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

2020-09-05 光明網

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

科技日報莫斯科9月1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量子點能夠在非常廣的範圍內吸收光,在長波的很窄區間發射光,即某一特定的顏色決定一個量子點的「發光」。這些特性使其非常適合生物體的超靈敏多色配準,用於醫學診斷。

此外,從照明器材、太陽能電池到量子計算的量子位,都是量子點的應用範疇。量子點在光穩定性和亮度方面優於傳統的螢光粉。量子點顯示器的亮度和對比度比其他顯示器要高得多,且能耗小。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物理研究所納米生物工程實驗室研究人員,首次在基於多孔矽的光子結構中提升了半導體量子點的光致發光強度和自發發射率。這一成果代表了一種通過改變多孔基質中磷光體的局部電磁環境,來控制自發光的新方法,為生物傳感、光電子學、密碼學和量子計算的應用開拓了新的前景。

首先,該成果可以作為開發緊湊型螢光生物傳感器的良好基礎,通過使用光子晶體增強螢光量子點,可顯著提高化驗分析的靈敏度,進行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另外,該成果可作為光學計算機或密碼系統的新元件,以代替大規模的單光子或光學邏輯元件。在這一領域中,除了緊湊和簡單之外,使用該成果還可以解決該行業的關鍵問題——「按需」獲得單光子或量子糾纏。

研究人員帕維爾·薩莫赫瓦洛夫表示,取得該項科研成果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光子晶體深度氧化技術,該技術可抑制螢光猝滅,減少吸收損失。要增強此類結構的發光性,有多種方法,其中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使用光子晶體。光子晶體的折射率呈周期性變化,可使光子態密度局部增強,從而能夠觀察到發光材料自發輻射的強度和速度的提升效果。他稱,多孔矽被廣泛用於光子晶體的製造,可以精確控制折射率,易於製造和吸收,因此與其他材料相比具有優勢。

總編輯圈點

量子點是一種特殊的半導體納米材料,是納米尺度上原子和分子的集合體。它利用的是半導體能級在尺度極小之後的量子化現象。控制了量子點的大小,就能改變它的能量結構。在光穩定性和亮度方面,量子點的表現優於傳統發光材料。這次俄羅斯科學家的主要成果,是提高了量子點的發光強度。發光強度提高後,在作為光學器件時,它的性能表現會更加優越。能有這樣的成效,也是因為科研人員使用了光子晶體深度氧化技術,減少了吸收損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
    &nbsp&nbsp&nbsp&nbsp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nbsp&nbsp&nbsp&nbsp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nbsp&nbsp&nbsp&nbsp科技日報莫斯科9月1日電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光致發光強度提高近一個數量級。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邁向新型電子產品:俄專家可控制量子點特性
    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NRNU MEPhI)專家世界上首次展示了量子點輻射的強度和速度的提升。專家表示,其研究成果未來可解決製造電子計算機所面臨的一大關鍵問題,同時將生物醫學監測提升到新的水平。
  • 量子點技術的相關知識
    (1)量子點的發射光譜可以通過改變量子點的尺寸大小來控制。通過改變量子點的尺寸和它的化學組成可以使其發射光譜覆蓋整個可見光區。以CdTe量子為例,當它的粒徑從2.5 nm生長到4.0 nm時,它們的發射波長可以從510 nm紅移到660 nm。而矽量子點等其他量子點的發光可以到近紅外區。(2)量子點具有很好的光穩定性。
  • POCT專題|量子點——新一代高效螢光標記物
    ,引起了廣大科學工作者的極大關注,近幾年來已從細胞標記等應用逐漸向多個領域的檢測與診斷方向滲透。量子點由於量子限域效應使其激發波長的範圍很寬,可以被波長短於發射光的光(一般短10nm以上)激發,並產生窄(半波寬約13nm)而對稱的發射光譜,從而避免了相鄰探測通道的串擾。量子點具有「調色」功能,不同粒徑大小的量子點具有不同的顏色,激發量子點的激發波長範圍很寬,且連續分布,所以可以用同一波長的光激發不同大小的量子點而獲得多種顏色標記,是一類理想的螢光探針。
  • 「創新研發」一種用於紅外測溫儀的發射率修正算法
    利用紅外熱成像對電力設備進行故障檢測,首先要精確測量設備表面的真實溫度,而發射率是影響紅外測溫精度的重要參數之一。對於低發射率材料,其測量結果受發射率和環境溫度的影響很大,若直接進行測量,可能與實際結果相差較大,因此需要在已知發射率和環境溫度的情況下,對測量結果進行修正。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最小二乘法的低發射率修正算法,並在不同發射率材料和電力設備上進行驗證,與實際結果相符。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造原子」的單光子發射,在兩能級原子體系中通過多雷射綴飾態和量子幹涉機理消除自發輻射譜線,證實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和自發輻射相干理論,為固態體系高性能單光子源和量子計算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為此,潘建偉小組發展了新穎的量子點共振激發、多雷射綴飾態、高效螢光提取和單光子濾波技術。在此基礎上,在國際上首次證實通過雷射操縱量子點的自發輻射路徑之間的量子幹涉來控制自發輻射,實現對單光子光譜的動態調製,並系統證明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該實驗不僅解決了一個重要的量子光學基礎問題,同時也展示了量子點體系的魯棒性和多參數可調節性,為未來的固態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
  • 如何調整紅外測溫儀的發射率
    紅外輻射率=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    無論何種紅外輻射,一旦發出都將被吸收,,因此吸收率=發射率。紅外測溫儀所讀取的正是物體表面發出的紅外輻射能量,紅外輻射儀無法讀取空氣中散失的紅外輻射能量,因此在實際測量工作中我們可以忽略透射率不計,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基本的紅外輻射測量公式:紅外輻射率=發射率-反射率  反射率與發射率成反比,物體反射紅外輻射的能力越強,其本身紅外輻射的能力就越弱。
  • 量子壓縮器能極大提高探測器精度,識別出更多黑洞碰撞的引力波!
    當連續測量物體的位置時,這種被稱為反向作用的量子效應限制了可達到的精度。在幹涉儀型引力波探測器中,這種反向作用效應表現為量子輻射壓力噪聲(QRPN),並將最終(但還沒有)限制靈敏度。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使用量子工程光態來直接操縱系統中的量子反作用。在系統中它在10-50kHz範圍內佔主導地位,觀察到量子反作用噪聲降低了1.2dB。
  • 中科院觀測到摻雜量子點中的「聲子瓶頸」動力學現象
    據中科院網站10月11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在半導體量子點熱電子馳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觀測到了銅摻雜量子點中熱電子馳豫的「聲子瓶頸」效應。
  • 俄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科學團隊的支持下發現了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將大大提高將量子點用於顯示器及光學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吸引力。這一發現近日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上海光機所在調製具有優異光學性能超穩定鈣鈦礦量子點方面獲進展
    但是,對於滷化鈣鈦礦材料而言,特別是對於鈣鈦礦量子點來說,其本身固有的不穩定性限制其進一步的發展。(a)銫鉛溴量子點溶液在日光和紫外燈下的圖像;(b)辛胺修飾後銫鉛溴量子點光致發光強度隨時間變化圖;(c) 辛胺修飾後銫鉛溴量子點的自發輻射放大的穩定性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採用短配體辛胺來代替常用的長配體油胺來製備銫鉛溴量子點。
  • 研究揭示鈣鈦礦量子點激子複合與自旋弛豫的定標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材料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鈣鈦礦量子點體系的激子複合與自旋動力學,揭示了量子點尺寸與組分對俄歇複合和自旋弛豫壽命的影響,並基於光學斯塔克效應實現了對自旋態能量的操縱,對理解鈣鈦礦量子點的基本光物理及其在光電和量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論文推薦|姚禹歌等:煤燃燒成灰發射率研究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全面總結了煤灰發射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和預測模型,系統性地概述煤灰發射率的研究現狀。煤灰發射率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波長、溫度、表面狀態和化學組成,然而目前有關煤灰發射率的研究大多基於定性而非定量。
  • 大連化物所觀測到摻雜量子點中的「聲子瓶頸」動力學現象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在半導體量子點熱電子馳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觀測到了銅摻雜量子點中熱電子馳豫的「聲子瓶頸」效應。若能對熱載流子進行有效利用,可突破這一極限,使太陽能電池的理論能量轉換效率提高至66%。此外,熱載流子的有效利用對提高光催化效率和敏化光化學反應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熱載流子的亞皮秒級別馳豫給熱載流子有效利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 上海光機所等在鈣鈦礦量子點微納雷射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進展
    鈣鈦礦量子點具有優異的光學性能,如窄帶發光、單色性好、螢光量子產率高等特點,在多個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對極性溶劑和高溫比較敏感,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此外,單個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存在螢光閃爍性,阻礙了其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納米雷射、固態照明等領域的應用。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量子點的應用前景分析
    ,使其在顯示、醫學、太陽能電池等諸多領域中有著極大的應用前景。量子點LED具有以下優點:  a)量子點LED的發光層單層量子點可以由膠體溶液製成;  b)量子點LED器件的發光顏色可通過控制量子點尺寸進行調節;  c)量子點是無機物,比有機半導體具有更好的抗水、氧侵蝕的能力,因此量子點LED的封裝要求低於OLED;  d)量子點LED具有較高的顯色指數、色彩飽和度以及較低的能量損耗。
  • 綜述:膠體量子點發光二極體中的表面工程和器件設計
    通過與液晶技術的兼容,基於量子點光致發光技術的顯示設備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的商業應用。和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類似,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可以有效避免背光源技術光散射嚴重等缺點,進一步提高色彩的品質,QLED被廣泛認為是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 近年來,隨著量子點表面工程以及器件設計的不斷發展,QLED的性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商業化前景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