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官橋湖藍藻水華發續

2020-11-28 中國水網

近日,東湖官橋湖水域藍藻再度爆發,儘管昨日的一場及時雨,讓持續六日的官橋湖藍藻水華明顯減輕,但湖中遊船仍乏人問津。綠得刺眼的湖面,泛著臭味,隨處可見藍藻裹挾著的各色垃圾,以及翻白的死魚。 

官橋湖,東湖14個子湖之一,1.85平方公裡的水域面積,僅佔東湖33平方公裡總面積的5.6%。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湖,近10年來,頻繁因死魚翻塘或藍藻水華等環境汙染問題見諸報端,由於水質長期處於劣五類,有損東湖的整體形象,它甚至被排除在東湖整體水質評價的點位之外。 

這個湖,也成為武漢斥巨資治理湖泊的「試驗田」,然而,至今官橋湖仍未能回報給人們一個「笑臉」。官橋湖難治的背後,究竟是治理技術的無奈,還是其它因素所致?連日來,本報記者對此進行調查,試圖撥開粘稠的藍藻水華表象,一探究竟。 

專項治汙成效為何不明顯? 

21日上午,武昌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向官橋湖中投藥抑藻,引起了東湖風光村居民周先茂的注意。「三年前,有家漢龍公司曾為這個湖治汙,也是投放一種藥水,開始湖水黑臭有點好轉,不過並沒有大的改觀,後來不知怎麼就搬走了。」 

在卓刀泉北路的湖邊,記者看到一個廢棄的崗亭,上面印刷著幾排宣傳語:「抑藻治汙,經湖濟民,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落款是「漢龍集團」。崗亭內,已儼然成了一個垃圾堆。附近一名遊船經營者說,這裡曾是漢龍公司投放治汙藥劑的一個點,早在去年就廢棄了。 

對岸的湖邊,漢龍公司官橋湖項目部還在,不過已人去屋空,只有一名風光村漁場的工作人員在此值守。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指著岸邊一艘木船上的方形大白桶說,漢龍項目部是2009年進來的,當時有數十個這樣的白色塑料桶,往湖中投放液體的生物製劑。 

記者從水務部門了解到,2009年,為迎接當年底在漢召開的世界湖泊大會,武漢市投巨資提升城區湖泊水質,官橋湖亦在治理之中。當年6月,承擔官橋湖生化治汙工程的四川漢龍公司承諾:10月30日前,消除湖水黑臭,抑制藍藻爆發。漢龍公司當時稱,每周向湖中投放10噸抑藻液體,這種製劑可將水體中富營養因子轉化成能被水生動物消耗的浮遊生物,以切斷有害藻類的營養供給。 

然而,承諾並沒有變為現實。環保部門一位知情人士介紹,當時官橋湖水體黑臭有所好轉,但水質並無明顯改善,「治標不治本」。從監測情況來看,官橋湖近年來水質一直處於劣V類標準。 

而2009年8月爆發一次24年來最大面積的藍藻水華,更是讓官橋湖的治理引來一片質疑聲。對此,當時漢龍官橋湖項目部的負責人馬生富表示,「湖水正在治理中,發生藍藻水華是正常現象,且在可控制範圍內。」 

記者輾轉聯繫到漢龍集團旗下的四川漢龍萊科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該公司工程部的李經理告知,該公司確實承接了官橋湖治理項目,之前對官橋湖投放生化製劑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之後漢龍公司又參與了官橋湖的湖底清淤工作,去年底已完成所有工作,武漢分公司也隨之撤銷。目前,負責武漢官橋湖治理項目的項目部已解散,馬生富也已辭職離開。「公司是以項目為依託的,武漢的項目已結束,分公司也就解散了。」 

儘管幾番努力,記者未能聯繫上已辭職的馬生富,但當時面對媒體「越治越髒是不是技術有問題」的追問中,馬生富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多少透露一些玄機,「本來水就這麼髒,還在排汙,我們也不好辦!」 

一邊治汙一邊排汙為哪般? 

從地理位置上看,官橋湖緊靠鬧市區,來自附近餐館、學校、單位的生活汙水以及村民養殖汙染,曾讓這個小湖不堪重負。武漢市水務局的官方網站顯示:2007年之前,官橋湖周邊分布13個排汙口,入湖汙水量4.3萬噸/日。 

2007年6月,作為武漢市「清水入湖」子項目之一的官橋湖截汙工程啟動,由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投資約4200萬元。2008年5月,工程竣工,號稱「東湖最大的排汙口被堵住」。 

然而,官橋湖的截汙工程並不徹底。附近居民稱,官橋湖周圍,不少排汙口仍在排汙。 

昨日中午,記者沿湖調查發現,數條汙龍正暗地侵襲著官橋湖。在緊鄰風光村的卓刀泉北路,記者沿湖發現5個約1.5米直徑的排汙管道,其中2個管道封口鐵門緊閉,3個管道封口打開。 

其中,卓刀泉北路武漢慈凱賓館斜對面的湖邊排汙口,汙水透過半開的封口鐵門,向外湧出,直排湖中。排汙口附近水域汙穢不堪,滿是垃圾袋、餐盒,甚至還有一個廢棄的黑沙發。附近居民說,這個管道的封口鐵門本是用來截汙的,但形同虛設,鐵門最近一年來一直是開著的。 

沿著官橋湖湖濱路的親水平臺,記者走到洪山區財政局後院外牆處,聽見譁譁的水流聲。原來,岸邊一個直徑約1米的排汙口,正對著湖邊大肆排放汙水,周圍湖面泛滿了白色的泡沫。 

「近年來,武漢市投入20多億元治汙,但至今並不是所有的排汙口都截住了,上半年的兩次排查發現,東湖還有十幾個排汙口。」武漢市環保局副局長趙建國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武漢市環保局今年上半年的排查資料顯示,官橋湖目前仍有三大排汙口:風光村排汙口(社會排口,卓刀泉北路沿線汙水),洪山區財政局排口(武珞路以北豔陽天酒店、洪山區財政局及周邊汙水),武漢體院排口(武漢體育學院東區生活汙水)。據估計,官橋湖目前每日納汙仍超萬噸。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官橋湖排汙口難截,主要是汙水無處消納,附近龍王嘴汙水處理場的運能已超負荷。 

目前,對於官橋湖一帶的徹底截汙,武漢官方寄希望於龍王嘴汙水處理廠的擴建項目。據了解,這個擴建項目原本計劃今年上半年開工,但由於徵地進展緩慢等原因,一直延遲開工時間。20日舉行的武漢市政府常務會透露,該項目有望今年9月開工,明年底建成。建成之後,官橋湖有望真正實現徹底截汙。 

官橋湖的「湖長」該是誰? 

「這個湖的管理權屬很有點複雜。」記者在採訪中,問及官橋湖的管理主體,往往得到這樣的答覆。業內人士透露,官橋湖之所以難治,還存在一個管理主體不明的問題,湖泊水體的管理權屬曾經在三個行政區之間流轉。 

據了解,風光村屬插花地,在2009年武漢市插花地歸屬調整中,由洪山區劃歸武昌區。官橋湖為風光村所轄水面權屬,按相關文件規定當時應一併劃轉。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官橋湖水體的管理權屬一直處於「不明晰」狀態,「一直是東湖風景區和武昌區商量著管,水面管理還涉及到風光村漁場。」在此次藍藻水華處理中,除了武昌區水務局在投藥抑制藍藻,記者注意到,風光村也僱傭人員往湖中投放抑藻製劑,而這一情況水務部門表示並不知情。 

對此,武漢市水務局副局長趙陟昨日表示,官橋湖涉及插花地風光村的區劃調整,最早屬洪山區水務局管理,後來劃給東湖風景區管委會水域管理局,之後又劃給武昌區水務局。「目前,湖面保潔以武昌區水務局為主,東湖風景區配合,整個東湖水域的管理還是屬於東湖風景區。」 

多頭管理是否會導致疏於管理,最終問責卻打不到「板子」?今年2月,有媒體報導官橋湖排汙問題時,曾分别致電武昌區水務局、洪山區水務局及東湖風景區管委會的值班室,當時對方的答覆都是「不歸我們管」。 

事實上,針對官橋湖管理主體不明的問題,在本周一(20日)召開的武漢市政府常務會上,市長唐良智就強調,「要明確一個湖一個管理主體,一個水面應該一家來管理。」 

趙陟表示,武漢市水務局將進一步研究官橋湖管理的協調機制。 

新聞連結 

全市26個湖泊目前存在藍藻水華威脅 

「從目前對湖泊汙染物的監測情況來看,有26個湖泊存在潛在的藍藻水華的威脅,其中高危的有5個。」昨日,武漢市環保局副局長趙建國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2012年上半年環保部門檢測結果顯示,武漢市符合規定功能區類別的湖泊有33個,佔47.1%,比2011年同期上升8.9個百分點。水質符合II類標準的有7個湖泊(梁子湖、斧頭湖、魯湖、木蘭湖、月光湖、星光湖、道觀河水庫),佔10%。水質符合III類標準的有5個湖泊,佔7.1%。水質符合IV類標準的有31個湖泊,佔44.3%。水質符合V類標準的有10個湖泊,佔14.3%。水質現狀劣於V類標準的有17個湖泊,佔24.3%。與2011年同期比較,大部分湖泊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編輯:羅宇

相關焦點

  • 和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 武漢科學家巧用超聲波治理藍藻
    研發這項技術的,正是跟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李仁輝和其團隊。人物簡介李仁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從事藍藻水華的研究30多年,對藍藻的分類、藍藻水華的監測以及藍藻水華的治理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 研究發現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時間提前
    新華社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太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科研人員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近些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時間顯著提前。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
  • 武漢湖泊接連發生藍藻水華暴發及死魚事件
    新華網武漢7月13日電 (記者魏夢佳、黎藜)連日來,武漢的水果湖、南湖接連發生大面積藍藻水華暴發、死魚事件,引發市民高度關注。儘管近年來武漢投入巨資對湖泊實施截汙治理,然而藍藻、死魚依然頻頻發生。「湖泊之痛」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讓湖泊重煥光彩,依然任重道遠。
  • 水產養殖貼士:水華調控 勿把裸藻當藍藻
    水產養殖貼士:水華調控 勿把裸藻當藍藻2013-06-13 09:3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財寶典裸藻水華多發生在靜水、有機質豐富的小水體,水庫、河溝、江河等較少見。裸藻適宜生存的溫度範圍很廣,水華形成的適宜溫度為20℃-35℃,生長時間橫跨春、夏、秋三個季節,尤以6、7、8、9月份生長最旺盛。裸藻水華顏色呈綠色、藍綠色,這點跟藍藻引起的水華很像,較難鑑別,可通過測量pH進行鑑定,裸藻絕大多數生長於pH6.5-8.5之間的水體中,而藍藻大量繁殖時,pH多在8.5以上。
  • 安徽省就加強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工作作出部署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效監控巢湖藍藻水華情況,確保水質穩定改善和飲用水安全,近日,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於加強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工作的通知》,就加強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工作提出要求。《通知》指出,結合近幾年巢湖藍藻水華發生特點,從今年起,應急監測時間由每年的4月1日—10月31日延長為每年的3月15日—11月15日。
  • 長沙縣積極防控撈刀河局部水面藍藻水華現象
    下一步,長沙縣將繼續採取措施,確保藍藻水華現象得到有效防控。接到群眾反映後,長沙縣環保局、生態辦、水務局等部門,以及安沙鎮、湘龍街道等鎮街對現場進行了全面巡查。長沙縣當即組織召開撈刀河流域藍藻水華防控緊急調度會議,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還邀請了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相關環保專家,分析了藍藻水華現象產生的原因並提出應對措施。
  • 「水華」催生一個新產業 德林海讓藍藻治理不再難
    ⊙周健記者邵好○編輯邱江12年前,太湖突發「水華」事件,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藍藻」一詞就此進入公眾視野;12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水華災害」未再重現,藍藻治理產業從0到1、規模漸現;12年後的今天,藍藻治理行業的先行者已突出重圍,向科創板發起衝擊。自去年11月以來,已有超過150家公司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覆蓋科創板七大創新領域。
  • 水產養殖過程中藍藻「水華」有哪些常見危害?如何防控?
    【常見問題】一些養殖池塘特別是高密度養殖池塘在夏季高溫季節,常可在水面見到一層厚厚的藍綠色藻漿,這就是藍藻「水華」。這種現象極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和水體環境惡化。【原因解析】隨著池塘養殖密度的增大,對水體的投人物品增加,當水體超過負載能力時,養殖水域中藍藻類含量逐步增加,水體富集了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
  • 南京地理所揭示湖泊水體陽離子對藍藻聚集及水華形成的促進機理
    南京地理所揭示湖泊水體陽離子對藍藻聚集及水華形成的促進機理 2016-09-18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藍藻胞外聚合物(EPS)是藍藻細胞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類高分子有機質,含有多官能團及豐富結合位點。通過解析不同陽離子條件下EPS的水力學行為及構效異質性,結合微囊藻顆粒的原位聚集觀察,可豐富對藍藻水華形成機理的認識。
  • 在官橋湖看到的不是綠洲,那是水上狐尾藻浮「島」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11日,兩名年輕人,準備跳到在武漢官橋湖上的「綠洲」拍照時,被兩名正在湖邊作業的工人及時阻止了。東湖水域中的官橋湖,不少人看到一塊塊「綠洲」,「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感覺驚喜。但工作人員稱,這不是綠洲,而是給官橋湖水體做汙水淨化的狐尾藻組成的浮生綠「島」。據了解,去年7月,為給官橋湖治汙、提升大東湖水質,武漢市政引入狐尾藻,種植在官橋湖中。狐尾藻能夠吸收水源中的汙染物質,祛除水體中氮磷鉀等富營養化的元素,吸收重金屬,還能通過光合作用給水體提供氧氣。在官橋湖上的狐尾藻,在人工管理下,分成許多塊生長。
  • 水華 - 水華-海洋 -中國天氣網
    水華「水華」(water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絕大多數的水華是僅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嚴格意義上應稱為藍細菌)、綠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華現象是由浮遊動物——腰鞭毛蟲引起的。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並有難聞的臭味。所以每次發生水華現象都會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巨大的損失或災害。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課題組研究發現了藍藻水華發生的動態特徵及其驅動機制,並提出藍藻水華暴發過程的概念性解釋。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Hydrobiology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 中德有毒水華藍藻生物學研討會在水生所舉行
    9月13日至15日,中德有毒水華藍藻生物學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舉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朱作言院士蒞臨會議並致詞,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德方主任Koenigs博士在會上介紹了德意志研究聯合會與中國的合作項目。德國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所長Steinberg教授等6位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湖泊富營養化過程和藍藻水華暴發機理項目組召開會議
    1月30日至2月1日,「973」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與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2004年度工作會議在武漢召開。該項目諮詢專家吳德鄰研究員、付家謨院士及甘子鈞研究員出席會議並作了指導性發言。雲南省科技廳助理巡視員李村生、中科院資環局生態環境處處長黃鐵青等也一同聽取了會議。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一、藍藻爆發的原因及危害1.藍藻爆發的原因廢水汙水排入水體中,導致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多,在光照和溫度適宜的季節,水中藍藻等藻類大量繁殖並聚集,藍藻大量聚集的現象稱為水華或者赤潮。武漢魯湖藍藻治理的應用效果對比2.武漢湯遜湖藍藻治理案例(1)存在問題:湖泊水體嚴重受到汙染,藍藻爆發嚴重,藻類不斷在下風口沿岸位置堆積。
  • 2020年,巢湖藍藻水華現象 將得到初步遏制
    2020年,巢湖藍藻水華現象 將得到初步遏制 2018-12-14 08:55:06   來源:市場星報
  • 長江支流「水華」現象如何調控
    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非常關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羅清泉、省長李鴻忠、副省長趙斌多次就做好水華應急處置工作作出批示,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啟動環保應急預案,省直部門及沿線各級政府迅速出擊,積極部署,將其作為事關民生、極有緊迫的一件大事來抓。長江支流「水華」現象繼去年太湖藍藻事件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藍藻是如何殺死300頭大象的?
    當時,在波札那的國家公園裡,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陸陸續續死了300頭大象。△圖源:guardian因為沒有槍傷,象牙也沒丟失,所以排除了獵殺的可能性。因此,事件發生後,專家懷疑有兩種致死的原因,一種是化學中毒,另一種是病原體中毒,不過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結論。
  • 我國學者發明放養鰱鱅控制湖泊藍藻水華——關注東湖養魚專題之三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謝平博士牽頭研究發明的用鰱鱅控制湖泊藍藻水華的「生物操縱法」,成功地揭開了東湖藍藻水華17年消失之謎,為解決湖泊藍藻水華生長這一世界性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近期,喜聞史小麗博士在藍藻打撈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這裡請史小麗博士主筆此文,談談如何實現從粗放式打撈V1.0向精準化打撈V2.0的轉變。太湖藍藻水華太湖概況太湖為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岸線總長405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