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科院團隊研發出一種先進的成像技術,突破納米技術瓶頸

2020-12-05 數碼新鮮匯

引述外媒報導,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中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先進的成像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了超解析度顯微鏡,並且圖像數量更少。新方法應該可以捕獲活細胞中以前無法達到的速度。

超解析度技術(通常稱為納米技術)通過克服光的衍射極限來實現納米級解析度。儘管納米顯微鏡可以捕獲細胞內單個分子的圖像,但很難與活細胞一起使用,因為重建圖像需要成百上千的圖像-這個過程太慢,無法捕獲快速變化的動力學。

在由光學學會(OSA)出版的《高影響力研究》雜誌Optica頁中,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SIOM)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使用稱為「鬼影」的非常規成像方法提高納米顯微鏡的成像速度。他們的新技術使用比傳統納米技術少幾個數量級的圖像來產生納米解析度。

研究小組共同負責人王忠陽說:「我們的成像方法可以潛在地探測亞細胞結構中毫秒級尺度上發生的動力學,其空間解析度為數十納米-發生生物過程的時空解析度。」

結合技術以實現更快的成像

新方法基於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STORM),這是201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研究人員之一。STORM,有時也稱為光激活定位顯微鏡(PALM),是一種使用螢光的廣域技術在發光狀態(亮)和暗狀態(滅)之間切換的標籤。

採集成百上千個圖像,每個圖像捕獲在給定時間開啟的螢光標記的子集,可以確定每個分子的位置並用於重建螢光圖像。

研究人員轉向重影成像,以加快STORM成像過程。鬼影成像通過將與對象交互的光圖樣與不與之交互的參考圖樣相關聯來形成圖片。

單獨的燈光圖案不會攜帶有關物體的任何有意義的信息。研究人員還使用了壓縮成像技術,這是一種計算方法,可以使用更少的曝光量重建圖像,因為它使用一種算法來填充丟失的信息。

「儘管STORM需要低密度的螢光標記和許多圖像幀,但是我們的方法可以使用很少的幀和高密度的螢光團來創建高解析度圖像,」研究團隊的其他共同負責人之一韓申生說。「它也不需要任何複雜的照明,這有助於減少可能損害動態生物過程和活細胞的光致漂白和光毒性。」

提高成像效率

為了實施這項新技術,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隨機相位調製器的光學組件,將樣品中的螢光轉變為隨機的斑點圖案。通過這種方式對螢光進行編碼,可以使非常快的CMOS相機的每個像素在單個幀中收集來自整個對象的光強度。

為了通過重影成像和壓縮成像形成圖像,將光強度與參考光圖案關聯起來只需一步即可。結果是更有效的圖像獲取,並減少了形成高解析度圖像所需的幀數。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該技術對60納米環成像來測試了該技術。新的納米顯微鏡方法僅使用10張圖像即可解決環問題,而傳統的STORM方法可能需要多達4000幀才能達到相同的結果。新方法還解決了帶有100幅圖像的40納米標尺。

「我們希望這種方法可以用於各種螢光樣品,包括那些螢光強度比本研究中所用螢光弱的樣品。」 Wang說。

研究人員還希望使該技術更快,以實現具有大視野的視頻速率成像,從而獲取3D和彩色圖像。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發者回應5納米光刻技術突破ASML壟斷
    《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超解析度雷射光刻技術製備5納米間隙電極和陣列》(5 nm Nano gap Electrodes and Arrays by a Super-resolution Laser Lithography)的研究論文,介紹了該團隊研發的新型 5 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
  • 中科院5nm光刻技術突破西方壟斷?實情是這樣
    中國以舉國之力投入晶片(晶片)研製,但作為生產高端晶片的必要設備,最先進的光刻機仍由西方壟斷。 中國科學院早前發表論文,介紹最新研發的一種「5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燃起國內晶片業起飛的希望。 但事實證明仍空歡喜一場,負責撰寫的中科院學者昨日(1日)開腔,形容是外界誤讀。
  • 中科院5nm光刻技術突破西方壟斷,實情是怎樣的呢?
    中國科學院早前發表論文,介紹最新研發的一種「5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燃起國內晶片業起飛的希望。但事實證明仍空歡喜一場,負責撰寫的中科院學者昨日(1日)開腔,形容是外界誤讀。 該篇論文7月發表,隨後在國際知名期刊《納米通訊》(Nano Letters)刊登。
  • 中科院5nm光刻技術研發成功,但有人卻不看好,這是為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子暘與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劉前合作,成功研發出了一種新型5nm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這種方法有別於傳統的縮短雷射波長或增大數值孔徑的技術路徑,打破了傳統雷射直寫技術中受體材料為有機光刻膠的限制,可使用多種受體材料,擴展了雷射直寫的應用場景。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單原子修飾的納米反應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研究組研究員楊啟華團隊合作,發展出一種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球納米反應器。該反應器可同時用作鋰硫電池正極、負極的基體,提高對多硫化物的催化活性並抑制鋰負極枝晶的生長,應用該反應器的高比能鋰硫全電池具有高載量、高倍率、長循環的性質。
  • 科研人員研發出單原子修飾的納米反應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研究組研究員楊啟華團隊合作,發展出一種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球納米反應器。該反應器可同時用作鋰硫電池正極、負極的基體,提高對多硫化物的催化活性並抑制鋰負極枝晶的生長,應用該反應器的高比能鋰硫全電池具有高載量、高倍率、長循環的性質。
  • 中科院突破5nm光刻技術壟斷?事實殘酷卻又是把雙刃劍
    (記者 陳洲)這半年來,關於中科院「突破ASML的壟斷」、「不用EUV光刻機就能造成5nm晶片」的消息刷爆了自媒體圈。然而,情況真是這樣嗎?《財經》新媒體近日的報導道出了事實真相:今年7月,中科院蘇州所聯合國家納米中心在《納米快報》上發表了題為《超解析度雷射光刻技術製備5納米間隙電極和陣列》的研究論文,介紹了該團隊研發的新型5 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
  • 中科院實現技術突破,2納米晶片迎來曙光
    中科院實現技術突破,2納米晶片迎來曙光。眾所周知,半導體晶片的製造一直是我國的一個軟肋,但近日中科院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他們已經成功攻克了2納米級晶片的一個關鍵技術。據悉,技術的全稱為「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簡單來說,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實際上就是集成電路2納米及以下技術代的主要候選器件。
  • 中科院突破5nm光刻技術壟斷?事實殘酷卻又是把雙刃劍
    《財經》新媒體近日的報導道出了事實真相:今年7月,中科院蘇州所聯合國家納米中心在《納米快報》上發表了題為《超解析度雷射光刻技術製備5納米間隙電極和陣列》的研究論文,介紹了該團隊研發的新型5 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導師劉前特別強調,「不用EUV光刻機就能造成5nm晶片」是一個誤讀,超解析度雷射光刻技術與極紫外光刻技術是兩回事。
  •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發出高清晰高靈敏小動物PET成像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楊永峰研究員團隊成功研發出高清晰高靈敏小動物PET成像系統,該系統被命名為SIAT aPET。 小動物PET是疾病的動物模型研究、新藥物研發和新的治療方法療效早期評估的重要工具。空間解析度和效率是PET成像系統兩個最重要的性能指標,共同影響PET成像研究的定量精度。
  • 中科院迎來好消息,5納米光刻機關鍵技術被攻克,要打破壟斷了嗎
    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缺少了最為先進的光刻機,西方國家對於光刻機的相關技術嚴防死守,我們想要突破也變得異常的困難,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自主研發出高端的光刻機,而荷蘭ASML公司能夠生產出光刻機,也是集齊了百家所長,雖然如此但是還是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中國,科研人員還是全力攻克相關技術,就在前不久也迎來了好消息,作為業界領頭羊的上海微電子,成功自主研發出了28納米的光刻機
  • 深圳先進院等在低劑量光聲成像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劉成波研究員團隊、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梁棟研究員團隊,與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鄭傳勝教授團隊合作,提出了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低劑量光聲成像方法,該方法有望推動光聲成像技術進一步臨床轉化。
  • 巨大突破!中科院研發的納米新材料即將面世,航天領域也將受益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時代到來,各種各樣的新興行業隨之出現,在工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於工業材料這一方面的技術也在不斷精進著,在金屬材料之外,人們還在開採的石油中提煉塑料,而這些塑料在如今的生活中更是運用廣泛。
  • 突破5nm光刻技術瓶頸,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中國芯未來可期
    最近,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我國的光刻技術有了新的突破,有了先進的光刻技術,未來中國人通過光刻機就可以研發自己的晶片5nm光刻技術獲重大突破不得不說,2020年是一個神奇的年份,我國先是成功研製出了28nm的光刻機,後來經過多次試驗又突破了10nm和7nm的光刻技術,而在最近,世界上最頂尖的5nm光刻技術也被我國科學家成功突破。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通過新材料的研發,人類未來可以實現今天看來就像魔法一樣的生活。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
  • 取得突破!中國成功研發出2納米晶片,光刻機的技術何時能突破
    我國為了能夠有一些更好的發展,現在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努力,在現在的發展過程當中是有很多新技術的匯入的,而這樣的技術匯入就有很多的一些科技領域。
  •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
  • 中科院:5nm實驗室技術實現大飛躍
    現在當今世界,5nm晶片生產工藝可以說是最尖端的科技,國內現在最先進的中芯國際公司也才剛剛突破N 1生產工藝,能夠實現大概7納米生產工藝水平。近日中科院表示張子暘團隊光刻方面取得研究進展,在5nm光刻工藝上研發出來一種新型的5nm晶片的加工方法。
  •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突破技術瓶頸更有利於稀土產業發展
    近年來,經過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在稀土應用方面取得一項又一項新的突破。近日,上海研發團隊首次成功研製了99.999%稀土改性氧化鋁,也就是5N稀土改性氧化鋁/超高純稀土改性氧化鋁,填補了我國在該項生產技術上的空白。換句話說,我國突破了超高純稀土改性氧化鋁技術「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