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2020-11-28 中國政府網

    隨著天氣轉暖,氣溫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長興與江蘇宜興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發現有藍藻集聚現象,並形成明顯的藻類水華。

    經監測,發生藍藻水華水域,水體中藻類密度在1500~2800萬個/升之間,集聚帶寬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類,呈絲條狀分布,水體中藻類密度在500萬左右。相關部門隨即啟動了藍藻預警機制。

    同時,環境保護部也組織有關湖泊環境專家聚集無錫,尋找應對措施。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金相燦,對今年太湖藍藻水華情勢進行了翔實客觀分析,並提出了6項遏制藍藻暴發的建議。

    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今夏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

    金相燦認為,目前太湖水質處於劣Ⅴ類,營養狀態為中度富營養化,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在春末、夏秋季溫度、光照適宜時,太湖就會出現大面積、大規模的藍藻水華,這一現象即使在努力控源治理的條件下,可能還會延續3~5年甚至更長時間,年間差異可能存在,但這種大趨勢暫時無法改變。

    金相燦認為,今年的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態勢不容樂觀,應當做好應急預案。他說,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決定藍藻生長並形成水華的原因,一是環境要素,二是藍藻的種源。

    金相燦說,從環境要素來看,根據江蘇省水利廳所提供的數據,從今年2月17日就從長江向太湖調水,目前太湖水位比常年偏高10~15釐米,這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太湖水體的營養鹽濃度,同時形成的湖流不利微囊藻的生長與堆積,有助於抑制藍藻的生長與水華的形成。但是2008年是拉尼娜年,其特徵是冷冬熱夏,春季以溼冷為主,進入夏季將會是高溫炎熱且降水偏少。近期的溫度遙感監測顯示,3月10~20日期間,太湖周邊地區的溫度明顯上升,尤其是梅梁灣周邊由於城市熱島效應,溫度顯著高於其他地區。

    接著,金相燦又談到了藍藻的種源。根據前幾年的觀測與分析,太湖水華藍藻的種源主要來自於前一年水華沉降到底泥表面過冬的藍藻休眠細胞。2008年3月20日在全湖主要湖區的檢測表明,太湖目前浮遊植物中硅藻數量最多,藍藻其次,綠藻最少。在南太湖水域,已有肉眼可見的微囊藻群體,而梅梁灣等其他湖區還沒發現,藻類光合作用活性未發現明顯的湖區差異。

    隨後,金相燦根據環境要素和藍藻種源狀況分析,得出了初步結論:由於冷春,以及近期的調水,稀釋了營養鹽並推動了水流的流動,因此,與近幾年類似,仍有可能在太湖西南部水域最早形成水華;夏季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持續的高溫天氣仍然會在西太湖和梅梁灣等湖區形成嚴重的藍藻水華。

    專家提出6項建議,遏制藍藻暴發

    針對今年還有藍藻暴發的可能,金相燦提出6項應對措施。要強力控制汙染源。採取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大工業汙染源控制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取消圍網養殖,加強汙水處理廠出水、養殖廢水、面源汙染等低汙染水的控制措施,修復湖濱帶,增強湖泊自淨能力,控制湖體周邊入湖汙染負荷。

    要加大全湖藍藻生長與水華形成的監測與預測力度。儘快啟動藍藻水華預測預警行動,在觀測到南太湖水域形成藍藻水華後,就要開始密切監視藍藻水華的漂移以及北太湖水源地和景觀湖區藍藻水華的情勢,同時採取一定的措施,去除南太湖水域的藍藻水華,在一定程度上儘量減少全湖夏季的藍藻水華種源。

    要協調調水與防洪的關係。由於調水促進了湖流的流動和營養鹽的輸出,對控制藍藻水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在防洪安全的情況下繼續進行調水,並對調水的湖流走向進行監控。

    要及時打撈藍藻水華。根據風向和湖流對藍藻水華的驅動,使其在局部湖區堆積的情況,及時進行機械或人工打撈。

    要加強對水源地和景觀湖區的監測力度。必要時採取圍欄措施,減輕藍藻水華對供水和旅遊的影響。制訂2008年太湖水華暴發應急預案,保障供水安全。

    要建立太湖生命觀測系統與藍藻水華預警平臺(實驗室)。太湖已形成了藻型生境條件,在今後的5~10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藍藻水華的暴發可能呈現常態化,藍藻水華帶來的災害會不斷危脅太湖的水功能,因此,建立科學的、高技術的湖泊生命(藻類)觀測系統與藍藻水華預警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準確地觀察湖泊藻類生命消長規律、藍藻水華暴發機理、藍藻成災控制原理,為太湖藍藻水華控制與減災提供科學支撐。(中國環境報 龍慶 閆豔 高傑) 

相關焦點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在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加劇了水質惡化。圖為太湖中的藍藻。丁煥新 攝    太湖藍藻暴發,無錫用水陷窘境    被太湖滋養了千百年的江蘇無錫,眼下正遭遇一場嚴重的用水危機!    進入5月份以來,太湖藍藻提前暴發,水體變色發臭。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那麼,歷經12年治理,太湖藍藻為何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 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科學系統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一度肆虐太湖的藍藻又一次在太湖之濱暴發,小小的藍藻在一夜之間讓無錫這個近200萬人口的城市陷入「守著太湖沒水喝」的水危機中。  在事件發生之後,江蘇省環保廳綜合無錫市水利、公用事業局的信息和無錫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結果,初步分析判斷:4月以來,因氣溫、水文、氣象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太湖藍藻提前大量產生並向北部湖區集聚,導致梅梁湖北部水質下降,於梅梁湖與貢湖交界處的無錫市沙渚取水口因此受到影響,水域水質氣味異常主要是因為水體中藻類分解所產生的土味素所致。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日前,有媒體報導:因氣溫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政府辦公室(廳)文件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
    、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修訂後的《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主要職責:組織開展重點水域湖泛防控,落實曝氣增氧措施、組織應急清淤、適時實施人工增雨等。6﹒控汙限排組。由省生態環境廳(太湖辦)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和事發地人民政府參加。
  • 科技在太湖藍藻治理中顯成效
    資料圖片:2006年6月15日,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據介紹,藍藻的出現主要是有機汙染、農業汙染和生活汙染所致。
  • 浙江投資1.2億元養細菌 跟太湖藍藻"奪食"治汙
    太湖藍藻暴發引發無錫「水危機」後,前不久藍藻又開始「侵入」位於太湖南岸的浙江水域。昨日,早報記者從浙江省科技廳獲悉,該省日前已緊急啟動重大科技項目「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關鍵技術集成和工程示範」,以避免太湖藍藻在浙江水域大規模暴發,影響百姓飲水安全。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但每年夏季太湖依舊暴發大面積藍藻水華,水華最大暴發麵積甚至超過2007年,可見,藍藻暴發仍然是太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如何持續開展治理,徹底消除藍藻暴發是當前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迫切願望。筆者對太湖水體藍藻暴發的歷史過程和治理措施及效果進行了調研,分析了太湖藍藻暴發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探討性地提出了消除藍藻暴發的目標及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的思路,以期為太湖藍藻暴發的控制、治理直至消除提供借鑑。
  • 今年太湖可能提前出現較大面積藍藻
    本報南京5月15日電(記者王超)「太湖形勢不容樂觀,今年出現較大面積藍藻聚集時間可能提前。」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說。太湖已經出現兩個藍藻區,一個9平方公裡,另一個12平方公裡。今天下午,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向中華環保世紀行新聞採訪團介紹了太湖水汙染防治情況。太湖面積2338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無錫:打撈藍藻 治理太湖
    近年來,太湖流域的水質正在逐漸好轉,但是,因為受到2016年暖冬、今年氣溫偏高而降水偏少的影響,今年太湖的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往年都提前。為了確保居民飲用水的安全,無錫採取了很多措施打撈藍藻,記者在現場見證了工作人員的努力。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太湖水體長年處於富營養化狀態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了解到,媒體在網上報導的藍藻泛濫現象,的確存在。但圖片中顯示的一堤之隔碧波蕩漾的湖面,並不是湖,而是堤內經專業公司治理過的池塘。因此,圖片說明不了實質問題,也沒有代表性。但今年,由於前些時候天氣炎熱,確實已發生局部藍藻水華。目前,無錫已經採取了緊急應對措施,全力安全度夏。
  • 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太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自2007年藍藻事件爆發以來,沿岸江浙兩地"九年抗藻",而尷尬的是,今年的藍藻,已經在無錫、湖州等地,提早來了。藍藻之於太湖,已成每年揮之不去的憂傷。
  • 專家稱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對於此次太湖大規模藍藻爆發影響自來水供應問題,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站長胡維平稱,「藍藻汙染」早在4月份就已經爆發了,他們在本月初就擬定了原因分析及應急治理方案建議,提出提前採取措施,全面控制藍藻水華。
  • 夏季無錫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嗎?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
  • 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聚集 水利部啟動引江濟太調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太湖部分水域近日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監測結果顯示,1-4月太湖藍藻平均密度為2550萬個/升,略高於去年同期的2534萬個/升,藍藻平均密度處於較高水平。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為去冬今春暖溼氣候顯著,太湖流域冬季氣溫較多年平均高出2℃,有利於藍藻復甦、生長,導致今年藍藻暴發時間早、範圍廣。
  • [視頻]太湖爆發「藍藻」無錫市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視頻]太湖爆發「藍藻」無錫市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藍藻」大規模爆發,江蘇省無錫市的自來水開始出現變味發臭等現象,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據了解,無錫市區的自來水取自太湖,而近來由於工業和生活汙水大量排入太湖,導致太湖無錫段「藍藻」大規模爆發,而高溫天氣和陽光的暴曬導致「藍藻」在岸邊死亡、腐爛,發出刺鼻的臭味,汙染了湖水。    無錫市委市政府已要求市自來水公司必須千方百計增加對自來水淨化的力度,不計成本,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同時要求進一步加大市場上純淨水的供應力度,保證純淨水市場的穩定。
  • 太湖巢湖水源地檢出藻毒素 最高超標2600倍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9月9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了首次針對中國藍藻爆發最嚴重的兩個地區—太湖和巢湖,進行的微囊藻毒素檢測。結果顯示,微囊藻毒素最高超國標2600倍。  近年來,我國太湖、巢湖、滇池等多地藍藻多發。僅在今年8月上半月,巢湖就出現2次藍藻區域性聚集和1次局部聚集,其中區域性聚集面積佔整個湖區面積近一半。
  • 研究發現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時間提前
    新華社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太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科研人員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近些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時間顯著提前。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