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開發出可觀測到光子動態的先進電子顯微鏡

2020-07-07 看航空
以色列開發出可觀測到光子動態的先進電子顯微鏡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團隊日前開發出了,能夠觀測到困在光子晶體中光子動態的超高速透射電子顯微鏡。其研究已發表於《自然》上。

此研究由Kaminer AdQuanta教授所領導,而其所開發的超高速透射電子顯微鏡系統載有功率40瓦特,脈衝時間在100飛秒內的雷射裝置,能夠激發觀測材料的原子態。接著使用40~200 kV的加速電壓來使電子達約30%~70 %的光速打向激發後的原子,藉此記錄下相當細微的納米等級材料特徵。

團隊之所以能夠開發出如此先進的電子顯微鏡,主要是因科學界近年來在高速自由電子與光子交互作用的研究上,發現了一種稱之為量子自由電子波包的量子物質。過去的量子電動力學在量子物質與光子腔的交互作用上僅聚焦於電子束縛的系統上——如原子、量子點或量子電路,此種系統中的電子所能處在的能態、光譜範圍、自旋都有其限制。然而,量子自由電子封包則沒有這些限制。

Kaminer教授的團隊在此研究中首此提出了量子自由電子封包與光子腔的交互作用,並利用此交互作用開發出超高速透射電子顯微鏡來研究光子晶體。該技術有許多相當重要的應用價值,包括協助開發新的量子物質來更穩定地儲存量子位元。

除此之外,進一步優化自由電子與光子腔的交互作用,也有望能在未來做到自由電子的強耦合、光子量子態合成或其他從未見過的非線性量子現象,無疑對於量子力學的領域有相當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量子顯微鏡幫助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
    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據了解,王康鵬是通過一種記錄光流的四維(4D)電子顯微鏡實現 「首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首次把基於雙目視覺的立體顯微方法和高解析度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螢光顯微技術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對三維螢光樣品的高速立體成像。
  • 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揭露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的製程細節
    面對這一難題,泛銓科技跳脫傳統電子顯微鏡的分析框架,開發出一系列針對於Ⅲ-Ⅳ族的分析工法--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清楚呈現原本不易分辨的多層結構,協助製程工程師解決數據判讀上的困擾。f6yEETC-電子工程專輯泛銓科技藉由分析一個直接在市面上所購得的商用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來介紹此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 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
  • Nature:記錄光子流動的新型量子顯微鏡
    近日,Ido Kaminer 教授帶領的團隊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上發表文章,他們開發了一套觀察自由電子與光子腔的相互作用的多維納米尺度的成像和光譜學平臺。利用這臺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繪製光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這是人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困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 「大連光源」發出世界最強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
    最近,在遼寧省大連市長興島,中國最新一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其單個皮秒(1皮秒等於萬億分之1秒)雷射脈衝可產生140萬億個光子,不僅世界最亮而且波長完全可調。
  • 基於光子晶片的超分辨顯微鏡
    今天,基因表達的螢光蛋白允許對活生物體進行高度特異的多色標記,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生動、動態、三維(3D)的生命過程的壯觀細節。然而,在傳統的寬場顯微鏡中能夠光學分辨的最小尺寸d受到衍射極限的限制。根據阿貝標準,當用數值孔徑(NA=1.49)的物鏡對綠色(λ≈500 nm)螢光樣品成像時,可以分辨小到d=λ/(2×NA)=500nm/(2×1.49)=168nm的特徵。
  • 以色列研究人員第一次觀察到了電子波和光波相位匹配後的相互作用
    儘管研究人員進行了無數研究以探索光波與束縛電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但自由電子與光之間的量子相互作用只是最近才成為物理學界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發現一種稱為光子誘導的近場電子顯微鏡(PINEM)的技術,助力研究人員觀察自由電子-光相互作用。圖註:電子-光相互作用的計算機模擬。
  • CRIMSON項目啟動:開發先進的雷射相干拉曼散射顯微鏡
    打開APP CRIMSON項目啟動:開發先進的雷射相干拉曼散射顯微鏡 OFweek雷射網 發表於 2021-01-13 16:44:37
  • 以色列開發出黃金納米粒子早期癌症檢測法
    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納米科技及先進材料研究所的德奧爾·菲克斯勒教授率領的團隊,經過5年的研究證實了納米技術在癌症早期診斷中的光明前景。他們研發的非侵入無輻射光學系統,被用於檢測腦部、頸部及口腔癌症,也可用來檢測位於舌頭、咽喉部位的癌症發病情況。該方法已在動物身上測試成功,最近也通過了人類測試,被確認有效。
  • 以首次直接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人類能觀測到電子嗎?
    目前人類最高解析度最高的顯微鏡是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但這兩種顯微鏡看到其實只是一種數字模擬效應或測量效應,而根本不能算是觀測到,這就如同隔著夜視鏡看夜景一樣,所見到的顏色其實並不是真實顏色。因此,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可以用於觀察樣品的精細結構,甚至可以用於觀察僅僅一列原子的結構,比光學顯微鏡所能夠觀察到的最小的結構小數萬倍。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電子顯微鏡還是透射電子顯微鏡最多只能模擬性地觀測到原子結構,而對於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則就根本無法觀測到了,更不用說直徑遠小於質子中子等強子的電子了。
  • 東大等開發出顛覆常識的電子顯微鏡,無需強磁場直接觀察原子
    在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尖端測量分析技術與機器開發項目中,東京大學與日本電子公司組成的聯合開發小組,開發出了採用新結構透鏡的劃時代電子顯微鏡(圖1)。以前必須在有磁場的條件下才能觀察原子,而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全球首次實現了原子的直接觀察,開發小組利用新顯微鏡詳細觀察到了具有磁特性的功能性材料(磁性材料)的原子。
  • SEM掃描電子顯微鏡
    2.BSE-背散射電子像背散射電子是固體樣品中原子核反射回來的一部分入射電子,分為彈性和飛彈性散射電子。彈性是散射角大於90度,能量無損失的入射電子,能量幾千到幾萬,而非彈性是經原子核反彈回來核外電子碰撞而方向改變,能量損失的入射電子,能量幾十到幾千。產生深度在100nm-1um,原子序數越大,散射電子就越多,反應在圖像上就越亮,可以作為原子序數程度來定性成分分析。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可實時三維成像的雷射掃描立體顯微鏡
    怎樣利用光學顯微鏡窺探其中的奧秘?這是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提出的新挑戰。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像觀看立體電影一樣實時地觀測動態的三維微觀世界,無需光切片,無需耗時的三維圖像重構。」團隊核心成員楊延龍博士如是說。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顯微鏡的種類很多,如光學顯微鏡就有暗視野顯微鏡、相位差顯微鏡、螢光顯微鏡、偏光顯微鏡等等;電子顯微鏡有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等等。這是因為人觀察事物完全依賴光,也就是說物體必須發出光或者得到光的照射,人眼才能夠看到,不管是光學顯微鏡還是電子顯微鏡,都必須有一個光源入射,被觀測物體才能夠被「看到」。當被觀測物體小於入射波段的一半時,就不會被觀測到。這裡說的光是廣義的光,包括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就是指電磁波譜全頻段。電磁波由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組成。
  • 前沿播報 | 實用化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新型高溫差利用區間柔性可穿戴熱能發電機、新型阿秒電子顯微鏡、可控制士兵情緒的人工智慧晶片…
    隨著溫度降低到1.8K,探測效率可以進一步提升到92%。韓國發明新型高溫差利用區間柔性可穿戴熱能發電機德國科學家開發新型阿秒電子顯微鏡由慕尼黑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聯合組建的阿秒物理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們近日開發出了一種阿秒電子顯微鏡,使他們能夠觀察時間和空間上光的色散,並觀察原子中電子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