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2020-08-05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編輯:蛋醬、小舟

你知道昆蟲的視界是什麼樣的嗎?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如果昆蟲也成為了一名 Vlogger,作品會是什麼樣的?

近日,一項在甲蟲背部安裝相機的研究登上《Science Robotics》,為我們揭曉了這一謎題。通過了解自然界中昆蟲的視覺系統並做出取捨,研究者以平衡能量、計算量和質量的方式,為昆蟲規模的機器人設計出更好的視覺系統。

讓身長不足三釐米的甲蟲背上相機,這件事並不簡單。在人類看來最微小的攝像機,也足以壓垮昆蟲。因而,研究者首先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打造出一款適用於昆蟲搭載的可操縱攝像機?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設計出一種完全無線、動力自動化、機械可操縱的視覺系統。該系統用足夠小的形狀因子模仿昆蟲的頭部運動,可以安裝在活的甲蟲或類似大小的陸地機器人背部。

對於昆蟲大小的機器人來說,無線視覺提供了豐富的環境形狀和紋理信息。這在大型機器人中很常見,但在資源有限的小型平臺上卻是一個挑戰。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安裝在甲蟲或類似大小的機器人背上的相機基本構造。

電子設備的執行器重 248 毫克,並且可以根據智慧型手機的命令將相機轉向 60 度。製作好的相機約為硬幣大小,以每秒 1 到 5 幀(fps)將 「第一人稱主視角」 以 160*120 像素的單色視頻傳到距離 120 米遠的藍牙無線電中。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研究者將該視覺系統安裝在兩種自由行走的活甲蟲上,使用板載加速度計觸發圖像捕獲,在 10 毫安時的電池下操作時長可以達到 6 個小時。

電子圖像傳感器遵循與生物眼睛相似的趨勢,由於更簡單,解析度更低的圖像傳感器消耗更少的質量和能源,所需的計算量也更少。在許多小型移動相機的興趣場景中,圖像解析度是一個限制因素。研究者沒有削減解析度或視野,而是探索了自然界中使用的方法。並設計了一個機械可操縱的視覺系統,模仿頭部運動。

研究者還加入了一個超小型壓電懸臂驅動器和一個微製造的槓桿臂來操縱攝像機。通過合併轉向,系統提供了更高的解析度,可能與廣角鏡頭覆蓋相同的視野。研究者進一步表明,該系統的移動裝置實際上比移動昆蟲或機器人的身體更有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電池壽命的影響,並允許鎖定移動物體。

用這樣的方法,研究者開發了一個完全無線的機械可操縱視覺系統。它的形狀因子足夠小,可以安裝在活的甲蟲和類似大小的陸地機器人的背上。

對於活的昆蟲來說,無線第一人稱視角代表了一種之前從未展示過的能力。這可以用於研究昆蟲的行為,例如在會受到控制的實驗室環境之外,它們如何感知和相互作用,以及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將微型黑白相機裝在昆蟲背部,然後放它自由爬行,攝像機會將照片和視頻傳回 iPhone,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甲蟲眼中的萬物: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為了讀取相機數據,研究者重新調整了串行外設接口(SPI)的用途,該接口可以訪問 DMA。通過 SPI 接口讀取數據需要數據信號,時鐘信號合片選信號(CS)。為了提供協議要求的缺失 CS 信號,研究者利用了攝像機的行有效輸出。該信號配置為觸發藍牙晶片上的中斷,該中斷觸發輸出引腳以 「欺騙」 缺失的 CS 信號。

與平常的移動整個機器人的方式相比,這種可操縱的視覺系統使得目標跟蹤和廣角視圖的能耗降低為 1/26 或 1/84。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從昆蟲的視角來看,普通馬克杯或是魔方,都能變為高聳的建築物。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這種身背機器的昆蟲顯然無法貢獻高清晰的圖像,但甲蟲攝影師卻有獨特的好處:它能夠在崎嶇的地面爬行,並鑽進巖石縫隙和狹窄管道中探索內部景象。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鑑於昆蟲是活體,不容易操縱,研究者還設計了一款小型昆蟲規模的機器人,以便對其進行完全的遠程控制。這是有史以來最小的具有動力自主功能的地面機器人,體型為 1.6 釐米 x 2 釐米,移動速度約為每秒 3.5 釐米,在現有的供能條件下可連續運行 63 到 260 分鐘。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下一步,研究者計劃將該無線攝像系統安裝在飛行類生物身上,這也許會帶來新的挑戰,例如大黃蜂只能攜帶 100 毫克到 200 毫克的重量。通過使用定製傳感器和不同類型的鏡頭,攝像機本身也還可以等比例縮小。電源系統是其中的主要限制,這一點或許可以通過太陽能供電來解決。

參考連結:

https://spectrum.ieee.org/automaton/robotics/robotics-hardware/uw-micro-camera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5/44/eabb0839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7/watch-tiny-camera-show-world-bug-s-point-view

相關焦點

  •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蛋醬、小舟你知道昆蟲的視界是什麼樣的嗎?如果昆蟲也成為了一名 Vlogger,作品會是什麼樣的?近日,一項在甲蟲背部安裝相機的研究登上《Science Robotics》,為我們揭曉了這一謎題。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這隻甲蟲機器人最大的特色是,它一改以往電池供電的傳統,用甲醇(CH3OH)作為燃料驅動,而甲醇也是「假酒」中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楊秀峰說,未來這個微型機器人可能還會應用於各種場景,比如協助完成人工授粉、環境監測、進行基礎設施的檢查、完成自然災害後的搜救任務等。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這種和昆蟲一般大小的微型機器人,重量不足 1 克,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最特別的是,它是依靠甲醇來供能的。甲醇是一種常見於溶劑和防凍劑中的有機化合物(假酒傷人的成分之一)。像甲醇這樣的液體燃料,每單位體積所提供的能量會比電池更多,這就意味著甲醇驅動的微型機器人不再需要附加外部電源,比如電線、電磁場。
  • 被吃後能從青蛙的屁股逃生,它就是昆蟲界的金針菇?
    而方式是,在被捕食者吞進肚子裡後——從它的排洩孔鑽出去...這不是段子,而是一項近期發布的研究:在實驗視頻中,一隻小蛙迅速吞掉了旁邊的小蟲子,第一口沒成功,還用手往嘴裡扒拉了一下:令人意外的是,在115分鐘後,一個黑色的蟲影從它的洩殖腔孔處爬了出來:拉出的粑粑?不全是,明顯還有剛才的蟲子,但這是蟲子的屍體?也不是。
  • 爬行速度最快昆蟲,若按照比例,虎甲蟲不輸獵豹,讓昆蟲難於逃走
    在動物世界中,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獵豹是公認的速度第一,獵豹最高速度可以達到120公裡每小時,但實際上很多動物瞬間速度都能很快,只不過受限體型,讓它們看起來跑不遠,例如昆蟲界,爬行速度最快昆蟲之一的——虎甲蟲,若按照比例,虎甲蟲不輸獵豹。
  • 它是昆蟲界的「裝甲車」,承重力是自身的150倍,甲殼構造很特殊
    今天要介紹的這種生物也位於奇特生物的行列中,它的體型和普通昆蟲沒什麼區別,但卻能承受住其他昆蟲所無法承受的壓力,這種昆蟲就是鐵定甲蟲。鐵定甲蟲,顧名思義是一種外表十分堅硬的昆蟲,根據考察這個物種僅分布在美洲,而且一般很難在野外發現它們的蹤影,因為它們很多時候能跟環境「融為一體」。為什麼這麼說呢?
  • 蟻人第一視角了解一下?
    為驗證這個微型裝置的可行性,研究團隊在昆蟲大小的機器人和活甲蟲上進行了測試實驗。研究結果7月15日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中。「我們構建了一個無線控制的、低耗能攝像系統,它能夠給我們提供昆蟲或者小型機器人的第一視角影像。」論文作者、華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Shyam Gollakota說,「視覺對於溝通和導航都非常重要,但在這麼小的尺度上進行視覺研究是相當困難的。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上Science封面
    導語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這種和昆蟲一般大小的微型機器人,重量不足 1 克,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最特別的是,它是依靠甲醇來供能的。甲醇是一種常見於溶劑和防凍劑中的有機化合物(假酒傷人的成分之一)。像甲醇這樣的液體燃料,每單位體積所提供的能量會比電池更多,這就意味著甲醇驅動的微型機器人不再需要附加外部電源,比如電線、電磁場。
  • 「如何拍出最具個人特色的vlog?」畢導、極地手記、箭廠這麼說…
    畢導認為有趣更重要,因為vlog雖然是記錄也很難說什麼真實,都是你剪出來的,你的鏡頭是你看了八遍鏡頭後挑出來的最好看的鏡頭,你說的詞,也是你日常生活中不會說,而是你對著鏡頭和觀眾特意想說的,所以不用關注它是否真實,這是你的某一個側面。他認為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和我的選題,誰是誰的主人」,vlog的製作中,更重要的是讓觀眾的記憶力最後落在你自己身上。
  • 來感受蟻人視角:裝在昆蟲背上的GoPro,僅重0.25克
    整個系統重約 250 毫克,相當於撲克牌的十分之一,為了展示它的多功能性,研究人員將其安裝在活甲蟲和昆蟲大小的機器人上進行了實驗。相關研究結果於 7 月 15 日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為了證明這套相機系統「人畜無害」,研究人員在實驗結束後,觀察到這些甲蟲還至少存活了一年時間。世界上最小的無線可視機器人此外,研究人員還在該套相機系統中增加了一個小型加速度計,以便能夠探測到甲蟲的移動,這樣就能讓相機只在甲蟲運動的這段時間裡開機工作。
  • 安裝在甲蟲上的照相機拍攝昆蟲冒險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微型無線攝像頭,它足夠輕,可以被活甲蟲攜帶。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小組從這種昆蟲身上獲得靈感,創建了低功率的攝像系統。它的beet- cam可以每秒傳輸5幀低解析度的黑白畫面到附近的智慧型手機上。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
  • 昆蟲界的玄天大戟——長戟大兜蟲
    長戟大兜蟲是在昆蟲界知名度很高的一種甲蟲,共有12或13個亞種,廣布西半球的中部和南部,最北不超過墨西哥,大小差異相當大,體長為50至181毫米,最大的若干亞種的常見長度值為130至160毫米,但其實犄角佔總長的百分之35至百分之48的樣子(極端短角的迷你個體先不論),角以及胸甲的顏色基本都是黑的,背部具有光滑且厚重的鞘翅,其顏色多變,有棕黃;橙黃;黑以及棕紅色,極少數個體鞘翅呈淡青色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中國學者Science封面論文:甲蟲胸節上的角與翅膀系列同源
    獨角仙等甲蟲有著奇特而形態多變的「犄角」,那是雄性競爭配偶的重要工具。印第安納大學 Armin P. Moczek 團隊首次揭示,甲蟲前胸背部的角由翅膀的系列同源器官進化而來。這項研究對思考如何更好地定義進化新徵(evolutionary novelty)有著重要意義,於 11 月 22 日登上Science封面。
  • 它們是昆蟲界的扛把子,戰鬥力享譽微觀世界。
    其實,昆蟲界也有霸主,它們或許毫不起眼,人類僅僅動下手指就能把它們捏死,但是在昆蟲界,它們是神一般的存在。下面,介紹三種戰鬥力爆表的昆蟲。螳螂昆蟲界典型「猛獸」螳螂,又叫刀螂,是最為常見的昆蟲扛把子虎甲蟲速度之王虎甲蟲是低調的霸主,知名度較低。
  • 3D微距拍家庭昆蟲:家具甲蟲外形醜陋
    微距攝影師史蒂芬-克施邁斯內爾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了這幅3D照片,展現了一隻從木洞中鑽出的普通家具甲蟲
  • 長戟大兜蟲:昆蟲界「大力神」
    是主神宙斯與阿爾克墨涅之子,他神勇無比、力大無窮。是很多小夥伴們小時候崇拜的偶像(包括本喵hhh)。那麼,昆蟲界的「大力神」是誰呢?首先,不管是什麼昆蟲,可以確定的是,它肯定屬於佔昆蟲種類40%的「裝甲坦克」鞘翅目。只有鞘翅目的高機動性高防禦力才能和「大力神」相提並論。不賣關子了!
  • 這種甲蟲為何堅不可摧?揭秘來了!
    昆蟲學家Michael Caterino介紹,鐵定甲蟲因其超乎尋常的堅韌性而在昆蟲學家中「臭名昭著」。在製作昆蟲標本時,這種甲蟲的外殼也可以把細鐵釘弄彎。它們甚至不畏懼汽車,被汽車碾過後仍舊能夠存活下來。這種獨特的生物性質不僅吸引著昆蟲學家,它同樣引起了材料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好奇。
  • 華盛頓大學開發出可以背在甲蟲身上的超小型無線攝像機
    7月15號,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的《機器人》子刊上,發表了一項微型機器人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重量只有0.25克的超小型的無線藍牙攝像機。並且分別使用了一款只有昆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還有兩隻活蹦亂跳的真甲蟲背著這臺超小型攝像機,進行了實地拍攝測試。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類似人手的手部假肢,相關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 Science Robotics 封面。還記得美劇《越獄》裡的著名角色 T-bag 嗎?在第二季裡他被人砍了手,從此實力大減。在回歸的第五季,有人為了讓他能夠更好地執行任務,幫他裝了一個全功能的機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