現有此魔力。自此,SIRT6被科學界奉為經典的「長壽基因」,成為人類掌控衰老速度的一個熱門突破口。
  • 讓一部分猴子先富起來, 結果猴子嫖娼了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學家勞裡桑託斯與經濟學家一起,做了個關於猴子財富分配消費行為的實驗。把7隻猴子(3雄4雌)關進一個大籠子裡,旁邊還有個小籠子,供對單只猴子實驗用。剛開始時,這些猴子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好處,一個個視金錢如糞土,把這些貨幣直接從裡面扔出來,砸向研究人員的腦袋。
  • 猴子的品類和生活習慣
    生活習性剛出生的猴子總會纏著猴母親的手或腳,而纏著猴子猴母親對於幼猴是重要的,因為猴媽媽會用它們的手腳在樹上攀爬,因此要纏得好才不至於在攀爬時跌下。猴子有較長的童年,有時長達三年。當它們年幼時,總會跟著它們的母親。而猴媽媽也會用尾巴抓著幼猴,以免它們迷失或有意外。當猴子長大,開始會和其他同年的猴子玩。
  • 為什麼有人說:「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是偽科學還是確實如此?
    很多病的產生都跟吃脫不了關係,而有些疾病又會導致癌症,威脅人們的生命。因此最近在網上就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人的壽命跟吃的關係真的有這麼大?關於吃,我們需要了解哪些?一起,來看看吧。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這是真的嗎?首先,我們確認一下答案,這是真的,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 「過午不食」減肥又長壽?別犯傻,關鍵看你一天吃幾頓
    大部分人的減肥,都是從「不吃什麼什麼」開始的,除了不吃晚飯減肥,還有不吃碳水、不吃油脂、不吃肉等等減肥。殊不知,不吃晚飯、過午不食、不吃某某東西減肥,可能最後只能帶來一個好處——省錢。「過午不食」減肥又長壽?
  • 科學家的奇葩實驗:讓猴子打字,猴子打了5頁,卻打了科學家的臉
    文/某凡科學家的奇葩實驗:讓猴子打字,猴子打了5頁,卻打了科學家的臉說起猴子這種動物,看起來和人類有著很多的相似點,因此很多科學家們也是喜歡用猴子做研究對象,研究一些比較稀奇古怪的實驗如果說猴子和打字機這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東西,可能任何人都無法將其聯繫在一起,但是卻有科學家們腦洞大開,將這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了一起。在1929年的時候,著名的科學家愛丁頓提出了一個理論叫做:無限猴子理論。何為無限猴子理論呢?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將儘可能多的猴子讓其用打字機打字,在不限制時間的情況下,那麼這些猴子最終可能會寫完整個圖書館的所有藏書。
  • 科學家給出了答案,你能接受嗎?
    據悉,南極被稱為世界上最為寒冷的地區,年平均氣溫為-25℃。在這樣嚴寒的氣溫下,很多年輕人都不一定受得住,而蘇州一位92歲的老人,竟成功登上南極大陸。原來,邱老和老伴兒一直都有週遊世界的夢想,他們也真的付諸實踐了。早年間,邱老和老伴兒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在斯裡蘭卡、紐西蘭、希臘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十幾年過去了,只剩下南極還沒有去。邱老和老伴兒約定,等身體好一點,就踏上南極之旅。可惜的是,邱老的老伴兒不幸因病去世。為了彌補老伴兒的遺憾,邱老決定啟程南極。
  • 線蟲體內蛋白的秘密:長壽不靠基因或也能遺傳
    科學家們關於線蟲的一個研究結果表明,不僅環境可以影響基因表達,而且僅通過改變基因外的蛋白就可以開關基因功能,這一結果更首次證明了不需要改變基因,這種長壽也可以遺傳。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確定這種不靠基因就可以遺傳的長壽現象是否具有廣泛性,為將來研究人類的長壽做準備。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遺傳得靠基因,這是唯一的途徑。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權威專家做過的試驗,讓吃貨看懵了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食物的獲取難度降低了很多,但是老一輩「能吃是福」的思想還在影響著我們,有些人覺得自己一頓飯能吃5個包子,一碗豆腐腦,是一種福氣,比別人健康。最開始科學家準備了2組果蠅,第一組每天吃得很飽,第二組進行飲食限制,實驗表明進行飲食限制的果蠅,活得明顯比第一組要長;後來科學家又用小白鼠做實驗,結果依然是限制飲食的小老鼠壽命長,而且比不限制飲食的更健康,患病風險更低;這個時候有人提出質疑,說果蠅、小老鼠的結構跟人體相差甚遠
  • 要長壽,少吃亮氨酸
    In fact, just 「reducing protein without any changes in calorie level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similar effects as caloric restriction.」突破性的一刻到來了:科學家發現,節制飲食的好處,可能不是來自限制熱量,而是來自限制蛋白質攝入。
  • 為了長壽,人類甘願做小白鼠
    少動、少吃可以活得更久? 動物界給人類衰老機制的研究和尋找延壽妙招帶來不少啟示。 辛西婭此後的研究,又發現生殖系統缺失、線粒體質量控制加強,以及能量攝取減少都能夠延長線蟲的壽命。 少吃、斷食、減少熱量攝取,或許是長壽研究領域最靠譜的研究。科學家的測試從最簡單的酵母,到果蠅、小鼠、猴子,再到人,都在應驗。
  • 研究:動物也有「文化」 猴子鯨魚會「趕流行」
    美國《科學》雜誌日前刊載的兩篇論文,用科學證據表明動物文化是存在的——猴子和座頭鯨就有。  什麼是文化  這兩項研究成果讓學術界頗有點激動。一些科學家認為,「動物有沒有文化」的爭論從此可以結束了。  此前幾十年,科學家們對「動物文化」是否存在爭論不休,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糾結於怎麼定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