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太湖灣科創帶建設有了重大進展:江蘇省、無錫市、中國船舶集團對標國家實驗室的太湖實驗室正式掛牌,無錫擁有了首個省科學實驗室,「無錫動能」與「中船智慧」攜手合作結出又一重大成果。
「太湖實驗室是太湖灣科創帶的重中之重。」7月11日,無錫召開太湖實驗室籌建工作市委專題會議時,市委書記黃欽明確表示。這一大型平臺項目成為太湖灣科創帶聚集科創和人才資源的驅動器,以催生原始創新能力來帶動產業創新鏈的升級。
從今年初兩會期間,無錫市委書記黃欽首次提出太湖灣科創帶的設想,到9月科創帶建設規劃正式發布,再到11月太湖實驗室通過省級論證,打下科創帶內首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樁基」,搶佔每一個關鍵節點,一場以科創為內核的嬗變在太湖北岸驟起。
速度,一場體現決心的「科技戰役」
「太湖實驗室從籌備到通過論證,是一場舉全市之力的『科技戰』。」市科技局局長孫海東說。從今年7月11日市科技局提交太湖實驗室建設方案,到通過省級綜合論證,再到2020年底掛牌,5個多月的進程可謂飛速。
「無錫速度」,體現的是這座城市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的決心和意志。方案提交前,黃欽曾前往中國船舶七〇二所拜訪,一致的創新理念和務實行動讓無錫與中船迅速達成共識——把對標國家級的實驗室放在無錫,為太湖實驗室的搭建按下至關重要的「啟動鍵」。
太湖實驗室的快進模式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關切中緊鑼密鼓地進行。實驗室地位甫一明確,各相關部門迅速成立領導小組推進工作,讓實驗室明確成型——研究方向,圈定深潛、深網、深探三個領域,確定這三個領域的領銜科學家。建設步驟明確後,規模也擬定完成——到2025年計劃新增投資61.5億元,專業人才達到4000人規模。
太湖實驗室建造之初即對照國家級標準。這對無錫基礎科學研發和國家戰略科技研發將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也是無錫科技史上「標高」最大值。
重中之重,太湖實驗室搭建大型科創載體
在重塑經濟格局的探索中,科創帶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要集聚散落在太湖灣的科創力量,打造一個具備戰略統籌的平臺至關重要。通過龍頭項目,集聚研發機構、研發人才,太湖實驗室是無錫科技創新首個重大載體、重大平臺。
平臺首先解決的是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不足的問題。僅僅依靠企業做好產業轉化端,不圍繞產業鏈打通研發關卡,創新永遠處於低位水平。而基礎性研究的創新,則能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以此次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的「奮鬥者」號為例,無錫有近三十家企業圍繞各自領域,在重要零部件研發方面與中船協同攻關技術難點。行業內長期面臨的問題一舉突破,基礎研究的帶動作用由此凸顯。不僅是零部件,「奮鬥者」號的核心球體成型亦在無錫完成。擁有了關鍵核心技術,意味著帶動未來一個產業的成果轉化、產業應用。
研發需要人才,擁有人才引進與基礎研究雙重意義的太湖實驗室,也是太湖灣科創帶科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的人才載體。市科技局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處長羅錦屏說,高端人才越來越向大科學裝置聚集,類似太湖實驗室這樣的頂尖科研機構對人才的附著力將會凸顯,「無疑會為無錫的科創力量注入血液,帶來高層次人才的輸入」。
觸發,圍繞創新鏈提升產業鏈
科創這件事,無錫很「急」。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關鍵節點上,迅速推進太湖實驗室,加快太湖灣科創帶建設,亦是無錫在新一輪城市群發展中的「卡位」。
賽道變換新的規則,一批城市已經在搶佔創新先機。無錫的突破點在哪裡?目光望向那片深藍。
據介紹,海洋裝備是支撐海洋強國戰略的脊梁骨,江蘇船舶與海工裝備總裝製造規模約佔全國40%,無錫擁有全球前三的海洋裝備總體性能保障和新型裝備總體設計技術開發的科研力量,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發展需求,緊扣首批國家實驗室組建模式,在無錫布局並建設深海科學領域實驗室,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太湖實驗室開始,太湖灣科創帶布局重大技術創新平臺,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體系。在這個灣區,將加快布局重大創新平臺,推進太湖實驗室、物聯網創新促進中心、江蘇集成電路應用創新中心等建設;「太湖之光科技攻關計劃」,鼓勵更多的科研機構、企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
城市競賽的新一輪號角已然吹響,無論從規模還是實驗水平,太湖實驗室都瞄準國家實驗室水平,在下一個五年、十年,甚至更遠的未來,為無錫城市發展延伸出新的創新觸角。
(高飛、崔欣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