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水氣球成功收集波浪能

2020-11-26 求是新聞網

近日,《先進能源材料》刊發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新成果,他們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出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年來,波浪能的研究是海洋能源利用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而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基於此,浙江大學海洋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夏克泉將這一特殊結構與近年來專注的納米能源研究結合起來,利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材料發電。

研究團隊製備了一種基於水氣球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WB-TENG)用于波浪能收集。WB-TENG由一個方形盒和一個水氣球構成。方形盒內壁覆蓋一層導電銅箔,其表面粘貼一層尼龍薄膜。將導線放到氣球中,然後注入氯化鈉水溶液,最後通過打結的方式進行密封。將製作好的水氣球放到方形盒子中,WB-TENG發電器件就完成了。

根據摩擦起電原理,當氣球和尼龍薄膜相互碰撞摩擦時,兩種薄膜的表面會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當兩種薄膜做接觸—分離運動時,根據靜電感應原理,氣球中的氯化鈉溶液和附著在尼龍薄膜上的導電銅箔就會感應出等量異種電荷,這時,在連接兩個電極的電路中就會產生交變電流。

目前有多種用於收集水波能的摩擦納米發電機結構,但其工作模式單一、能量轉化效率低,限制了TENG的實際應用。而WB-TENG能夠實現三種工作模式——完全接觸—分離模式、局部接觸—分離模式、往復接觸—分離模式,可以收集任意方向的機械能,極大推動了TENG在海洋能收集方面的應用。

此外,由於水氣球具有很好的彈性,當WB-TENG受到低頻率的外力作用時,水氣球會在盒子內部不斷和內壁碰撞,進而產生多倍頻的輸出電流。根據實驗測試,在相同條件下,WB-TENG在一個工作周期內的總轉移電荷是傳統的基於雙板結構TENG的28倍,可以大大提升能量轉化效率。

根據水氣球的可拉伸性,在氣球與尼龍薄膜的不斷碰撞摩擦過程中,氣球表面不斷地積累電荷直到飽和,這會帶來超高的輸出性能。根據實驗測試,在1.5赫茲的工作頻率下,WB-TENG短路電流的瞬時峰值可以達到147微安,開路電壓的瞬時峰值可以達到1221伏。同時,WB-TENG在外接負載為20兆歐時達到最大輸出功率,其瞬時峰值為13.52毫瓦。


《中國科學報》2020年7月9日04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收集波浪能新途徑
    波浪能的研究是海洋能源開發利用的熱點。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 中國科學家發現收集波浪能新途徑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波浪能的研究是海洋能源開發利用的熱點。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 氣球注滿水 可變身高性能發電機材料
    新知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灌了水的氣球,有很好的彈性和可拉伸特性,構成氣球的PVC材料則具有優良摩擦電特性——在科研人員眼中,注水的氣球成了製作發電機的好材料。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氣球製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 氣球遇到海水能夠全天候發電?浙大學者有新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海洋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汙染的巨大可再生能源。因此,海洋能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波浪能的研究可以說是海洋能源利用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今年來成為了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
  • 氣球遇到海水能夠全天候發電?浙大研究團隊變出了這個魔術
    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於是研究團隊製備了一種基於水氣球(WB-TENG)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用于波浪能收集。所提出的WB-TENG由一個方形盒和一個水氣球兩部分構成。
  • 氣球遇到海水能夠全天候發電?浙大學者研製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
    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 波浪也能發電 我國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波浪穩定發電乃至海洋能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波浪發電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 波浪能利用: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為克服深海中嚴峻的工作環境,充分收集深海中蘊藏的大量波浪能。在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專利「一種深海波浪能發電裝置」上,就提供了一種可以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
  • 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演示裝置研製成功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與傳世宇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通力合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近日研製成功了液態金屬磁流體波浪能直接發電的原理性演示裝置,驗證了該技術的原理可行性。 有效利用巨大的海洋波浪能資源是人類幾百年來的夢想。
  • 用「石墨烯氣球」成功檢測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能用石墨烯傳感器進行識別。《自然通訊》雜誌當地時間11月27日報導,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科學家們藉助原子級石墨烯氣球的運動,成功識別了稀有氣體。首先,研究人員用雙層石墨烯(厚度約0.7納米)製造了微型氣球,氣球上分布著直徑不足25納米的小型納米氣孔。接著,科學家用雷射加熱了氣球內的氣體,使其膨脹,然後通過氣孔逸出。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研究人員Irek Rosłoń解釋說:「通過測量氣球的放氣時間,我們能夠分析出氣體種類。放氣時間很大程度上與氣體類型和氣孔直徑有關。
  • 【科學小實驗】關於水的趣味科學實驗
    X博士為大家收集了三個關於水的科學小實驗,這些小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可以鍛鍊同學們的創造力,激發大家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還等什麼,趕緊試試吧!1氣球燒不壞準備:氣球、蠟燭、打火機、水。步驟:在氣球裡面加一點水,點燃蠟燭,將加了水的氣球慢慢放到蠟燭上方,結果發現氣球竟然不會爆炸!
  • 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成功下水
    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成功下水」在青島市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
  • 新設計的浮動海洋平臺可同時收集風能、太陽能和波浪能
    德國公司Sinn Power提出了一種混合式海上發電平臺,它將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和波浪能採集器結合在一起,為生活在海岸附近的人們提供離網發電。
  • 1千瓦自航式波浪能裝置河試成功—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徐超)1月7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經過四年的攻關,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自主研發的1千瓦自航式波浪能小型樣機在廣東順德容奇西江河面航行試驗成功
  • 波浪能是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波浪的能量與波高的平方、波浪的運動周期以及迎波面的寬度成正比。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波浪能是由風把能量傳遞給海洋而產生的,它實質上是吸收了風能而形成的。能量傳遞速率和風速有關,也和風與水相互作用的距離有關。波浪可以用波高、波長和波周期等特徵來描述。    波浪的破壞力大得驚人。
  • 海洋波浪也是清潔能源:我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
  • 廣州能源所1kW自航式波浪能裝置河試成功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276185)支持下,1月7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建的1kW自航式波浪能小型樣機在廣東順德容奇西江河面航行試驗成功。  該樣機長5.2米、寬2.3米,推進器馬力為18匹。該技術基於單浮體波浪能量轉換不受四周遮擋影響、尾部造波少、運動避颱風的理念而研建,技術基礎為振蕩水柱轉換技術。
  • 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成功發電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謝舜源)11月19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珠海市萬山島海域順利投放了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 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在青島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
    2014年1月2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史宏達教授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這是繼去年潮流能發電裝置投放後,又一種利用海洋能源發電的裝置投入使用
  • 科技創造未來綠色新能源之波浪能
    在思考到當今的石化燃料可開採規模的有限和它帶來的汙染問題,人類已經往其它綠色能源領域發展,在初具規模化和產業化的太陽能和風能中,還嘗試利用另外一種形式的清潔能源,這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波浪能。而波浪能發電最早追溯到1799年,法國的吉拉德父子獲得了利用波浪能的首項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