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新一期的科研期刊《應用化學》刊登論文《一種既可在陽光下也可在雨水下發電的太陽能電池》,介紹我國科學家開發的一種石墨烯材料使太陽能電池雨天發電成為可能。
雨滴並非純淨水,含有鈉離子、鈣離子、銨離子等多種陽離子和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硝酸根離子等多種陰離子。中國海洋大學唐群委教授和雲南師範大學楊培志教授的團隊在這家德國期刊上的論文介紹,模擬雨滴在降落到他們研製的石墨烯材料(與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耦合)表面後,陽離子會與石墨烯共軛結構中的離域電子形成陽離子/電子雙電層「贗電容」,而模擬雨滴在石墨烯表面的鋪展--收縮過程為「贗電容」充、放電,從而產生電壓和電流。
論文稱,在使用一定濃度的氯化鈉溶液模擬雨水的實驗中,此太陽能電池實現了大約100微伏/滴的電壓和0.5微安/滴的電流輸出以及6.53%的光電轉換效率。
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太陽能一直是清潔能源研究的熱門領域,近年來相關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和突破,但一直無法解決「全天候」尤其是雨天發電的問題。
唐群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此前曾有科技期刊報導過科學家嘗試把雨滴下落的動能轉化為電能的嘗試,但人們在太陽能基礎研究領域的思路大多只限於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轉化太陽光。
唐群委說,有關研究成果已在國內申請了發明專利,而論文也得到了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
唐群委和楊培志認為,該研究有助於延長太陽能電池的潛在發電時間,未來還可能在雨量充沛但太陽能資源不夠豐富的地區,酸雨多發地區,以及島礁供電和海上航行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來源:新華社 王子辰)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