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的人都習慣於早上吃一個雞蛋,有的人喜歡吃煎雞蛋,有的人喜歡用熱水來燙雞蛋,而有的人特別喜歡吃一個煮雞蛋。
早上經常吃一個煮雞蛋的朋友應該有發現,如果雞蛋煮的時間太長了,蛋黃外面還有一個深深淺淺發綠的現象。
有的人說是這樣的雞蛋對身體不利,那麼蛋黃為什麼會有這種發綠的現象呢?吃了這樣的健康,而雞蛋對於身體健康真的很不好嗎?煮雞蛋要你究竟要煮多長時間才比較合適呢?
為什麼雞蛋煮的時間長了蛋黃外面會發綠呢?
我們都知道雞蛋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其中它還含有一種叫蛋氨酸的物質,如果煮時間太長的話,很可能會分解出一些硫化物。
這些硫化物和激動中的鐵離子發生反應,很容易就形成了深顏色的氯化亞鐵,也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時間跟雞蛋煮時間久了,蛋黃外面會發綠的現象。
其實這個現象在鹹鴨蛋裡面是特別常見的,在皮蛋中會形成硫化亞鐵,可能因於鴨蛋的顏色本身就會偏深,大家平時可能注意不到。
食用這樣的雞蛋安全嗎?
其實這種雞蛋大家是完全可以放心吃的,它不會對身體有太大的傷害。而且蛋黃外的那點硫化物是特別少的,在胃酸的正常作用下,可能會變成硫化氫和硫化亞鐵。
如果胃酸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它也是屬於不溶於水的化合物,根本不會參與身體的新陳代謝,而且雞蛋蛋黃上的硫化物,不會影響到蛋白質的消化。
本身人的腸道在消化的過程就是微生物發酵的過程,可以產生硫化氫生物胺這些代謝廢物都是特別正常的現象,而且腸道中的硫化氫的含量是遠遠超過了蛋黃上那一點點不溶於水的硫化亞鐵的,所以這種雞蛋大家是完全可以放心吃的。
煮雞蛋如何把握好時間?
那有的朋友可能又會問了,雞蛋究竟要煮多長時間,才會保證它的營養價值不會流失,而且吃起來口感又不錯呢。
的確是這樣的,煮的時間太久的雞蛋,不但雞蛋枯乾上會吃起來比較老,最主要是吃起來可能會感覺比較噎人,其中的維生素e也會有一部分的流失。
你在煮雞蛋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時間,最好儘量煮得嫩一點,口感比較不錯,而且其中的營養也不會流失。
煮雞蛋的時候可以先把中間雞蛋放在冷水中,然後用大火先煮開,再保持沸騰狀態下煮個3~5分鐘就選擇把火關掉用,嗯剩餘的溫度將雞蛋在鍋中燜一會兒,8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這樣煮出來的雞蛋比較營養健康,它的蛋清成比較柔嫩的狀態,而且蛋黃也正好處於剛剛凝固,吃起來不噎人,而且營養價值比較全面。
在煮雞蛋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儘量不要使雞蛋的蛋黃處於燙心的狀態,這樣的話很容易對雞蛋中的細菌上面不乾淨,增加病毒感染的機率。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雞蛋的吃法,大家也可以選擇和煎雞蛋或者是用開水衝雞蛋,但是相對來說還是水煮蛋的營養價值會更豐富一些。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大家還有其他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同時也可以關注小編,了解更多的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