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時光派撰稿
| 作者:三月齋
線粒體被稱為細胞中的「能量工廠」,細胞中絕大部分的能量供應都來自於它。昨日是建軍節,如果生病被認為是一場戰爭,那麼線粒體就是炊事班,專門給前線打仗的免疫戰士—T細胞,負責救死扶傷的醫生護士——腺體和上皮細胞,後備軍—多功能幹細胞,提供紅燒肉,豬肉燉粉條,麻辣小龍蝦,清蒸黃瓜魚,讓軍隊戰鬥力扛扛的。
如果炊事班出問題,不煮紅燒肉,改煮糠咽菜,那麼軍隊吃不飽,輕則沒戰鬥力,重則全軍覆沒,所以線粒體非常重要。
炊事班出問題最嚴重的一種,那就是叛變,煮的不是軍餉,而是鴻門宴,劉備一進帳篷,炊事班就摔杯為號,帳外埋伏的五百刀斧手,跳出來把劉備砍死了。
這就叫癌變,細胞就變成了癌細胞,就應了南寧周某的那一句話——打工不如創業。
線粒體的癌變原因
線粒體之所以癌變,並不是本身結構發生癌變,而是線粒體內部含有少量DNA,是內部的DNA發生癌變,才讓線粒體癌變。曾幾何時,線粒體也是一名好學生,在遠古時期,被細菌入侵,細菌裡的DNA和線粒體融為一體,被傳為一段細菌和細胞共生關係的外交佳話。
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沒過多久,細菌的DNA就發生叛變,鳩佔鵲巢,把刀架在線粒體脖子上就開始起義了。線粒體拿著刀,哭著說:琛哥,我也是被逼得。
鎮壓癌細胞容易,研究不容易
總之,線粒體就這麼被迫叛變了,變成了太平天國,橫掃江南,生靈塗炭,三千萬人死亡。管你初心是否善良,當前的任務就是消滅之,並且預防再次起義。
要想如何預防起義,那麼就要跟蹤線粒體的動向,但是在過去,這一直是科學界的一項難題。
一是解析度不夠,傳統的顯微鏡,解析度只有300納米左右,可以辨認線粒體,但無法辨認線粒體的關鍵位置——線粒體,線粒體是叛軍DNA的山寨。
二,副作用明顯。為了辨認叛軍的DNA準確的GPS位置,科學家發明了更厲害的顯微鏡觀察法——STED超分辨技術。你可以這麼理解,在傳統顯微鏡上,加了個功率超強的探照燈。結果功率超強,加的不但是探照燈,還特麼是個加特林雷射炮,山寨是看清楚了,裡面的叛軍也死了。
科學界急需安全的辨認技術。
北大教授發明新型追蹤術
為了解決副作用的問題,北京大學的席鵬教授團隊歷時兩年,終於發明了安全的線粒體跟蹤染料,名叫MitoESq-635。
MitoESq-635是一種線粒體染料,潑到線粒體身上,被光照後,就會發出螢光,線粒體脊的內褲就全被看光了。
MitoESq-635和以往的染料相比,具有兩大優點:
一,具有更強的螢光性,STED辨認技術只需要更少強度的光強,就能觀察到線粒體脊的內褲,防止它的死亡。
二,具有更高的穩定性,以往的燃料照幾分鐘就揮發了,MitoESq-635能夠持續59分鐘,讓科學家可以長時間的觀察內褲,可謂功德無量。
在兩大優點的助攻下,席鵬教授將解析度提高到了35.2納米,足足提升了9倍。
席鵬發現了啥?
席教授在用該技術首次準確的觀察了線粒體。清晰的觀察到線粒體DNA的動態變化,利用成像技術,將場景繪製成錄像,展現了出來。
其次,場景細節豐富,使用三維切片觀察,從三個方向同時觀察線粒體的內褲,可謂是偷窺欲極強了。
再次,平衡了解析度,信噪比,拍攝時間等幾方面的參數,分析線粒體在光照下,打開又聚合的過程,並確定最合適的STED偷窺光照強度,為以後的偷窺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後人照亮通路,又是功德無量。
這項研究登上了7月24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對癌症的攻克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細胞的癌變,經常伴隨著線粒體的癌變,因此研究清楚線粒體如何發生癌變,對癌症的攻克具有重大意義。
席鵬教授這項發現,相當於當年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一樣,從此線粒體癌變DNA無所遁形,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感謝席鵬教授的研究,還有他的團隊成員,目前就讀於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後楊旭,深圳大學的光學教授楊志剛,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吳朝陽。
致歉:
該文為了讓普通觀眾讀懂,用了很多下流的詞彙,把嚴肅高深的學術研究,不那麼嚴謹,希望席鵬教授看了能原諒小師弟。
參考文獻:
歡迎關注【時光派】,了解更多抗衰老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由時光派(timepie09)原創撰稿,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朋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