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湖官橋湖水域藍藻再度爆發,儘管昨日的一場及時雨,讓持續六日的官橋湖藍藻水華明顯減輕,但湖中遊船仍乏人問津。綠得刺眼的湖面,泛著臭味,隨處可見藍藻裹挾著的各色垃圾,以及翻白的死魚。
官橋湖,東湖14個子湖之一,1.85平方公裡的水域面積,僅佔東湖33平方公裡總面積的5.6%。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湖,近10年來,頻繁因死魚翻塘或藍藻水華等環境汙染問題見諸報端,由於水質長期處於劣五類,有損東湖的整體形象,它甚至被排除在東湖整體水質評價的點位之外。
這個湖,也成為武漢斥巨資治理湖泊的「試驗田」,然而,至今官橋湖仍未能回報給人們一個「笑臉」。官橋湖難治的背後,究竟是治理技術的無奈,還是其它因素所致?連日來,本報記者對此進行調查,試圖撥開粘稠的藍藻水華表象,一探究竟。
專項治汙成效為何不明顯?
21日上午,武昌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向官橋湖中投藥抑藻,引起了東湖風光村居民周先茂的注意。「三年前,有家漢龍公司曾為這個湖治汙,也是投放一種藥水,開始湖水黑臭有點好轉,不過並沒有大的改觀,後來不知怎麼就搬走了。」
在卓刀泉北路的湖邊,記者看到一個廢棄的崗亭,上面印刷著幾排宣傳語:「抑藻治汙,經湖濟民,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落款是「漢龍集團」。崗亭內,已儼然成了一個垃圾堆。附近一名遊船經營者說,這裡曾是漢龍公司投放治汙藥劑的一個點,早在去年就廢棄了。
對岸的湖邊,漢龍公司官橋湖項目部還在,不過已人去屋空,只有一名風光村漁場的工作人員在此值守。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指著岸邊一艘木船上的方形大白桶說,漢龍項目部是2009年進來的,當時有數十個這樣的白色塑料桶,往湖中投放液體的生物製劑。
記者從水務部門了解到,2009年,為迎接當年底在漢召開的世界湖泊大會,武漢市投巨資提升城區湖泊水質,官橋湖亦在治理之中。當年6月,承擔官橋湖生化治汙工程的四川漢龍公司承諾:10月30日前,消除湖水黑臭,抑制藍藻爆發。漢龍公司當時稱,每周向湖中投放10噸抑藻液體,這種製劑可將水體中富營養因子轉化成能被水生動物消耗的浮遊生物,以切斷有害藻類的營養供給。
然而,承諾並沒有變為現實。環保部門一位知情人士介紹,當時官橋湖水體黑臭有所好轉,但水質並無明顯改善,「治標不治本」。從監測情況來看,官橋湖近年來水質一直處於劣V類標準。
而2009年8月爆發一次24年來最大面積的藍藻水華,更是讓官橋湖的治理引來一片質疑聲。對此,當時漢龍官橋湖項目部的負責人馬生富表示,「湖水正在治理中,發生藍藻水華是正常現象,且在可控制範圍內。」
記者輾轉聯繫到漢龍集團旗下的四川漢龍萊科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該公司工程部的李經理告知,該公司確實承接了官橋湖治理項目,之前對官橋湖投放生化製劑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之後漢龍公司又參與了官橋湖的湖底清淤工作,去年底已完成所有工作,武漢分公司也隨之撤銷。目前,負責武漢官橋湖治理項目的項目部已解散,馬生富也已辭職離開。「公司是以項目為依託的,武漢的項目已結束,分公司也就解散了。」
儘管幾番努力,記者未能聯繫上已辭職的馬生富,但當時面對媒體「越治越髒是不是技術有問題」的追問中,馬生富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多少透露一些玄機,「本來水就這麼髒,還在排汙,我們也不好辦!」
一邊治汙一邊排汙為哪般?
從地理位置上看,官橋湖緊靠鬧市區,來自附近餐館、學校、單位的生活汙水以及村民養殖汙染,曾讓這個小湖不堪重負。武漢市水務局的官方網站顯示:2007年之前,官橋湖周邊分布13個排汙口,入湖汙水量4.3萬噸/日。
2007年6月,作為武漢市「清水入湖」子項目之一的官橋湖截汙工程啟動,由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投資約4200萬元。2008年5月,工程竣工,號稱「東湖最大的排汙口被堵住」。
然而,官橋湖的截汙工程並不徹底。附近居民稱,官橋湖周圍,不少排汙口仍在排汙。
昨日中午,記者沿湖調查發現,數條汙龍正暗地侵襲著官橋湖。在緊鄰風光村的卓刀泉北路,記者沿湖發現5個約1.5米直徑的排汙管道,其中2個管道封口鐵門緊閉,3個管道封口打開。
其中,卓刀泉北路武漢慈凱賓館斜對面的湖邊排汙口,汙水透過半開的封口鐵門,向外湧出,直排湖中。排汙口附近水域汙穢不堪,滿是垃圾袋、餐盒,甚至還有一個廢棄的黑沙發。附近居民說,這個管道的封口鐵門本是用來截汙的,但形同虛設,鐵門最近一年來一直是開著的。
沿著官橋湖湖濱路的親水平臺,記者走到洪山區財政局後院外牆處,聽見譁譁的水流聲。原來,岸邊一個直徑約1米的排汙口,正對著湖邊大肆排放汙水,周圍湖面泛滿了白色的泡沫。
「近年來,武漢市投入20多億元治汙,但至今並不是所有的排汙口都截住了,上半年的兩次排查發現,東湖還有十幾個排汙口。」武漢市環保局副局長趙建國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武漢市環保局今年上半年的排查資料顯示,官橋湖目前仍有三大排汙口:風光村排汙口(社會排口,卓刀泉北路沿線汙水),洪山區財政局排口(武珞路以北豔陽天酒店、洪山區財政局及周邊汙水),武漢體院排口(武漢體育學院東區生活汙水)。據估計,官橋湖目前每日納汙仍超萬噸。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官橋湖排汙口難截,主要是汙水無處消納,附近龍王嘴汙水處理場的運能已超負荷。
目前,對於官橋湖一帶的徹底截汙,武漢官方寄希望於龍王嘴汙水處理廠的擴建項目。據了解,這個擴建項目原本計劃今年上半年開工,但由於徵地進展緩慢等原因,一直延遲開工時間。20日舉行的武漢市政府常務會透露,該項目有望今年9月開工,明年底建成。建成之後,官橋湖有望真正實現徹底截汙。
官橋湖的「湖長」該是誰?
「這個湖的管理權屬很有點複雜。」記者在採訪中,問及官橋湖的管理主體,往往得到這樣的答覆。業內人士透露,官橋湖之所以難治,還存在一個管理主體不明的問題,湖泊水體的管理權屬曾經在三個行政區之間流轉。
據了解,風光村屬插花地,在2009年武漢市插花地歸屬調整中,由洪山區劃歸武昌區。官橋湖為風光村所轄水面權屬,按相關文件規定當時應一併劃轉。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官橋湖水體的管理權屬一直處於「不明晰」狀態,「一直是東湖風景區和武昌區商量著管,水面管理還涉及到風光村漁場。」在此次藍藻水華處理中,除了武昌區水務局在投藥抑制藍藻,記者注意到,風光村也僱傭人員往湖中投放抑藻製劑,而這一情況水務部門表示並不知情。
對此,武漢市水務局副局長趙陟昨日表示,官橋湖涉及插花地風光村的區劃調整,最早屬洪山區水務局管理,後來劃給東湖風景區管委會水域管理局,之後又劃給武昌區水務局。「目前,湖面保潔以武昌區水務局為主,東湖風景區配合,整個東湖水域的管理還是屬於東湖風景區。」
多頭管理是否會導致疏於管理,最終問責卻打不到「板子」?今年2月,有媒體報導官橋湖排汙問題時,曾分别致電武昌區水務局、洪山區水務局及東湖風景區管委會的值班室,當時對方的答覆都是「不歸我們管」。
事實上,針對官橋湖管理主體不明的問題,在本周一(20日)召開的武漢市政府常務會上,市長唐良智就強調,「要明確一個湖一個管理主體,一個水面應該一家來管理。」
趙陟表示,武漢市水務局將進一步研究官橋湖管理的協調機制。
新聞連結
全市26個湖泊目前存在藍藻水華威脅
「從目前對湖泊汙染物的監測情況來看,有26個湖泊存在潛在的藍藻水華的威脅,其中高危的有5個。」昨日,武漢市環保局副局長趙建國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2012年上半年環保部門檢測結果顯示,武漢市符合規定功能區類別的湖泊有33個,佔47.1%,比2011年同期上升8.9個百分點。水質符合II類標準的有7個湖泊(梁子湖、斧頭湖、魯湖、木蘭湖、月光湖、星光湖、道觀河水庫),佔10%。水質符合III類標準的有5個湖泊,佔7.1%。水質符合IV類標準的有31個湖泊,佔44.3%。水質符合V類標準的有10個湖泊,佔14.3%。水質現狀劣於V類標準的有17個湖泊,佔24.3%。與2011年同期比較,大部分湖泊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編輯: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