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慢 攝像/王棟)
初秋,成都。
一身紅裙的張萌走進採訪間,五分鐘不到,採訪開始。
這五分鐘裡,工作人員試圖指導攝像老師再調整下光線,張萌制止,「你還不如人家專業呢」。——一個製片人的自覺,凸顯出來。
這幾年,演員張萌開始嘗試做製片人。這個身份的冒號後,已有《白髮》、《穿越火線》等業內認可的作品。今年,張萌參加了《乘風破浪的姐姐》,製片人身份更為大眾所熟識。
坐在我們面前的張萌,公開資料裡顯示,已出道近二十年。她入行以來,出演的第一個角色叫「陳明麗」,是一個叱吒商場的女強人形象。
仿佛一種對張萌今日的,冥冥中的呼應。
跟張萌聊完,你會覺得她做成這些事,仿佛是種必然。或者說,她就是我們身邊那種,能做成事兒的人:敢闖、有領導力、精力旺盛、有天然的感染力。
走進一個多人的聚會場,熱絡的跟每個人寒暄,把場子熱起來這件事,張萌從小就具備這種能力。
「我從小學就開始,如果班裡新來了一個轉學的同學,我肯定是課鈴一響,還沒響完呢,我就說你是從哪個學校轉過來的,我說我帶你去學校轉轉,我就是很熱心」。
「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安靜的人」。
談為《演員請就位》做評級 「我能說真實的感受嗎」
業內常說,演員是被動的。這一點,最近的熱播綜藝《演員請就位》第二季又給了一記佐證。
節目一開始,就讓代表市場的眾多製片人們,給參加節目的所有演員進行了評級。評級只有S、 A、 B三等。這是視頻網站時代,對一個劇/演員進行評估的方法。
張萌就是這其中受邀的一位製片人。
提到這件事的觀感,張萌一如既往的real,「我能說真實的感受嗎」?
節目中,張萌的展現鏡頭不少。從節目組的角度,這自然是因為她的評價頗有自己的見解。
但談到當初受邀時,張萌卻說,「我一開始是不想去的。」「我們這些製片人,其實只是代表著很小一部分的認知,不能代表著廣大的人民群眾的認知。第二,我覺得它的評級有一點少,對於我們來講,肯定會有更多的細分的。」
她擔心「這個東西太主動了,不夠客觀」;「我作為一個製片人去給人家評級,我覺得有一點點不好意思」。
但後來,張萌找到了支撐自己的信念點:只是從我這一個製片人的角度。更何況,發聲本身就是在助力行業——講出來,把行業的現實講出來,參加節目的演員才會有更多關注和機會。
萌萌子堅定的態度
信念點一找到,張萌瞬間不再糾結。我們問她在「姐學」裡,她是怎樣的姐姐?她說:「颯」!由此可見一斑。「我一點兒都不糾結,我特別快決策,因為我覺得有的時候糾結半天也就那麼回事」。
她很快的梳理出自己的評判標準。「一是大眾的認知度;還有就是作品;第三即演技」。
40位演員中,她按照自己的標準,只給出了兩張S卡——這一部分沒能在節目中得到呈現——王智和婁藝瀟。
王智:《乘風破浪的姐姐》加深了大眾認知度;《夏洛特煩惱》作為作品加持,「有演技」。
婁藝瀟:「她的《愛情公寓》是一直以來活躍在觀眾眼前的,這是非常強的代表作」;「演技也不錯」。
「我的生物鐘是36小時一天」
聊完《演員請就位》,張萌微微的動了下身體。
「有點累,是嗎」?
復盤下她當天的行程,上午,她與江疏影等參與了講述影視圈女性力量的論壇;中午,她與圈內大佬們進行了一個飯局。我們的採訪,是她的團隊提前把她從飯局上抓過來的——見到我們前,張萌一刻未歇。
但張萌伸了個懶腰後,「來吧」,採訪依舊繼續。鏡頭裡的張萌,依舊神採奕奕。
「 如果一天不設限,不是24小時,你覺得一天多少小時正好」?
「36吧。我可以36個小時睡一次覺,我覺得我的生物鐘是36小時一天,這樣更有效率」。
最近,張萌有一個熱搜關鍵詞是「一天只睡三個小時」。她團隊的工作人員笑言,她是24小時在線星人。凌晨三點給她發信息,都會得到回覆。
只有凌晨四點到六點,是她的休息時間。——使不完的勁兒,即是她從演員轉型為製片人的觸發劑。
「我覺得我有更多的能量去發光發熱」。
積極向上的萌萌子
從演員到製片人 如果是為了自己當女主角 是不對的
做製片人之後,張萌身邊聚攏來很多人,「哎呀萌萌,咱一塊兒合作呀,咱找一個本子咱倆演」——這是演員轉型為製片人的通用思路——自己可以說了算的出演一部作品的男女主。但是張萌拒絕了。「我當時就想,你這個目的不單純,人不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公開資料裡,張萌表達過作為製片人的自己,想要找到合適的演員,吃過不少苦頭。
但現在,她已經交出了《穿越火線》鹿晗+吳磊這樣,讓人眼前一亮的演員配置。
她是怎麼搞定這個組合的?
「我做製片人,一個先天的優勢就是我懂演員。我知道怎麼去給他投本子」。
「比如說這個人一直在演古裝劇,他古裝劇已經演到特別特別厲害的時候,你這個時候,你如果再給他遞古裝本子的話,你的成功率就很低,你就要讓他去演現代戲。但是很多人就喜歡去站在他的古裝劇的這個基礎上面,因為不會錯,因為他每次一拍古裝劇就火,大家都會覺得說他可能就拍古裝劇,但是你知道他的內心一定是渴望去演不一樣的東西,沒有一個人喜歡重複自己。「
再比如,「你要研究他過往這幾年的一些片子。比如一個演員他過往三年,有一部戲特別成功,如果你這個題材是跟那個題材相接近的,你就很容易說服他,因為他會發現說,其他類型他可能不適合,每個人都願意延續昨天的輝煌嘛,對吧?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打到他的那個點。」
「就看你還要怎麼聊,因人而異吧。」
《穿越火線》 也是張萌事業的穿越
張萌接觸鹿晗時,就敏銳的捕捉到鹿晗的需要:轉型。「他可能更想去往一些現實主義題材試試」。
所以張萌說服鹿晗的方向,一直是「如何改變」。這擊中了鹿晗的需要,雙方都給予了彼此很大的誠意。鹿晗在進組前半年,就一直在準備角色。「只要我們需要的時候,就會去跟大傢伙開會。然後他也推了其他的戲」。
至於吳磊的加入,可以窺見張萌的智慧。
一開始,吳磊是拒絕的。當時吳磊正準備考大學。
鹿晗確定之後,張萌遇到了了很多「找過來的人」。這時,她再次遇到吳磊,再度提起《穿越火線》,「他說鹿哥跟他講過這個項目」。
「我就發現,他跟小鹿之間關係原來那麼好,他就沒有說像一開始第一次就說要考學那麼堅決。那我馬上我就乘勝追擊,我說來來來,趕緊給你發劇本,他說出劇本了嗎?我說出了出了,趕緊看吧。然後我就死盯他的團隊,也給他發微信,就會跟他說這個東西怎麼怎麼樣,然後很快就籤約了。」
認真選角
「沒有遇到過挫折嗎」?
太多了,哪怕是在她生來擅長的領域。
「我剛進娛樂圈的時候,有一次參加一個電影節,一上車就看到一個演員挺面熟的,我就跟人打招呼,你好」,然後那個人就翻了個白眼,一副「我認識你嗎,你誰啊」的樣子。張萌被傷了一下,很快就過去了。
「我反而會覺得,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單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