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質向好 總磷濃度、藍藻水華仍待改善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座談會現場。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8日電 (鄭瑩瑩)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8日在上海組織召開太湖流域支撐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利工作座談會。據會上披露的消息,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十多年來,在流域經濟總量翻番、人口增加一千多萬的背景下,流域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距離「還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太湖總磷濃度高、藍藻水華多發頻發兩個方面。

太湖流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全面提速,其流域水環境情況受到關注。2019年7月,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聯合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印發了《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 推進太湖流域水利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提供的監測數據顯示,太湖湖體水質指標穩中趨降,水生態正在向好。2019年,太湖全年水質總體評價為Ⅳ類,較2007年提升兩個水質類別。

另一方面,近年來太湖總磷指標始終較高,2019年太湖總磷指標較2007年升高17.6%且呈波動上升趨勢。總體來看,太湖營養過剩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太湖已經形成藻型生境,只要氣溫、光照風力等外部條件具備,太湖就可能大面積暴發藍藻水華。

分析指出,影響太湖水質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入湖河道水質不達標,入湖汙染物總量遠超太湖納汙能力。解決太湖水質問題需要抓住截汙控源這個關鍵,加強流域「減磷控氮」為重點的水環境綜合治理。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表示,經過不懈的努力,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已取得顯著成效,但與治理目標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下階段,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關鍵仍然是堅持水汙染防治為先,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調整,加強源頭汙染防控和減排。(完)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太湖水質向好 總氮總磷仍是「短板」
    太湖現大面積菹草,預示水質向好 5月28日下午,沿著武進竺山湖水域7公裡岸線,吳師傅正在打撈水草。竺山湖是太湖西北角的一個湖灣,東連無錫馬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西連旅遊城市宜興瀆邊農業觀光區,背靠萬木蔥蘢的秦皇山,風光旖旎。 吳師傅是常州武進太湖藍藻打撈隊的成員,從去年冬天到現在,他們打撈的主要是水草。「藍藻現在少多了。」
  • 「還太湖一盆清水」,還有多遠?
    9月21日,太湖流域水治理戰略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為太湖治理建言獻策。經十餘年努力,太湖流域水環境總體向好,太湖水質持續改善,連續十二年實現了「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目標。
  • 提升太湖控藻能力 保障河湖生態安全
    2007年以來,每到夏季,藍藻水華就開始了它們對梅梁灣的「例行造訪」,這些藍綠色的「小怪物」在北太湖快速生長和蔓延,隨著風向向湖岸帶漂移,常常形成數公裡長的水華濱岸堆積帶,並隨連通河道的河湖水力交換,大量漂入連通河道,既影響了連通河道的水面景觀和水質,還會腐爛發臭,嚴重影響沿河居民生活。為此,絕大多數連通太湖的河道都實施了閘控,切斷河湖自然水體交換。
  • 太湖流域人類活動與水質保護的關係
    隨著近代工業化的發展,除各種自然有機物及各種水土流失物進入湖泊可能會影響湖泊水質外,各種人工化學物質進入湖泊可能導致湖泊水質的急驟變化。在江河已遭到嚴重汙染的今日,湖泊已成為保護人類水源的最後一個陣地,湖泊水質的惡化將從根本上破壞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條件。   對湖泊的水質保護,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流域內人與湖泊的關係,建立人與湖泊長期和諧共處的關係。
  • 太湖治理遇到新課題 代表委員建議科學設定中長期水質目標
    來源:一財網太湖治理已連續12年實現了『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目標,流域水質總體持續改善。但水質改善仍存在明顯的短板。「太湖藍藻事件」成為當年全國影響民生的十件大事之一和重大水汙染事件。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與藍藻暴發的2007年相比,2019年太湖湖體水質已明顯好轉。國家考核的4項水質指標中,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氮濃度均已達標。但總磷濃度卻「先降後升」,成為太湖水質改善的明顯短板。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據預測,太湖、巢湖、滇池等流域今年1月~5月氣溫與多年平均氣溫相比增加0.5~2°C,利於藍藻水華發生。早在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就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做好2019年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自4月1日起,安徽省已啟動巢湖藍藻水華預警和應急監測工作。然而,對藍藻水華的預警和監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湖北一水庫裸藻水華暴發,中國綠髮會提五建議:生物學防治
    來源/網絡另外,對於水產養殖業來說,裸藻水華也常常是導致養殖戶經濟損失的重要因素。裸藻大量繁殖時會造成池塘水質惡化,影響養殖品種生長。有研究表明裸藻藻體大量死亡時,會分解產生一種毒素,嚴重時可造成養殖品種中毒甚至死亡。[5]正所謂「流水不腐」,裸藻水華多發生在靜水、有機質豐富的小水體,水庫、河溝、江河等較少見。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建議再次修編《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設置控制、消除藍藻水華暴發相關的研究課題,並將消除藍藻水華暴發目標列入其中。關鍵詞: 藍藻水華暴發 ; 治理目標 ; 技術集成創新 ; 太湖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為2 340 km2,平均蓄水量為47.5億m3,水深為2.03 m。
  • 今年巢湖未出現大面積水華現象
    據市環保部門權威發布,今年以來巢湖未出現大面積水華現象,巢湖湖區藍藻水華面積、頻次及藍藻密度均低於往年同期水平。  水質好轉巢湖水華大幅減少  藍藻的生長與水質的總磷、總氮含量密切有關,氣溫、風力、風向及水體更新程度也影響其生長。巢湖是大型淺水型湖泊,富營養化由來已久。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太湖藍藻不僅在無錫引發了水危機,也引起太湖流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東太湖蘇州水域,藍藻暴發還導致了大量魚類死亡。   太湖藍藻的暴發似乎只是一根引線。隨後,巢湖、滇池、長春等其他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出現藍藻水華汙染。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衛星監測發現,2007年6月中旬,巢湖西北部藍藻覆蓋範圍達280平方公裡,岸邊湖水大部分呈綠色,嚴重區域湖水呈粘稠狀。
  • 水產養殖池塘裸藻水華的特點、危害和調控方法
    水產養殖池塘裸藻水華的特點、危害和調控方法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6-28 09:27:00   水華是水體藻類大量生長或聚集並達到一定濃度的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和特定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 水廠除藻技術的研究進展
    2016年5月20日,國家環保部公布的2015年《中國環境公報》中指出,我國地表水汙染狀況依然嚴峻:七大流域、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及太湖、滇池和巢湖等水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汙染問題。藍藻水華是最為常見的淡水水華中的一種,也是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蠡湖生態修復區與對照區水質對比,網格內水清處是實施生態修復的區域。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發揮溼地功能 淨化河湖水質
    針對淮河流域的環境治理,水專項研發技術在賈魯河的重要支流——索須河開展了全長約19km的河道工程示範。工程實現示範河段有機汙染物平均減少22%,氨氮平均減少89%,總磷平均減少42%,水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由「臭水渠」變成了「水景區」。示範工程區支撐了賈魯河流域水汙染控制與水環境改善,促進了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成功申遺。
  • 長江支流「水華」現象如何調控
    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非常關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羅清泉、省長李鴻忠、副省長趙斌多次就做好水華應急處置工作作出批示,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啟動環保應急預案,省直部門及沿線各級政府迅速出擊,積極部署,將其作為事關民生、極有緊迫的一件大事來抓。長江支流「水華」現象繼去年太湖藍藻事件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助力「放食藻魚,淨太湖水」榮登蘇州慈善熱榜
    掃描二維碼,進入慈善蘇州專題頁面,弘化社「放食藻魚淨太湖水」項目就列「特別推薦」項目。這對於太湖乃至整個生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太湖流域水汙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水環境容量,環境汙染的隱患已悄然埋下,據有關方面研究和監測,太湖流域每年排放的汙水25.55億噸,由於過渡捕撈以及周邊農田化肥農藥過度使用,以至於太湖湖體水質分別為劣五類、四類,其中總氮4.3mg/L,總磷0.1mg/L,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太湖北部水域為重度富營養狀態。
  • 專家稱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同時,他還擔憂按照目前情況,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胡維平介紹,去年以來氣溫偏高,而今年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顯偏低,進而導致太湖水溫達到了25年來最高點,這就為藻類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另外,今年1-4月份偏南風風場顯著高於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區的藻類易於向太湖梅梁灣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