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發光了:麻省理工發明新型實用矽基 LED,亮度提升近 10 倍

2021-01-15 IT之家

芯東西 12 月 30 日消息,博士生 Jin Xue 領導的麻省理工研究團隊採用正偏方法,設計出一款實用性較強的矽基 LED,這款產品相較於其他用正偏法製成的矽基 LED 亮 10 倍。該團隊還將新型矽基 LED 集成到 CMOS 晶片之中,並交由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在新加坡生產。

長久以來,矽儘管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相關製造工藝成熟,而且是人類使用和了解最廣泛的一種材料,但由於 LED 的電能轉換效率較低,大多數人並不看好矽在 LED 上的應用前景。

麻省理工研究團隊採用正偏方法,並創造性地改變了 LED 中 PN 結的組合方式,成功提高了矽材料光電能量轉換效率,提高了矽基 LED 的亮度,降低了 LED 的製備成本。

近期,Jin Xue 研究團隊在 IEEE 國際電子器件大會上展示了這項成果,該技術在近程傳感方面有廣闊應用前景。

一、矽材料優勢:成本低、工藝成熟

矽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性質穩定,是目前人類使用最廣泛的材料之一,主要用來製造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但始終缺席光學領域。

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製一款能真正投入使用的矽基 LED,並將其集成在晶片之中。一旦成功,矽基 LED 作為一種廉價的紅外線光源,能讓許多現階段難以實現的手機應用成為現實,並降低許多現有應用的製造成本。

矽基 LED 主要發射紅外線,這樣的特性使其格外適用於相機自動對焦和測距。儘管現有行動裝置大多都具備上述功能,但使用的材料相較於矽要昂貴許多。

撇去矽的種種優勢不談,矽基 LED 的研製之路事實上卻並不順利。

二、「能隙問題」限制矽基 LED 發展

科學家屢屢碰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便是矽作為 LED 材料來講,並不十分理想。

發光二極體(LED)由一個 PN 結組成,包括一個 N 區和一個 P 區。其中,N 區充斥著受激的自由電子,P 區則有許多帶正電荷的空穴,吸引著 P 區的電子。隨著電子衝入空穴,電子能級驟降,釋放出能量差。

不同半導體材料中電子和空穴所處的能量狀態不同,因此電子和空穴複合時釋放出的能量也會有差異。

氮化鎵、砷化鎵等常見 LED 材料屬於直接帶隙材料,其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具有同一電子動量,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可以通過輻射複合而發光,複合機率大,發光效率高。

然而,矽是一種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其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的動量值不同。因此,矽材料中的電子傾向於將能量轉化為熱,而不是光,使得矽基 LED 的能量轉換速度和效率均低於其同類產品。

因此,只有突破能隙問題,矽基 LED 才有可能真正投入使用。

三、能隙問題的兩大對策:矽鍺合金、正偏 / 反偏方法

針對能隙問題,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製造矽鍺合金,另一種是採用正偏 / 反偏方法。

第一種方法即製造矽鍺合金。通過改變矽晶格的形狀,使其從立方結構變為六方結構,再將矽鍺兩種材料按一定比例組合起來,可以得到直接帶隙的合金。

今年早些時候,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 Erik Bakkers 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 VLS 生長納米矽線成功製備出一種新型矽鍺合金髮光材料,並研製出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該團隊表示,這款小小的雷射器或許能在未來大幅降低數據傳輸的成本,並提高效率。

這不乏是一種好方法,不過製備六方結構矽材料並非易事,其晶像也難以控制。

第二種方法即正偏 / 反偏方法。其中反偏技術至今已有 50 餘年的歷史。

什麼是反偏呢?其全稱是反向偏置,即給 PN 結加反向電壓,P 區接電源負極,N 區接電源正極。這樣一來,電子無法立馬和空穴複合,當電場達到臨界強度後,電子加速運動,電流倍增,形成 「電雪崩」。LED 可以利用 「雪崩」的能量發出明亮的光。不過反偏所需電壓通常比標準電壓高出好幾倍。

與反偏相對的便是正偏。在正向偏置模式下,電子可以盡情湧流。21 世紀以來,一些研究人員也對正偏技術進行了完善,讓矽基 LED 能在 1 伏特電壓下發光。儘管所需電壓已經達到常規 CMOS 晶片中電晶體的水平,但這種矽基 LED 的亮度尚不能滿足日常所需。

四、研究創新點:一種 N 區和 P 區的新型連接方法

麻省理工團隊則採用了正偏的方法,並提出了一種 N 區和 P 區的新型連接方法。

傳統做法是將 N 區和 P 區並列排放,而麻省理工團隊選擇將兩個分區垂直疊放。這樣做能讓電子及空穴遠離表面和邊緣區域,防止電子將電能轉換為熱量,從而提高發光效率。

該團隊的研究人員之一——拉傑夫 · 拉姆(Rajeev Ram)稱,採用這種新型設計製成的矽基 LED 比其他用正偏法製成的同類產品亮十倍。儘管還不足以應用到智慧型手機上,但 Ram 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進步。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員 Sonia Buckley 作為第三方,對這款新型矽基 LED 作出了如下評價:「如果你需要低效率、高能耗的光學器件,那麼這款新型矽基 LED 很適合你。這款 LED 相較於市場現有產品,製造成本要低很多,更何況現有 LED 產品尚未集成到晶片上。」

Ram 認為,矽基 LED 的特性非常符合近程傳感的需求,並透露團隊將針對智慧型手機平臺研發一個用於近距離測距的全矽基 LED 系統。他說道:「這可能是該技術近期的應用方向之一,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和格羅方德的合作關係也會得以深化。」

結語:矽基光新時代或將到來在漫漫幾十年的時間裡,科學家一直試圖將矽這樣一個既划算又好用的材料應用到光學領域,然而苦於矽材料固有特性的限制,遲遲沒有實現重大突破。

今年,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成功製成矽鍺合金,解決了困擾矽材料已久的能隙問題。麻省理工的這項新發明又創造性地改善了半導體材料中 P 區和 N 區的排列方法,大大提高了矽基光材料的發光效率。

儘管這些技術尚在發展中,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定距離,但今年接連取得突破,或許預示著矽基光新時代已經在地平線處。

來源:IEEE Spectrum,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矽發光了!麻省理工發明新型實用矽基LED,亮度提升近10倍
    ,設計出一款實用性較強的矽基LED,這款產品相較於其他用正偏法製成的矽基LED亮10倍。  麻省理工研究團隊採用正偏方法,並創造性地改變了LED中PN結的組合方式,成功提高了矽材料光電能量轉換效率,提高了矽基LED的亮度,降低了LED的製備成本。  近期,Jin Xue研究團隊在IEEE國際電子器件大會上展示了這項成果,該技術在近程傳感方面有廣闊應用前景。
  • 研究人員發現新型實用矽基LED 亮度提升近10倍
    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製造出一種有效的矽LED,這種LED可以與其晶片一起製造。在設備層面上,這種探索對於我們的行動裝置上沒有的所有應用程式都很重要,這些應用程式將依賴廉價且易於製造的紅外線光源。矽LED專門用於紅外光,使其適用於自動對焦相機或測量距離的能力 -- 大多數手機現在都有的功能。但實際上沒有電子產品使用矽發光二極體,而是要選擇更昂貴的材料,必須單獨製造。
  • 矽發光了!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電子晶片自產生以來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集成化的發展道路,即每隔18~24個月,單位面積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晶片的集成速度已經開始放緩,甚至趨於停滯。
  • 矽發光了!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最後的「聖杯」 在20世紀,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半導體集成電路構成了現代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石。電子晶片自產生以來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集成化的發展道路,即每隔18~24個月,單位面積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晶片的集成速度已經開始放緩,甚至趨於停滯。
  • 努力了半世紀,科學家終於讓矽發光
    為解決這問題,工程師想改利用光子來傳輸數據,並將目光瞄準半導體材料霸主矽——然而矽應用在發光二極體表現極差,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都沒能讓矽有效發光。現在,歐洲科學家聲明終於突破這一障礙,成功製造能發光的矽合金納米線;藉助團隊技術,研究人員表示今年就能製造出矽基雷射器。
  •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近年來人們從發光原理、材料、器件結構等多個角度,開展了大量的矽基光源的研究,矽基拉曼雷射器、納米矽發光、矽稀土摻雜發光、鍺/鍺硒合金光源等,發光效率不斷提高,甚至實現了激射。但這些光源的性能與III-V雷射器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相對較成熟的矽光子片上光源方案主要是基於III-V材料,通過一定的集成手段在矽光子晶片上實現III-V材料雷射器的製作。
  • 矽基負極應用穩步提升
    矽基負極,潛力巨大。 從不同負極材料性能對比來看,矽基負極質量/體積比容量巨大晶體矽理論質量比容量約4200mAh/g/g,而石墨僅為372 mAh/g/g,約是石墨的11倍。即使是氧化矽材料,其理論質量比容量也有2600 mAh/g/g,約為石墨的7倍。由此來看,矽基材料是最具希望的下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科學網—矽發光?答案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甯存政告訴《中國科學報》,要利用矽基光子技術實現真正光電集成,有兩大問題始終懸而未決。 首先,傳統的光子材料與矽基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工藝難以兼容,缺乏高效發光的矽基片上光源成了光電「攜手」的一道鴻溝。因此,矽基高效光源也被視為是矽基光電子學領域最後的「聖杯」。
  • 「半導光電」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石墨烯與矽基晶片有何不同?為何性能差超10倍?聽聽專家怎麼說
    矽基晶片,也就是我們現在手機上使用的晶片,是當今世界晶片的主流產品,像華為的麒麟9000和蘋果的A14晶片,採用的都是矽基晶片,並且這兩款晶片在矽基晶片領域是工藝最高的兩款,製作難度非常大。不過矽基晶片隨著工藝的提升,很多專家預測該晶片即將迎來它的物理極限,性能上升的空間將會變得非常小,為了未來科技的發展,科研工作者們也要開始尋找新的晶片,其中石墨烯材質被很多國家的科研人員注意到,並且將它視為未來晶片的唯一選擇,那麼石墨烯材質的晶片和矽基晶片有何不同?性能又為何相差10倍呢?聽聽專家怎麼說吧。
  • 將量子計算的速度提升200倍!矽基原子級兩比特量子門問世
    這一納米級別精度的操作,讓磷原子形成勢阱囚禁電子,通過控制電子的相互作用創建了首個矽基磷原子的兩比特量子門。>比特量子門操作快200倍。(原子距離遠,交換門不易打開;原子距離近,交換門不易關閉)。 「我們直接通過實驗(而非理論建模)來確認電路中量子比特的位置,」西蒙斯說,「讓量子晶片自己來幫助構建它自己。」 目前,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雙原子量子比特門可在0.8納秒內完成一次操作,比其他基於矽的量子門(在矽上加電極形成的量子門)快200倍。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力挺碳基晶片:性能預期將超傳統矽基晶片10倍以上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論壇上發表關於科技發展和科技產業發展趨勢的主旨演講,指出以石墨烯等材料為核心的碳基晶片將是晶片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其性能將是傳統矽基晶片的10倍以上。  白春禮指出,未來科技發展的三個重點方向是:信息科技、生命健康、基礎研究。
  • 我國碳基晶片獲最大突破,性能比矽基大幅提升!也是未來發展方向
    什麼是碳基晶片? 因為摩爾定律的限制,晶片在到達2nm就幾乎無法突破了。於是就產生了新的課題,科學家試圖尋找新的材料,來替代矽基晶片,石墨烯就是一種理想的電晶體材料。理論計算表明,使用碳納米管制備的電晶體與相同特徵的矽電晶體相比,理論上運行速度可以提高 5至10倍,而功耗可以降低至十分之一,完美滿足超低功耗晶片的需求。那碳基晶片能取代矽基晶片嗎?
  • 我國碳基晶片獲最大突破,性能比矽基大幅提升!也是未來發展方向
    什麼是碳基晶片? 因為摩爾定律的限制,晶片在到達2nm就幾乎無法突破了。於是就產生了新的課題,科學家試圖尋找新的材料,來替代矽基晶片,石墨烯就是一種理想的電晶體材料。理論計算表明,使用碳納米管制備的電晶體與相同特徵的矽電晶體相比,理論上運行速度可以提高 5至10倍,而功耗可以降低至十分之一,完美滿足超低功耗晶片的需求。那碳基晶片能取代矽基晶片嗎?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級LED:亮度比傳統LED增加1000倍,還能變身為微型雷射器
    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開發的一種新型發光二極體(LED)可能是克服長期以來光源效率限制的關鍵。這一概念在實驗室用微型LED進行了演示,實現了亮度的大幅提高以及產生雷射的能力——所有這些特性都使其在大規模和小型化應用中具有極高的價值。 該團隊還包括來自馬裡蘭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和IBM託馬斯·J·沃森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同行評議期刊《科學進展》上,論文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工作。他們的設備顯示亮度比傳統的亞微米大小的LED設計增加了100到1000倍。
  • 碳基晶片新突破,我國8寸石墨烯晶圓有望量產,性能將提升10倍
    但是矽基晶片發展到現在,受到矽材料本身的性能限制,2nm或是其開發的極限。目前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新材料的電晶體,用來代替矽基成為未來晶片的新材料,而被稱為21世紀的神奇材料—「石墨烯」成為全球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
  • 清華《Nano Letters》新思路,明顯提升矽基負極的循環穩定性
    導讀:本文通過構建TiN阻斷層包裹矽顆粒,在保證良好的導電性的同時,有效地阻止了氟離子的滲入,阻斷了副反應的發生,明顯提升了電極的循環穩定性。這一發現為矽基負極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矽超高的理論容量(4200 mA h g-1)使其一直被認為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LIBs)理想負極材料。
  • 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
    其中矽光子學,與成熟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造工藝兼容,並且伴隨著各類有源、無源的矽基光子器件的實現逐漸成為短程光通信中最具前景的技術。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 μm),但通訊窗口1.31 μm和1.55 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
  • 北大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碳納米管工藝,性能將提升10倍以上
    根據西瓜視頻創人「52赫茲實驗室」的介紹,使用碳納米管做成的電晶體電子遷移率是矽基材料的1000倍,是突破傳統晶片的主要替代材料之一。並且隨著摺疊屏幕等設備的出現,碳納米管做成的晶片韌性更強,更能促進摺疊式設備的發展。
  • 矽基集成電路會被終結嗎?
    集成電路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半導體器件。它是經過氧化、光刻、擴散、外延、蒸鋁等半導體製造工藝,把構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電路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等元件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導線全部集成在一小塊矽片上,然後焊接封裝在一個管殼內的電子器件。六十年來,以單晶矽為主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已經變得無處不在,成為整個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