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遇到海水能夠全天候發電?浙大學者研製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

2021-01-19 浙江大學

近年來,隨著各國實現工業化,能源消耗不斷增加,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海洋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汙染的巨大可再生能源。因此,海洋能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波浪能的研究可以說是海洋能源利用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今年來成為了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論文題目為「Multiple-frequency high-output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ased on awater balloon for all-weather water wave energy harvesting」。

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海洋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夏克泉,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徐志偉教授。

做個水氣球發電

氣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兒童玩具,向氣球中注入水後,它會具有很好的彈性和可拉伸特性。同時,構成氣球的PVC材料是一種具有優良摩擦電特性的介電材料。

夏克泉突然奇想,是不是能夠將這個特殊結構與近年來專注的納米能源研究結合起來,利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材料發電。

於是研究團隊製備了一種基於水氣球(WB-TENG)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用于波浪能收集。所提出的WB-TENG由一個方形盒和一個水氣球兩部分構成。方形盒內壁上覆蓋一層導電銅箔,再在導電銅箔表面粘貼一層尼龍薄膜。將導線放到氣球中,然後向氣球中注入氯化鈉水溶液,最後通過打結的方式進行密封。將製作好的水氣球放到方形盒子中,這樣WB-TENG發電器件就製作完成了。

圖1. (a) WB-TENG浮在水面的效果展示圖;(b, c) WB-TENG的結構展開圖和內部材料分布情況;(d) WB-TENG的實物圖;(e-f) 水氣球的製作過程圖;(h, i) 氣球薄膜和尼龍薄膜的電鏡照片。


為什麼會發電?

根據摩擦起電原理,當氣球和尼龍薄膜相互碰撞摩擦時,兩種薄膜的表面會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當兩種薄膜做接觸-分離運動時,根據靜電感應原理,氣球中的氯化鈉溶液和附著在尼龍薄膜上的導電銅箔就會感應出等量異種電荷,這時,在連接兩個電極的電路中就會產生交變電流,於是就可以發電了。

圖2. WB-TENG的發電原理


水氣球的妙用

以往的研究報導了多種用於收集水波能的摩擦納米發電機結構,包括球形結構,圓筒形結構,塔形結構和蝴蝶形結構等,取得了很好的發電效果。但是,工作模式單一,能量轉化效率低,這限制了TENG的在海洋環境下收集波浪能的實際應用。因此,在這項工作中,WB-TENG能夠實現三種工作模式(完全接觸-分離模式;局部接觸-分離模式;往復接觸-分離模式),可以收集任意方向的機械能,這極大的推動了TENG在海洋能收集方面的應用。

此外,由於水氣球具有很好的彈性,當WB-TENG受到低頻率的外力作用時,水氣球會在盒子內部不斷和內壁碰撞,進而產生多倍頻的輸出電流。根據實驗測試,在相同的條件下,WB-TENG在一個工作周期內的總轉移電荷是傳統的基於雙板結構的TENG的28倍,表明這種基於水氣球的結構設計會大大提升能量轉化效率。除此之外,由於水氣球在不增加任何支撐結構的情況下也能達到自支撐的效果,使得WB-TENG在輕微振動下仍能產生電學輸出。

根據水氣球可拉伸性,在氣球與尼龍薄膜的不斷碰撞摩擦過程中,氣球表面很不斷的積累電荷直到達到飽和,這會帶來超高的輸出性能。根據實驗測試,在1.5赫茲的工作頻率下,WB-TENG短路電流的瞬時峰值可以達到147微安,開路電壓的瞬時峰值可以達到1221伏。同時,WB-TENG在外接負載為20兆歐時達到最大輸出功率,其瞬時峰值為13.52毫瓦。

值得一提的是,WB-TENG除了作為發電器件,還可以作為傳感器件反應波浪的振動情況,對於海洋能收集和海洋環境下分布式傳感網絡的構建有著積極意義。

圖3. 三種工作模式示意圖及其電學輸出特徵:(a) 完全接觸-分離模式;(b) 局部接觸-分離模式;(c) 往復接觸-分離模式。

圖4. (a)集成了能源管理電路的WB-TENG示意圖;(b)未來用於海洋波浪能收集的大型WB-TENG陣列的想像圖;(c)WB-TENG對不同電容的充電效果;(d, e)基於能源管理電路的不同工作狀態;(f)在波浪作用下,30個LED燈珠可以被WB-TENG點亮;(g)142個被排成「ZJU OCEAN 2020」的LED燈珠被點亮的照片;(h)不同浪高情況下的電壓輸出。

徐志偉教授建設的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以信息科學與海洋信息物理為學科交叉的基礎,重點關注應用於海洋的信息電子、智慧機器人以及新能源材料/器件。本研究由中央高校基金資助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61674128、61731019)。

(文 者也/圖片由受訪團隊提供)

相關焦點

  • 氣球遇到海水能夠全天候發電?浙大研究團隊變出了這個魔術
    當氣球與海水相遇如何變身高性能發電機?「注」水氣球究竟有何妙用?普通玩具緣何被「點石成金」?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 氣球遇到海水能夠全天候發電?浙大學者有新發現
    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 氣球注滿水 可變身高性能發電機材料
    新知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灌了水的氣球,有很好的彈性和可拉伸特性,構成氣球的PVC材料則具有優良摩擦電特性——在科研人員眼中,注水的氣球成了製作發電機的好材料。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氣球製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 科學家用水氣球成功收集波浪能
    近日,《先進能源材料》刊發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新成果,他們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出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近年來,波浪能的研究是海洋能源利用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基於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有效地將環境中以各種運動形式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同時,通過調整摩擦電材料的組成,來實現不同的摩擦電性進而實現不同的電學輸出。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
  • 基於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多合一環境電源
    王中林院士提出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技術能夠有效收集環境中的低頻能量,並逐漸得到迅速發展。因為環境中的能量,如風能、雨水能、太陽能等,往往具有固有的特性,而且分布在特定的時間或地點;此外,惡劣的室外環境條件也對器件的正常運行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研製一種適應性廣、能穩定供電的器件具有重要意義。
  •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
  •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但由于波浪的運動是多嚮往復性運動,其運動隨機性的特徵導致捕獲的能流不穩定,難以設計合適的波浪能發電裝置的各級能量轉換裝置。新型、簡易、可持續的海浪能量收集系統的研製和開發逐漸成為了科技界關注的焦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朱光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固/液界面摩擦起電和二維陣列電極發電集成的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率地收集轉換波浪能並用於驅動無線傳感電路定時發射無線信號。該工作利用二維陣列電極整流晶片集成結構設計將二維多方向運動的隨機波浪機械能收集轉換為電能輸出,在多種隨機波浪情況下均能高效率地收集和轉換波浪機械能。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要知道,現在最好的太陽能電池的實際發電效率也僅在20%上下。不過這樣的發電效率依然不能令人滿意。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中林團隊發現表面上修飾著納米結構的塑料薄膜,互相摩擦產生的靜電電壓電流是過去用壓電產生的幾十倍,這個發現讓他們興奮異常。之後經過一年多的研究,使得輸出功率提高了五個數量級。通過實驗驗證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真是驚人啊!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依據電介質壓電效應研製的一類傳感器稱為壓電傳感器,像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塑料打火機,就有相當一部分是根據壓電效應製作的壓電陶瓷器件來進行打火的。在提出壓電效應這個想法後,王中林科研團隊立刻投身其中,進行鑽研,結果在2008年做實驗的時候,偶然得到了比想像中高得多的電能輸出,當時有人猜測可能是人為因素或者是實驗差錯,也就沒有太注意。
  • 浙江日報丨637千瓦,單機發電新紀錄 浙大研製的海流發電裝備在舟山...
    記者21日從浙江大學獲悉,由浙大自主研發的650千瓦海流能發電機組日前在舟山恢復併網發電,最大發電功率達637千瓦,創國內海流發電裝備最大發電功率紀錄。在舟山市摘箬山島海域,浙大海洋能試驗電站的幾座通體火紅色的發電機組十分醒目地高聳在海面之上。海潮湧動,推動水中的葉輪,帶動發電機運轉。「在前期研製的系列化裝備基礎上,我們研製的650千瓦大長徑比高效水平軸海流能發電機組,是目前國內單機發電功率最大的海流發電裝備。」
  • 浙大:靜電紡絲PVDF/石墨烯納米纖維用於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發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一種新興的能量收集技術,基於摩擦帶電與靜電感應的耦合作用,可以將無所不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能量轉換效率、功率輸出、可靠性和環境友好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優勢。然而,無論是作為能量收集器還是自供電傳感器,其輸出功率都有待進一步提高,以達到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或靈敏度,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
  • 讓「衣服」發電!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據介紹,如果做成單面的納米發電薄膜貼到手機屏幕上,手指划動屏幕時就可以發電。更神奇的是,「即便把手機放在口袋裡,屏幕和衣服之間的摩擦也能產生很可觀的電量」。   當然,張曉升教授團隊並不會滿足於此。蠶絲蛋白既然可以做成薄膜,當然也可以切成絲線。
  • 浙大海流能發電裝備創新記
    一個月來,在浙江大學原創大長徑比半直驅水平軸120kW比例樣機基礎上,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300kW電氣變槳機組,在舟山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浙大海流能發電試驗基地實海況發電成功,實現270度變槳和併網運行!
  • 中科院研究證實摩擦納米發電可與電磁感應發電比肩
    中國網4月1日訊(記者 吳瓊靜)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期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摩擦納米發電機與傳統電磁感應發電機具有對稱性和互補性,首次從理論高度提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是繼電磁感應發電機之後,採用機械能發電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是具有可能和電磁感應發電機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技術。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引發的能源革命預期比肩法拉第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巨大應用前景——王中林:《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王中林及其團隊於2012年首先發明,其目的是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在製作中用到的是質輕、低密度並且價廉的高分子材料。
  • 摩擦摩擦就可以發電,浙大一項研究在紙上畫出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的...
    這之前,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一種智能綠色器件已經被科學家所研發。「摩擦納米發電機最具吸引力的特徵是能把各種機械運動轉換為電能,如人行走,人眼運動和車輛運動等。」遺憾的是,摩擦納米發電機多數加工方法成本過高、工藝複雜,很難實現大規模的生產。
  • 國內單機功率最大海流發電裝備——浙大650千瓦機組在舟山「復工發電」啦!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期浙江舟山又傳來好消息:由浙江大學自主研發的大長徑比半直驅高效水平軸650千瓦海流能發電機組,日前恢復併網發電,「復工發電」後最大發電功率達到637千瓦,創國內最大發電功率紀錄。在舟山市摘箬山島海域,浙大海洋能試驗電站,幾座通體火紅色的發電機組十分醒目地高聳在海面之上。海潮湧動,推動水中的葉輪,帶動發電機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