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發明放養鰱鱅控制湖泊藍藻水華——關注東湖養魚專題之三

2021-01-09 中國水網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謝平博士牽頭研究發明的用鰱鱅控制湖泊藍藻水華的「生物操縱法」,成功地揭開了東湖藍藻水華17年消失之謎,為解決湖泊藍藻水華生長這一世界性

難題開闢了新思路。

藍藻水華,是指一種又稱為「藍細菌」的光合自養生物--藍藻,在富營養湖泊中快速生長,在水體表層大量聚集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藻類聚集體。構成水華的藍藻群體大量滋生後又大量死亡,分解時散發出難以忍受的惡臭,汙染空氣;同時大量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氣,常造成大批魚類窒息死亡。更為嚴重的是,水華中還含有一類名為微囊藻類的毒素,被認為是強烈的致癌物質,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淡水中的「藍藻水華」已與海洋裡的「赤潮」一道,成為當前困擾我國水域環境的兩大難題。

早在50年代中期,中科院水生所的藻類學家就開始對武漢東湖的藻類進行定期顯微觀察。那時,東湖裡藍藻稀少,不足以形成水華。到了70年代中期,隨著濱湖地區城市化,大量生活汙水未經充分處理就排放入湖,湖水中氮、磷等營養元素大大超過富營養型的標準,藻類快速生長。每年夏季,東湖水面都出現厚厚一層微囊藻水華,散發出難聞的氣味,行人不得不掩鼻而過。然而,自1985年起,東湖水華突然消失,迄今已達17年之久,引起了學術界的種種猜測,並吸引了日本、美國等國外專家的關注,紛紛前來進行研究。

為了找出藍藻水華消失的真正原因,由謝平博士牽頭的中科院水生所的專家們開展了長達11年的研究。他們用實驗湖沼學的方法,先後於1989年、1990年、1992年和2000年進行原位圍隔試驗,採用放養鰱鱅直接控制微囊藻水華的「生物操縱」法,觀察鰱鱅魚放養量與水華現象之間的關係。

試驗結果證明,在養魚的圍隔裡,藍藻的份額減少很多;而在不養魚的圍隔裡,藍藻水華則生長得很好。已經出現藍藻水華的圍隔,在引進鰱或鱅魚之後10天至20天,水華即全部消失。試驗結果還證明,每立方米水投放50克鰱鱅魚,控制水華發生的效果最好。而放養草魚則完全不能控制水華。東湖水華消失之謎由此揭開:養鰱、鱅魚的水域裡不出現水華,在於鰱鱅吃掉了導致水華發生的藻類,改善了水質。

由此,謝平博士等人提出,與國外流行的通過放養食魚性魚類以消除食浮遊生物的魚類,或捕除湖中食浮遊生物的魚類,藉此壯大浮遊動物種群,然後依靠浮遊動物來遏制藻類的「生物操縱法」相比,他們研究的通過投放牧食浮遊生物的魚類以遏制藻類滋生的生物操縱方式,效果更理想、更穩定。

中科院院士劉建康稱,這一研究成果,不僅在湖沼學理論上有較重要的價值,開闢了新思路,同時對用生物操縱方式控制亞熱帶地區富營養化水體的藍藻水華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新華社供中國水網稿 版權所有)

編輯:全新麗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揭開東湖水華消失之謎
    中新湖北網2月3日消息:東湖水華消失15年之謎被中科院水生所專家揭開。昨日,中科院院士劉建康稱,國際學術界認為該成果為世界湖泊生態保護指出了方向,具有重大環保意義。  負責該項研究的謝平博士獲得國際湖泊生態學大獎———第9屆日本琵琶湖生態學獎。  每到夏季湖面就會出現水華現象,是困擾東湖的環保難題。
  • 水產養殖池塘裸藻水華的特點、危害和調控方法
    2、裸藻生存的溫度範圍較廣水華形成的適宜溫度為20~C-35℃;生長時間橫跨春、夏、秋三個季節,尤以6、7、8、9月份生長最旺盛。也就是說,裸藻水華在魚蝦主要生長期均可發生。即使是冬棚養殖,如具備裸藻生長的溫度、光照、pH等條件,仍可發生。
  • 我國湖泊富營養化的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
    會議上,專家學者對國外湖泊富營養化研究與整治的經驗和教訓的交流,並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對我國淺水湖泊富營養化的特點、生物化學和生態演化過程與發生機制以及湖泊富營養化產生的生態學原因和經濟的社會的原因的剖析,對於加深認識湖泊富營養化與生態系統退化機理,探索湖泊富營養化的有效控制技術和方法方面面臨的科學技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水華 - 水華-海洋 -中國天氣網
    「水華」發生時,水一股呈藍色或綠色。這種在自然界就有的「水華」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另外,水中出現此現象(一般呈紅色)則為赤潮。淡水中富營養化後,「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太湖、滇池、巢湖、洪澤湖都有「水華」,就連流動的河流,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下遊漢口江段中也出現「水華」。
  • 中德有毒水華藍藻生物學研討會在水生所舉行
    9月13日至15日,中德有毒水華藍藻生物學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舉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朱作言院士蒞臨會議並致詞,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德方主任Koenigs博士在會上介紹了德意志研究聯合會與中國的合作項目。德國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所長Steinberg教授等6位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長江支流「水華」現象如何調控
    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非常關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羅清泉、省長李鴻忠、副省長趙斌多次就做好水華應急處置工作作出批示,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啟動環保應急預案,省直部門及沿線各級政府迅速出擊,積極部署,將其作為事關民生、極有緊迫的一件大事來抓。長江支流「水華」現象繼去年太湖藍藻事件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目前我國池塘淡水魚混養最常見的四個模式介紹
    與單養相比,可以較大幅度地增加放養魚的密度。草魚、青魚的糞便既是培養浮遊生物的肥料,又能提供大量有機碎屑以及孳生的細菌群體,供鰱魚、鱅濾食;鯉、鯪、鯽可清除殘餌,改善水質。既有充分利用水體、提高產量之利,又兼收餌料再利用、改善水質之效。將同種異齡不同規格的魚混養,還為在一個生產季節分批捕撈、均衡上市提供了條件,同時為下年培育了大規格魚種。
  • 三伏天鰱鱅最好釣,手竿釣鰱鱅,這種釣法最犀利,一釣一個準!
    鰱鱅的垂釣方法主要就三種,無非手竿、吊籃、彈簧餌團這幾種釣法,但是原理都是一樣的。一、釣組搭配三伏天釣鰱鱅,首先晴好天氣,微風為宜,風大了難成窩,反而不好釣鰱鱅。釣鰱鱅,以選擇較大的水面,釣法上自然是釣浮,因為氣溫高水中溶氧不足,鰱鱅自然會上浮。
  • 不同的季節,如何釣鰱鱅
    鰱鱅,屬於上層魚類,有人認為鰱鱅會一直在水上層生活,其實不對,鰱鱅和其它魚類一樣,具有趨溫性,會在更適合它的水溫區覓食、生活。不同的季節,水溫不同,鰱鱅生活的水層也不同,因此釣者不要死板地認為鰱魚屬於上層魚,就不管氣溫、水溫的高低,任何時候都在水上層浮釣,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空手而歸。春季釣下層春季,上層水溫比較低,不適合鰱鱅垂釣,而且也缺乏食物,因此鰱鱅會到水底棲息、覓食。
  • 湖北一水庫裸藻水華暴發,中國綠髮會提五建議:生物學防治
    裸藻的水華,水色可能是多樣的(綠色、藍綠色、紅褐色、醬油色都有可能),所以不太容易識別。公開報導顯示,此次湖北解放山水華事件,是直到4月25日通過專家現場檢測來判定出來主要是裸藻所致。裸藻適宜生存的溫度範圍很廣,水華形成的適宜溫度為20-35℃,生長時間橫跨春、夏、秋三個季節。湖北進入3、4月份以後,氣溫升高,而裸藻水華6、7、8、9月份生長最旺盛,全年持續到11月份還可能暴發。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後,如何進行源頭防治?所以,今年接下來的情況還令人擔憂。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15 城市環境研究所 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的背景下,水庫藍藻水華暴發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
  • 南京地理所揭示湖泊水體陽離子對藍藻聚集及水華形成的促進機理
    通過解析不同陽離子條件下EPS的水力學行為及構效異質性,結合微囊藻顆粒的原位聚集觀察,可豐富對藍藻水華形成機理的認識。基於目前內陸水環境緩慢升高的陽離子濃度及其對顆粒聚集的濃度累積作用效應,陽離子對藍藻水華形成的影響應引起研究者及相關管理部門的關注。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 水產養殖貼士:水華調控 勿把裸藻當藍藻
    裸藻水華多發生在靜水、有機質豐富的小水體,水庫、河溝、江河等較少見。裸藻適宜生存的溫度範圍很廣,水華形成的適宜溫度為20℃-35℃,生長時間橫跨春、夏、秋三個季節,尤以6、7、8、9月份生長最旺盛。裸藻水華顏色呈綠色、藍綠色,這點跟藍藻引起的水華很像,較難鑑別,可通過測量pH進行鑑定,裸藻絕大多數生長於pH6.5-8.5之間的水體中,而藍藻大量繁殖時,pH多在8.5以上。
  • 武漢湖泊接連發生藍藻水華暴發及死魚事件
    新華網武漢7月13日電 (記者魏夢佳、黎藜)連日來,武漢的水果湖、南湖接連發生大面積藍藻水華暴發、死魚事件,引發市民高度關注。儘管近年來武漢投入巨資對湖泊實施截汙治理,然而藍藻、死魚依然頻頻發生。「湖泊之痛」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讓湖泊重煥光彩,依然任重道遠。
  • 夏季溫度高,釣魚就釣鰱鱅,夏季垂釣鰱鱅漂相解析
    我們經常垂釣的淡水魚中,草魚和鰱鱅是比較喜歡高溫的。特別是鰱鱅,氣溫越高,活性越足,因為氣溫越高,水溫越高,水中的微生物生長的越好,食物來源越好,所以高氣溫的水域環境中,是釣鰱魚的好時節。我們都知道垂釣鰱鱅最主要的就是餌料的霧化,霧化不好就別想釣鰱鱅。但是這也會造成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就是霧化的餌料會吸引很多小魚搶來搶食。
  • 鰱鱅該怎麼釣?關鍵是霧化而不是酸臭,從四個方面說說我的經驗
    鰱鱅魚是兩種魚類,鰱魚和鱅魚,因其生長特性在個人承包水域或者黑坑都有放養,作為經濟和功能的魚類很多地方都不讓垂釣。不過由於對水質的淨化很好,我一般都不怎麼釣。一、裝備手竿釣鰱鱅,我習慣採用偏輕的魚竿,因為釣鰱鱅要抽頻率,太沉了,體力跟不上;線組搭配,10斤以下的鰱鱅,個人習慣是3.5對2.0;浮標,選擇浮力相對大點,漂尾長的浮標;也可以用「水怪」,就是專釣鰱鱅用的餌盒,外面幾枚鉤子在水裡搖曳。
  • 冬季如何釣鰱鱅
    很多的老釣手都會把我們平時的一種浮雕的方式改為調平水釣二目的掉底的方式來釣鰱鱅,本期小何帶大家學習,冬季怎麼釣鰱鱅,本期內容包含鰱鱅魚的水層及覓食習慣,調平水釣兩目的步驟,以及,我們釣底釣鰱鱅時的一些注意細節。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鰱鱅魚的覓食習慣及所在的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