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方曉東研究員和中國科大馬明明教授在柔性導電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1-02-24 高分子科技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馬明明課題組合作,研發出具有高的強度、韌性和導電性的仿生多元醇-聚吡咯複合材料。

相關研究工作以Bioinspired Design of Strong, Tough, and Highly Conductive Polyol-Polypyrrole Composites for Flexible Electronics為題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 5692 -5698)上。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安徽光機所2014級博士生高鳳仙。

課題組採用仿生的設計理念,通過模擬動物皮膚,合成了一系列多元醇摻雜的聚吡咯複合材料。通過非共價鍵的交聯作用,聚吡咯鏈和多元醇之間會形成動態網絡結構。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耗散來自外界的破壞性能量,大大提高材料的強度和韌性,使其優於傳統的聚吡咯。同時,研究人員發現,用四分支結構的季戊四醇乙氧基化物摻雜的聚吡咯(PEE-PPy)具有最優異的機械能:斷裂伸長率為75%,具有很好的柔性,拉伸強度高達125MPa,彈性韌性為73MJ/m3,比自然界中的繭絲(70MJ/m3)還要高。另外,PEE-PPy的導電性好,電導率高達115 S/cm。優異的機械性能和導電性使得這種柔性高分子複合材料在柔性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馬明明課題組合作,利用響應性聚合物,設計了溼度驅動並且磁場控制運動方向的柔性「牽引機」,相關研究工作以Magnetically directed soft actuators driven by moistur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 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及應用 | 你想聽的報告都在這裡了
    2009年10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全職回國加入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創建了國內首個印刷電子研究中心。主導研發的印刷納米銀金屬網柵柔性透明導電膜技術已在國內觸控螢幕龍頭企業實現大規模產業化,該項技術的核心專利獲2014年中國專利金獎。演講內容金屬網格型透明導電膜以其高導電性與柔性等優點率先實現了產業化與商業化。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7-03-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東華大學張坤團隊:在導電高分子複合材料的熱電輸運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導電高分子作為柔性熱電材料在智能可穿戴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將不同的導電高分子共混,可設計出具有本徵柔性的熱電材料。然而,對於共混導電高分子如何獲得高熱電性能,其性能提升的機理尚不清晰,仍處於初級探索階段。明晰共混導電高分子內的載流子輸運機理,對開發高熱電性能的共混高分子材料有著重要意義。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7-12-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DNL21T3研究員吳忠帥領導的合作團隊,在尋找高比容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製備出同時具有高比表面積和高含氮量的導電共軛微孔高分子,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金屬負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合肥工大在長餘輝發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合肥工大在長餘輝發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2015-03-30 11:02:51   中新網合肥3月30日電 (周慧 倪欣然)記者30日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合作,在長餘輝發光材料CaAl2O4:Eu,Nd的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合肥工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5,卷27,頁2195–2202)上發表。
  • 導電高分子材料應用研究
    從那以後,導電高分子材料這一門新興的學科就此迅速發展,成為材料學科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之後,又相繼開發出了聚吡咯、聚苯硫醚、聚酞菁類化合物、聚噻吩、聚苯胺、聚對苯撐乙烯等導電高分子材料。《十二五》中國新材料行業將重點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其中,先進高分子材料包括特種橡膠、工程塑料、具有導電、導磁、光電、光熱等效應的高分子材料。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7-11  瀏覽:
  • 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 理化所高性能銅網格柔性透明電極研究取得新進展
    已報導的銅基柔性透明電極主要是基於銅納米線網絡和銅網格的透明電極,在實際應用中面臨兩個主要難題:一是製備過程比較複雜,不利於大規模生產;二是微納尺度的銅極易被氧化,降低材料的導電性能。這些問題極大地限制了銅基透明電極的進一步應用。
  • 基於導電水凝膠的柔性儲能系統
    可穿戴設備、軟體機器人以及可摺疊顯示等柔性電子產品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開發與之匹配的柔性儲能器件成為當前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研究熱點。導電水凝膠結合了導電高分子的電化學性能與水凝膠的柔軟特性,具有大比表面積,出色的電子傳輸與離子傳輸能力,是構築柔性電極的理想材料。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2 綜述了基於微納器件的單層/少層二維材料本徵熱電性能測試方法及研究進展。3 討論了基於二維材料的光-熱電效應在自供電光電器件中的應用進展及機制。內容簡介近年來,大量的理論預測表明,包括石墨烯、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第四主族硫族化合物、黑磷、MXene等在內的二維材料具有非常優異的熱電性能,實驗也證實這些材料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近日,深圳大學張晗教授等人發表綜述,詳細總結了二維材料在熱電領域的研究進展。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傳統無機熱電材料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不具備柔性功能;而有機熱電材料雖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熱電性能極低。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可綜合無機材料的熱電高性能和有機材料的良好彎曲性能,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 柔性電子用微型超級電容器驅動的集成系統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研究員類偉巍團隊合作,撰寫了面向柔性電子應用的微型超級電容器驅動一體化的集成系統(Micro-supercapacitors Powered Integrated System
  • 石墨烯透明導電膜研究與產業化進展
    尤其是隨著柔性顯示和觸控技術的快速發展,ITO 在變形和彎折時易斷裂的缺點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促使研究人員和相關企業開始積極地開發新型透明導電膜材料。ID TechEx 對未來十年透明導電膜市場發展趨勢的研究結果顯示(見圖1),預計到2027 年,替代ITO 的新型透明導電膜將佔全部市場份額的45%。
  • 同濟大學李風亭教授團隊在柔性多孔材料分子識別和催化方面的研究...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集中在利用晶體衍射和客體分子吸附曲線分析對材料的結構柔性進行表徵,而從能量角度出發對材料柔性設計的研究尚未見報導。近日,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風亭教授團隊與日本學士院院士、京都大學Susumu Kitagawa教授團隊合作首次提出了控制PCP材料柔性的新策略,成功將氫鍵作用引入至具有穿插結構的柔性PCP材料骨架中,通過氫鍵作用對材料結構變化所需的形變能進行精細的調控,從而改變了材料在吸附特定的客體分子時勢能曲線變化。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金屬負熱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童鵬課題組在金屬負熱膨脹(Negative thermal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工作得到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