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會將江河湖泊裡的野生魚帶到各處,因此每當洪水來臨,各地的河道裡往往會多出許多「陌生魚種」。
比如有江西贛州網友反映,當地的一條小河裡,出現一種「硬殼魚」,數量極多且很兇猛!
河道漲水,河道垂釣幾乎全是一種「兇猛怪魚」,有人認為是外來物種
「都是這個東西,(鱗片)很硬的,會咬人勒,一不小心一抓就手流血了,有點像鱖魚那樣」
贛州網友@東西 表示非常的奇怪,當地之前沒見過這種魚,忽然一下子大量出現,這幾天頻繁釣到,有時候一天能釣十幾條....
——這位釣魚人所謂的「咬人」,其實就是被其魚鰓和背刺扎破。
這是啥怪魚,是外來入侵物種嗎?
其實,這是一種本土魚,且是一種兇猛到超出許多人想像的「掠食魚」!
這種全身被堅硬鱗片覆蓋的「小雜魚」,學名叫攀鱸,民間一般叫它過山鯽、巴毛魚等等。
攀鱸魚不僅生命力極強,離水數天能不死,且可以用它堅硬的鱗片、魚鰭支撐身體,在路面行走...
對於攀鱸的「兇殘本性」,這位釣魚人也是感觸很深。
「這個魚還是很好釣,就是太費餌,我帶了兩盒蚯蚓來,釣了一會就吃光了...」
這位釣魚人「周師傅」無奈表示,攀鱸魚吃起餌來就像「不要命」一樣,幾乎連魚鉤帶魚餌一起吞入腹中,很難取出來...
被釣上岸,它們還會「逃跑」
其實攀鱸的「兇殘」,還遠不止於此
——關於攀鱸,長江君在廣東水產市場調研的時候,還聽過一個離奇的故事:有人承包了幾十畝魚塘,投放了大量羅非魚苗,準備大幹一場。
然而,幾個月過去,魚塘老闆卻發現不對勁:魚塘裡的羅非魚似乎越來越少了,且個頭完全達不到預期,這是怎麼回事?
焦急的魚塘老闆將其中一個魚池抽乾後目瞪口呆地發現,裡面羅非魚的數量少的可憐——魚池裡幾乎全是一種「鐵殼小魚」,應該是投放魚苗時混進去的。
可是誰也沒想到,就是這種名叫攀鱸的「小魚」,將羅非魚「吃」了乾淨...
(攀鱸體型比羅非魚小很多,卻能「消滅」羅非魚,在許多人看來這真是個迷)
能「吃光」羅非魚?這種看起來不大的小雜魚,竟有如此「兇殘」?
這一點相信許多釣魚愛好者、漁民能切實感受到:攀鱸多的地方,羅非魚、太陽魚這些牛皮糖一般的外來物種,數量明顯會減少。
——甚至曾有網友腦洞大開,認為可以大量放養攀鱸來遏制羅非魚在廣東、廣西、四川等地的迅速蔓延....
羅非魚、太陽魚的入侵,給我國本土江河生態系統帶來的危害可不小,可惜大部分本土掠食魚,都拿它們沒辦法。
有攀鱸的地方,羅非魚會少很多
放養攀鱸驅除羅非魚為何沒被採用
這聽起來有趣又似乎很有效,為何在現實裡,並沒有大面積推廣?
其實,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攀鱸的兇猛可不只是對羅非魚而言,攀鱸多的地方,本土的其他野生魚比如鯽魚、鯉魚等,一樣會大量消失....
(大量放養攀鱸,相當於無差別攻擊)
不過,這既是一種本土魚,又如此兇猛,為何卻很少見到?
其實,作為一種本土生物,攀鱸魚原來是廣西、雲南一帶的「常規」魚種,四處的水溝、河道裡都能見到,估計許多當地的網友小時候都抓過這種魚。
那為何它們又「忽然」消失了?
主要原因還是水質退化和過度開發,攀鱸雖然生命力強,且繁殖力也不弱,但它有一個致命傷——耐汙能力不強,對水質要求很高。
其實熟悉近代我國江河生態系統演變的朋友,對於這種現象一點不陌生,許多原本強勢的魚種,往往因為人類的影響而逐漸衰減,甚至徹底絕跡,比如白鱘、中華鱘、軍魚等等,令人想想就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