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席鵬:發明線粒體DNA跟蹤法,攻克癌症的「照明燈」

2020-11-22 騰訊網

| 本文由時光派撰稿

| 作者:三月齋

線粒體被稱為細胞中的「能量工廠」,細胞中絕大部分的能量供應都來自於它。昨日是建軍節,如果生病被認為是一場戰爭,那麼線粒體就是炊事班,專門給前線打仗的免疫戰士—T細胞,負責救死扶傷的醫生護士——腺體和上皮細胞後備軍—多功能幹細胞,提供紅燒肉,豬肉燉粉條,麻辣小龍蝦,清蒸黃瓜魚,讓軍隊戰鬥力扛扛的。

如果炊事班出問題,不煮紅燒肉,改煮糠咽菜,那麼軍隊吃不飽,輕則沒戰鬥力,重則全軍覆沒,所以線粒體非常重要。

炊事班出問題最嚴重的一種,那就是叛變,煮的不是軍餉,而是鴻門宴,劉備一進帳篷,炊事班就摔杯為號,帳外埋伏的五百刀斧手,跳出來把劉備砍死了。

這就叫癌變,細胞就變成了癌細胞,就應了南寧周某的那一句話——打工不如創業。

線粒體的癌變原因

線粒體之所以癌變,並不是本身結構發生癌變,而是線粒體內部含有少量DNA,是內部的DNA發生癌變,才讓線粒體癌變。曾幾何時,線粒體也是一名好學生,在遠古時期,被細菌入侵,細菌裡的DNA和線粒體融為一體,被傳為一段細菌和細胞共生關係的外交佳話。

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沒過多久,細菌的DNA就發生叛變,鳩佔鵲巢,把刀架在線粒體脖子上就開始起義了。線粒體拿著刀,哭著說:琛哥,我也是被逼得。

鎮壓癌細胞容易,研究不容易

總之,線粒體就這麼被迫叛變了,變成了太平天國,橫掃江南,生靈塗炭,三千萬人死亡。管你初心是否善良,當前的任務就是消滅之,並且預防再次起義。

要想如何預防起義,那麼就要跟蹤線粒體的動向,但是在過去,這一直是科學界的一項難題。

一是解析度不夠,傳統的顯微鏡,解析度只有300納米左右,可以辨認線粒體,但無法辨認線粒體的關鍵位置——線粒體,線粒體是叛軍DNA的山寨。

二,副作用明顯。為了辨認叛軍的DNA準確的GPS位置,科學家發明了更厲害的顯微鏡觀察法——STED超分辨技術。你可以這麼理解,在傳統顯微鏡上,加了個功率超強的探照燈。結果功率超強,加的不但是探照燈,還特麼是個加特林雷射炮,山寨是看清楚了,裡面的叛軍也死了。

科學界急需安全的辨認技術。

北大教授發明新型追蹤術

為了解決副作用的問題,北京大學的席鵬教授團隊歷時兩年,終於發明了安全的線粒體跟蹤染料,名叫MitoESq-635。

MitoESq-635是一種線粒體染料,潑到線粒體身上,被光照後,就會發出螢光,線粒體脊的內褲就全被看光了。

MitoESq-635和以往的染料相比,具有兩大優點:

一,具有更強的螢光性,STED辨認技術只需要更少強度的光強,就能觀察到線粒體脊的內褲,防止它的死亡。

二,具有更高的穩定性,以往的燃料照幾分鐘就揮發了,MitoESq-635能夠持續59分鐘,讓科學家可以長時間的觀察內褲,可謂功德無量。

在兩大優點的助攻下,席鵬教授將解析度提高到了35.2納米,足足提升了9倍

席鵬發現了啥?

席教授在用該技術首次準確的觀察了線粒體。清晰的觀察到線粒體DNA的動態變化,利用成像技術,將場景繪製成錄像,展現了出來。

其次,場景細節豐富,使用三維切片觀察,從三個方向同時觀察線粒體的內褲,可謂是偷窺欲極強了。

再次,平衡了解析度,信噪比,拍攝時間等幾方面的參數,分析線粒體在光照下,打開又聚合的過程,並確定最合適的STED偷窺光照強度,為以後的偷窺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後人照亮通路,又是功德無量。

這項研究登上了7月24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對癌症的攻克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細胞的癌變,經常伴隨著線粒體的癌變,因此研究清楚線粒體如何發生癌變,對癌症的攻克具有重大意義。

席鵬教授這項發現,相當於當年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一樣,從此線粒體癌變DNA無所遁形,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感謝席鵬教授的研究,還有他的團隊成員,目前就讀於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後楊旭,深圳大學的光學教授楊志剛,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吳朝陽

致歉:

該文為了讓普通觀眾讀懂,用了很多下流的詞彙,把嚴肅高深的學術研究,不那麼嚴謹,希望席鵬教授看了能原諒小師弟。

參考文獻:

歡迎關注【時光派】,了解更多抗衰老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由時光派(timepie09)原創撰稿,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朋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攻克愛滋病?專家稱理論上癌症有可能通過基因編輯治療
    近日,一篇題為《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 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與合作者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南方科技大學金大勇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光譜偏振光學斷層成像技術(SPOT),結合親脂探針,從光強、光譜和偏振三個光學維度分別解析脂膜的形態、極性和相位,首次實現了細胞內10種亞細胞器膜的同時成像並對其脂質動力學進行了分析。這一工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由於線粒體在細胞內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線粒體有時候和很多疾病的發病直接相關,比如癌症,日前,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Wistar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含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網絡,該網絡對於維持線粒體的清潔功能非常重要,其不僅可以使腫瘤細胞擴散,而且還可以幫助腫瘤實現擴散。
  • 逆天病毒M1專殺癌細胞 人類攻克癌症還要多久
    癌症並非一種現代疾病,從古代開始,人類就已經飽受癌症折磨,考古學家最近在一具距今3000年的人類骨骼上發現癌症的痕跡,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癌症。實際上,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有學者發現癌症,並留下一些對癌症症狀的描述。到了16、17世紀,人們才意識到身體上出現的莫名腫塊其實就是癌症,一百年之後,人類發明顯微鏡,癌症的病理被發現。
  • 盤點:從線粒體看衰老與癌症
    最近,在Molecular Cell 和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這兩個Cell子刊中用專題特稿來強調了線粒體的獨特性以及線粒體與細胞眾多功能之間的聯繫。所以在生命科學領域,對線粒體的功能研究靶向人類衰老和癌症將會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線粒體質量和活性下降已與人類正常衰老以及衰老相關疾病的發展存在密切的聯繫。
  • EMBO Reports:線粒體研究獲重大突破!科學家有望攻克癌症等多種疾病!
    線粒體作為人類細胞的能量工廠,其有著自身的DNA,並且需要多種不同的蛋白質來維持功能,但至今研究人員並未清楚闡明線粒體的形成及其發揮功能的相近分子機制。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者Vicki Gold博士表示,細胞中有些核糖體能夠同線粒體吸附,這或許就能夠解釋在被製造的同時蛋白質是如何被「推向」線粒體的
  • 金大勇/席鵬/張昊 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
    最近,南方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金大勇教授和席鵬教授研究團隊近期成功開發了光譜偏振光學斷層成像技術(SPOT),結合親脂探針,從光強、光譜和偏振三個光學維度分別解析脂膜的形態、極性和相位,首次實現了細胞內10種亞細胞器膜的同時成像並對其脂質動力學進行了分析。這一工作剛剛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導讀 2019年6月1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楊茂君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結合IF1抑制蛋白的哺乳動物ATP合酶四聚體冷凍電鏡結構》(Cryo-EM structure of the mammalian
  • Ebiomedicine:線粒體調節因子或為癌症治療新靶點
    線粒體是向我們的細胞提供能量的細胞器,它還控制多種細胞死亡機制,並在癌症中扮演著複雜的角色。此外,線粒體動力學能夠協調細胞內線粒體大小,形狀和位置,進而影響腫瘤的進展,但是直到現在,其機制還沒有得到完整的闡明。
  • AACR2018:揭示線粒體DNA在癌症擴散中的作用
    2018年4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2018年4月17日在美國芝加哥市舉行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search, AACR)年會上,來自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小鼠的線粒體基因組僅長16000個鹼基對,僅含有37個基因,但是它的多態性似乎與癌症的轉移潛力相關。
  • 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的一種新功能可為人類提供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研究結果發表在網上自然代謝2019年12月9日,可能會出現新的癌症治療方法,以防止腫瘤對化療產生抗藥性。 Salk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的教授、生物醫學科學的奧黛麗·蓋澤爾(Audrey Geisel)說:「線粒體在感知DNA壓力方面起著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線粒體告訴細胞的其餘部分,『嘿,我受到攻擊了,你最好保護自己。』」
  • Cancer Cell:線粒體中發現新的癌症治療靶點,有望治療血癌
    2019年5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確定了癌細胞的一個新的治療靶點,並解釋了名為imipridones的新型抗癌藥物是如何通過誘導血癌(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套細胞淋巴瘤)中的癌細胞死亡而發揮作用的。
  • 「生物燻蒸」攻克「作物癌症」丨冰城科研團隊在防控茄子等作物...
    「生物燻蒸」攻克「作物癌症」丨冰城科研團隊在防控茄子等作物黃萎病上取得進展 2020-12-07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在2019年11月21日,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揭示了染色體外DNA(ecDNA)的結構和功能,他們的研究表明,ecDNA是環狀的,會大量表達癌基因,ecDNA的染色質是高度開放的,ecDNA的環狀結構介導超遠結構相互作用。環狀的ecDNA在腫瘤中普遍存在,同時由於缺乏著絲粒,導致不遵照孟德爾定律進行遺傳。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在2019年11月21日,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揭示了染色體外DNA(ecDNA)的結構和功能,他們的研究表明,ecDNA是環狀的,會大量表達癌基因,ecDNA的染色質是高度開放的,ecDNA的環狀結構介導超遠結構相互作用。
  • 韓玲:線粒體心肌病諸多難題亟待攻克
    由於人類mtDNA 分子小、結構簡單,使線粒體病、線粒體心肌病的臨床研究與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研究相對更為深入、廣泛和確切。2006年美國心臟學會及2007 年歐洲心臟病學學會的心肌病分類均將線粒體心肌病歸類為原發性心肌病中的遺傳性心肌病。
  • 黃金納米粒子癌症檢測法:癌細胞的照妖鏡
    黃金納米粒子癌症檢測法:癌細胞的照妖鏡   以色列物理學家研發使用黃金納米粒子檢測早期癌症的方法首次通過人體測試。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納米科技及先進材料研究所的德奧爾·菲克斯勒教授率領的團隊,經過5年的研究證實了納米技術在癌症早期診斷中的光明前景。他們研發的非侵入無輻射光學系統,被用於檢測腦部、頸部及口腔癌症,也可用來檢測位於舌頭、咽喉部位的癌症發病情況。該方法已在動物身上測試成功,最近也通過了人類測試,被確認有效。
  • 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籍,如今突然回國引熱議
    癌症,是人類最可怕的病症之一,每每發現癌症,往往都是晚期,癌症晚期能夠治癒成功率實在是太低了,而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可以精確地測定單個癌症細胞的基因變異,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在人工輔助生殖植入前的單基因遺傳病篩選,確保胚胎不會患有相同的一遺傳病。
  • 自噬抑制線粒體DNA對輻射的反應
    自噬抑制線粒體DNA對輻射的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21:13 美國桑德拉和愛德華·邁耶癌症中心Lorenzo Galluzzi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經濟學家向凌雲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2019年1月22日,旅美著名經濟學家向凌雲博士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聘請其擔任該院新興產業金融方向特聘教授,任期三年。這是自向凌雲2013年起,擔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邀研究員以來又一個重要的學術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