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發光的矽鍺合金

2021-01-09 科學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摩爾定律屢屢被傳即將失效,因為現有的電互連難以滿足高傳輸容量、低功耗、高密度的信息互連。用光學鏈路替代晶片間電學信息互連是一種必然趨勢。

如今,矽基光電子學的幾乎所有光電子器件都已被研製出來,唯有高效光源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也因此成為了光電集成領域的必爭之地。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

最後的「聖杯」

在20世紀,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半導體集成電路構成了現代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石。電子晶片自產生以來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集成化的發展道路,即每隔18~24個月,單位面積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晶片的集成速度已經開始放緩,甚至趨於停滯。

隨著信息數據的爆炸性增長,為了大容量和高速率傳輸的需要,電晶體特徵尺寸不斷減小,電互連面臨著信號延遲大、傳輸帶寬小、信號串擾大、功耗大、加工困難、成本高等局限,這促使我們必須尋求新的技術途徑。

此時,矽基光子晶片應運而生。矽基光子晶片具備了電子晶片尺寸小、耗電少、成本低、集成度高的特性,同時吸收了光子晶片多通道、極高帶寬、超快傳輸速率和高抗幹擾性的優勢,能滿足未來晶片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所謂矽基光子技術,是指以矽和矽基襯底材料作為光學介質,通過集成電路工藝製造相應的光子器件和光電器件,並利用這些器件對光子進行產生、處理、操縱、和探測,以實現它在光通信、光互連、光傳感、光計算等領域中的實際應用。未來,它將會在5G通信、高性能超級計算機、大型數據中心、雷射雷達、量子計算、智能晶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4月11日,源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由中國科學家團隊領銜的光子晶片公司——曦智科技剛剛完成了2600萬美元A輪融資,成為了目前全球融資額最高的光子計算創業公司。兩年來,為了給機器智能提供更強大的算力,基於矽光子技術的光子計算越來越受到關注。

不過,這些應用似乎更像是熱門「話題」,而市場上尚未真正出現堪稱「殺手級」的應用需求、應用場景。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甯存政指出,要利用矽基光子技術真正實現光電集成這件事,有兩大問題始終懸而未決。

首先,傳統的光子材料與矽及CMOS工藝難以兼容,缺乏高效發光的矽基片上光源成為了光電「攜手」的一條天然鴻溝,因此,矽基高效光源也被視為是矽基光電子學領域最後的「聖杯」。

其次,傳統光子器件尺寸太大,如何將光子器件縮小至電子器件的尺寸,也是實現光電集成晶片的一大阻礙。對此,甯存政有個形象的比喻:傳統光子器件相當於一個六七百米高的一個摩天大樓,電子器件相當於摩天大樓旁邊放著的小板凳,它們之間整整差了三個數量級。

對於橫亙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這兩座大山,無論是科學家還是企業研發團隊都還沒有成熟的絕招。甯存政形容當前的矽基光子技術領域,「正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候,面前擺著各種不同的技術路徑」。

會發光的六方結構矽鍺合金

埃因霍芬理工大學Erik Bakkers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一種新型矽鍺合金髮光材料,並且正在製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他們所尋找的,正是矽基光電集成晶片上那塊最重要的「拼圖」——矽基高效光源。

研究團隊究竟使用了什麼方法讓矽材料發出光來?

半導體材料可以分為直接帶隙和間接帶隙材料。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具有同一電子動量,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可以通過輻射複合而發光,複合機率大,發光效率高;而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的動量值不同,根據動量守恆要求,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通過輻射複合發光時必須有聲子的參與才能完成,所以是一個多體互作用過程,發生的機率很低,因此發光效率也很低。通常立方相的矽、鍺都屬於後者。

然而,物理學家曾經提出,改變矽晶格的形狀,使其從立方結構變為六方結構,能帶結構的改變,也許可以使這些材料成為有效的發光材料!

經過最近十幾年的研究,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團隊發現,雖然六方結構的矽仍然是間接帶隙,但六方結構的鍺材料確實變為直接帶隙,而且矽鍺兩種材料按一定組分構成的合金也可以成為直接帶隙,因而發光效率會大幅度提高。只是要得到這種材料並非易事。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成步文介紹說,矽、鍺、鍺矽等材料是天然的金剛石結構材料,要實現六方結構必須採用非常規方法,人們儘管可以採用VLS生長納米矽線、應變、雷射微晶沉積等方法製備六方結構矽材料,但很難控制其晶相,保持結構的穩定。

「2015年,該研究團隊就曾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製備六方結構矽材料的方法,他們以金催化VLS生長的磷化鎵納米線為模板,生長矽殼結構,獲得了六方結構的矽材料。此次研究,是他們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採用了類似的方法,以VLS生長的砷化鎵(GaAs)納米線為模板,生長六方結構的鍺和鍺矽材料。之所以切換模板材料,是為了使外延的鍺和鍺矽材料與模板材料的晶格常數更加匹配。」

Bakkers表示:「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幾乎可與磷化銦和砷化鎵媲美的光學特性,並且材料的質量正在逐步提高。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可以在2020年內創造出矽基雷射器。這將實現在主要電子平臺上緊密集成的光學功能,為晶片上的光學通信以及基於光譜學的廉價化學傳感器帶來新的前景。」

矽基光電子晶片「暴發」前夜

早在多年以前,從事納米半導體雷射研究的甯存政就曾應邀訪問過埃因霍溫理工大學該研究小組。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從材料科學的角度,六方結構矽鍺合金的製備以及高效發光的實驗驗證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進展。接下去需要解決如何在矽基底上生長出高質量的六方相矽鍺合金的問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矽基發光材料。

「現在報導的這種新型材料並不是在矽襯底上實現的,而是基於GaAs的化合物半導體基底。但由於世界上已經有很多組可以在矽基上生長砷化鎵納米線,下一步自然的做法便是先在矽基底上生長砷化鎵納米線模板,然後再以該文報導的方法生長矽鍺納米殼層。」甯存政強調。

目前, 除六方結構矽鍺合金直接帶隙發光這一新的技術路線以外,國際上實現矽基光源主要有幾個途徑:矽納米結構的發光;稀土摻雜的矽材料發光;矽基鍺以及鍺錫和鍺鉛直接帶隙材料發光;矽基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發光。

成步文解釋,前兩種均以矽為基質材料,與CMOS工藝兼容性最好,但目前不能實現直接帶隙材料,所以很難實現雷射器。

「鍺的準直接帶隙結構使它有比矽更高的發光效率,並且通過應變、摻雜等手段進一步提高其發光效率。鍺錫和鍺鉛合金材料與CMOS工藝兼容,在錫和鉛組分合適時可以實現直接帶隙,是很有前途的研究路線,現在已經實現了光泵浦雷射器,人們正在努力實現電泵浦雷射器。但主要難點在於高質量的直接帶隙材料的生長很困難,預計在5年內可能實現電注入雷射器。」

成步文說:「矽基化合物半導體材料雷射器已經實現,鍵合結構的雷射器已有少量應用,外延的矽基化合物半導體雷射器也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但是由於與CMOS工藝兼容性比較差,目前還沒有應用。」

事實上,除了矽基光源以外,矽基光電集成系統中的SOI波導、調製器、光開關、探測器等均已陸續實現,矽基光子晶片中的其他的一些關鍵光電子器件也已經研製出來,國內有些器件已經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由此可見,一旦矽基光電集成的核心要素取得突破, 矽基光電子學的時代就將真正到來。現在,矽基光電子晶片的發展正處於暴發的前夜。

不過,甯存政也坦言,國內矽基光電子技術的整體研究規模和工業規模都非常有限,特別是矽基發光器件極其集成的研發能力與國際水平有較大差距,亟需依靠充足的投資來推動該領域的發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50-y

https://doi.org/10.1360/N092017-0000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如今,矽基光電子學的幾乎所有光電子器件都已被研製出來,唯有高效光源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也因此成為了光電集成領域的必爭之地。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
  • 答案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如今,矽基光電子學幾乎所有的光電子器件都已被研製出來,唯有高效光源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也因此成為了光電集成領域的必爭之地。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
  • 矽和鍺發光合金誕生!製造光子晶片,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變化!
    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矽和鍺發光合金,以獲得光子晶片,這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光子,即構成光的粒子,已基本取代電子在通信網絡中進行數據傳輸。光信號的高帶寬推動了電話系統、電視廣播和網際網路的巨大增長,然而,光子還沒有取代計算機中的電子。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如今,矽基光電子學的幾乎所有光電子器件都已被研製出來,唯有高效光源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也因此成為了光電集成領域的必爭之地。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
  • 大突破:計算機快1千倍,純矽基光子晶片指日可待,矽能發光了!
    如今,這一切都被荷蘭的研究團隊改變了,來自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echnischen Universitt Eindhoven)的Erik Bakkers領導的團隊首次實現了讓特殊的矽鍺合金髮光,並宣布第一臺矽基雷射器能在今年內就準備就緒。論文截圖如下:為什麼矽是如此「光懶惰」?
  • 解決數十年難題:埃因霍溫研究人員開發出能發光的矽材料
    據外媒報導,50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製造能發光的矽材料的方法。它已經成為微電子界的「聖杯」。發光矽的初選將意味著更快的晶片內通信、更低的產熱和更高的電力效率。現在,來自埃因霍溫科技大學(TU/e)的研究人員通過製造一種能發光的新型六角形矽合金解決了這個長達數十年的難題。
  • 矽光技術新突破:基於六方鍺和鍺矽合金的直接帶隙發光
    Bakkers等的文章「基於六方鍺和鍺矽合金的直接帶隙發光」,克服了傳統上矽材料因為是間接帶隙不能直接發光的難題。許多科普微信公眾號都介紹了這一成果。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團隊基於直接帶隙六方相Ge和SiGe合金實現了與直接帶隙III-V族半導體相似的發光率。同時證明了通過控制六方相SiGe合金的成分,可以在保持直接帶隙的同時,在很寬的範圍內連續調節發射波長。實驗結果與理論非常吻合。
  • 矽發光了:麻省理工發明新型實用矽基 LED,亮度提升近 10 倍
    因此,只有突破能隙問題,矽基 LED 才有可能真正投入使用。三、能隙問題的兩大對策:矽鍺合金、正偏 / 反偏方法針對能隙問題,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製造矽鍺合金,另一種是採用正偏 / 反偏方法。第一種方法即製造矽鍺合金。通過改變矽晶格的形狀,使其從立方結構變為六方結構,再將矽鍺兩種材料按一定比例組合起來,可以得到直接帶隙的合金。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氫化和合金化是調控二維半導體晶體帶隙結構的兩種重要途徑。近年來研究表明,由於Zintl相的CaGe2和CaSi2中存在著類似於石墨烯的Ge或Si的六元蜂窩狀結構,因此通過Zintl相晶體CaGe2和CaSi2的拓撲化學反應(去除Ca離子),可以直接製備得到氫化的鍺烯和矽烯,即鍺烷(GeH)和矽烷(SiH),但是通過可控摻雜實現鍺烷和矽烷的帶隙調控仍然鮮有報導。
  • 國外用世界首個矽雷射器打造光子晶片,可將光通信速度提高千倍
    不過,在晶片中使用光需要集成雷射器,但計算機晶片的主要半導體材料矽在發光方面效率極低,因此矽長期以來被認為在光子學中不起作用,而光子晶片也遲遲沒能成為現實。  於是,科學家們開始轉向了能隙寬的半導體,例如砷化鎵和磷化銦,兩者都擅長發光。
  • 為何 CPU 只用矽,而不用能耗更低的鍺製作?
    製成二極體,矽的開啟電壓(死區電壓)需要 0.5V,鍺的開啟電壓只需 0.1V。也就是鍺 CPU 只需零點幾的電壓就能運行,比現在的 1V 低多了,也算 CPU 的革命吧。電壓更低,意味發熱量更少,集成度和頻率可以更高。即便開發鍺 CPU 有困難,也比腦動大開的 量子 CPU、光子 CPU、DNA CPU 靠譜吧?
  • 鍺烷特氣系統在半導體集成電路中的作用
    鍺烷就是一種重要的電子工業用原料氣體,是製造高純鍺和各種矽鍺合金的重要原材料,同時,因其危險的氣體性質,供氣和使用都需通過特氣系統來實現。什麼是鍺烷?鍺烷(GeH4)是一種無色、劇毒、可自燃、非腐蝕性氣體。關於鍺烷的氣體性質,熱穩定差,較高溫度時(大概280℃)會分解成鍺和氫氣;自催化性很強,易發生分解爆炸,危險性很高!鍺烷(GeH4)是製造高純鍺和各種矽鍺合金的重要原材料,主要用於半導體,光伏太陽能和集成電路行業。
  • 鍺(矽)酸鹽倍頻晶體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金屬鍺酸鹽通常作為閃爍晶體(BGO)和毫米器件被報導。將Ge、Si引入到硼酸鹽中,無機材料學家們獲得了一系列硼鍺、硼矽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
  • 荷蘭研發能夠發光的矽合金 將晶片內/晶片間的通信速度提高1000倍
    計算機晶片的半導體材料主要由矽製成,但是大塊的矽發光效率極低,長期以來,都被認為無法在光子學中發揮作用。因此,科學家們轉而研究更加複雜的半導體,如砷化鎵和磷化銦。此類半導體的發光性能很好,但是價格比矽貴,而且很難集成至現有的矽制微晶片中。為了打造出可與矽兼容的雷射器,科學家們需要製造出一種能夠發光的矽。
  • 福建物構所鍺(矽)酸鹽倍頻晶體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金屬鍺酸鹽通常作為閃爍晶體(BGO)和毫米器件被報導。將Ge、Si引入到硼酸鹽中,無機材料學家們獲得了一系列硼鍺、硼矽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人員發現很多含孤對電子(Pb2+、Bi3+等)的非心鍺酸鹽、矽酸鹽有著較高的對稱性甚至立方結構導致其極化率低以及各向異性小,因此多數已有的鍺(矽)酸鹽晶體存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弱以及雙折射率小的缺點,嚴重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而且鍺酸鹽極少作為NLO材料被報導。
  •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通過控制鍺矽元素含量,獲得了具有不同化學和晶體結構的鍺矽烷,首次實現了鍺和矽基二元二維材料的帶隙調控,兼具適宜帶隙結構、高比表面積和表面化學活性的二維鍺矽烷可作為光催化劑,實現了常溫下光催化高效產氫,同時顯著提高了光催化CO2還原能力。缺少層狀體相材料是製備二維鍺基和矽基半導體材料的重要難點。
  • 從「隱士」到「明星」,鍺元素的逆襲
    人類早在原始時代就發現了碳元素單質(石墨和金剛石),青銅時代則圍繞著對錫和鉛(二者與銅的合金即為青銅)的利用展開,雖然矽單質的提純要到十九世紀之後,但二氧化矽(水晶或矽石)等矽酸鹽類化合物也是近代化學誕生之前就已經廣為人知的了。由此可見,天然豐度的高低顯著影響了元素被發現的早晚。
  • 「鍺」元素
    鍺是一種化學元素,元素符號Ge,原子序數32,原子量72.64,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4周期、第IVA族。鍺單質是一種灰白色準金屬,有光澤,質硬,屬於碳族,化學性質與同族的錫與矽相近,不溶於水、鹽酸、稀苛性鹼溶液,溶於王水、濃硝酸或硫酸,具有兩性,故溶於熔融的鹼、過氧化鹼、鹼金屬硝酸鹽或碳酸鹽,在空氣中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