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太湖一盆清水」,還有多遠?

2021-01-20 金臺資訊

9月21日,太湖流域水治理戰略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為太湖治理建言獻策。經十餘年努力,太湖流域水環境總體向好,太湖水質持續改善,連續十二年實現了「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目標。目前,太湖流域已基本形成以長江、太湖—太浦河—黃浦江、山丘區水庫及錢塘江為主,多源互補互備的供水水源布局,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各地自來水廠普遍增加了深度處理工藝,有力確保了飲用水的安全。 太湖水質穩中趨好,與2007年相比,2019年太湖水質提升兩個水質類別,主要水質指標高錳酸鹽指數下降12.2%,氨氮下降79.5%,總氮下降36.6%。入湖河道水質得到較大改善,22條主要入太湖河道中11條水質已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已連續5年無劣V類入湖斷面。但要實現「還太湖一盆清水」的治理目標,還有挑戰和問題。 挑戰之一,太湖總磷濃度居高不下。對照2013年修編的方案,2019年太湖主要水質指標氨氮和總氮已達標,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分別超出水質目標12%和74%。其中總磷指標較2007年升高17.6%且呈波動上升趨勢。預計到2020年底,高錳酸鹽指數達到目標有困難,而總磷則無法達標。 挑戰之二,太湖藍藻水華多發頻發且強度上升。藍藻水華指的是水體中藍藻驟然大量增殖的現象。太湖藍藻水華的發生是太湖水質問題的直接表象,與水體中氮磷營養鹽濃度直接相關。目前,太湖氮、磷營養鹽過剩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太湖已經形成藻型生境,只要氣溫、光照、風力等外部條件具備,太湖就可能大面積暴發藍藻水華。受東南季風影響,西北部湖灣、竺山湖、梅梁湖和湖心區等是藍藻水華主要發生水域。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太湖藍藻水華強度呈明顯上升趨勢。2017年太湖藍藻數量和藍藻水華面積均達到近年來最高值;2019年,太湖藍藻主要分布在竺山湖、西部沿岸區、梅梁湖、貢湖及湖心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介紹,今年6月初,在貢湖岸邊距錫東水廠水源地2公裡左右水域,一度出現了黑色異常水體帶,約2.5平方公裡。經調水等綜合應急處置後,無錫市供水安全沒有受到影響。「但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長朱威分析,影響太湖水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22條主要入太湖河道入湖汙染物濃度、總量,藍藻水華與湖泊總磷循環之間的反饋機制,底泥內源釋放,水草分布變化,大氣乾濕沉降等方面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太湖水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入湖河道水質不達標,入湖汙染物總量遠超太湖納汙能力。 張建雲認為,入太湖汙染物總量遠超湖體納汙能力,是太湖水質難以達標的根本原因。2019年,22條主要入湖河道中,14條河流(入湖水量佔67.2%)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主要超標汙染物為總磷。監測數據表明,總磷、總氮實際入河(湖)總量遠超控制目標。而隨著湖泊富營養化加劇,特別是磷濃度的升高,通常會導致水體中藍藻在藻類群落中佔據優勢。同時藍藻生長可增加底泥磷的釋放和有機磷的轉化,加快湖體磷循環,增加水體總磷含量。 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張建雲建議,要突破瓶頸,把太湖治理好,關鍵是要堅持源頭控制、提標減排、系統治理、綜合施策。新一輪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一定要緊盯入太湖汙染負荷仍超出湖體納汙能力這個根本原因,堅持水汙染防治為先,採取有效措施從源頭上控制入湖汙染物。在具體操作層面,朱威建議,進一步加強以「減磷控氮」為重點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實施22條主要入湖河道控制斷面汙染物濃度和總量雙考核制度,堅持強化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作用。

相關焦點

  • 太湖流域水質向好 總磷濃度、藍藻水華仍待改善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8日電 (鄭瑩瑩)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8日在上海組織召開太湖流域支撐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利工作座談會。據會上披露的消息,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十多年來,在流域經濟總量翻番、人口增加一千多萬的背景下,流域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距離「還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太湖總磷濃度高、藍藻水華多發頻發兩個方面。
  • 腐葉土,松針土,都比不上這種「骨粉土」,養一盆爆一盆!
    現在養花的人越來越多了,也有很多網友一直在討論,養花到底用什麼土才是最合適的,很多人都說,腐葉土,松針土,都是最好的土壤,也有人說營養土,或者是一些自製的土壤配比,確實網友們所說的這些盆土,都是非常適合養花的,但是要說最好的土,卻並不是這些,我認為,最好的盆土,應該是一種叫做骨粉土的盆土,那麼很多人就會問了
  • 太湖新塘魚市:這個月的豐收有狂歡的味道
    今年10月起,太湖、洪澤湖也將結束繁忙捕撈的景象。  這意味著,中國五大淡水湖將步入史上最長的全面禁漁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全面禁漁,對生態來說,是一次足夠的休養生息,自然會未來可期;對吃貨來說,一腔難耐的口舌禁慾,自然有其他魚蝦代替;對漁民來說,則是一記必然的生計轉型,意味著要騰挪變化。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小南夜讀」太湖川條魚
    捉川條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撒網、絲網、天打網捕捉;可以用魚鉤子釣;可以用網兜在水溝裡兜;還可以用特製的魚叉去叉川條魚。小時候釣川條買不起魚竿和魚鉤,就用娘補衣的針放在油盞燈上燒紅了針頭,用鉗子一彎,針眼地方穿上線,一頭系在細竹竿上就是釣魚的裝備了。每天上午九十點,是釣川條魚的好辰光,因為這時村裡的女人們都上河灘淘米洗菜,川條魚在水面爭相覓食。
  • 茉莉一盆接一盆,開出鮮花「30朵」,只在澆水時多做這「一步」!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養殖茉莉花的好方法,能夠使茉莉開出鮮花「30朵」,而且一盆接一盆的開放花朵,這樣的成果只因為在澆水的時候多做了這「一步」。其實這「一步」很簡單,因為在澆水的時候,若是單單只澆一些清水,肯定養分不夠。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澆水的時候加一些營養物質呢?
  • 優化配置科學調度水資源讓太湖河清湖秀水長流
    太湖的一舉一動,牽動著長江三角洲敏感的神經。 迎接「一高三低」的挑戰  「蘇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自古富庶,隨著長江三角洲的全面開放開發,這裡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優勢進一步突顯,成為帶動長三角經濟騰飛的火車頭。以佔全國0.4%的面積、3%的人口,創造出佔全國12%的國內生產總值和16%的財政收入,太湖人又將目光瞄準了明天:「率先實現現代化,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走出車站,空氣中隱隱有一絲腐臭味。「我們已經聞不到了!」計程車司機小楊笑著說。    路上,不時有裝滿桶裝水、瓶裝水的電動小三輪疾馳而去。不少小區、商場門前,堆放著大量的桶裝水。    市中心的一個規模不大的賓館,幾位正在用餐的客人竊竊私語。「剛才一開水龍頭,一股臭味撲鼻,現在,手上還有餘味呢!」服務員端著飯菜過來了。「你們燒菜做飯用的什麼水?」
  • 一把灰撒盆裡,花再也不招蟲,還越長越旺!
    1.預防蚊蟲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蚊香灰還可以拌在土壤中養花,起到預防蚊蟲、殺菌消毒的作用,還有利於增強盆土的透氣透水性能,大大減少爛根情況的發生。2.消滅蚊蟲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如果你的花葉片上招了小蟲子,如:蚜蟲、紅蜘蛛等,可以蘸點草木灰在蟲子所在的葉片上,第二天再用清水衝掉就行。
  • 氧化藍藻處理系統:吃進的是藍藻 吐出的是清水
    藍細菌為單細胞生物,個體比細菌大,一般直徑或線度為3-15微米(一百萬分之一米)。別看單個藍藻小到讓肉眼都無法分辨。但藍藻可在短時間內迅速繁殖,使水體透明度顯著下降。藍藻生長還加快了水體氧的消耗,使水體缺氧,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壞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此外,某些藻類本身含有藻毒素,會危及飲水安全。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雖然無錫市目前已轉危為安,但是水危機事件再一次向我們掀開了關於太湖流域汙染治理這個老話題,其教訓無疑是深刻的,它啟示我們太湖流域治理必須轉變思路,變局部修復或解決個別問題為流域總體治理;與此同時,它猶如一記警鐘,警醒人們:在太湖流域經濟增長的「井噴」之勢下,無錫的今天會不會成為太湖其他城市的明天?
  • 又見太湖蟹兒肥(美麗中國·秋色迷人)
    這位在江蘇蘇州市七都鎮太湖邊養了20多年螃蟹的農民說,最近網上的訂貨量大,每天早上得捕撈100斤左右的蟹。浩瀚的太湖,目前有4.5萬畝圍網養殖,而最多的時候,這一數字曾達到19.6萬畝。經過多年治理,太湖以及與太湖河道相連的陽澄湖的水質逐漸改善。像錢小華這樣的蟹農,這些年的收入不減反增。
  • 不管洗什麼蔬菜,切記不可用「清水」!水裡撒一把「它」,農藥殘留...
    不管洗什麼蔬菜,切記不可用「清水」!水裡撒一把「它」,農藥殘留全部去除!具體方法就是先用清水洗乾淨蔬菜,然後再用盆裝上清水,然後加上一小勺食鹽攪勻,把洗乾淨的蔬菜分解成一片一片放進鹽水裡面浸泡著。
  • 太湖治理遇到新課題 代表委員建議科學設定中長期水質目標
    來源:一財網太湖治理已連續12年實現了『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目標,流域水質總體持續改善。但水質改善仍存在明顯的短板。「太湖流域地跨江浙滬兩省一市,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疊加區交匯區,保護太湖就是保障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今天(28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沿湖地區的重要水源地。2007年5、6月間,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造成近百萬無錫市民生活用水困難。
  • 無錫水汙染事件背後: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
    80年代之後,太湖沿岸湖面養殖,餐飲經營,工業企業加劇了湖水中氮磷的含量。「那會兒太湖水就已經有些綠了。」周聖東說。     化肥、工業排汙等孳生藍藻的汙染源不僅僅來自無錫。2000多平方公裡的太湖沿岸,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地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3個地級市;此外還有30個縣。
  • 科技在太湖藍藻治理中顯成效
    資料圖片:2006年6月15日,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據介紹,藍藻的出現主要是有機汙染、農業汙染和生活汙染所致。
  •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太湖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一直是漁民的生計來源。據歷史統計,太湖流域曾有各類魚種107種。「五六月份先用小兜網抓銀魚,入秋再使蝦拖網捕梅鱭、白蝦,過了十月,就能下快絲網捕些大魚。」湖州吳興人老吳在太湖捕了近40年漁,他記得早年湖裡還有不少河鰻、胭脂魚,偶爾還能捉到幾條河豚、鰣魚。
  • 波士頓蕨的養殖方法,記住這幾點,一盆變多盆
    那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波士頓蕨的養殖方法,還不會的,趕緊來看看吧,就這幾點,學會可以讓你一盆變多盆。1、盆土選擇波士頓蕨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忍受貧瘠,但最適宜在土質鬆散、有肥力,腐殖質豐富、透氣性好及排水通暢的中性或者微酸性土壤中生長。宜選用腐葉土、河沙和園土的混合培養土,有條件的可以採用水苔作培養基質則生長更好,可以每隔一年在春季的時候換一次盆。
  •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據歷史統計,太湖流域曾有各類魚種107種。「五六月份先用小兜網抓銀魚,入秋再使蝦拖網捕梅鱭、白蝦,過了十月,就能下快絲網捕些大魚。」湖州吳興人老吳在太湖捕了近40年漁,他記得早年湖裡還有不少河鰻、胭脂魚,偶爾還能捉到幾條河豚、鰣魚。然而,2003年時就有環境學學者調研發現,胭脂魚這種長江流域獨有的魚種,已經在太湖流域絕跡。
  • 西蘭花別只用清水洗,教你一招,雜質統統洗乾淨
    西蘭花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等,營養不但豐富而且還很全面。多吃西蘭花能夠提升人體免疫力,可見西蘭花真的是個好處多多的大寶藏。那麼大家都會清洗西蘭花嗎?在清洗西蘭花的時候有些朋友加食鹽,有些朋友加澱粉,但這些材料都不能完全把西蘭花清洗乾淨,今天就給大家分享清洗西蘭花的小技巧,把西蘭花當中的蟲卵、灰塵以及農藥殘留都清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