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2021-01-09 騰訊大浙網

太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

自2007年藍藻事件爆發以來,沿岸江浙兩地"九年抗藻",而尷尬的是,今年的藍藻,已經在無錫、湖州等地,提早來了。

藍藻之於太湖,已成每年揮之不去的憂傷。

2016年6月5日,江蘇無錫,太湖藍藻爆發,放眼望去水面一片綠,遠望如同漫無邊際的草原。

據《江南晚報》報導,去年4月1日才開始撈水草,今年撈得比較早,從3月中旬就開始打撈了。

目前無錫有98個藍藻(水草)打撈點,120條打撈船、1000多名打撈工。

而在無錫的對岸湖州,今年的藍藻問題同樣嚴重。

2016年6月11日,湖州長興,太湖藍藻爆發,拍打岸邊的水如同綠漆。

藍藻是什麼?

藍藻和細菌一樣,屬於「原核生物」,又叫藍細菌、藍綠菌或藍綠藻,是單細胞生物(0.1-10以上微米級的),肉眼無法看到,以細胞群形式出現時才容易看見。

藍藻的出現,在植物進化史上是一個巨大飛躍。因為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人們生活的地球,百花盛開,萬木爭榮,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些都是由藍藻等藻類,經過幾億、幾十億年的進化發展而來。

太湖為什麼搞不定藍藻?

研究顯示,太湖流域是全國社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口密度是全國的9.8倍,創造的人均GDP是全國的2.5倍,同樣,單位面積排放的汙染物量也是全國的9倍。正是因為大量的汙染物進入太湖,造成適宜藍藻生長的富營養化環境,才引起藍藻暴發。

「這當然也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係,但是全球氣候變暖也正是人類的活動造成所致,所以藍藻肆虐是天災更是人禍。」

2007年在無錫發生的那場水危機是因為大量死亡藍藻汙水團進入了無錫貢湖水廠的取水口,一般淨水工藝無法消除,髒水進入了千家萬戶百姓水龍頭,停水近一周,致使居民、工廠的生產和生活無法正常進行,造成了巨大損失。」

誰在治藻?

以江蘇為例,專門成立了太湖辦,不過,治理成效並不明顯。

據中新網去年報導,連續八年高強度的治理,太湖流域水環境較2007年有了明顯改善。但從水質現狀來看,距離治理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11月27日,江蘇省太湖辦太湖水汙染防治辦公室(以下簡稱「太湖辦」)副主任張利民在太湖治理工作媒體座談會上如此表態。

當被問及太湖藍藻治理的現狀時,無錫太湖辦主任顧崗表現得頗有些矛盾。「到年底了,大家都想匯報一些好的成績。不過面對太湖治理的現狀,我還得說實話。經過『八年抗戰』,太湖藍藻治理尚未出現拐點。」顧崗說道。

每年要花7000萬?

此前,央視經濟半小時給出的數據是,太湖每年藍藻打撈時間都需要持續半年,每天打撈的藍藻量達到2萬6千噸,消耗財政經費7000萬元左右。

這個數據,只是江蘇一地,並不包括浙江。

藍藻揮之不去

8年前,「讀城杭州」小編曾經對太湖藍藻進行過報導,而8年後的今天,每年的太湖藍藻,依然揮之不去。

當年文中的表述——

長興環湖大堤

見到藍藻最多的地方

和小梅口不同,沿環湖大堤往長興縣夾浦鎮方向走,大片大片藍藻直入眼帘。有的已跨過10多米寬的蘆葦,而在廢棄船隻上,用樹枝輕輕一刮,一層厚厚的綠泥。停靠的廢舊船隻和堤岸間的水面,是藍藻最多的地方,因為是背風地帶,所以藍藻容易聚集。

「湖上的藍藻還沒有味道,但我們村口的閘門下,已經發臭了。」夾浦鎮丁家渚的村民小丁,見到採訪車停了下來。

村河道連接太湖口,兩者間有個閘門,而閘門裡的一片水面上,是大片大片的藍藻,黃的、綠的,還有亮藍色的,部分已腐爛,發出陣陣腥臭。這也是記者20公裡環太湖調查中,見到藍藻最多的地方。

村民們說,閘門是防洪用的,連接著太湖和村河道,湖水一漲閘就會關上。 但前幾年倒灌的湖水帶著藍藻。後來,河道索性封了,但閘門內水塘的藍藻卻越來越多,太陽一曬就發臭。

「這幾年,全村400多臺噴水機的廢水,用管網接入汙水廠,排到湖裡的水清了好多,但去年夏天的藍藻實在讓人吃不消,臭味把人燻得夠嗆,我們在太湖堤岸上根本呆不住。」小丁說,到夏天他都不敢邀請外地朋友來家作客了。

九年抗藻該如何延續?

「環保部門和企業的關係就像貓和老鼠的關係,有時貓贏了,但有時企業用他的小花招騙過了你,真正平等合作的關係並沒有最終形成。」江蘇省環保領域的政府官員朱玫說。

與此同時,政府作為並沒有得到社會和老百姓的廣泛認可,同樣,公眾參與也缺乏有效途徑。雖然現在NGO環保組織也發展得非常快,目前在江蘇就有100多個,但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朱玫分析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等,環保組織缺乏一個暢通的渠道能準確地知道政府的想法和做法,同樣,政府也很難確切地知道這些組織的想法和做法,雙方很難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環境汙染的治理和生態破壞的恢復是無法在短期內一蹴而就,需要有個長期的過程。環保僅靠政府一家不行,包括政府、企業、公眾三方,要形成合力。朱玫說,「解決中國嚴峻環境問題的最終動力來自於公眾,環保公眾參與不能夠停留在種樹植草的層次上,而是應該充分行使憲法賦予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對各類環保公共事務進行深度參與。」

「環境保護中,政府、企業、公眾合作共治的潮流勢不可擋,這是由中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是由風起雲湧成長壯大的社會各方力量決定的。」朱玫說,環保沒有局外人,大家都在同一艘夜行船上,能否共渡環境危機,取決於每位船員的思想和行為。如果說之前,太湖治理是政府主導的火車頭時代,今後應該是政府、企業、公眾等各方力量都成為動車組的高鐵時代。

[部分圖片來自東方網]

相關焦點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但每年夏季太湖依舊暴發大面積藍藻水華,水華最大暴發麵積甚至超過2007年,可見,藍藻暴發仍然是太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如何持續開展治理,徹底消除藍藻暴發是當前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迫切願望。筆者對太湖水體藍藻暴發的歷史過程和治理措施及效果進行了調研,分析了太湖藍藻暴發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探討性地提出了消除藍藻暴發的目標及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的思路,以期為太湖藍藻暴發的控制、治理直至消除提供借鑑。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一度肆虐太湖的藍藻又一次在太湖之濱暴發,小小的藍藻在一夜之間讓無錫這個近200萬人口的城市陷入「守著太湖沒水喝」的水危機中。第四,要研究制定藍藻水華暴發處置預案或管理制度。當地各級政府要抓緊研究制定處置預案或管理制度,做到有備無患。   太湖美成了臭美   可觀的數字豪情掩蓋了太湖不勝負荷的解汙能力,使太湖倍受工業汙水肆虐以及農用廢水、農藥殘留液和生活汙水的荼毒   觸動無錫水危機這根人類生存底線的「罪魁禍首」竟然是生長於太湖邊上的無錫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藍藻。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目前水廠出水已達國家標準    其實,太湖藍藻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暴發,但以往並未對城市自來水的水質造成太大影響。今年,藍藻暴發提前了1個多月,且來勢洶洶,猝不及防。    據分析,今年太湖藍藻提前暴發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溫,二是少雨。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裡,目前治理上採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採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
  • 科技在太湖藍藻治理中顯成效
    資料圖片:2006年6月15日,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據介紹,藍藻的出現主要是有機汙染、農業汙染和生活汙染所致。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第一,肯定了治理太湖打撈藍藻的成效2007年5●29 供應水危機以來,國家政府出巨資,治理太湖,原文中提到人民日報2017年12月31日03版:「10年治理,河長制全面上崗,重拳出擊: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汙,累計關閉企業5300多家,打撈藍藻水,生態清淤3700萬方……」。據統計2007年以來太湖總計打撈1450萬m3藍藻水,相當於1個西湖水。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無錫:打撈藍藻 治理太湖
    近年來,太湖流域的水質正在逐漸好轉,但是,因為受到2016年暖冬、今年氣溫偏高而降水偏少的影響,今年太湖的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往年都提前。為了確保居民飲用水的安全,無錫採取了很多措施打撈藍藻,記者在現場見證了工作人員的努力。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太湖整個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湖岸線全長393.2公裡。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
  • 無錫水汙染事件背後: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
    除此之外,打撈藍藻也是他們的工作之一。一艘船上的兩名工作人員一天一共能掙300元。在隔離壩旁,一臺美國進口的多探頭儀器也已經開始啟用。「從5月28日到現在,我們已經花了數千萬了。」桑說。     很多當地官員慶幸地說,發達的地方經濟,為這次救災和長期治理,奠定了相當雄厚的物質基礎。     但這個數字並未到頂。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太湖幾乎成為我國江河湖海汙染水處理難的負面標本,太湖藍藻更是年年暴發。江、浙、滬三地政府多年來重視對太湖環境治理,但目前尚未收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太湖的水汙染依然嚴重,太湖生態系統結構持續惡化。   由於汙染不斷加重,太湖沉水植物的分布面積大幅度萎縮。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湖泊富營養化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尤其在當下中國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水生態難題,藍藻水華是其重要的體現形式。因此,藍藻水華的防治已成當務之急!目前治理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中的藍藻打撈被認為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手段,儘管其成本相對較高,但其作為一種應急措施仍被廣泛運用!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太湖整個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湖岸線全長393.2公裡。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
  • 今年太湖可能提前出現較大面積藍藻
    本報南京5月15日電(記者王超)「太湖形勢不容樂觀,今年出現較大面積藍藻聚集時間可能提前。」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說。太湖已經出現兩個藍藻區,一個9平方公裡,另一個12平方公裡。今天下午,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向中華環保世紀行新聞採訪團介紹了太湖水汙染防治情況。太湖面積2338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隨著天氣轉暖,氣溫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長興與江蘇宜興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發現有藍藻集聚現象,並形成明顯的藻類水華。    經監測,發生藍藻水華水域,水體中藻類密度在1500~2800萬個/升之間,集聚帶寬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類,呈絲條狀分布,水體中藻類密度在500萬左右。相關部門隨即啟動了藍藻預警機制。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謎」一樣的問題雖然今年的氣溫有點特殊,對藍藻水華要格外關注些,但對它的預警和監測其實是相關管理部門每年的常規動作。藍藻水華的主體是藍藻,它本是淡水湖泊中常見的浮遊類植物,其在富營養化條件下遇到合適的氣象條件便會大量生長,進而形成我們熟知的藍藻水華。
  • ...政府辦公室(廳)文件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
    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為一般事件:1﹒藍藻水華面積大於(含)湖面面積的20%,且藍藻水華發生區域藻類生物平均密度大於(含)3000萬個/升或平均葉綠素a濃度大於(含)30微克/升。2﹒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藻類生物平均密度大於(含)3000萬個/升或平均葉綠素a濃度大於(含)30微克/升。
  • 夏季無錫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嗎?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
  • 太湖治理遇到新課題 代表委員建議科學設定中長期水質目標
    加上水草吸磷固磷作用減弱,近年來太湖東部湖區總磷濃度大幅上升,甚至在冬季也出現明顯的藍藻水華現象。針對太湖治理出現的新情況,王天琦建議國家進一步統籌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關係,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調配水資源,進一步科學設定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中長期水質目標。同時,探索建立太湖治理區域協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