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24小時嗎?

2020-11-29 澎湃新聞

火星人應該不是,如果有火星人的話。即使在地球人裡,也有很大差別。一個國外盲人研究生很難適應24小時生活,他周期大約25小時,每天都比別人慢一小時,12天後,就和其他人剛好顛倒了。
所以,實際上,沒有人的生物鐘周期剛好是24小時,而是大約24小時,但環境讓我們保持在24小時。而有一些特殊的人或患者 如上面提到的盲人研究生,他由於生物鐘系統出了問題,環境影響不了他了,所以他的周期無法保持在24小時。
火星上如果有生命,那應該適應火星的自轉周期。
如想了解更多,可找拙作《生命的時鐘》看看,裡面講得比較多,也容易理解。
下面來點枯燥的專業內容: 這裡牽涉到基本概念的問題: 生物鐘其實是指在光照溫度恆定不變條件下測出來,在這種條件下,幾乎所有生物的周期都不再是準確24小時,而是稍長於或短於24小時。但是,我們實際上是生活在地球24小時運轉的環境裡,這種環境每天都會調整各種生物的生物鐘,從而表現出24小時的周期。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

相關焦點

  • 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24小時嗎?_澎湃新聞-ThePaper
    > X 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
  • 大學生最好的生物鐘安排:每個年級如何度過24小時?
    【大學最優生物鐘:每個年級如何度過24小時?】又到一年#開學季#,大學是人生的關鍵蛻變期。大一新生的你,知道該怎樣做好規劃嗎?新學期開學的你,有沒有定好下一階段的小目標?臨近畢業的你,工作、讀研、出國,又該如何定位與準備?大學最優生物鐘↓↓供你參考。
  • 人體24小時養生時間表,打亂生物鐘,全身都受傷!
    現在的人的生活方式,「該睡的時候不睡,該起床的時候不起」,「吃飯的時間不規律」,存在著太多的問題。可這樣的問題如果長此以往繼續下去,對人體全身都是一種傷害!今天給大家分享關於人體24小時的養生時間表,希望能夠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
  • "生物鐘"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知道一天有24小時的?
    合理的生物鐘有助於調節睡眠模式、飲食行為、激素釋放、血壓和體溫。所謂生物鐘,通俗的講就是讓我們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這些也與我們的幸福和健康息息相關。在我們生理機制的眾多複雜過程都有生物鐘的影響。1971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Seymour Benzer和他的學生RonaldKonopka以果蠅為模型,研究可以控制果蠅晝夜節律的基因。
  • 時間流逝更快 科學家發現早起的人生物鐘只有20小時
    每個人的睡眠習慣不同,有的人喜歡早起早睡,有的人則是夜貓子,夜裡兩三點還很清醒。這之間的不同是什麼引起的?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早起的人時間流逝的更快,其生物鐘大約是20小時而非24小時。
  • 首次發現,科學家確認細菌具有24小時生物鐘
    在人類中,我們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我們體內幾乎所有的過程,影響我們的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這種內部計時大約需要24小時運轉,這是由我們的生物鐘驅動的,並且在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中也觀察到了相同的核心現象,包括動物、植物和真菌。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尚不清楚整個細菌是否也受晝夜節律的支配。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科學家認為人體生物鐘一天有25小時
    同時,實驗也顯示,除了陽光,鬧鐘的聲音,甚至清潔車的聲音都能夠協助人們獲知當前的時間,並按照環境調節生物鐘。  不過,如果沒有陽光,調節效果還是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一半的盲人,儘管有其他信息來判斷每天的時間,但他們生活的周期仍然是多於24小時的。  在我們出生之前,大腦的生物鐘調節就已開始運轉。
  • 生物鐘可以重設嗎?研究發現生物鐘和衰老有關聯
    芝加哥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內分泌、代謝和分子醫學系Joseph Bass教授在《分子細胞》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人體的生物鐘可以被重新設定,或許可以改善衰老導致的健康問題。 生物鐘其實是身體內一些蛋白水平發生周期性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控制體溫、血壓、激素等體徵的變化,決定人們是清醒或者瞌睡。身體內發生的周期性變化,意味著在一天24小時中的每個時間段都有最適合做的事情,比如早上9點半開始工作效率最好,下午5點到7點最適合運動。
  • 早起的人生物鐘只有20個小時
    【早起的人生物鐘只有20個小時】科學家發現,影響生物鐘的CK1蛋白(酪蛋白激酶1)具有調節開關的作用。當CK1蛋白更有利於降解時,那人體的生物鐘就會縮短,人就容易早起,其生物鐘大約是20小時。相反,如果CK1降解的慢,那生物鐘就會延長,人就更容易變成夜貓子。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你真的了解生物鐘嗎?有關它的研究曾使人名譽地位飽受風險
    我相信,每個人曾經都有這樣的感受,在前一天晚上睡覺之前發現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於是就設定了一個鬧鐘,要求自己早點兒起床,可是第二天在鬧鐘還沒有響,或者是只差那麼幾分鐘的時候,你就提前醒了過來。而這種現象,在醫學上,我們通常稱它為生物鐘,也就是人類身體裡神秘的計時器。
  • 張萌:我的生物鐘是36個小時
    或者說,她就是我們身邊那種,能做成事兒的人:敢闖、有領導力、精力旺盛、有天然的感染力。 走進一個多人的聚會場,熱絡的跟每個人寒暄,把場子熱起來這件事,張萌從小就具備這種能力。 「我從小學就開始,如果班裡新來了一個轉學的同學,我肯定是課鈴一響,還沒響完呢,我就說你是從哪個學校轉過來的,我說我帶你去學校轉轉,我就是很熱心」。
  • 生物鐘是座什麼鍾
    這也是為什麼人類的許多本能,比如睡覺、吃喝,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生物鐘的支配。進一步來說,這個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還可以解釋:為什麼上午8點左右心臟病容易發作,為什麼午後2點高速公路車禍比較多?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鐘,只是節奏不盡相同。科學家說,生物鐘的平均周期為24小時1刻鐘。
  • 釋新聞|獲諾貝爾獎的生物鐘研究有啥用?軍事、體育等都需要
    研究發現,重度抑鬱症自殺患者腦內的生物鐘基因明顯表達異於常人,輪替班工種腫瘤的風險與組織器官內的生物鐘紊亂有關。人類的死亡時間的分布,重大事故出現頻率,心臟病突發、哮喘發作和關節炎疼痛的時間等都呈現了24小時的節律,包括目前人們關注的腸道菌群也受到生物鐘的調控,當然這些過程很多都是相互作用的。
  • 送你一份《人體健康24小時時間表》,超實用!
    送你一份《人體健康24小時時間表》,超實用!「黃金時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鐘」然而,現如今熬夜加班、黑白顛倒、不按時吃飯等時有發生你的生物鐘正常嗎? 這份最值得貼在床頭的 「24小時人體健康活動時間表」 告訴你答案↓↓↓為健康收好這份時間表
  • 生物鐘起源
    生物鐘起源The origin of biological clocks | Science News譯者:果果向前衝     原文作者:TINA HESMAN SAEY 遍布人體的生物鐘保持生命活動24小時正常進行。新的研究清楚地展現了生物鐘的起源和演變歷程。地球有規律可循,每24小時繞地軸自轉一周,其表面交替,或沐浴於陽光中,或湮沒於黑暗裡。從藻類到人的一切生物體都隨著地球日夜更替的節拍發生適時地演變。他們藉助這世上最最重要的「計時器」進化著,以日為單位計時,也稱生理時鐘。
  • 生物鐘如何校準時間?
    在我們的身體裡,也存在調節機體的生理和行為節律的生物鐘。我們對生活中各種計時設備習以為常,但恐怕很少人知道身體內部的生物鐘是如何工作的。小時候,每晚7點《新聞聯播》整點報時的時候,家人總會把大大小小的鐘表進行對時,確保第二天一家人工作學習能夠準時。到了21世紀的今天,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視等各種電子設備通常都會自動對時,不需要我們再花時間去調整。
  • 讀懂你的生物鐘
    能夠在生命體內控制時間、空間發生發展的質和量叫生物鐘。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這種叫「生物鐘」的生理機制,也就是從白天到夜晚的一個24小時循環節律,比如一個光-暗的周期,與地球自轉一次吻合。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簡稱SCN)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大腦中SCN所在的那片區域也正處在口腔上顎上方,我們有晝夜節律的睡眠,清醒和飲食行為都歸因於生物鐘作用。
  • 你了解你自己的生物鐘嗎?
    這個鐘錶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我們身體的基因,包括製造蛋白質的程序,都不是持續不斷勻速產生的;而是在24小時的一個循環中產生一個波動的曲線,隨著時間的調節,這個製造過程有時高產,有時低產。位於大腦中的那個主時鐘管理著一組位於下丘腦,大約由2萬的神經細胞被稱為視交叉上核(SCN)進行晝夜不間斷的不停節奏的運動。
  • 生物鐘的「前世今生」
    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指不同生物體內各種隨時間變化而做周期性變化的生理生化活動。例如,以 24 小時為周期的人的血壓、體溫等生理指標的律動,都是隨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變化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