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薄膜發電為何不同於傳統光伏企業?

2020-12-03 金融界

來源:中華網

近期,漢能薄膜發電(0566.HK)發布了2018年度半年報,報告稱2018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集團營收204.15億港元,同比增長超6倍; 利潤73.29億港元,同比增長近30倍。報告期內公司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得到極大改善,結合中報披露的收入情況以及公司2017年年報財務報表分析,公司前6個月現金收入超過110億港元,加上從6月底到8月底繼續回流的超60億港元,今年前8個月,公司現金收入約170億港元。在「531新政」後光伏市場一片哀鴻中,給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

在2018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因落款日期為5月31日,又稱「531新政」)後行業哀嚎一片,隨後悲觀情緒從光伏企業蔓延到了金融機構,光伏板塊全線下跌,龍頭股跌停,不少光伏企業打算裁員、減產,市場哀鴻遍野。

我國光伏產業依靠補貼啟動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補貼是一把雙刃劍,用補貼來刺激產業發展加速,企業圍繞向政府索要補貼設定經營模式,產業內部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優勝劣汰機制。光伏企業不能成為永遠養不大的孩子,所以補貼退坡、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成為必然趨勢。在「531新政」後,市場的普遍看法是「光伏新政對行業是毀滅打擊」,圍繞政府補貼設定的經營模式必然嚴重依賴於政策,政策改變帶來的影響必定會對企業的經營模式帶來毀滅打擊。但真正具有技術研發實力及底蘊的公司也只是受短期內影響,從長期來看優秀的龍頭企業將憑藉技術和成本優勢逆勢向上,搶佔制高點,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在哀鴻遍野的市場上,漢能薄膜發電給出的成績確讓人眼前一亮。嚴格來講,漢能薄膜發電與傳統光伏企業不同,傳統光伏企業是晶矽發電,漢能是薄膜發電。晶矽分為單晶矽和多晶矽,從目前市場來看,多晶矽佔主導地位,且技術最為成熟。國內晶矽電池轉化率已到達17%-19%,晶矽電池技術發展較為成熟,技術不需要頻繁改造。

與傳統光伏企業瞄準光伏裝機補貼不同,漢能創始人李河君從最開始瞄準的就是移動能源,是能源變革,是能源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賦能行業生態。薄膜相較於晶矽來講,具有材料少、耗能少、可大面積連續生產、弱光響應良好等優勢,並可採用玻璃或不鏽鋼等低成本材料作為襯底,以薄膜太陽能電池為主要部件的光伏系統能夠很好地與附著物一體化。

薄膜電池轉換率天花板很高,目前仍有提升空間,據中報顯示,漢能薄膜發電集團Solibro量產冠軍的玻璃基CIGS組件轉換效率達到18.72%,為全球目前採用共蒸法工藝的CIGS組件之冠;MiaSolé柔性組件的轉換效率達到19.4%;GSE電池的研發轉換效率達到18.7%,量產冠軍組件的轉換效率則達到16.3%;AltaDevices的砷化鎵單結組件量產效率達到25.1%。在太陽能發電產業中,漢能近十年來在全球進行技術併購、整合,自主研發以及項目建設,累計投入逾800億元,截止目前,上市公司累計專利申請超過3700件,累計授權專利超過900件。漢能與其他光伏企業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

移動能源的核心技術是薄膜發電,在柔性襯底上製備的薄膜電池,以可捲曲摺疊、不拍摔碰、重量輕、弱光性能好等優勢,成為移動能源引領者。薄膜電池的技術發展使得移動能源成為可能,當薄膜發電與傳統行業及生活日用品相結合,能夠形成諸多新市嘗新產品,這些新產品的出現將會徹底顛覆傳統能源的利用方式。在2018年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全球移動能源大會上,漢能集團展示了基於薄膜太陽能技術的多項移動能源應用產品,包括漢瓦、漢車、漢散漢包、漢紙等,全面覆蓋「住」、「用」、「行」等各種生活場景,從已獲知的市場情況看,這些產品當前處於嚴重供不應求狀態,。

雖然光伏產業受「531新政」影響,但薄膜發電具備「移動能源+」的特性,導致薄膜發電所受影響微乎其微。移動能源作為家居、生活場景應用的經營模式與傳統晶矽光伏發電企業完全不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將薄膜產業鏈分為上遊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裝備及整線生產線,中遊薄膜天陽能電池/組件,下遊移動能源及分布式能源。現階段漢能薄膜發電目前涉足上遊和下遊,收入主要來自上遊裝備及整線生產線,下遊移動能源及分布式能源佔比較小,其業績幾乎不受「531新政」的影響。

根據中報顯示,報告期內上遊業務營收190.84億港元,下遊業務實現收入13.30億港元。從表面看下遊業務收入增長與上遊業務收入增長並不匹配。其實這與漢能的生態鏈價值流程時間釋放滯後後有關,也就是說漢能的上遊必須釋放出晶片及組件產能,下遊業務才能有組件應用到各新開發的產品。

目前限制漢能公司下遊業務爆發的最大瓶頸是中遊晶片的供應量。今年上半年裝備產線大量交付,按照SOP及EOR流程測算,這批產線將在未來6-18個月集中釋放產能,也就是說,晶片及組件供應的問題,將在未來6-18個月得到解決。顯然這些產能釋放需要有一個逐步爬坡的過程。各市場終端奇缺產品組件、漢能內部各業務單位為搶組件經常發生爭執等事實也證明了此分析判斷。權威機構調研機構及旺盛的市場需求也證明漢能薄膜太陽能的爆發式增長即將來臨。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CMRC中研世紀的預估,到2022年,我國發電屋頂、發電幕牆、整車發電車頂可開發市場容量為1100.18GW,市場總額11.88萬億元,其中薄膜部分市場容量分別為112.2GW和1.19萬億元。

漢能薄膜發電集團作為移動能源的大力倡導者與實踐者,其創始人李河君創立的漢能集團經歷水電、風電到現在的薄膜太陽能,深耕清潔能源領域24年,在2009年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通過收購Solibro、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Alta Devices四家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掌握了銅銦鎵硒(CIGS)和砷化鎵(GaAs)兩大領先技術,並打造了從研發到裝備製造再到終端產品生產和綜合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

漢能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光伏企業,而是移動能源的領軍者和開創者,屬於一個新的行業。因此,不能用分析傳統光伏企業的邏輯來理解漢能薄膜發電的業績爆發,從移動能源產業的市場前景和產業模式來分析漢能的業務更加準確。

相關焦點

  • 首富李河君和漢能薄膜發電產業
    水電發家,進軍光伏李河君和他的漢能發跡於水電,漢能官方網站顯示,該公司在雲南、廣東等省份投資建設水電項目,其中位於雲南金沙江幹流的金安橋水電站兩期總裝機達300萬千瓦,是目前全球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最大水電站。
  • 漢能薄膜發電技術成熟任重道遠
    所謂薄膜光伏發電,即為把一層特製薄膜製成太陽能電池。目前全球矽供應整體處於趨緊狀態,而薄膜光伏發電用矽量非常少,與當下應用最廣泛的晶矽光伏技術相比,其最明顯的優勢無疑是成本低。此外,薄膜發電還具有製作工藝簡單、弱光性好、靈便等優點,可以在光線較差的地方發電,還可以和建築物很好地結合。
  • 候選企業: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企業名稱: 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競選理由: 漢能作為一家全球化清潔能源跨國公司、全球薄膜太陽能產業領導者,多年來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率先倡導綠色轉型升級,推進清潔能源理念,從水電領域進而轉型至薄膜太陽能發電領域。
  • 漢能薄膜發電市值超港交所 機構看好技術前景
    儘管薄膜發電技術本身應用範圍遠不如晶矽技術廣,特別是歐美主要光伏企業很少採用薄膜發電技術,漢能薄膜發電本身前期也曾遭遇媒體對其財務等狀況的質疑,然而近期有多家機構開始看好薄膜發電技術以及漢能應用該技術的前景,漢能在公司層面也傳來利好,這都對其近期股價構成支撐。
  • 漢能做的薄膜發電技術到底是什麼?前景何在?
    對於漢能事件,各種結論層出不窮,令人真假難辨。不過,可能你看了半天熱鬧,一直聽漢能、薄膜發電這些詞彙,也知道漢能一直致力於薄膜發電技術,卻連薄膜發電是什麼都沒搞明白。今天我們就講講薄膜發電到底是什麼,和它的前景如何。薄膜發電到底是什麼什麼是薄膜發電技術?要搞清楚這個概念,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光伏發電技術。將太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就是光伏發電技術。
  • 漢能薄膜發電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
    在香港上市的全球光伏龍頭股—漢能薄膜發電(00566)的股價大幅上漲,帶動市值穩穩站立於2000億港元的新臺階,成為全球首家市值超過2000億港元的光伏企業,相當於排名第二的美國First Solar市值的4.5倍。  截至昨日收盤時,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報5.25港元,創下52周以來新高。
  • 領跑薄膜發電技術 漢能牽頭制定多個行業標準
    與此同時,漢能控股還在主編《柔性薄膜光伏組件捲曲測試方法》SEMI國際標準、《銅銦鎵硒薄膜光伏組件》國家標準和我國建築工業產品行業標準《建築用柔性薄膜光伏組件》。其中,《銅銦鎵硒薄膜光伏組件》國家標準將是我國首個專門針對銅銦鎵硒薄膜光伏組件的國家標準。
  • 薄膜技術入選工信部發展指南,漢能薄膜發電市場被看好
    支持銅銦鎵硒薄膜電池生產工藝技術研發,特別是大規模柔性銅銦鎵硒卷對卷連續生產工藝,提升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及時跟進高效率砷化鎵及有機薄膜電池技術產業化進程。業內專家表示,此次工信部出臺的技術發展指南,對於包括漢能等擁有行業領先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國內企業,是一重大利好。國內企業只有抓住國家各項扶持政策,加快高端技術產品的國產化進程,才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活下來」。
  • 漢能薄膜發電發布半年預喜公告 業績暴增源自市場利好
    正在努力爭取復牌的漢能薄膜發電集團(00566,HK,以下簡稱漢能薄膜發電),默默地用數據說話。8月23日,漢能薄膜發電發布預喜公告,預計2018年上半年業績大漲,比較2017年上半年同期,收入及利潤分別大幅增長約6倍及超過25倍。以公司2017年同期數據計算,2018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約200億港元,利潤超過63億港元。
  • 李河君:薄膜光伏發電將引領新能源革命
    我的題目是「薄膜發電引領人類新能源時代!」。這個是漢能的發電樓,薄膜發電是什麼東西呢?我給各位年輕的企業家做一個比較簡單的知識的普及,什麼是薄膜發電?一句話讓人類像綠色植物一樣直接利用陽光,這是總概念。薄膜發電與傳統的晶矽區別在哪呢?
  • 漢能薄膜發電向新華聯出售600MW BIPV生產線設備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15年2月27日,全球技術領先的薄膜發電企業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宣布,集團與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籤訂銷售合同和服務合同,向其出售薄膜發電建築一體化(BIPV)業務生產線設備,總產能為600MW,價格為1.98億美元(約為15.4億港元);並對此生產線設備提供技術服務,服務費用為4.62億美元(約為36.0億港元),兩項合共為集團帶來共計6.6億美元(約為
  • 漢能可攜式薄膜太陽能發電產品斬獲2017 ECI Awards唯一全場大獎
    據悉,本年度ECI Awards獲獎範圍廣泛,參評行業涵蓋傳統實體經濟企業與虛擬經濟品牌,以及消費升級後誕生的新興企業。      經過一系列嚴格激烈的評選過程,在得到超過2/3評委主席推薦後,漢能憑藉「產品創新類《可攜式薄膜太陽能發電產品》」摘得本年度ECI Awards全場大獎。 韓晟平先生與其他獲獎者及工作人員合影      據了解,今年2月底,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在北京發布了可攜式薄膜太陽能新品。
  • 漢能控股集團張彬:用薄膜發電技術改變世界
    可想而知,在能源加速變革的情況下,全球化太陽能的時代就在不遠的將來,薄膜發電的發展前景也將一片光明。  目前,薄膜發電正處於不斷的變革、升級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薄膜發電將迎來重要的轉折點和爆發點。我認為,薄膜發電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將會有爆發式的增長。在此期間,漢能將在薄膜領域繼續創新發力。
  • 候選企業: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競選理由: 「漢能作為全球性的跨國能源企業,始終將社會責任放在企業發展的重要地位。 這是漢能控股集團(以下簡稱漢能)籤約的光伏扶貧項目之一,通過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可以連續25年產生穩定收益,為貧困戶創收,增加其「造血」功能。總投資410萬元的500kW光伏發電站(一期建設290kW,二期建設210kW),建成後可年發電65萬度,預計年收益63萬元,實現村集體和100多戶貧困戶就地脫貧。
  • 漢能獲籤1億元薄膜發電產品訂單
    漢能漢瓦應用項目。企業供圖3月6日,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國內銷售總部與香港天地綠色能源公司在漢能深圳研發中心舉辦漢能漢瓦採購籤約儀式。香港天地綠色能源公司正式成為香港區域漢瓦總經銷商,並在會上簽署高達1億元人民幣的薄膜發電產品採購合約,為開拓香港市場共謀未來。
  • 漢能薄膜太陽能發電項目落戶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首個太陽能薄膜發電項目在青島聖美爾集團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廠房併網試運行發電,該項目由全球領先的太陽能薄膜發電企業漢能建設,憑藉漢能全球領先的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採用環境無汙染、發電效能高、弱光發電性好的太陽能薄膜組件,為區內企業提供了更加節能環保的電力配套。
  • 太陽能光伏一周熱點:多晶矽價格「跌跌不休」 漢能薄膜扭虧為盈
    在此過程中,隆基樂葉持續不斷地組織大量研發資源研究降低組件初始衰減,研究LIR技術在不同特性矽片的表現、量產表現,目前已得出全球領先的單晶低衰減技術解決方案和設備方案。通過對於衰減的控制,幫助光伏電站在系統端累計提高1%左右的發電收益,對於投資收益率影響十分顯著。
  • 漢能薄膜太陽能發電產品曝致命缺陷 遭山西地區大批客戶投訴
    近日,山西省大批顧客投訴漢能薄膜太陽能發電產品,稱漢能公司打著「科技創新」的幌子欺騙消費者,因為該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每千瓦日均發電量遠遠低於其前期宣傳的發電量4.5—5度,直接降低了購買者的資金回籠效率,影響了顧客的投資信心,傷害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 解碼漢能太陽能汽車背後的薄膜「芯」科技
    轉化率破記錄  漢能全太陽能動力汽車的高效率得益於砷化鎵薄膜發電技術的高轉化率。  據高衛民介紹,此次漢能發布的Solar系列全太陽能汽車全部使用的是漢能高效砷化鎵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由於這些薄膜晶片具有柔軟、輕薄、可彎曲的特性,結合可變形車頂,在保證良好的空氣動力性能同時又能使太陽能晶片面積最大化,這就解決了傳統太陽能汽車一定要車身尺寸巨大才能夠採集到足夠動力的問題。  經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認證,漢能的柔性砷化鎵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最高轉化率已經達到31.6%,在同類技術中保持世界紀錄。
  • 薄膜太陽能「讓萬物發電」 漢能年產值690億元產業園落地貴陽建設
    在漢能的產品世界裡,大到城市摩天大樓,小到鄰裡屋頂,或是你走過的一段路,站過的一個車站,皆可融入漢能的領先技術,「讓萬物發電」得以實現。這源於漢能集團歷經三十年的發展,積累的強大研發專利技術支撐。漢能成立於1989年,目前已成為全球化的清潔能源跨國公司,全球技術領先、規模龐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