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記錄!上海科大開發新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能量轉換效率超20%

2020-08-22 BioArt植物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換成電勢能,進而驅動一系列生化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含碳的能量載體和氧氣,是碳基生物利用能源和碳物質的核心基礎過程。但是自然光合作用中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效率太低,雖然理論值最高可以達到8%左右,但是實際上一般小於1%,因而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資源,難以滿足人類社會面臨的日益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


受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啟發,人工光合作用可以通過光伏器件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再驅動電化學系統將水氧化成氧氣,同時把CO2還原為含碳能量載體或者具有高附加值的產物。人工光合作用不僅可以實現CO2的減排,還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方便存儲的化學能,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策略,從上個世紀以來就吸引了全球科學家持續而廣泛的研究興趣。然而在本項工作之前,即使使用CO2電還原活性最高的金催化體系,太陽能到化學能的最高能量轉換效率也不到18%。


近日,上科大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課題組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n Artificial Photosynthetic System with CO2-Reducing Solar-to-Fuel Efficiency Exceeding 20%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圖1:基於CO2還原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的示意圖及其定量系統工程分析


本研究創造性地開發了一種在納米多孔聚丙烯膜上負載納米多層級孔Ag的一體化薄膜電極(nmp-Ag),可同時在低過電勢下實現高活性、高選擇性和高穩定性的CO2電還原。該電極可在極低的過電勢下能夠將CO2高選擇性地還原為一氧化碳(CO)(40 mV時大約為80%,在90-290 mV時大約為100%)。在所有可能的CO2還原產物中,CO是每消耗單位能量具有最高的CO2減排能力的產物之一。此外,工業界現有的成熟技術可以大規模地將CO轉化為其它常用的燃料或高附加值產物,比如汽油和甲醇等。通過實驗和理論分析表明,這種納米多級孔結構不僅可以增加活性位點的數量,同時也突破了前人報導的基於薄膜電極的三相界面擴散極限的限制,從而在低過電勢下實現相對較高的CO2電還原分電流密度和CO的選擇性。


圖2:nmp-Ag薄膜電極的電化學還原CO2性能


該研究通過定量系統工程分析發現該電極如果與目前最先進的太陽能電池相搭配,可以充分利用太陽電池的光電流,預計可以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最高轉換效率約為25%。之後,他們將該電極與課題組開發的鎳鐵基陽極相結合,在系統工程分析定量結果的指導下,與商業化的太陽能電池相匹配,開發出了基於CO2還原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在28 小時的長時間測試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整個系統的太陽能到化學能最高轉換效率達到了約20.4%,全程平均能量轉換效率為20.1%,超過了目前所有已知的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圖3:由商業太陽能電池提供能量的基於CO2還原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性能測試


此外,本工作還通過定量系統工程分析揭示了在高效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的構建中,相比於學界普遍關注的光電轉換效率,太陽電池的光電流是當前更需要突破的關鍵指標,這一發現對未來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的進一步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林柏霖課題組的助理研究員肖彥軍和2017級博士研究生錢瑤為該研究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林柏霖為通訊作者,上海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上科大物質學院分析測試平臺和電鏡中心給予了大力支持。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9/D0TA06714H

相關焦點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2020-08-20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中國科大9819校友)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材料化學雜誌A》。
  • 世界紀錄:上科大開發首個轉換效率過20%的二氧化碳人工光合系統
    近日,上科大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相關工作以「An Artificial Photosynthetic System with CO2-Reducing Solar-to-Fuel Efficiency Exceeding 20%」為題,在國際知名期刊《
  • 上海科大林柏霖課題組刷新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效率世界記錄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相關工作以「An Artificial Photosynthetic System with CO2-Reducing Solar-to-Fuel Efficiency Exceeding
  • 人工光合作用還原二氧化碳能量效率首破20%—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CO2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效率大幅提升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效率大幅提升 原標題:   本報訊(首席記者許琦敏)移民火星,人類或許不需要帶去植物,只需帶上一方方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就行了。這或許也將改變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 科學家開發出可以生產燃料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科學家開發出可以生產燃料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圖片:伯克利實驗室這種產生能量的想法就像大自然一樣。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嘗試複製植物的獨特技能,即利用陽光來產生燃料,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為我們的房屋和車輛供電。
  • 東芝開發新型磁性材料 可提高電機能量轉換效率
    據外媒報導,東芝公司開發出全新磁性材料,以最低成本大幅提升電機效率,並具有大幅降低功耗的潛力。該公司表示,這種材料適用於火車驅動系統、汽車、機器人及其他高可靠性應用。這種新材料可用作電機的槽楔,特別是在大中型感應電機中,能夠極大提高電機的能量轉換效率。東芝表示,這種材料的安裝成本極低,而且無需更改設計。
  • 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能解決地球上二氧化碳問題
    /Angela Chan 特聘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楊培東發表演講稱,綠色植物的能量轉換效率非常低,人工光合作用要學習大自然,但效率方面要進行提升。  楊培東表示,光化學二極體一步步將系統集成在一塊,第一代轉化效率僅為0.4%,和植物的類似。人工光合作用經過了三代發展,太陽能轉化達到了8%-10%,原理上向大自然學習,但效率上已經提升很多。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李峻柏課題組的副研究員費進波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說:「在這個過程中,光合磷酸化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從根本上決定了光能到化學能的轉變,也是高等植物生命活動中化學合成與能量轉化的基礎。」三磷酸腺苷合成酶(ATP合酶)催化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效率是評價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參數。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來源:科學網 8-18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 科學家們喚醒休眠酶 為人工光合作用提供動力
    據外媒報導: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光電化學電池。他們將一套吸收紅光和藍光的系統,與一種特殊的酶(氫化酶 / Hydrogenase)聯繫了起來。論文一作、聖約翰學院博士生 Katarzyna Sokó 表示,它有望成為一個開發太陽能技術的極佳平臺。這套人工光合裝置,據說可吸收比自然光更多的能量。
  •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進入應用還需要很長時間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興彩)在31日於上海臨港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莫比烏斯論壇」上,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接受上證報採訪時表示,人工光合作用現階段還是停在基礎科學的階段,進入到技術轉移層面還需要二三十年。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關於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 3 月 31 日的 Joule 雜誌上,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創造了一個新的轉化效率紀錄:在長達一周的時間裡,實現高達 3.6% 的吸收太陽能轉化效率,完成由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並最終以乙酸鹽的形式儲存起來。此外,還能產生出氧氣。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關於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 3 月 31 日的 Joule 雜誌上,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創造了一個新的轉化效率紀錄:在長達一周的時間裡,實現高達 3.6% 的吸收太陽能轉化效率,完成由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並最終以乙酸鹽的形式儲存起來。此外,還能產生出氧氣。DeepTech 為此專門採訪了楊培東教授,以進一步了解該研究背後的故事,以及他的未來計劃等。
  • 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
    關於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 3 月 31 日的 Joule 雜誌上,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創造了一個新的轉化效率紀錄:在長達一周的時間裡,實現高達 3.6% 的吸收太陽能轉化效率,完成由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並最終以乙酸鹽的形式儲存起來。此外,還能產生出氧氣。
  • 新型混合電池不僅能讓陽光和水產生氫氣還能獲取電能
    據外媒報導,目前為燃料電池生產氫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將水分解成氧氣和氫氣,但現在一種新型的混合裝置將不僅能夠產生氫而且還能把一些原本會被浪費掉的能源轉化成電能。雖然最近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制氫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它仍舊存在效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