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今年太湖藍藻水華出現時間推遲

2021-01-15 央視網
進入[午夜新聞]>>

    央視網消息(午夜新聞):2007年無錫市藍藻暴發,導致居民飲用水出現危機。現在,又值藍藻暴發的敏感期,由於這兩年無錫市加大對太湖治理和汙染減排工作的力度,今年太湖藍藻積聚程度有所改善。

    在太湖岸邊記者看到,幾艘藍藻打撈船正在待命,準備隨時打撈零星出現的藍藻。

    無錫太湖國際科技園管委會 副主任 華雨辰:(往年)一般三月底4月藍藻就起來了去年到這個時候 我們這用船打撈藍藻已經很多了,今年到現在為止,還只有零星藍藻。

    今年氣溫偏低、雨量充足、水位上升等自然條件都是抑制藍藻繁殖的有利因素,再加上無錫市大幅度的汙染減排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太湖水質。無錫強制封堵了沿太湖和入湖河道總計200多個排汙口,城區400多家排汙單位實現汙水接管集中處理。2008年,無錫市化學需氧量這項主要水汙染物減排25%,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十一五減排20%目標。目前無錫的生活飲用水已經實現太湖水和長江水雙水源供水網絡全覆蓋。

    無錫市副市長 徐劼:無錫在太湖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是實行全國最嚴的標準,我們是最嚴格的標準、最嚴厲的執法和最嚴密的監測。

責編:彭偉

相關焦點

  • 滇池藍藻「現身」時間推遲
    :發生時間推遲、季節性發生時間段縮減、發生的嚴重程度有所下降,嚴重富集水域範圍縮減。「以往這個時候滇池裡的藍藻已在瘋長,可今年還沒看到藍藻,是不是藍藻不會出現了?」昨日,帶著一些市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研究所何風工程師解答說:水體富營養化是發生藍藻水華的根本原因。滇池目前水質依然為重度富營養化,發生藍藻水華仍然無法避免。
  • 今年重點湖庫暴發藍藻水華風險較大,環境部印發通知部署防控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生態環境部 獲悉,近期,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分析重點湖庫形勢,就防控藍藻水華暴發提出要求。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金相燦,對今年太湖藍藻水華情勢進行了翔實客觀分析,並提出了6項遏制藍藻暴發的建議。    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今夏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    金相燦認為,目前太湖水質處於劣Ⅴ類,營養狀態為中度富營養化,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
  • 藍藻水華不再令人「談虎色變」—新聞—科學網
    今年8月,湖北省武漢市楚河爆發藍藻水華,2公裡的河道像塗上了一層綠油漆。作為連通沙湖和東湖的景觀工程,楚河水華事件再次給城市水環境保護敲響警鐘。
  • 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聚集 水利部啟動引江濟太調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太湖部分水域近日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為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和流域水源地供水安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簡稱「太湖局」)應地方請求,於5月21日及時啟動引江濟太水資源調度。據太湖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5月11日衛星遙感解譯太湖藍藻水華面積822.6平方公裡,為今年截至當前的最大水華面積。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日前,有媒體報導:因氣溫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藍藻水華常常『來無影、去無蹤』,其出現和消失呈現較大的時空差異,以往研究無法很好地解釋這種現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課題組研究發現了藍藻水華發生的動態特徵及其驅動機制,並提出藍藻水華暴發過程的概念性解釋。5月初,太湖、巢湖等大型淺水湖泊進入了藍藻水華高發期。
  • 提升太湖控藻能力 保障河湖生態安全
    「黃夾纈林寒有葉,碧琉璃水淨無風」,唐朝詩人白居易筆下的太湖曾是一片清澈純淨的湖泊。然而,隨著近現代長三角地區人口不斷聚集和經濟高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藍藻水華開始在梅梁灣無錫濱湖一帶出現,通過梁溪河時常常威脅到城市河流生態環境。
  • 「還太湖一盆清水」,還有多遠?
    9月21日,太湖流域水治理戰略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為太湖治理建言獻策。經十餘年努力,太湖流域水環境總體向好,太湖水質持續改善,連續十二年實現了「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目標。
  • 藍藻水華動態盡在掌握,無錫打撈處置全方位「加速度」
    今年以來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尤其6月以來氣溫升高,藍藻生長速度加快,太湖藍藻防控「攻堅戰」已全面打響。藻情變化是否盡在掌握?每天打撈處置多少藍藻?如何確保市民喝上安全穩定優質的放心水?新增11個點位的藻類指標手工監測據氣象部門統計,去冬今春的氣溫創了歷史新高,有利於藻種越冬並保持較高的活性;而今年5月平均氣溫又比常年偏高3℃以上,加上湖體總磷濃度處於高位,有利於藍藻快速生長繁殖,這都給太湖安全度夏帶來挑戰。此前主要通過設置在湖中的浮標自動監測站、人工巡湖等監測藍藻。「今年加密了人工監測手段。」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進入6月,細雨微蒙的江南初夏,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中,湖中一座不起眼的浮標下,一個智慧大腦網絡正每隔幾十分鐘,將氣象水文實時數據,回傳到研究站的一樓大廳。  在空中,遙感衛星一天兩次為太湖拍照,研究人員們當晚就能收到數據,給太湖「體檢」。哪裡有藍藻水華了,哪裡可能會出現高風險區,他們可以提前預警。  太湖是全國第三大淡水湖。
  • 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動態特徵及其機制研究獲進展
    國際學術界對藍藻水華發生機制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對於類似太湖的大型淺水湖泊,其藍藻水華常常是「來無影、去無蹤」,水華的「出現」和「消失」往往呈現較大的時空差異,西方經典的光照調節機制並不能合理地解釋太湖水華「暴發」的現象,使得對太湖藍藻水華開展監測、調查、模擬與預測都非常困難。
  • 專家稱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對於此次太湖大規模藍藻爆發影響自來水供應問題,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站長胡維平稱,「藍藻汙染」早在4月份就已經爆發了,他們在本月初就擬定了原因分析及應急治理方案建議,提出提前採取措施,全面控制藍藻水華。
  • 今年太湖可能提前出現較大面積藍藻
    本報南京5月15日電(記者王超)「太湖形勢不容樂觀,今年出現較大面積藍藻聚集時間可能提前。」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說。太湖已經出現兩個藍藻區,一個9平方公裡,另一個12平方公裡。今天下午,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向中華環保世紀行新聞採訪團介紹了太湖水汙染防治情況。太湖面積2338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李麗雲 劉廉君 通訊員 宋麗娜 徐燕華日前,有媒體報導:因氣溫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 STE:邵克強等揭示藍藻水華厭氧分解對湖泊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富營養化湖泊中的藍藻水華在高溫、厭氧條件下,死亡分解常會引發「湖泛」,對湖泊生態系統結構產生很大的影響,並可能進一步影響到湖泊的水質安全。因此,認識藍藻水華降解過程中細菌群落結構的變化對於了解揭示淺水湖泊營養鹽的微生物循環機理、藍藻水華暴發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裡,目前治理上採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採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建議再次修編《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設置控制、消除藍藻水華暴發相關的研究課題,並將消除藍藻水華暴發目標列入其中。關鍵詞: 藍藻水華暴發 ; 治理目標 ; 技術集成創新 ; 太湖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為2 340 km2,平均蓄水量為47.5億m3,水深為2.03 m。
  • 夏季無錫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嗎?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就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觀測及研究專程赴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取經。 揚帆起航 太湖位於世界著名湖群之一 —長江中下遊湖群的下遊,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集中。這裡河網密布,有140 多條河流出入,水滯留時間30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