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雨滴也能發電 功率轉化效率85%可與太陽能互補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在降雨等偏暗環境下發電效率偏低是太陽能應用的瓶頸,尤其在南方多雨城市,太陽能發電受到了不小的制約。

  在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展示的「雨滴薄膜發電」技術,瞄準了這一痛點,把降雨利用起來發電。

  在現場,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個簡易木屋,在木屋房頂鋪設了雨滴薄膜發電材料——納米薄膜,並構建了一個封閉電路,用淋浴設備模擬雨滴落在薄膜上。此時,連接了薄膜的LED燈亮了起來。如果在雨滴薄膜下面鋪上太陽能板,無論晴天還是雨天都可以發電。

  「雨滴發電利用了國際領先的高分子納米薄膜雨水發電技術,納米薄膜做成透明狀後,透光率可達到90%以上,將其鋪設在太陽能電池板上,即可成為下雨時雨滴發電、晴天時太陽能發電的複合能源。」5月20日,在現場,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向公眾介紹。

  「薄膜分為兩層,雨水滴到薄膜上之後,兩層材料會有一個接觸,表面就能通過摩擦感應電荷。雨水不是純淨水,是帶電荷的,通過接觸之後,一層薄膜吸附正電,另一層薄膜帶負電,這就產生了電壓,與封閉的迴路連接,就產生了電流。」在現場講解的研究員趙雪嬌向記者介紹。

  雨滴發電產生的電量多少還在進一步研究中。根據王中林在《自然》發表的論文,通過理論計算,目前另一種以摩擦生電為技術原理的水波能發電裝置,一個山東省面積大的薄膜,可以滿足當下全球供電需求,但從理論到實際,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雨滴發電穩定性實際上還跟降雨是否持續有關。如果雨持續降下,電流持續不斷;如果雨是間斷的,那麼產生的就是脈衝電流,難以穩定續航。因此,研究團隊針對摩擦生電不穩定的情況,專門研究了相應的電路——先把電收集到一個電容器,再導出形成直流穩壓的電流,能量轉化率可達85%。

  根據中科院納米所的設想,雨滴發電和水波能發電可能會在5年走向產業化,讓一些設備實現自供能。以氣象觀測站為例,在一些多降雨的林區或偏遠地區架設氣象站,通電、維修都不是很方便,如果雨滴薄膜發電供電穩定,就是一個很好的供電選擇。

  「關鍵是提高功率和穩定性,還有材料怎麼封裝更加有效。」趙雪嬌介紹。目前,雨滴發電的功率與太陽能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如果能進一步提高功率,太陽能目前應用的場景,雨滴發電都能使用。兩種方式結合效率會更高。

(作者:李一鵬 責任編輯:唐淼)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研發可在雨天發電的太陽能電池
    德國最新一期的科研期刊《應用化學》刊登論文《一種既可在陽光下也可在雨水下發電的太陽能電池》,
  • 雨滴發電的時代要到來了嗎?太陽:恭喜人類進一步開發了我的能量
    人類利用水能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最早的用水車來研磨穀物、紡織、提取羊毛,再到今天我們建造巨大的堤壩來抗洪發電。本質上利用的都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的勢能來轉化為我們需要的能量,但還有一種形式的水也和勢能有關——雨滴。我們能否利用雨滴發電呢?
  • 太陽能發電效率如何,關鍵看充放電控制器?
    太陽能控制器全稱為太陽能充放電控制器,是用於太陽能發電系統中,控制多路太陽能電池方陣對蓄電池充電以及蓄電池給太陽能逆變器負載供電的自動控制設備。我愛方案網近期上線一代智能型太陽能充放控制器,具有高電源轉化效率,使用與小型、家用或旅行太陽能電池裝置,為戶外運動設備廠商提供PCBA方案,快速構架旅行移動電源。
  • 雨滴發電:從降雨中產生「藍色能源」
    水力發電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已經使用了幾千年,那麼今天我們在做些什麼來讓雨水為我們服務呢?雨滴發電以前曾被用作微型發電的一種形式,用於為房屋和小型水淨化系統供電-通過捕獲和漏鬥雨水來驅動小型渦輪機傳統的水力發電技術無法與其規模相當的電力按比例發電,只有在大量用水量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工作。這種新型液滴發電機所使用的材料將聚四氟乙烯薄膜與銦、錫氧化物電極和鋁電極結合在一起。當雨滴擊中設備時,它們會將部件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閉環系統。下落的雨滴產生的動能有效地轉化為電能。
  • PPT|新能源發展現狀、挑戰及太陽能熱發電在多能互補系統中的作用
    多能互補是提升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系統側互補和場站側互補兩種方式。(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電力」ID:ELECTRIC-POWER 作者:王偉勝)二、電力系統級多能互補廣域多點布局的風/光資源具有非常強的互補性。
  •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組成和發電原理介紹
    一、太陽能供電系統組成太陽能發電系統由太陽能電池組、太陽能控制器、蓄電池(組)組成。如輸出電源為交流220V或110V並且要和市電互補,還需要配置逆變器和市電智能切換器。1、太陽能電池陣列即太陽能電池板這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中的最核心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將太陽能光子轉化為電能,從而推動負載工作。太陽能電池分為單晶矽太電池、多晶矽太陽電池、非晶矽太陽能電池。
  • 太陽能發電的方式可分為哪兩大類_太陽能發電的壽命大約多少年
    太陽能發電的方式可分為哪兩大類_太陽能發電的壽命大約多少年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4-08 14:31:14   太陽能發電的方式可分為哪兩大類
  • 光熱+光伏熱電聯產的一種理想模式 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可達90%左右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據外媒近日報導,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發表在《自然能源》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已經製造出了一種效率接近50%的太陽能電池。據CSPPLAZA此前報導,致力於通過創新型的CSPV技術生產更高效更廉價的太陽能清潔電力的澳大利亞Raygen公司此前剛剛宣布,該公司已從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署(ARENA)獲得300萬澳元,用於對一個以水為儲存介質的光熱發電試點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
  • 為什麼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達不達百分之百?
    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就是電池的輸出功率佔入射光功率的百分數。自從1839年法國科學家埃德蒙·貝克雷爾發現可以用太陽能發電開始,太陽能電池的傳換效率從不到百分之1漲到了現在的30%。可是,理論上卻可以說明,大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無法達到100%。首先,當光照入太陽能電池的玻璃、或塑料透明基板時,會產生損耗,還會有一部分會被反射,大概會造成35%-45%的損耗。
  • 太陽能發電系統主要形式及優缺點比較
    到達地球大氣層的太陽能,30%被大氣層反射,23%被大氣層吸收,其餘的到達地球表面,其功率為800000億kW,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燃燒500萬噸煤釋放的熱量。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等。狹義的太陽能則限於太陽輻射能的光熱、光電和光化學的直接轉換。
  • 多能互補:光熱發電行業新的發力點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為提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緩解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於建立健全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鼓勵建設新一代電網友好型新能源電站……鼓勵建設以電為中心的綜合能源系統,實現電源側風光水火多能互補。」
  • 太陽能電池板的原理和功率計算方法
    (2)光→電直接轉換方式:該方式是利用光電效應,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光→電轉換的基本裝置就是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是一種由於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器件,是一個半導體光電二極體;當太陽光照到光電二極體上時,光電二極體就會把太陽的光能變成電能,產生電流。當許多個電池串聯或並聯起來就可以成為有比較大的輸出功率的太陽能電池方陣了。
  • 矽牽手鈣鈦礦 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提高几個百分點
    近期,經第三方權威機構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下屬的檢測實驗室測試,晶科N型單晶電池最高轉換效率達24.9%,再創行業新的世界紀錄。並且最新成果快速從晶科工廠的智能產線快速轉化落地,實現量產效率超過24%。
  • 光伏發電:利用太陽能電池組件將太陽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裝置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是利用太陽能電池直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發電系統。它的主要部件是太陽能電池、蓄電池、控制器和逆變器。其特點是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不汙染環境、能獨立發電又能併網運行,受到各國企業組織的青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組成及原理
    它的主要部件是太陽能電池、蓄電池、控制器和逆變器。其特點是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不汙染環境、能獨立發電又能併網運行,受到各國企業組織的青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特點:  太陽能發電是利用電池組件將太陽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裝置。
  • 杭汽輪打造國內功率最大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汽輪機
    青海省德令哈市,青海中控太陽能德令哈50MW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項目裡,在太陽光的聚光效應下,鍋裡裡的水沸騰翻滾,汽輪機在水蒸氣的帶動下高速運轉,將熱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併入電網。5月19日,記者從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高效發電的關鍵正是項目中由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汽輪集團」)製造完成的國內功率最大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汽輪機。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查新(評估)中心查新結果顯示,「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太陽能熱發電汽輪機」是國內首臺50MW功率等級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汽輪機。
  • 1.4倍效率!新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方法被提出
    1.4倍效率!新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方法被提出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在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太陽的巨大能量。地球上任一時刻接收的太陽能總量約為1017瓦,而全球電力需求約為1012瓦。儘管太陽能似乎無處不在,但在美國僅有1.3%的電力是由太陽能提供的。
  • 南開團隊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重大突破 光電轉化效率達12.7%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補吸光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12.7%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
  • 浙江大學: 太陽能熱電子發電技術介紹
    1、研究背景太陽能熱電子發電,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聚光太陽能的能量,將陰極中的電子發射到真空中,再由陽極接收形成電流的發電技術,能夠直接將熱能轉化為電能。其理論效率為50-70%,超過了光伏電池的Shockley-Queisser極限和光熱極限。
  • Q CELLS太陽能提高發電效率
    隨著太陽能市場的擴大,太陽能發電效率也在迅速提高。與此相關的研發也正在積極地進行。其中,我們將重點介紹卡洛斯·科英布拉(carlos coimbra)教授推出的《利用雲的分布預測太陽能發電量》和Q CELLS利用反射光的高效率"Q.ANTUM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