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新塘魚市:這個月的豐收有狂歡的味道

2020-12-05 浙江新聞

  【開欄語】

  去年8月開始,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已相繼宣布進入十年禁捕期。今年10月起,太湖、洪澤湖也將結束繁忙捕撈的景象。

  這意味著,中國五大淡水湖將步入史上最長的全面禁漁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全面禁漁,對生態來說,是一次足夠的休養生息,自然會未來可期;對吃貨來說,一腔難耐的口舌禁慾,自然有其他魚蝦代替;對漁民來說,則是一記必然的生計轉型,意味著要騰挪變化。全面禁漁,對漁業這一全產業鏈的上中下遊影響,正在隨著倒計時的來臨全面開啟。

  錢江晚報和以往關注東海禁漁一樣,關注這次一禁十年的太湖禁漁。

  十年啟時,可能有困惑,有無奈,但十年之後,就會有更多理解,更多收穫。「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十年之後,這曾經傳唱的太湖之歌,定會平添新的歌詞,由心唱出口。

  浙江在線9月16日訊 今年梅汛期較長,過高的太湖水位影響了產量,魚蝦價格普遍上漲兩到三成,但買主購買慾不減,不少人心裡明白,這可能是最後的「狂歡」。

  盧淦生的033號漁船還沒停穩,有膽大的魚販已經盯上了滿船漁獲。

  一個身型略壯的小夥搶先一步,他提著半人高的魚箱大步一躍,亮眼魚鱗從附著的短T恤上跌落。漁船船頭一震。他已搶先佔住兩盆好貨——刀魚和白條。

  兩位杭州來的大伯大媽,為了爭搶最後兩條拌上了嘴。

  德清人劉姐,拉著丈夫還在攤鋪間兜轉,手裡的5個空桶還沒填滿。她眼神如鉤,往攤位上的水產盆裡打量。「來晚了來晚了,好多魚都買不到,個頭也比往年小了。」她暗暗後悔,打算多買些銀魚分包冷凍,好在今年的年夜飯上,擺上一道口感順滑的銀魚蒸蛋。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新塘村和附近漁民開始在碼頭上擺攤賣魚,新塘魚市規模漸大,現已成為太湖邊規模最大的魚市,2018年開捕期間,銷售水產品超過8000噸,金額逾3000萬元。

  從9月6日開捕到9月30日,對太湖漁民和老饕們來說,這曾是最好的一個月。

  給子女留點也好

  9月14日下午4點半,碼頭旁二十米高的起吊臂放下。十幾分鐘後,梅鱭魚摻著冰塊被連箱吊起。新塘魚港迎來一天最忙碌的時刻。

  太湖魚鮮多數不耐養,常見的太湖三白(銀魚、白魚、白蝦)和梅鱭魚都是出水就死,成活率不高。為了保證食材新鮮,冰塊成了最普遍的必需品。

  杭師傅套一件純黑背心,額頭淌著大滴汗珠,坐在長條凳上大口喘氣。他和十幾個同事都是揚州一家雪糕公司的司機,9月雪糕進入淡季,公司就派他們到太湖邊,專運冷凍保鮮的冰塊。

  冰塊撐起新塘村最主要的漁業產業。按漁民的說法,每年撈上的太湖漁產,有超出九成是梅鱭魚。而這種10公分上下,體扁尾尖、肉質鮮嫩,生長周期不過一年的小魚,有八成會被曬成魚乾。

  今年,人們依舊各司其職,但最火的一句話是:「今年是最後一年了。」

  村裡人姚玉林跑了20多年魚乾生意。他一邊打著招呼,一邊看著碼頭上工人們上下卸貨。老姚的身後,是1300多畝的露天曬魚場,數百條曬在網上的梅鱭魚被西沉的太陽照得發亮。天氣好時,晾置一條梅鱭魚乾只需一天半的時間,每5斤鮮魚合曬1斤成魚乾。

  為了這,村民從8月初開始籌備搭網,大規模的曬制會一直持續到10月以後。

  67歲的老林(化名)正往魚乾上鋪防水布,他是附近的農民,每年農閒時就來曬場打些零工。「不出意外,明天就能出貨,塞進蛇皮袋裡密封,再賣給外地老闆。」未來一個月內,新塘村將曬出超過200萬公斤魚乾,銷往山東、江蘇、河北等地。

  曬場上的工人,多半和老林年歲相仿,「十年無漁」背景下,這多半是他們最後一年忙碌。「反正也幹不動了,給子女留點也好。」對於未來,老林的想法很單純。

  走一步看一步

  9月14日晚上6點,偉民飯店的招牌和百葉龍大橋上的路燈幾乎同時亮起。浙江長興太湖邊最紅火的漁家樂,宣布進入營業高峰。

  「2斤梅鱭清燉,1斤半銀魚雪裡蕻爆炒,再要1斤醉白蝦,蒸4隻大閘蟹。」飯店老闆沈建南迎進了一桌食客。口味很挑,點的菜大多指定由他主廚。

  沈建南開始琢磨「禁漁」後的飯店出路,「太湖銀魚可以用其他地方養殖,太湖白蝦只能用海白蝦替代。」不過,前些年,他做過實驗,外地白魚的顏色發黃,口感始終「差點意思」。

  漁期近半,他打算囤下半年的銀魚,再多備一些魚乾,頂上一段日子。「明年可能還好,以後會怎樣真說不好。」今後如何,沈建南也只能模糊地表態,走一步看一步。

  在新塘村周邊,大大小小的漁家樂還有20餘家。15年前,姚玉林的太湖酒樓就開在新塘口的一條水泥船上。「當時做餐飲競爭小,在船上開飯店也有特色,有賞湖吃飯的噱頭,生意不錯。」

  這幾年,湖鮮價格整體趨高,但周邊酒樓越來越多,生意比過去難做不少。年初時,老姚的兒子姚森就考慮過轉型,他和朋友在縣城考察了幾間店址,打算盤下一家做奶茶,只是如意算盤因疫情暫時擱淺。

  沒了魚市,生計還要繼續。幹完這一年,姚玉林準備「退休」,老林和杭師傅計劃接著回去種地、送貨。沈建南和姚森還要守著餐廳,再看看行情。

  這條連接岸上岸下的生態鏈裡,大大小小的角色,也許都面臨著轉型的考量。

  關於太湖禁漁,我們將持續探訪。

相關焦點

  • 太湖禁漁|沿岸最大魚市新塘碼頭:曾年賣8000噸湖鮮,千名從業者面臨...
    這裡是太湖邊上規模最大的魚市,也是最大的梅鱭魚交易市場。在這個人口不到4000人的小村,有1000多名漁業相關從業者。今年開漁以來,從安徽、山東、江蘇等地蜂擁上百名收購商,已經搶著從80多條漁船上,買下逾1500噸鮮魚。熱鬧被一紙通知打斷。
  • 豐收節720°VR體驗︱秋風起蟹腳癢 太湖邊「蟹」逅大閘蟹
    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豐收節720°VR體驗」系列產品,帶你用全景視角感受浙江大地豐收景象,共享豐收的喜悅。 第三期,我們一起去太湖邊品蟹。VR玩法指南:你可以通過移動你的手機,控制畫面的轉動,也可以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動控制畫面。
  • 【豐收·十二時辰·酉時】豐收舞臺人人都是主角
    【豐收·十二時辰·酉時】豐收舞臺人人都是主角 豐收節是狂歡 也是舞臺 舞臺之上人人可以表達喜悅 人人都可以成為主角 過去一年,面朝大地,辛勤耕耘 辛苦了!
  • 魚米之鄉太湖之濱
    自古以來,太湖之濱,山清水秀,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魚米之鄉,這裡的食物也豐富多彩,適合喜歡美食的人來這裡。秋天,來到位於太湖之濱的無錫,我的朋友說:「帶你們吃頓特色的」。於是一尺氣到了太湖邊的一座山上。這個地方相對僻靜,我看了一下位置,發現九龍灣花卉主題酒店是一個集餐飲和酒店於一體的度假勝地。
  • 無錫水汙染事件背後: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
    下午的一場大雨讓太湖有了些許生氣,除去不久前的人工降雨,這或許是無錫入梅以來第一場歡暢淋漓的雨。     「下雨能緩解太湖中藍藻的聚集。」太湖北岸的南泉村一位李姓村民說。之前,他和眾多無錫人一起,經歷了藍藻爆發而導致的水危機。     「那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李輕描淡寫地說。但一個月前的事實並不像他現在說話的語氣那樣輕鬆。
  • 太湖縣有什麼好吃的?這些太湖小吃,安慶人頂起來!
    安徽太湖有什麼好玩的?五千年文博園與花亭湖,推薦去看看!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有這道小吃。香甜可口、鬆脆細軟、回味綿長的狀元糕,吃起來甜而不膩。臭豆渣第二道,太湖特有傳統美食:臭豆渣。一般來說,味道先是臭香,再是香辣,繼而是鮮香。這味道十分新奇,下飯下酒的利器。太湖豆粑第三道,太湖歷史悠久名產:太湖豆粑。
  • 【豐收·十二時辰·戌時】歡慶豐收中的思考
    【豐收·十二時辰·戌時】歡慶豐收中的思考 2020-09-22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太湖「禁漁」,似乎勢在必行。近期,為確保10月15日前保護區全面退捕,江蘇省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3個工作組,分赴太湖、洪澤湖等水域駐點督導。日前,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第12號公告,決定於今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相關證書予以註銷。漁民們將依法獲得相應補償。
  •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太湖「禁漁」,似乎勢在必行。近期,為確保10月15日前保護區全面退捕,江蘇省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3個工作組,分赴太湖、洪澤湖等水域駐點督導。日前,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第12號公告,決定於今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相關證書予以註銷。漁民們將依法獲得相應補償。
  • 太湖紅沙灣看最美日出日落,見證結冰太湖的經典畫面!
    無錫太湖紅沙灣是算無錫小眾景點,想去看日落的話,可以專門挑的半下午的時點過去是最合適的,一般來說可以剛好趕上日落。2020年的冬天很冷,要不是因為太冷湖水都結冰了。天氣真的特別的冷,無錫好幾天的溫度降到了零下七八度,所以太湖結冰了。
  • 江蘇:爭取10年根治太湖水汙染
    「去年5月下旬,太湖藍藻提前暴發,使無錫水源地一度受到汙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省長羅志軍說,江蘇將更加積極實施環保優先方針,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太湖水汙染問題。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5月28日前後,居民用水開始感覺到明顯異味,其後,情況愈加嚴重,居民家中的自來水腥臭難聞,不僅無法正常飲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問題。目前已進入夏季,這場突如其來的水危機給城區100多萬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影響。    5月31日上午,記者趕到無錫。走出車站,空氣中隱隱有一絲腐臭味。「我們已經聞不到了!」計程車司機小楊笑著說。
  • 湖州市太湖美食成宴,這條魚必不可少,因為是明朝皇帝欽點貢魚
    太湖煙波浩渺,水產頗多,但當年明朝皇帝卻獨獨相中了湖裡一種個頭袖珍的魚,叫做梅鱭魚,也被稱作「貢魚」。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從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歲貢梅鱭萬斤。」梅鱭魚雖說位列「貢魚」,也是「太湖三寶」之一,外地人知曉卻不多,但我們換個名字,可能你會立刻驚嘆:原來是它!敲黑板!它也叫「鳳尾魚」!對的,很多人愛吃的鳳尾魚罐頭就是用它做的!要說名字的由來,完全因為它的外貌顏值!
  • 美景美食,安慶市太湖縣都有,5種地方味道你吃過幾種?
    來到這個地方,有5種美食,推薦大家試一試。 臭豆渣做法獨特,有「九煮九曬」之說。經過數次發酵曬乾後就大功告成了。食用時可搭配各類佐料。 一般來說,味道先是臭香,再是香辣,繼而是鮮香。這味道十分新奇,下飯下酒的利器。
  • 太湖流域水質向好 總磷濃度、藍藻水華仍待改善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8日電 (鄭瑩瑩)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8日在上海組織召開太湖流域支撐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利工作座談會。據會上披露的消息,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十多年來,在流域經濟總量翻番、人口增加一千多萬的背景下,流域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距離「還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太湖總磷濃度高、藍藻水華多發頻發兩個方面。
  • 太湖實驗室正式掛牌 無錫擁有了首個省科學實驗室
    12月30日,太湖灣科創帶建設有了重大進展:江蘇省、無錫市、中國船舶集團對標國家實驗室的太湖實驗室正式掛牌,無錫擁有了首個省科學實驗室,「無錫動能」與「中船智慧」攜手合作結出又一重大成果。「太湖實驗室是太湖灣科創帶的重中之重。」
  • 慶豐收,展情懷 馬鞍山市博望區第二屆豐收節舉行
    戲臺上非遺演出讓市民開心開懷,戲臺下各種小吃和土特產品攤點前人頭攢動,而扎草人、挖山芋等農耕活動吸引了不少城裡來的市民們參與,環山健身走更是讓平時的上班族們歡樂開懷……10月19日,馬鞍山市博望區第二屆豐收節吸引了皖蘇兩地數千名市民,品嘗小吃、環山健步、觀看演出、體驗農耕、購買土特產品等活動
  • 蘇州光福湖鮮市場「洗澡魚」冒充太湖魚?水產交易市場批發而來
    在中秋節到來之前,太湖也迎來了開捕季。很多市民來到太湖邊購買太湖野生魚,不過稍不留神,同樣也會上當受騙。最近就有市民反映,位於太湖邊的光福水產市場裡,不少冒充太湖魚的「洗澡魚」,真是這樣嗎?純野生、價格貴,味道好,幾分鐘內,數條大鰱魚就被買走。接近中午,在距離交易市場三四公裡的太湖漁港,卻是另一番景象,三兩隻漁船正在靠岸,湖邊港口人並不多。對於交易市場裡的太湖魚鮮,一些漁民卻是另外一種說法。
  • 太湖檢測有了機器魚(環保科技)(圖)
    機器魚下水前接受檢查  11月26日至29日,無錫太湖的漁民驚奇地發現,一條長約1.6米的機器魚和他們一起出港入港。在科研人員的控制下,它將大量的水質數據傳回控制臺,為這個時段太湖的水質診斷提供了檢測數據。  機器魚和魚類和諧共處  機器魚,其實是一個微形的魚形機器人。它有著尖尖的黃色頭部,光溜溜的黑亮身體,背部有魚鰭,甚至還有擺動自如的尾巴。如果不是工作時身後拖著一個船形的浮標,工作中的機器魚儼然就是一條生活在水中的大魚。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一度肆虐太湖的藍藻又一次在太湖之濱暴發,小小的藍藻在一夜之間讓無錫這個近200萬人口的城市陷入「守著太湖沒水喝」的水危機中。  守著太湖沒水喝   和張庭秋一樣,所有無錫市民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水危機都感到驚訝,一度出現了搶購自來水的風潮   「早上起來擰開自來水龍頭發現,流出來的水又黃又臭,跟下水道裡的水發出的味道一樣。」家住無錫市五愛路的張庭秋一家人如今說起5月29日發現自來水變臭的事情時,臉上還仍有幾分驚訝之情。   「守著太湖沒水喝!這次真的沒水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