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
自2007年藍藻事件爆發以來,沿岸江浙兩地"九年抗藻",而尷尬的是,今年的藍藻,已經在無錫、湖州等地,提早來了。
藍藻之於太湖,已成每年揮之不去的憂傷。
2016年6月5日,江蘇無錫,太湖藍藻爆發,放眼望去水面一片綠,遠望如同漫無邊際的草原。
據《江南晚報》報導,去年4月1日才開始撈水草,今年撈得比較早,從3月中旬就開始打撈了。
目前無錫有98個藍藻(水草)打撈點,120條打撈船、1000多名打撈工。
而在無錫的對岸湖州,今年的藍藻問題同樣嚴重。
2016年6月11日,湖州長興,太湖藍藻爆發,拍打岸邊的水如同綠漆。
藍藻是什麼?
藍藻和細菌一樣,屬於「原核生物」,又叫藍細菌、藍綠菌或藍綠藻,是單細胞生物(0.1-10以上微米級的),肉眼無法看到,以細胞群形式出現時才容易看見。
藍藻的出現,在植物進化史上是一個巨大飛躍。因為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人們生活的地球,百花盛開,萬木爭榮,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些都是由藍藻等藻類,經過幾億、幾十億年的進化發展而來。
太湖為什麼搞不定藍藻?
研究顯示,太湖流域是全國社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口密度是全國的9.8倍,創造的人均GDP是全國的2.5倍,同樣,單位面積排放的汙染物量也是全國的9倍。正是因為大量的汙染物進入太湖,造成適宜藍藻生長的富營養化環境,才引起藍藻暴發。
「這當然也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係,但是全球氣候變暖也正是人類的活動造成所致,所以藍藻肆虐是天災更是人禍。」
2007年在無錫發生的那場水危機是因為大量死亡藍藻汙水團進入了無錫貢湖水廠的取水口,一般淨水工藝無法消除,髒水進入了千家萬戶百姓水龍頭,停水近一周,致使居民、工廠的生產和生活無法正常進行,造成了巨大損失。」
誰在治藻?
以江蘇為例,專門成立了太湖辦,不過,治理成效並不明顯。
據中新網去年報導,連續八年高強度的治理,太湖流域水環境較2007年有了明顯改善。但從水質現狀來看,距離治理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11月27日,江蘇省太湖辦太湖水汙染防治辦公室(以下簡稱「太湖辦」)副主任張利民在太湖治理工作媒體座談會上如此表態。
當被問及太湖藍藻治理的現狀時,無錫太湖辦主任顧崗表現得頗有些矛盾。「到年底了,大家都想匯報一些好的成績。不過面對太湖治理的現狀,我還得說實話。經過『八年抗戰』,太湖藍藻治理尚未出現拐點。」顧崗說道。
每年要花7000萬?
此前,央視經濟半小時給出的數據是,太湖每年藍藻打撈時間都需要持續半年,每天打撈的藍藻量達到2萬6千噸,消耗財政經費7000萬元左右。
這個數據,只是江蘇一地,並不包括浙江。
藍藻揮之不去
8年前,「讀城杭州」小編曾經對太湖藍藻進行過報導,而8年後的今天,每年的太湖藍藻,依然揮之不去。
當年文中的表述——
長興環湖大堤
見到藍藻最多的地方
和小梅口不同,沿環湖大堤往長興縣夾浦鎮方向走,大片大片藍藻直入眼帘。有的已跨過10多米寬的蘆葦,而在廢棄船隻上,用樹枝輕輕一刮,一層厚厚的綠泥。停靠的廢舊船隻和堤岸間的水面,是藍藻最多的地方,因為是背風地帶,所以藍藻容易聚集。
「湖上的藍藻還沒有味道,但我們村口的閘門下,已經發臭了。」夾浦鎮丁家渚的村民小丁,見到採訪車停了下來。
村河道連接太湖口,兩者間有個閘門,而閘門裡的一片水面上,是大片大片的藍藻,黃的、綠的,還有亮藍色的,部分已腐爛,發出陣陣腥臭。這也是記者20公裡環太湖調查中,見到藍藻最多的地方。
村民們說,閘門是防洪用的,連接著太湖和村河道,湖水一漲閘就會關上。 但前幾年倒灌的湖水帶著藍藻。後來,河道索性封了,但閘門內水塘的藍藻卻越來越多,太陽一曬就發臭。
「這幾年,全村400多臺噴水機的廢水,用管網接入汙水廠,排到湖裡的水清了好多,但去年夏天的藍藻實在讓人吃不消,臭味把人燻得夠嗆,我們在太湖堤岸上根本呆不住。」小丁說,到夏天他都不敢邀請外地朋友來家作客了。
九年抗藻該如何延續?
「環保部門和企業的關係就像貓和老鼠的關係,有時貓贏了,但有時企業用他的小花招騙過了你,真正平等合作的關係並沒有最終形成。」江蘇省環保領域的政府官員朱玫說。
與此同時,政府作為並沒有得到社會和老百姓的廣泛認可,同樣,公眾參與也缺乏有效途徑。雖然現在NGO環保組織也發展得非常快,目前在江蘇就有100多個,但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朱玫分析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等,環保組織缺乏一個暢通的渠道能準確地知道政府的想法和做法,同樣,政府也很難確切地知道這些組織的想法和做法,雙方很難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環境汙染的治理和生態破壞的恢復是無法在短期內一蹴而就,需要有個長期的過程。環保僅靠政府一家不行,包括政府、企業、公眾三方,要形成合力。朱玫說,「解決中國嚴峻環境問題的最終動力來自於公眾,環保公眾參與不能夠停留在種樹植草的層次上,而是應該充分行使憲法賦予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對各類環保公共事務進行深度參與。」
「環境保護中,政府、企業、公眾合作共治的潮流勢不可擋,這是由中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是由風起雲湧成長壯大的社會各方力量決定的。」朱玫說,環保沒有局外人,大家都在同一艘夜行船上,能否共渡環境危機,取決於每位船員的思想和行為。如果說之前,太湖治理是政府主導的火車頭時代,今後應該是政府、企業、公眾等各方力量都成為動車組的高鐵時代。
[部分圖片來自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