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光技術新突破:基於六方鍺和鍺矽合金的直接帶隙發光

2020-11-28 光纖日報

4/15/2020,光纖在線訊,4月8日的「自然」雜誌發表了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Erik P. A. M. Bakkers等的文章「基於六方鍺和鍺矽合金的直接帶隙發光」,克服了傳統上矽材料因為是間接帶隙不能直接發光的難題。許多科普微信公眾號都介紹了這一成果。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團隊基於直接帶隙六方相Ge和SiGe合金實現了與直接帶隙III-V族半導體相似的發光率。同時證明了通過控制六方相SiGe合金的成分,可以在保持直接帶隙的同時,在很寬的範圍內連續調節發射波長。實驗結果與理論非常吻合。六方相SiGe合金今後作為一種理想的半導體材料系統,可以在單個晶片上結合電子和光電功能,從而為矽光集成的大規模應用開闢了道路。

傳統的立方相結晶矽屬於間接帶隙材料。Bakkers等人認為將晶體結構從立方相更改為六方相,沿<111>晶體方向的對稱性將從根本上改變。六方晶胞包含的原子是立方晶胞的兩倍,可以將布裡淵區的體積大小減半,從而導致材料中電子能帶在動量空間中摺疊,這將導帶的能量最小的位置轉移至布裡淵區的中心,從而產生直接帶隙。他們的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猜想。

講到這裡,我們先科普一下帶隙和布裡淵區等概念。所有這些概念都來源於量子力學以及固體物理理論。根據這些理論,原子是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們組成的中性例子,電子以一定的概率形式分布在類似軌道的核外電子云上。基於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存在兩個相同量子態的電子,電子依據自旋不同具有不同的量子態。一個原子核外的電子能級只能容納兩個電子,排布在不同的核外電子能級上。當原子足夠多的時候,電子能級變得連續起來,這就是能帶的概念。而在晶格結構的固體中,薛丁格方程給出的電子波函數類似於駐波,電子能級不再是連續的,有部分能級變低了,有部分變高了。在固體物理中,這些能量差就是能帶間隙,而形成這些解的邊界焦作布裡淵區(一種動量空間描述,晶格在動量空間的傅立葉變換)。被電子完全佔據的能帶成為價帶,沒有被電子佔據的成為導帶。如果從價帶激發到導帶不需要聲子phonon(晶格振動的簡正模能量量子)的參與,這就是直接帶隙。直接帶隙材料被認為更適合發光,比如III-V族的InP材料等。

Bakkers通過實驗證明Hex-Si1-xGex的富Ge合金確實是直接帶隙半導體,並且觀察到強發射和與溫度無關的納秒輻射壽命,此外,他們發現通過將六方形鍺與不同量的矽合金化,可以將材料發出的光子能量從0.3 eV提高到了0.67eV。這一發現為矽光集成晶片上直接製作光源提供了可能。

Erik P. A. M. Bakkers研究團隊主頁連結:https://www.tue.nl/en/research/researchers/erik-bakkers/

相關焦點

  • 能發光的矽鍺合金
    半導體材料可以分為直接帶隙和間接帶隙材料。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具有同一電子動量,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可以通過輻射複合而發光,複合機率大,發光效率高;而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的動量值不同,根據動量守恆要求,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通過輻射複合發光時必須有聲子的參與才能完成,所以是一個多體互作用過程,發生的機率很低,因此發光效率也很低。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半導體材料可以分為直接帶隙和間接帶隙材料。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具有同一電子動量,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可以通過輻射複合而發光,複合機率大,發光效率高;而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的動量值不同,根據動量守恆要求,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通過輻射複合發光時必須有聲子的參與才能完成,所以是一個多體互作用過程,發生的機率很低,因此發光效率也很低。通常立方相的矽、鍺都屬於後者。
  • 答案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半導體材料可以分為直接帶隙和間接帶隙材料。前者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具有同一電子動量,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可以通過輻射複合而發光,複合概率大,發光效率高;而後者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的動量值不同,根據動量守恆要求,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通過輻射複合發光時必須有聲子的參與才能完成,所以是一個多體互作用過程,發生的概率很低,因此發光效率也很低。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半導體材料可以分為直接帶隙和間接帶隙材料。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具有同一電子動量,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可以通過輻射複合而發光,複合機率大,發光效率高;而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的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的動量值不同,根據動量守恆要求,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通過輻射複合發光時必須有聲子的參與才能完成,所以是一個多體互作用過程,發生的機率很低,因此發光效率也很低。
  • 大突破:計算機快1千倍,純矽基光子晶片指日可待,矽能發光了!
    Erik Bakkers解釋說:「矽不是良好的發光體,原因是所謂的帶隙。」當被激發的半導體中的電子從較高的能態(即導帶)變為能量較低的價帶時,就會釋放光子並產生光。但是,對於具有立方晶體結構的矽,導帶和價帶被抵消了,因此這種跳躍受到了幹擾,因此矽很難發光。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例如:石墨烯是零帶隙納米半導體,通過摻雜、修飾和圖案化設計可以打開其禁帶結構,但帶隙調控範圍受限(< 1.0 eV);g-C3N4的禁帶寬度可達2.7 eV,通過摻雜可部分降低其帶隙結構(~1.9 eV);以MoS2和WS2為代表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只有單層結構是直接帶隙半導體,而雙層和多層是間接半導體,通過元素摻雜可改變其帶隙,但調控範圍受其自身結構限制(< 2.1 eV)。
  • 荷蘭研發能夠發光的矽合金 將晶片內/晶片間的通信速度提高1000倍
    據外媒報導,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就研發了一款能夠發光的矽合金。目前,該團隊正在研發一種能夠集成到晶片中的矽雷射器。(圖片來源: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目前以半導體為基礎的技術已經遇到了研發瓶頸,限制研發進展的因素在於熱量。
  • 矽和鍺發光合金誕生!製造光子晶片,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變化!
    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矽和鍺發光合金,以獲得光子晶片,這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光子,即構成光的粒子,已基本取代電子在通信網絡中進行數據傳輸。光信號的高帶寬推動了電話系統、電視廣播和網際網路的巨大增長,然而,光子還沒有取代計算機中的電子。
  • 科學家研製出穩定單原子層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0日報導,60年前,鍺被用來做成了第一塊電晶體,但隨後被矽取代,現在,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製造出了單原子厚度的鍺——單鍺(germanane),其電子遷移率是矽的10倍,因而有望取代矽用於製造更好的電晶體
  • 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新突破,天津大學首獲具有帶隙可調控...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 解決數十年難題:埃因霍溫研究人員開發出能發光的矽材料
    據外媒報導,50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製造能發光的矽材料的方法。它已經成為微電子界的「聖杯」。發光矽的初選將意味著更快的晶片內通信、更低的產熱和更高的電力效率。現在,來自埃因霍溫科技大學(TU/e)的研究人員通過製造一種能發光的新型六角形矽合金解決了這個長達數十年的難題。
  • 鍺和稀土
    高純鍺技術及應用具有高技術壁壘,超高附加值的特徵。13N高純鍺技術目前只有美國和比利時掌握及應用,產品對華禁售。高純鍺技術產品具有暴利。由於製備過程涉及區域提純和單晶生長等對雜質控制要求極為嚴苛的工藝,目前國內繼續組織對13N的超純鍺單晶技術進行攻關。一旦技術突破,相關企業將一飛沖天。
  • 非晶矽鍺薄膜電池研究進展及發展方向(《真空》雜誌原創文章)
    其P層採用nc-Si材料和hybrid層結構方法,沉積溫度分別採用140℃和70℃。採用該結構及工藝參數製備的P層材料具有較高的光學帶隙,高的透過率,低的界面態密度。通過優化工藝參數製備出全球效率最高的單結非晶矽鍺電池,效率為13.06%。
  • 關於「鍺」,你知道多少?
    1871年門捷列夫根據新排出的周期表預言了鍺的存在和性質。鍺在自然界分布很散、很廣,銅礦、鐵礦、硫化礦、某些銀礦中,也成鍺石產出,巖石,泥土和泉水中都含有微量的鍺。很多植物中都含有限量鍺,如人參、黨參、白芷、枸杞、靈芝草、蘆薈和菌菇類等。鍺進入人體後,可均勻的分布在各器官組織中,24小時完全排除體外,屬於不會在身體中積蓄的微量元素,無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