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言,薄膜發電的潛力非常大,理論上其轉化率可以到達45-46%,甚至更高。而化石能源,比如石油燃燒以後的平均轉化率是38%左右,這還是在地底下儲藏幾億年才擁有的轉化率。然而,太陽能發電實現的轉化率瞬間就有30%以上。可想而知,在能源加速變革的情況下,全球化太陽能的時代就在不遠的將來,薄膜發電的發展前景也將一片光明。
目前,薄膜發電正處於不斷的變革、升級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薄膜發電將迎來重要的轉折點和爆發點。我認為,薄膜發電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將會有爆發式的增長。在此期間,漢能將在薄膜領域繼續創新發力。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現在市面上晶矽佔有領域90%的市場,薄膜市場的前景如何?您認為薄膜的哪一個技術路線會在未來備受矚目?
張彬:其實,薄膜的發展和晶矽不能用市場份額來簡單的比較。因為晶矽的發展差不多已有二十多年,相對於薄膜有更加悠久的發展歷史及技術沉澱,成本已經相對較低。而薄膜發展時間較短,而且由於技術新穎,成本相對更高。我認為薄膜與晶矽是各有所長,二者各有優勢,甚至各有領域,我並不認為二者存在激烈的競爭。
當前消費者需要的是更加生活化,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產品。現在漢能正在努力往這個方向發展,讓產品應用更加生活化,走進老百姓的生活。比如在二三線城市,漢能做的家庭屋頂發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我認為未來薄膜的產品路線應該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讓薄膜發電產品走近人們的生活,從而開啟薄膜的高速發展時代。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在未來,包括建築的表面都可以進行薄膜技術的運用嗎?
張彬:目前我國的光伏建築一體化其實早已在發展,國外的光伏建築一體化市場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如發電玻璃這樣的建築材料已經出現在市面上。由於薄膜跟玻璃一樣具有透光性,所以薄膜在這方面具有優勢。現在漢能總部大樓的玻璃全部都是薄膜發電玻璃。至於太陽能瓦,漢能早已研發出來了,只是在市場上的推廣還不大。我相信隨著未來薄膜技術的發展及推廣,薄膜產品將在光伏建築一體化領域大放光彩。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那對於薄膜太陽能的發展來說,需要國家的什麼政策來扶持呢?
張彬:一方面,薄膜發電作為一個新興能源產業,在發展初期迫切需要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因為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需要經過一個從誕生到成長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從這點來說,國家對薄膜發電產業的扶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短期國家對薄膜發電是應該扶持的,而從長遠來看,薄膜產業未來必然要走向市場化,所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做好市場化準備,不能完全依賴國家的扶持。我希望薄膜產業能在國家扶持之下獲得更好的發展,吸引更多人參與,讓薄膜技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掌握核心技術的產業之一。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現在「網際網路+」的概念比較火爆,那「網際網路+光伏」也是行業的一個趨勢和方向,那你認為「網際網路+」能給光伏行業帶來什麼好處呢?
張彬:當前「網際網路+」的運用有很多,比如特斯拉的電池管理系統,就是利用了「網際網路+」,對電流電壓等參數進行了精密的計算與掌控。再比如建築物電源的智能V網、樓頂上的光伏產品與電網的匹配,這些都運用到了網際網路。對光伏行業來說,「網際網路+」將帶來一場技術革新,隨著光伏技術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結合,光伏行業將取得突破式的發展。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請問移動能源在「工業4.0時代」能發揮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張彬:我認為,移動能源的作用體現在「能源無處不在」這句話上,漢能的移動能源產品讓用戶可以實現能源自發自用以及無限分享,還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從長遠來看,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分布式電站的獨立系統,下一步是通過技術整合以及能源建設,加速推進能源網際網路的建設,這也是漢能追求的目標。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我們談到新能源汽車有三個缺點,第一是續航問題,第二是成本問題,第三是充電問題。那麼漢能的全太陽能汽車有沒有面臨類似的挑戰呢?
張彬:首先,續航問題是電動汽車最大的顧忌和擔憂。對於新能源電動車來說,目前國內三-五萬個充電樁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國家正在努力建設,但是建設過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漢能汽車以太陽能作為動力是完全可以解決續航問題的。以6平方米的光照面積來算,漢能太陽能車一天光照5到6個小時,即在上班時間進行光曬就可以發8到10度電。一度電可以行駛十公裡,那麼8到10度電就可以行駛80到100公裡。這樣來看,漢能太陽能車在城市作為代步工具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如果有陽光的話,太陽能車在行駛過程中也可以充電。理論上講,漢能太陽能車可以擺脫固定的充電樁,能很大程度上解決新能源汽車的續航及充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