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倍效率!新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方法被提出

2020-12-01 我的煤炭網

1.4倍效率!新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方法被提出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在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太陽的巨大能量。地球上任一時刻接收的太陽能總量約為1017瓦,而全球電力需求約為1012瓦。儘管太陽能似乎無處不在,但在美國僅有1.3%的電力是由太陽能提供的。因此,太陽能電池產業仍有巨大的增長機會,能為世界人口提供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巨大的經濟潛能推動了能源領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能,研究人員不斷致力於使這些太陽能設備更耐用,更有效地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在今天《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中,Einzinger等提出了一種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潛在方法。

在不提升技術或成本的情況下,想要實現高度優化的太陽能電池效率,難度很大,但這是一個潛在的變革目標,值得繼續推進。矽太陽能電池目前在市場上佔主導地位,但電池的轉化效率限制很大。1961年,科學家就發現太陽能電池最明顯的缺陷是高能光子會產生不必要的熱量。因此,傳統的矽太陽能電池只能將30%的太陽能輻射轉化成電能,還遠遠不能說完美。克服這一障礙的策略包括:將不同的太陽能電池串聯成組件,或者在轉換成電能之前找到分離光子能量的方法。

Einzinger及其同事發現,太陽能高能光子的吸收過程會產生高能激發效應,而在分子層可以把高能激發效應轉化為兩個低能激發效應,然後通過精心設計的界面轉移到矽太陽能電池中,在那裡進一步轉化成電能。整個過程不需要額外的電流接觸,也無需改變太陽能電池本身的操作內容。這將大大減少太陽能熱量的損耗,也將有利於太陽能矽電池提升發電效率,可以達到目前最高電池效率的1.4倍水平。

 

 

圖說:在Einzinger等人報導的實驗中,矽太陽能電池的頂部表面被氮氧化鉿的超薄塗層覆蓋,塗層頂部沉積著一層並四苯的材料。並四苯層吸收高能光子,產生單重態激子,即電子的束縛狀態和具有零自旋(磁矩)的空穴(電子空位)。該單重態激子經過一個單線態裂變的過程後,產生兩個三重態激子,呈現出1個自旋的電子和電子空位的配對形態。接下來,這些激子通過氮氧化鉿轉移到太陽能電池中。最後,電子和電子空位擴散到器件底部相應的電觸點,完成了產生電流的整個過程。

從一個吸收的光子形成一對低能激發效應的過程,稱為「單線態裂變」,這種機制吸引了人們的興趣,主要是因為它有可能增加太陽能能量的吸收。能實現單線態裂變的原材料是結晶並四苯,這種材料將(高能量的)藍光或綠光分成兩個激發形式,其能量類似於矽的最低能量激發。這種能量匹配使得並四苯和矽成為單線態裂變產物轉移的潛在理想載體。研究人員之前使用並四苯和矽太陽能電池的組合,來尋找單線態裂變引發效率增強的證據,但是並不清楚將低能激發轉移到太陽能電池中的關鍵步驟。

在單線態裂變中,高能激發是單重態激子,處於電子和電子空位的束縛狀態,電子空位具有零磁矩(即零自旋)。低能激發是三重態激子,即電子—空穴組合,其自旋為1。與它們的單重態對應物不同,由於量子力學自旋選擇規則,三重態激子不能通過輻射的方式返回基本狀態。該限制延長了它們的壽命,但是抑制了共同的能量轉移機制,否則該能量轉移就能夠通過例如厚的鈍化層(保護太陽能電池表面免受汙染的惰性材料)進行激發的長程轉移。

1979年,物理學家David Dexter提出並四苯層可用於矽太陽能電池頂部。他設想由單線裂變產生的兩個三重態激子可以通過激發過程,有效地轉移到太陽能電池中,電池通過吸收太陽光中的藍色光和綠色光,進而使產生的電流得到加倍。

然而,這種機制只具有短程特點,並且只有通過超薄屏障時才能有效地發生。這種屏障通常不足以鈍化諸如矽的半導體表面,導致功率損失,使單線態裂變的有益效果無法體現出來。雖然具備光學特性的並四苯是這種能量轉移過程的理想載體,但因為它通電性能不好,使它很難直接集成到高效太陽能電池中。

目前,Einzinger及其同事所開發的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相對較低,整體設計也還需要進一步的優化。氮氧化鉿能夠使矽表面鈍化,但前幾個注入的電子和電子空穴會首先填充矽表面的缺陷,然後進入到太陽能電池中。這一發現表明矽的表面仍然不完美,但仍然顯示了這種策略在太陽能電池運行中是可用的。另外,目前的理論還沒能很好地描述三重態激子轉移的機制,以及它進行加速的原因。儘管如此,人們已經開始研究有效三重激子是如何向矽轉移的,假以時日,Dexter的夢想很有可能成為現實。

 

相關焦點

  • 美吸光又發光太陽能電池將突破轉化效率極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0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們認為,太陽能電池吸光越多,提供的電力就會越多,但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並演示了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太陽能電池設計得像發光二極體(LED),既能吸光又能發光。他們稱,最新設計有望讓太陽能電池突破轉化效率的極限。
  • ...是目前商業化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2倍左右。(證券時報網...
    最具潛力光伏技術,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創紀錄;據報導,德國海姆霍茲柏林材料所(HZB)開發出29.15%轉換效率的鈣鈦礦-矽疊層電池,這是目前全球最高轉換效率。這一紀錄超過了牛津光伏公司之前報導的28%的效率。相關器件已通過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認證,進一步更新在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圖表中。
  • 光電轉化效率驚人!世界最高效太陽能電池即將誕生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設計出了一款新型太陽能電池並製造出了模型。這種太陽能電池整合了多塊電池,這些電池堆疊成能捕獲太陽光譜幾乎所有能量的單個設備,可將44.5%的直射太陽光轉化為電力,有潛力成為世界上最高效的太陽能電池,而目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僅為25%。
  • 中國科學報: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世界之「最」誕生記
    2018年8月,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領銜的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突破性進展。他們設計和製備的具有高效、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這一最新成果讓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產業化更近一步。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
  • 南開科研成果《Science》發表 刷新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最...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領銜的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突破性進展。他們設計和製備的具有高效、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
  • 納米薄膜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達8.1%
    據美國報導,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和中國尚德電力控股公司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已經研製出最高效的寬波段納米等離子薄膜太陽能電池,其光電轉化效率為8.1%,研究發表在雜誌上。該研究的領導者、斯威本科技大學的顧敏(音譯)教授表示,作為大塊晶矽太陽能電池的便宜「替身」,薄膜太陽能電池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其矽層的厚度太薄增大了吸收太陽光的難度。要想增加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性能並使它們與矽太陽能電池相比更具競爭優勢,優良而先進的光捕獲技術必不可缺。
  • 矽牽手鈣鈦礦 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提高几個百分點
    近期,經第三方權威機構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下屬的檢測實驗室測試,晶科N型單晶電池最高轉換效率達24.9%,再創行業新的世界紀錄。並且最新成果快速從晶科工廠的智能產線快速轉化落地,實現量產效率超過24%。
  • 韓國科學家刷新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記錄
    雖然它們在效率上可能有很大的飛躍,但事實證明,保持電池的所有元素穩定和工作秩序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偶然發現了解決其中一個關鍵原因的方法,他們發現可以利用高強度光來避免通常困擾電池...
  • 我國有機太陽能電池刷新光電轉化效率世界紀錄
    近日,南開大學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科研人員聯合製備出光電轉化效率達17.3%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刷新了該領域的世界最高紀錄。  研究人員利用半經驗模型,從理論上預測了有機太陽能電池實際可以達到的最高效率和理想活性層材料的參數要求,再採用適合的活性層材料和成本低廉與工業化生產兼容的溶液加工方法,製備得到了兩端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該成果刷新了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且穩定性優異,在經過166天連續測試後,性能損失僅為4%。
  • 大連化物所等製備出光電轉化效率達27%的鈣鈦礦-矽疊層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矽太陽電池研究組(DNL1606)研究員劉生忠團隊聯合陝西師範大學研究員楊棟,通過將半透明鈣鈦礦電池與高效矽異質結薄膜電池結合,組成光電轉化效率達到27.0%的四端鈣鈦礦-矽疊層太陽能電池。  晶矽太陽能電池是第一代太陽能電池,經過數十年發展,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 提高薄膜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方法
    降低矽太陽能電池成本的方法之一是儘量減少高質量矽材料的使用量,如薄膜太陽能電池。不過這種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只達到了約11-12%。研究人員們正在尋求提升其效率的方法。最近取得突破的技術有通過幹法絨面優化上表面的結構和在外延層/襯底界面處插入一個中間多孔矽反射鏡。
  • 為什麼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達不達百分之百?
    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就是電池的輸出功率佔入射光功率的百分數。自從1839年法國科學家埃德蒙·貝克雷爾發現可以用太陽能發電開始,太陽能電池的傳換效率從不到百分之1漲到了現在的30%。可是,理論上卻可以說明,大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無法達到100%。首先,當光照入太陽能電池的玻璃、或塑料透明基板時,會產生損耗,還會有一部分會被反射,大概會造成35%-45%的損耗。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創造新的太陽能制氫效率記錄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新的效率記錄,這種電池可以簡單地利用陽光將水直接轉化為氫。ANU研究中概述的獨特方法還使用了廉價的半導體材料,並使太陽能轉化為氫氣的效率達到了17.6%。這已接近安裝在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後者的效率約為20%。
  • 高效、快速、大規模製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新方法
    目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都是用精製矽製成的,它能將太陽光轉化為清潔電力。不過,精煉矽的過程並不是清潔的,需要大量能源。為了尋找更環保的矽的替代品,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薄膜鈣鈦礦上,這種低成本、柔性的太陽能電池可以用最少的能源生產,幾乎沒有二氧化碳排放。
  • 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最高的是哪種材料?它有哪五個優點?
    三代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究中,高效多結砷化鎵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最為突出,多結級聯砷化鎵太陽能電池是目前世界上承認的光電轉化 效率最高的太陽能電池。在高聚光的條件下,這類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已突破 40.0% 。目前高效多結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已經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在 空間環境中,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的抗輻照能力也遠大於矽太陽能電池。
  • 我科學家刷新有機太陽能電池轉化光電率最高紀錄
    他們設計和製備的具有高效、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這一最新成果讓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產業化更近一步。介紹該項研究成果的論文已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中美兩國的大學,都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導語: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團隊表示,他們發現了快速製造鈣鈦礦電池的、可商業化的工藝,並已經獲得了專利;在中國,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則創造了新的穩定光電轉化效能紀錄,通過了權威認證,並獲得了權威榜單的認可。
  • 一種新方法可大幅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
    實習生  郭子朔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科技新聞共享平臺7月25日報導,一個集合法國、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材料科學家的國際團隊發現一種方法,使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得以大幅提高。這項發表在《材料化學學報A》上的最新研究表明,有機分子的有序結構可被應用於生產太陽能。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導讀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地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可以解決與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光學活性層厚度相關的問題。這種新方法將促進工藝設計,並進一步推進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圖片來源:MIT)儘管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點很多,然而其「光電轉化效率」一直無法與無機太陽能電池媲美。然而可喜的是,近年來,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已增至10%以上,達到了可商業化應用的水平。
  • 兩親分子製備出光電轉化效率23.5%的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由於其出色的光伏(PV)性能,低成本,大面積製造能力而受到廣泛的研究關注。在過去幾年中,PSC的功率轉換效率(PCE)從≈9%急劇增加到25.2%,但是其穩定性是該領域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製備出高光電轉化效率,高穩定性的器件,是推動該領域進一步發展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