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各種稀奇古怪的外來物種陸續進入我國各大江河水系,有朋友戲稱這是「魚種全球化」.......
外來物種確實大都很強勢且樣子奇特,不過,反推回來卻不一定對——外形古怪的野生魚,卻不一定就是外來入侵物種!
近日,有浙江湖州的網友跟我們爆料,表示在太湖水域垂釣時,常常釣到一種「五彩斑斕」、色彩豔麗的陌生怪魚,有時候一次能釣到好幾條。
這種魚前幾年都沒見過,這位關心生態的朋友,懷疑這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
花花綠綠的鱗片、寬大的魚鰭魚尾,一看上去就很「豔麗」,確實跟太湖裡常見的鯽魚、鯉魚等大不相同。
(有些人會把它當成外來物種,釣起來後丟棄岸邊)
這是外來物種嗎?
這確實是一種入侵物種,但並不算是「外來」的。
其實,這是一種我國本土原生魚,即菩薩魚,學名中國鬥魚,原產地是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時間如果再往上追溯,鬥魚是由臺灣、東南亞地區傳入)。
菩薩魚的亞種很多,在21世紀以前,廣西等地的江河、水溝裡有大量分布,當地老鄉對這種魚都很熟悉,一般叫它們菩薩魚、麻婆辣、扁頭魚等等。
太湖地區原來並非菩薩魚的產地,可能因為養殖業,而將這種魚引入了太湖水域。
既然是本土魚,為何許多人對它並不熟悉?甚至錯當成外來物種?
這主要是因為菩薩魚的原產地較小——它是一種亞熱帶魚種,氣溫太低的情況下,會活動緩慢、靈敏性大幅下降,甚至失去生命體徵。
因此在過去,我國長江以南許多地區氣溫太低,並不適合它們生存。
(隨著全球暖化,現在南方大部分地區,都「凍不死」它們了,因此其種群慢慢在南方各地出現)
事實上,如今江河裡出沒的菩薩魚,大都是人工培育的觀賞魚後代。
像上面這位湖州釣魚愛好者,在太湖裡釣起來的這兩條「五彩斑斕怪魚」,應該就是被人放生「寵物魚」。
不過,看起來這些寵物觀賞魚,在太湖這自然水域裡,適應的還不錯。
——相信給它們一定時間,說不定能形成穩定的野生菩薩魚種群。
諷刺的是,在菩薩魚的原產地,其種群卻近乎消失
隨著氣溫變暖,和菩薩魚在全國觀賞魚市場的走紅,這種原本「偏居一隅」的本土野生魚,如今逐漸在全國各地江河中出現。
但另一方面有些諷刺的是,菩薩魚在其原產地廣西等西南地區,已經快要消失了......
「以前小時候家門前的溝裡,到處是這個魚,我們放學了用簍子一下就搞幾十條,養在家裡很好看,半個月不餵東西也不死」
一位廣西朋友曾經跟我們介紹,抓菩薩魚、養菩薩魚,幾乎是他們上小學時候的「日常」,然而等到他們上大學畢業再回老家,發現這種魚忽然全部消失了。
除了在花鳥市場上還能看到一些,野外的田溝、水塘裡,幾乎看不到菩薩魚的蹤影了。
菩薩魚消失之謎
菩薩魚在其原產地的種群變遷,確實非常令人唏噓,而它們的消失,似乎是發生在不知不覺間,令人愕然。
有人認為是羅非魚的入侵導致其滅亡,根據水產資料顯示,羅非魚確實會擠佔菩薩魚的生存空間,甚至會捕食它們。
菩薩魚的體型、兇猛程度都不如羅非魚,在生存競爭中全面落於下風
不過,長江君要說,放大了看,像類似的野生魚種群劇減,在我國近代的生態史上很頻繁,其原因並非外來物種的入侵這麼簡單。
其主要原因,大多還是因為種植業導致的化肥、除草劑使用量劇增......
網友們,你們當地有這種華麗的小魚嗎?
(助力生態,轉發、關注、隨手點個讚都是支持,也歡迎後臺私信我們爆料、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