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發電的時代要到來了嗎?太陽:恭喜人類進一步開發了我的能量

2020-09-04 嶽悅於世

人類利用水能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最早的用水車來研磨穀物、紡織、提取羊毛,再到今天我們建造巨大的堤壩來抗洪發電。本質上利用的都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的勢能來轉化為我們需要的能量,但還有一種形式的水也和勢能有關——雨滴。我們能否利用雨滴發電呢?

目前,全世界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使用降雨作為能源的可行性,並且在這一日益重要的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

雨滴有多大能量?

我們都知道,雨滴是儲存在雲中的水聚成水珠滴落下來的。那是誰讓水進入空中匯集成雲的呢?地熱和太陽向地球發出的熱輻射,太陽輻射是讓大氣環境溫暖的主要能量,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於蒸發海洋和河流中的水(因為海洋面積比陸地大)。變成水蒸氣之後,再由太陽輻射影響大氣層產生各個部分的溫差使水蒸氣上升,然後每個雲層各取所需吸收水蒸氣凝結成微小的水珠。簡單說就是太陽輻射讓水珠克服物質狀態和地心引力進入大氣。我們在陸地上會架起太陽能板收集太陽能,如果陸地上的我們能利用雨滴發電那就是間接地在利用太陽能發電。

至於雨滴的勢能有多大,反正一滴雨滴在臉上我們也沒有痛苦的極端反應,只是有一種輕微的拍打感。別忘了那是一群雨滴,我們來看一下:假設一個城市每年接收100釐米的降雨量(當然我國年均降水量60釐米作用,主要是為了好算),至於小區中一棟樓的屋頂面積就當作200平方米吧,也就是說每年這個小區要接收20kg的降水。至於雲層取平均值2000米高,算下來大概是400 MJ的勢能(全部發電的話相當於111度電吧)。雖然這能量不算多,但這也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

我們對太陽能的利用如何?

太陽是為各種生命和資源提供燃料的能量泵。我們對太陽能的利用率有多高,海洋的先不說,在地球表面,太陽的能量密度約為1000瓦每立方米。美國科學家做過計算:如果有德克薩斯州這麼大面積的太陽能板完全接收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話,那麼就沒有其他發電廠什麼事了,因為其產生的功率就相當於世界上所有發電廠產生的總功率的300倍。這說明什麼?我們地球上的太陽能板加起來可能還沒有德克薩斯州面積大,還有就是目前的太陽能板對太陽能轉化率普遍在10%到15%之間徘徊,好不容易有幾個能達到45%的,貴!

主角登場——雨滴發電

其實雨滴發電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以前就有只不過是被用作微型發電的一種形式,常用於房屋和小型水淨化系統,原理就是通過在收集雨水並將其匯入漏鬥來驅動小型渦輪機。很多水壩就會用渦輪機來進行水力發電,而且在雨季效果顯著。當然還有另一種形式——利用壓電材料,至於壓電材料的工作原理我就不詳細說明了(對我來說超綱了),簡單說就是該材料基於雨滴撞擊表面時釋放的能量引起材料變形從而產生內部電勢差來達到發電的效果。雨滴下落到地面速度約為10米每秒,而壓電材料就能很好地挖掘雨滴的動能。

渦輪機

壓電材料

至於以上兩種方法的弊端還是轉化率的問題,先說第一種:收集雨滴讓其充分發揮勢能有一個問題,收集雨水的漏鬥壁擋住了大量的雨滴(這樣雨滴幾千米的勢能就變成了幾十米或幾百米的勢能),這樣這個裝置就變成了一種現代版的水車,只不過水源不用從高處引流,下雨就有,轉化率不會高。因為雨滴的勢能不高(相比於海浪能把我們拍回沙灘,雨滴顯得很溫柔),第二種壓電設備只能從雨滴中提取約12毫瓦的功率,這種程度的電只能供設備自產自消,發電就不要想了,而且這種材料還很貴。總之,用這兩種方式間接收集太陽能發電,還不如直接架個太陽能板子或者在河下遊架個水力發電機來的多。

那我們真的沒法用雨滴發電嗎?並非沒有希望,前兩種只是以前的方案。說些最近的好消息吧:近兩年,香港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就找到了雨滴發電的新途徑——靜電納米發電機。至於原理我就更看不懂了,說結果吧,研究人員王忠林教授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從15釐米的高度釋放一滴100微升(1微升=一升的百萬分之一)的水可以產生超過140V的電壓。而且產生的能量最多可以點亮100個小型LED燈泡。」聽起來很像壓電材料,只不過這種設備是摩擦生電。不過局限性也很現實——不下雨就沒電。

雨滴的勢能雖然值得開發,但雨滴發電的裝置也不便宜,所以要靠雨滴發電養活人類,還需要科學家們的不斷突破,期待有一天會出現會雨滴發電的雨傘。

我們為雨滴發電量身定做的裝置還不太成熟,但我們也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壓電裝置和靜電納米發電機都是在海水中能良好運行的,這意味著我們能利用海浪的勢能,也就是潮汐能。考慮到地球表面約70%的水,潮汐能和海浪發電可能是人類可用的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

相關焦點

  • 藉助雨滴也能發電 功率轉化效率85%可與太陽能互補
    在現場,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個簡易木屋,在木屋房頂鋪設了雨滴薄膜發電材料——納米薄膜,並構建了一個封閉電路,用淋浴設備模擬雨滴落在薄膜上。此時,連接了薄膜的LED燈亮了起來。如果在雨滴薄膜下面鋪上太陽能板,無論晴天還是雨天都可以發電。
  • 雨滴發電:從降雨中產生「藍色能源」
    在20世紀,同樣的原理導致了巨大的水力發電項目,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更有效的雨水能量收集方法,可以擴大規模。水力發電。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壓電材料,這種材料根據雨滴撞擊表面時釋放的能量發電。但中國、香港和美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這種方法,使用摩擦電(靜電)納米發電機在材料中產生和儲存電力。「我們的研究表明,從15釐米高度釋放的100微升[1微升=百萬分之一升]的水可以產生超過140伏的電壓。而所產生的電力可以點亮多達百個小型發光二極體燈泡,「香港城市大學的王鍾琳教授說。
  • 第四次浪潮是太空時代嗎? 人類進入還需50年時間
    21世紀伊始,託夫勒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第四次浪潮」將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到來,屆時,人類將考慮移民到太空中去,繁衍生息。人類正在從以信息革命為標誌的「第三次浪潮」時代過渡到以人類進入太空居住的「第四次浪潮」時代。
  • 你的體溫也能發電,為隨身電子裝置充電已無障礙
    我們對能源的追求,除去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獲得比傳統能源更便宜、更環保的大量能源以外,我們更需要特殊環境下有足夠的能源保障,這些都要靠科學技術來支撐。如今,我們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眾多,如手機、電腦等電子用品。我們經常外出遠行,可以帶一個充電寶之類的可攜式儲能裝置也能解決充電問題。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人們想到了很多利用能源的方式可以補充能源。
  • 從雨滴獲取電能!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原標題:從雨滴獲取電能!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所以,一直以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陰雨天它會變得很無能。
  • 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萬年,但人類還是存在能源危機
    太陽內部通過核聚變反應釋放大量能量,據估計,太陽每秒釋放大約380億億億焦耳能量,相當於人類當前生產力水平數十萬年消耗的能量,但是只有22億分之一能輻射到地球。太陽是地球生命的能量之源,人類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究其根源都來自於太陽,比如化石燃料是古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下來的能量,水力發電是太陽能蒸發雨水,使雨水獲得重力勢能。根據恆星演化模型的推斷,我們太陽已經有45.7億年的歷史,化學反應肯定是無法維持這麼長時間的能量輸出,在太陽內部,主要進行著氫元素向氦元素的聚變,從而釋放大量能量。
  • 薄膜發電,為太陽能汽車帶來新機遇!
     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給了我們更多大膽想像的空間。今天的科技進步讓我們過去的很多相像成為了現實。會飛的汽車、膠囊高鐵以及太陽能電動汽車,有些已經成為了現實,有些則依舊讓我們充滿期待。這次展會最吸引我注意的就是漢能展臺了。
  • 科學家成功開發核電池 發電進入「鑽石時代」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利用核廢料讓核電池內產生電流的新技術已經開發成功
  • 「人工太陽」即將完工,未來人類將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
    在地球上製造一個「太陽」,以獲取用之不竭的能源,這樣的想法很快就要實現了:歐盟及中印日韓美英等國投資逾此外,ITER還應能將所產生的能量(溫度高達數億攝氏度)安全傳導出來。不過,這一能量不會用於發電。我們的太陽就是以這種方式產生巨大的能量,如果ITER能夠成功模仿太陽,人類將實現在地球上製造一個「人工太陽」的夢想。
  • 地球真要變冷了?極寒時代可能到來,或和太陽輻射有關!
    從2019年科學家開始探討,太陽黑子的變化,他們認為太陽即將要進入一個「休眠期」,太陽進入休眠期後,就會迎來一個冰河時期,很多人對這一說法並不認同,因為我們能夠親身感覺到,地球一直在持續升溫。冰河時期到來的原因其實在上個世紀出現一次冰河時期,可是冰河時期的出現和太陽並沒有很大聯繫,轉眼到了今年關於冰河時期的詞條越來越多,甚至很多文章都提到將要迎來冰河時期,出現這樣的情況和太陽輻射有很大關係,這似乎就意味著地球將進入一個短暫的冰河時期,若以地球進入冰河時期後,我們很難保證能夠在冰河時期下存活下去,大量的糧食減產
  • 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它還遙遠嗎?
    什麼是「人造太陽」?人類對能源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過。從古代人利用木材、柴薪作燃料燒烤食物和燒制陶器,到17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興起,開始使用煤炭,再到19世紀的石油時代。可以總結為:人類能源工業的發展經過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氣的轉變。
  • 如果人類可以充分利用太陽散發的能量,人類文明將會怎樣?
    按照卡爾達舍夫文明體系的分法,如果人類能利用整個太陽的能源,將被分為Ⅱ類到Ⅲ文明之間。然而,如今的人類社會被分為0.7類文明,所以人類文明會經歷從I類文明的變化開始。天氣控制現在天氣對人類的影響非常大,農作物生長、飛機航行、船隻遠洋等都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大雨,颶風,雪災,酷暑等每年都給人類社會造成大量損失。溫室效應,又會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一些沿海地區。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太陽的能量,我們就能控制氣候。
  • 太陽表面發現「不明」物體?太陽有可能是高級文明的「加油站」嗎
    隨著這顆衛星的到來,我們也開始看到了太陽的一些細節,探測器發回的一些照片,NASA等航天局也會將一些照片分享出來,有一些愛好者就會對這些照片進行研究、分析,有一些細心的網友可能會看到太陽表面一些奇怪的現象,如前文提到的UFO獵人Scott C Waring表示在太陽旁邊發現了一個「不明」的物體。
  • 太陽每秒發出能量有多大,如能收集起來,人類可用多少年?
    據有關資料披露,2018年全球發電總量為26614.8twh,也就是26614800000000kwh,合95813280000000000J,約9.6x10^16J,還沒有達到太陽1秒鐘賦予地球的能量。當然,人類除了利用電力,還有很多其他能量利用形式,總能量使用達到多少呢?目前沒有一個權威完整的統計數據。
  • 太陽要「冬眠」?地球或進入「小冰河時代」,科學家:全球變暖會抵消
    我們知道,太陽有一個固定的活動周期,當太陽黑子消失時,太陽就進入了「冬眠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太陽活動極小期」,地球的溫度隨之降低,假如降溫的幅度較大,那麼我們就稱地球進入了「小冰河時代」。一名天文學家警告稱,隨著地球進入可能持續30年的「小冰期」,地球可能會遭遇零度以下的天氣和暴風雪,這種說法有根據嗎?
  • 假如陽光折算成電,人類每年要向太陽交多少電費?
    圖片來源:中核集團人造太陽都發電了,人造地球還遠嗎?感嘆完科技的強大力量後,愛思考的頭條君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太陽真的向我們徵收電費,我們每年要給太陽多少錢?也就是說,地球每天接收的能量約為全球石油日均產量的12396倍!震驚了!1個月按30天計算,太陽將產生7.56×10^21×30=2.268×10^23焦耳的能量。想像一下後面跟著一排長長的「0」,是不是感覺人類要交好多錢吶!
  • 太陽活動的第25個周期已經來了,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時代嗎?
    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仔細觀察太陽,你就會發現太陽的表面有不少的小黑點,古時候的的人們看到這些小黑點,往往會將它們神化,於是有了各種有關太陽的神話傳說。可是對於進入科技時代的現代人類來說,這些小黑點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較暗的區域,它們往往是在太陽磁場聚集的地方出現。
  • 天體物理學猜想:宇宙中的能量從何而來,能量之間又如何轉化!
    一切最後我們再聊聊長完整就是人類未來會變成什麼樣?文明回答自己問題的話,我們必須呢在追溯一下我們人類走過的漫長的過程。比如說我們就不談這個從直立人怎麼變成這樣了,我們要談談更加近的時代就是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農業時代我們知道友誼有一場農業革命大約發生在一萬年前,人類開始馴化了一些植物然後讓他們產生一些食物。
  • 一顆新「太陽」正在靠近太陽系,它的到來,會影響人類生存嗎?
    人類能在地球上生存這麼多年,和太陽的出現有直接關係,太陽給人類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所有的生物共同成長,可以說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將難以出現生命。雖然它的質量僅僅只有太陽的60%,可是它散發的光芒並不輸太陽,它距離地球大約有63光年,聽起來特別遙遠,可是按照它的移動速度來看,大約在128萬年之後會來到太陽系,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利用望遠鏡推它進行觀測,生怕它的到來會影響太陽系內的其他恆星觀測,如果它一旦來到太陽系內,我們會不會擁有兩個太陽呢?
  • 雨滴從高處落下會砸傷人嗎?為什麼雨滴的直徑只有2毫米左右?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群博士在博士群裡討論一滴水從高處落下會砸傷人嗎?討論得非常的劇烈,又是各種計算,又是各種論證,此時一位博士在這個討論得非常激烈的時刻在群裡發了一句話:你們沒被雨淋過嗎?瞬間群裡就安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