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能將可見光轉換成紅外光的化學工藝

2020-11-24 LEDinside

2019-01-25 13:17:50 [編輯:Andygui]

科學家們成功地開發了一種化學工藝,該工藝可將可見光轉換成紅外光,使紅外光的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和其他材料,同時也能避免受到高強度光照射造成的損害。

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與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合作,成功地開發了一種化學工藝,該工藝可將可見光轉換為紅外光,使紅外光的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和其他材料,同時能避免受到高強度光照射造成的損害。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1月1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結果是令人興奮的,因為我們能夠進行一系列複雜的化學轉化,這些複雜的化學變化通常需要使用無創紅外光源來產生高能量可見光,」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該研究成果的共同作者Tomislav Rovis說道。「可以想像許多潛在的應用,例如一些應用的障礙是難以控制物質。例如,該研究有望增強光動力療法的範圍和有效性,而光動力療法在治療癌症方面的全部潛力尚未實現。」

該團隊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副教授Luis M. Campos和哈佛大學Rowland研究所的Daniel M. Congreve,他們使用少量新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這些新化合物在光照刺激下可以介導分子之間的電子轉移,在沒有光照的情況下它們會反應更慢或根本不反應。

他們的方法,稱為三重融合上轉換,該轉換涉及一系列過程,該轉換本質上是將兩個紅外光子融合成一個可見光光子。大多數技術只捕獲可見光,這意味著太陽光譜的其餘部分會浪費掉。三重融合上轉換可以捕捉低能紅外光並將其轉換為可見光,然後被太陽能電池板吸收。可見光也很容易被許多表面反射,而紅外光具有更長的波長,可以穿透緻密的材料。

「通過這項技術,我們能夠將紅外光調整到需要的、更長的波長,使我們能夠無創地穿過各種各樣的障礙物,例如紙張,塑料模具,血液和組織,」坎波斯說。研究人員甚至通過纏繞在長頸瓶上的兩條培根進行脈衝照射。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解決如何在不損傷內臟或健康組織的情況下使可見光穿透皮膚和血液的問題。用於治療某些癌症的光動力療法(PDT)使用一種特殊的藥物,稱為光敏劑,由光觸發產生高反應性的氧氣,能夠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目前的光動力療法局限於局部或表面癌症的治療。 「這項新技術可以將PDT帶入身體以前無法進入的區域,」 Rovis說道。

「與採用導致惡性細胞和健康細胞死亡的藥物毒害整個身體相比,本文所述的過程可以看作一種與紅外線結合的無毒藥物,其可以選擇性地靶向腫瘤部位並照射癌細胞。」

該技術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紅外光療法可以有助於治療許多疾病和病症,包括創傷性腦損傷,受損的神經和脊髓,聽力喪失以及癌症。

其他潛在的應用包括遠程管理化學品倉庫、太陽能發電和數據存儲、藥物開發、傳感器、食品安全方法、可模塑骨模擬複合材料和處理微電子元件。

研究人員們目前正在其他生物系統中測試光子上轉換技術。「這為改變光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方式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Campos說道。「事實上,目前我們正在採用上轉換技術進行組織構建和藥物輸送。」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1/190116130812.htm)

 

來源:光行天下,實驗幫譯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LEDinside官網(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眾帳號(LEDinside)

相關焦點

  • 進展 | 新技術可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
    )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一種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的新技術,可實現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及其它材料,而不會因高強度光照射而造成損害。該研究的化學轉換技術被稱為三重態融合上轉換(triplet fusion upconversion),實驗所涉及的一系列過程本質上是將兩個紅外光子融合成單個可見光光子。由於目前多數技術只能捕捉可見光,這就意味著可見光以外的太陽光譜將被浪費。
  • 新型太陽能面板薄膜能利用紅外光等不可見光提高能量轉換率
    一般來說,太陽能電池是能夠利用可見光來產生能量,但包括紅外光在內的電磁波譜的其他部分光線則都被忽視。 對此,科學家們正在展開大量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夠打破這一屏障
  • 潮科技 | 新技術可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有望助力基於光動力療法...
    (Harvard)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一種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的新技術,可實現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及其它材料,而不會因高強度光照射而造成損害。該研究的化學轉換技術被稱為三重態融合上轉換(triplet fusion upconversion),實驗所涉及的一系列過程本質上是將兩個紅外光子融合成單個可見光光子。由於目前多數技術只能捕捉可見光,這就意味著可見光以外的太陽光譜將被浪費。
  • 西工大團隊成功研發出光波長轉換器件,可將近紅外光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
    將遠小於一支普通雷射筆的百微瓦量級光功率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
  • 上轉換發光領域新突破 這個粉末可輕鬆將紅外光轉可見光
    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丁明燁教師正在從事的一項名為「上轉換發光」的研究,正在將這個奇特的現象變成影響人們生活的重要成果。  上轉換發光,又被稱為「反-斯託克斯發光」,由斯託克斯定律而來。斯託克斯定律認為材料只能受到高能量的光激發,發出低能量的光,換句話說,就是波長短的頻率高的激發出波長長的頻率低的光。比如紫外線激發發出可見光,或者藍光激發出黃色光,或者可見光激發出紅外線。
  • 科學家研發出夜視眼藥水 未來人類或能看見紅外光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一種夜視眼藥水,未來人類或能看見紅外光(通常肉眼不可見)。科學家想出了一種方法來給予哺乳動物「超級英雄式」的視力。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最初側重於用老鼠進行測試,但同樣的原則應該 - 在理論上 - 適用於所有哺乳動物。
  • 紅外光可轉為紫外光和可見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系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新技術,能夠通過納米粒子將紅外光轉化為紫外光和可見光,為深層腫瘤的非侵入性療法鋪平了道路
  • 新型材料能將紅外線轉化為可見光!
    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與哈佛大學(Harvard)的研究人員合作,成功地開發出了一種將可見光轉化為紅外能量的化學過程,允許無害的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和其他材料,而不會受到高強度光照的傷害。其研究研究2019年1月17日發表在《自然》上。
  • 可見光工藝將甲烷轉乙烷和氫氣只需一步
    科技日報東京1月31日電 記者 陳超 日本九州市立大學天野史章準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新工藝,在溫室環境下利用低能量可見光,只需一個步驟即可完成從甲烷(CH4)轉換為乙烷(C2H6)和氫氣(H2)的光電化學反應過程。
  • 科學家研究新鈣鈦礦材料,或可再度提高太陽能轉換效率
    ,轉換效率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對此,美國科學家已尋覓出全新鈣鈦礦材料,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或許能好好把握佔 47% 光譜的紅外光,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 陽光是由許多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構成,紫外光佔 8%,可見光與紅外光分別佔 48% 跟 44%,其中光的能量取決于波長長度,波長越長其所含有的能量就越小,短波所含有的能量較高。 然而目前的太陽能板無法善加利用所有的光,當陽光照射到矽晶太陽能板時,只能將等同於近紅外光的較低能量轉換成電,其餘轉為熱,矽晶太陽能只能吸收近紅外光、可見光及紫外光,波長較長的紅外光則完全無法吸收。
  • 科學家研究新技術激活人眼 或能看見紅外光
    例如X射線、無線電波和紅外光波等不可見光都超出了可見光譜的範圍。然而,由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合作帶領的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發現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人眼或可能可以感知到紅外光。這項研究被發表在12月1日的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其它合作作者包括來自美國克利夫蘭、波蘭、瑞士和挪威的科學家們。這項研究始於研究小組裡的某些科學家報告稱在利用紅外雷射工作時偶爾會看到綠色閃光。與演講廳和玩具裡使用的雷射指示器有所不同,科學家們使用的強大紅外雷射會釋放出人眼不可見的光波。
  • 松下展示新款有機傳感器 可同時捕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
    (原標題:松下展示新款有機傳感器 可同時捕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
  • 「我看見了紅外光」
    自然界存在眾多光線,能被人類眼睛感受到的可見光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比如人類就看不到紅外光。
  • 不用夜視鏡,「裸眼」也能看紅外光|科學60秒
    未來某天,生物技術可能真能實現你的間諜夢: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可注射納米天線,能讓小鼠看見超出它正常視覺範圍外的紅外光。相關研究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和所有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只能看到可見光譜中的光,包括彩虹的所有顏色。這種限制源自我們眼睛中的感光器,它只能檢測到波長在400~700納米左右的光,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看不到波長更長一點的紅外光和近紅外光。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為了監測神經活動進而理解神經系統的功能機制,科學家們研發了不少高大上的「武器」。近日,《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報導了一項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
  • 科學家想將人眼改造成夜視儀,裸眼就能看清黑暗中的物體
    在最近上映的電影《終結者:黑暗命運》中,負責回到過去守護救世主的不再是像 T800 這樣的機器人,而是由人類改造而成的超級戰士格蕾絲,她的眼睛雖然不是機器構造 ,但同樣具備各種智能分析功能。圖片來自:《終結者:黑暗命運》這說不定這就是人類的未來,現實中科學家正在嘗試將一種納米粒子注入眼睛,從而讓人眼具備夜視儀的功能,通過裸眼就能看到黑暗中的物體。據美國《星條旗報》(Stars and Stripes)的報導,這項技術由中美兩國的科學家共同研發,並且在已經在小鼠身上成功實驗,未來有望讓士兵們擺脫笨重的夜視儀。
  • 納米粒子可使老鼠看到紅外光
    中美科學家近日在《細胞》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研製出了納米顆粒,在老鼠眼中單次注射此顆粒可使老鼠在10周內,在白天看見紅外光,且副作用很小。這一發現有望促進人類紅外視覺技術的進步,在民用加密、安全和軍事行動等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 無線電波天線能發出可見光嗎?
    即使尺寸大小不匹配,即使我們設法克服了材料問題,普通尺寸的無線電天線也太大了,無法有效地發射可見光。您可能會認為我們可以將天線分解成微天線單元,以匹配可見光的波長,但是這樣的天線必須只有1000個原子長。製造如此小的天線很困難,但並非不可能。正如我將在本文結尾處討論的那樣,等離子體納米天線的新興領域已經完成了這一任務。
  • 【安徽日報】超級視覺 是怎樣「煉」成的
    但如果人類肉眼可以看見近紅外光,就會擁有裸眼超級夜視能力,在漆黑的夜晚也能發現自然界的美麗。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刊發論文,宣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這意味著人類未來或將擁有裸眼超級夜視能力。
  • 新熱光電系統可使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提高到80%
    美國幾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熱光電系統,有望將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提高到80%。  傳統太陽能電池的矽半導體只吸收紅外光,而高能量光波,包括大部分的可見光光譜,都以熱能形式被浪費掉。雖然在理論上,傳統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可達34%,但由於能量浪費,儘管其工藝不斷完善和進步,其轉換效率依然停滯在15%—20%。  為突破太陽能電池受制於轉換效率的困境,美國史丹福大學、伊利諾斯大學和北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著手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熱光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