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禁漁」,似乎勢在必行。近期,為確保10月15日前保護區全面退捕,江蘇省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3個工作組,分赴太湖、洪澤湖等水域駐點督導。
日前,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第12號公告,決定於今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相關證書予以註銷。漁民們將依法獲得相應補償。
這也意味著,太湖沿岸蘇州、無錫、常州、湖州4市15區(縣、市)的49個專業漁村(社區)裡,5370條漁船上的1萬多名漁民都將告別幾十年來的傳統捕撈工作。
根據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太湖漁管辦」)主任王小林解釋,未來除40萬畝太湖保護區外,將由第三方機構對太湖漁業資源評估,再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捕撈政策。太湖漁業的捕撈時間、捕撈規模、捕撈方式,都將迎來巨變。
每一種魚蚌消失
都預示生態惡化
作為長江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太湖是夾在高樓間的湖泊,也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湖泊。其中,漁業成了太湖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
太湖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一直是漁民的生計來源。據歷史統計,太湖流域曾有各類魚種107種。「五六月份先用小兜網抓銀魚,入秋再使蝦拖網捕梅鱭、白蝦,過了十月,就能下快絲網捕些大魚。」湖州吳興人老吳在太湖捕了近40年漁,他記得早年湖裡還有不少河鰻、胭脂魚,偶爾還能捉到幾條河豚、鰣魚。
然而,2003年時就有環境學學者調研發現,胭脂魚這種長江流域獨有的魚種,已經在太湖流域絕跡。「當時這種魚市場很好,有人專門用特製的絲網捕撈。」老吳記憶裡,過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許多原先常見的魚種都不見了。
3年前,一份最新調查顯示,太湖魚類已不足50種,有超過一半的魚種在幾十年間消失。而青魚、鰱、鱅、鰻鱺等原本太湖裡的自然種群,目前也主要依靠人工放流。
僅從2009年開始舉辦的太湖放魚節,就已連續十年投放各類漁業苗種6億多尾。今年,太湖流域預計將再放流1.2億花鰱、白鰱等有效魚類。
消失的豈止是魚,對水體環境更挑剔的軟體動物們,消失得更快。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觀測,太湖曾有20多種軟體動物,而4年前常見的還不到10種。
每一種魚、蚌的消失,是整個湖泊生態變化的徵兆。
建壩、汙染、捕撈都在威脅太湖魚
在魚類研究者看來,棲息地被佔用、水域汙染、過度捕撈都是破壞漁業資源的主因。
比較歷史記載的魚類名錄,太湖消失的魚種不少是洄遊性魚類。它們通常春季在長江中產卵,等到夏季江水泛濫時,成長中的魚苗和成魚為了尋找更多食物,遊回湖泊。但這種長久以來形成的繁殖習性正被人類活動所改變。
1958年起,太湖在沿江通江河口先後建閘,以後又不斷開挖洩洪河道,建環湖大堤等水利工程,從而導致魚類洄遊通道阻塞。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生態研究所所長常劍波曾公開接受採訪,長江流域大量通江水道被建閘節制,魚類能去的湖泊只剩下鄱陽湖和洞庭湖等極少數幾個。
濫捕是加速漁業資源衰減的另一個「罪魁禍首」。幾年前,太湖漁管辦的漁業資源調查表明,太湖內團頭魴(俗稱「鯿魚」)、鰱、鱅、翹嘴鮊(俗稱「太湖白魚」)等大多數為2齡以下,這說明當年才放流的魚種,已基本被捕盡。
高踏網也是太湖漁業的主要捕撈方式,兩張漁網合圍起來,近2千米長的捕撈範圍,能在短時間內將水下「一網打盡」。近年來太湖漁管辦不斷縮短高踏網捕撈時間,但在9月6日至捕撈結束的25天內,高踏網魚獲量能佔到全湖總數的60%。
在湖泊生態變化的背後,卻是漁業產量的激增。2009-2015年間,太湖漁業產量從4.3萬餘噸增長至5.6萬餘噸,平均年增長1941噸。去年,太湖漁業產量更是超過7.2萬噸,為歷史最高位。
過度捕撈外,還有不少漁民談到了太湖的水質變化。
在一條宜興的高踏網漁船上,55歲的漁工老錢至今仍記得2000年初的湖水。「髒得一塌糊塗,岸邊到處是油汙和綠藻,連魚都變味了。」最委屈的一次,向他買魚的魚販拒絕付錢,因為老錢打上的魚有柴油味。
直到如今,太湖仍是國家重點治理流域之一。太湖流域聯合編制的水質評價顯示,1987年太湖水面有機物汙染尚為1%,1993年後,太湖已呈全部富營養化趨勢。而太湖流域有超過三分之二,呈生態服務(是指生態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退化趨勢。
全面禁捕退捕,成了還原太湖生態最好的選擇。
太湖漁業可能發生根本變化
對於即將開展的太湖十年禁捕退捕,太湖漁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太湖退捕,是江蘇省出於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改善的需要做出的決定。但退捕不代表長期禁漁,未來將對非保護區水域研究制定科學利用水面規劃,發展增殖漁業,有組織進行捕撈。
浙江海洋大學一位相關專家告訴記者,增殖漁業能通過向太湖投放人工繁育種苗,並採取適當保護措施,在保持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收穫漁業產量。
為此,他舉了個典例,上世紀90年代,曾經一度在浙江周邊海域產量接近50萬噸的曼氏無針烏賊基本絕跡。21世紀初,研究團隊和潛水員在舟山尋獲一小串烏賊受精卵,通過研究人繁育技術,在2005年開展了增殖放流試驗。到如今,浙江曼氏無針烏賊資源量從瀕臨滅絕回升到5000多噸。
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原居林強調,禁捕退捕不止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更有利於形成不同年齡段的種群結構,「就像人類社會一樣,有老人、成人、小孩才會平衡。」
將來太湖漁業的捕撈方式、時間、規模都可能發生根本變化。捕魚網具的網眼尺寸、規格將會進行規範,捕撈時間將根據魚蝦的生長周期和種群規模科學安排,通過限時限額機制,發展更科學有序的捕撈。
「很多魚蝦,壽命也就是一兩年,不捕撈同樣會造成浪費。"太湖漁管辦表示,接下來會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太湖漁業資源進行評估,以專業捕撈公司的形式對太湖水產進行有組織的捕撈。
原居林很欣喜,現在對魚類的保護意識正在提高。「多放流1公斤花、白鰱,就能消耗40公斤藍綠藻。」他說,保護漁業資源的同時,就是在維繫太湖流域的生態健康。
(原標題《太湖曾有20多種軟體動物,而4年前常見的還不到10種 1993年至今,太湖已全部呈富營養化趨勢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原作者 俞任飛 陳曦。編輯 陸斯超)
【來源:浙報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