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海國際車聯網與智慧交通展覽會暨第三屆APEC車聯網研討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召開。作為專業汽車自媒體的《TFcars》也受邀出席了盛會。聽著主舞臺上一位位意氣風發的領導暢想著我們未來的網際網路車世界,小編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期待。無人駕駛,車聯網這些離我們很遠的詞彙,在聽了與會分享者的講解後,原來已經不再遙遠。
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給了我們更多大膽想像的空間。今天的科技進步讓我們過去的很多相像成為了現實。會飛的汽車、膠囊高鐵以及太陽能電動汽車,有些已經成為了現實,有些則依舊讓我們充滿期待。這次展會最吸引我注意的就是漢能展臺了。不僅漢能Solar系列的兩輛Solar A與Solar O太陽能電動汽車成為了當天會場的焦點,漢能首次公布的專為全太陽能動力汽車開發的智能出行管理系統也獲得了MMC全球大賽創新技術獎。
漢能這次推出的電動汽車和我們往常認識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有著本質的區別,漢能帶來的兩款汽車主要以太陽能為動力源,採用了漢能所擅長的太陽能薄膜發電技術,讓電動汽車最大限度的從太陽光獲得能源,擺脫對充電樁的需求。漢能汽車的出現也為新能源綠色出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
漢能做太陽能汽車有著先天的優勢,尤其是漢能多年來對太陽能薄膜發電領域的深耕,形成了獨特的產品技術優勢。漢能公司創造性的解決了太陽能汽車能源獲取與儲存的問題,憑藉著擁有高達31.6%轉化率全球領先薄膜發電技術,漢能的太陽能汽車在業內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與『雲計算』等智慧交通信息技術結合,將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成功的應用到了現有的燃油車與電動汽車上,解決了傳統燃油車不環保,以及新能源電動汽車對充電樁的依賴問題。
漢能此次推出的全電動太陽能汽車主要解決了兩大問題,第一大問題是碳排放的問題,傳統內燃機汽車通過燃燒化石燃料來獲得能量,碳排放量高,不僅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還消耗了地球的固有資源,而採用太陽能作為動力源,可以實現100%的綠色環保,將碳排放量降到最低。
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新能源電動汽車對充電樁的依賴以及傳統電力獲取方式的問題。電動汽車在發展之初就飽受爭議,尤其是在我國主要以煤作為發電的主要能源,推廣電動汽車對降低碳排放量的貢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而且目前電動車的發展受到充電樁等硬體條件的限制,所以太陽能電動車的推廣將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
漢能全太陽能動力汽車,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汽車驅動動力,在充足光照5-6小時,就可以發8-10度電,日均行駛80—100公裡,加上儲能電池,最大續航能力可以達到350公裡,年均行駛2萬公裡。邊走邊發電、弱光發電等優勢,有效的延長了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數據顯示,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車主的年均行駛裡程也就是1.5萬公裡左右,完全可以滿足城市日常代步的交通需要。
為了方便出行,解決消費者對續航裡程的擔憂,漢能專門為太陽能電動汽車開發了一套APP,在車聯網的幫助下,可以在手機上下載漢能全太陽能動力汽車的智能出行APP。通過智能出行APP,無論用戶在任何地點,都可以知道近期天氣情況和太陽輻射光照指數、汽車的充電狀態、汽車儲能電池電量、附近充電站、加油站等信息,解決了出行的後顧之憂。
雖然在本次展會上,漢能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美好的願景,但是目前漢能的太陽能電動汽車仍停留在概念車階段,離最終的量產還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太陽能薄膜發電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目前漢能的薄膜發電的轉化率達到了全球第一的31.6%,但是要想讓太陽能電動汽車實現普及,這個數字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根據漢能公司自己的規劃,到2020年漢能將實現38%的轉化率,到2025年轉化率達到42%。
其次,以薄膜發電為基礎的太陽能電動汽車的安全性仍需要經一步論證。汽車作為一個交通工具,安全性至關重要。目前漢能採用的方式是將薄膜覆蓋在車身表面,作為車身覆蓋件薄膜抗腐蝕性與耐久性還需要進一步測試,車輛在發生火災或者發生碰撞後也要足夠保證車內乘員的安全。此外,整個太陽能發電系統與電驅動系統的設計與布置也要充分考慮安全性。
最後,漢能作為一家汽車行業的新興企業,缺乏整車系統開發的經驗,需要投入很多的資金和精力。雖然漢能在太陽能薄膜發電領域擁有其他企業無可比擬的資源與技術優勢,但是在汽車行業如何將這些優勢和汽車這個平臺結合起來,漢能仍需要進行探索。總之,漢能提出的太陽能汽車讓汽車零排放成為了可能,漢能在太陽能薄膜發電領域的技術優勢也為電動汽車的發展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我們也有理由期待未來兩三年漢能推出的量產車型,對於漢能未來的發展我們也會持續關注。
『我們的努力,是為了回報
你曾關注TFcars的那個瞬間』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