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水華不再令人「談虎色變」—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今年8月,湖北省武漢市楚河爆發藍藻水華,2公裡的河道像塗上了一層綠油漆。作為連通沙湖和東湖的景觀工程,楚河水華事件再次給城市水環境保護敲響警鐘。

據介紹,今年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全球範圍內的藍藻水華問題似乎比往年更突出。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藍藻水華危機,成為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共同命題。

理性看待藍藻水華

藍藻水華是淡水中部分藍藻種類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過度生長,在水面聚集形成浮渣的現象。因形成水華的種類產生藍藻毒素,如最為常見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種肝毒素,被認為是肝腫瘤的潛在促進劑。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已將飲用水中MC-LR(微囊藻毒素LR異構體)濃度限定在1μg/L以下。

「公眾對藍藻水華問題既要重視,但也不要過分恐慌,」在10月23日舉行的第十屆國際產毒藍藻大會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宋立榮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而言,我國藍藻水華研究和治理工作成效明顯,應該理性看待藍藻水華問題,不必「談虎色變」。

據宋立榮介紹,這是國際產毒藍藻大會首次在亞洲召開,共有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等35個國家近250名專家學者齊聚湖北武漢,共同「會診」藍藻水華。

至於為什麼選擇在中國開會?宋立榮認為,一方面是我國水環境汙染引起的藍藻水華問題嚴重,另一方面也由於我國在水華藍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治理經驗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作為水汙染的典型事件,太湖藍藻事件被多次在會議中提起。2007年5月,江蘇太湖暴發了嚴重藍藻水華汙染,造成無錫等地自來水汙染,居民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超市、商店裡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

事實上,類似的事件不只發生在中國。來自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漢斯·波爾教授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說,2014年在美國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由於水華暴發,導致當地150萬人的飲用水受到影響。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在美國、歐洲、非洲等都存在水華暴發和擴散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活動對水環境造成的壓力。」漢斯·波爾認為,水華並不是無法解決,「人們應該對此保持樂觀的態度」。

生態修復任重道遠

近20年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等單位在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國內主要淺水湖泊展開了相關研究和治理示範,成效明顯。

比如從大時空尺度上,解析了我國典型大中型湖泊的藍藻水華的暴發歷程、強度和趨勢;在水華藍藻生物學方面,發現了微囊藻優勢種適應環境的生理和分子機理;在毒理學方面,系統闡明了產毒藍藻的毒物和毒性毒理以及相關分子機理的分析等。

此外,我國科研人員還制定了藍藻毒素的國家標準,研製了一系列用於分析、監測預警和綜合治理的儀器設備與技術。

今年已經72歲的劉永定研究員,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最早從事水華問題研究的專家之一,同時也是國家水專項湖泊主題專家。他在大會上報告了中國藍藻水華和毒素研究的歷史、現狀和展望,同時介紹了他和團隊長期紮根滇池從事水環境治理的成績和經驗。

劉永定認為,從數據分析來看,滇池藻華的強度逐年變小,水華暴發連續發生的時間逐年變短,發生的面積也在縮小,這說明滇池的水環境正在逐漸改善。

「生態系統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遇到極端氣候下還會反覆。」劉永定表示,這需要人們多一點耐心,「如同人生病一樣,有一個治療過程。」

加強水源地的保護

得益於中科院水生所的科技創新,江蘇省無錫市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功研發出藻水分離集成技術及成套設備,解決了富營養湖泊藍藻治理的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的空白。

「我們通過機械打撈,把湖泊的藍藻清除掉,並且變廢為寶,分別做成有機肥、用於沼氣發電和生產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公司董事長胡明明介紹說,目前,他們已經在滇池、太湖、巢湖和三峽庫區建設了14座藻水分離站,並成功將處理後的太湖藍藻出口到了美國,用於製造生物塑料。

在本次大會上,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研究和治理藍藻水華必須有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協作,它涉及到生態學、氣候分析、水文處理、遙感監測和數學模型等多個領域。

「藍藻水華不僅僅只是一個科學問題,它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宋立榮認為,從宏觀的層面來看,全球氣候變暖、水文水動力的變化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改變,將是影響中國水體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暴發情勢的主要因素。

來自英國斯特靈大學微生物學名譽教授蔻德·傑奧弗裡也認為,「每個國家都會面臨藍藻水華問題,中國的情況更為典型。中國近年來推進城市化和農業的高速發展,會廣泛持續地影響淡水水體藍藻水華的暴發格局和強度。」

「城市化導致更多的廢水排入水體,農業中肥料的使用也使水體富營養化加重。」寇德·傑奧弗裡認為,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應控制過多的營養物流入河流湖泊中。

對此,宋立榮認為應該採取「標本兼治、因湖施策」的策略,他表示,生態系統的維護和修復需要對水體結構和功能進行認識,重點要做好水源地的保護,同時要重視我國北方以及西部乾旱缺水等地方的水環境問題。

相關焦點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是周叢照多年來的主要研究領域。「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藍藻,然後加以利用,而不是也不可能簡單地將它徹底消滅。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其生命力非常旺盛。由於前些年淡水湖泊水體受到汙染,藍藻過度繁殖而導致水華,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但另一方面,藍藻也可以消耗大量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還可能用於生產下一代新型綠色能源。
  • 今年重點湖庫暴發藍藻水華風險較大,環境部印發通知部署防控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生態環境部 獲悉,近期,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分析重點湖庫形勢,就防控藍藻水華暴發提出要求。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數據驅動的藍藻水華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大數據挖掘及應用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課題組合作,嘗試將人工智慧方法與水生態問題進行融合,利用概率圖模型方法對我國大中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相關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海洋湖沼學領域刊物Harmful Algae上,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科學認知藍藻水華的演變風險,為大型水體生態系統的長效恢復提供參考
  • 武漢湖泊接連發生藍藻水華暴發及死魚事件
    新華網武漢7月13日電 (記者魏夢佳、黎藜)連日來,武漢的水果湖、南湖接連發生大面積藍藻水華暴發、死魚事件,引發市民高度關注。儘管近年來武漢投入巨資對湖泊實施截汙治理,然而藍藻、死魚依然頻頻發生。「湖泊之痛」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讓湖泊重煥光彩,依然任重道遠。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動態特徵及其機制研究獲進展
    國際學術界對藍藻水華發生機制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對於類似太湖的大型淺水湖泊,其藍藻水華常常是「來無影、去無蹤」,水華的「出現」和「消失」往往呈現較大的時空差異,西方經典的光照調節機制並不能合理地解釋太湖水華「暴發」的現象,使得對太湖藍藻水華開展監測、調查、模擬與預測都非常困難。
  • 利用小球藻防控養殖水體藍藻水華的初步研究
    利用小球藻防控養殖水體藍藻水華的初步研究出處:《當代水產》 作者:張新農 孔苗苗 水產養殖網 2014-06-06 23:40:00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集約化養殖模式的深入推廣,大部分養殖水體常年處於富營養化狀態,水華頻頻暴發,藍藻作為最常見的水華種類之一,已經嚴重製約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 STE:邵克強等揭示藍藻水華厭氧分解對湖泊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富營養化湖泊中的藍藻水華在高溫、厭氧條件下,死亡分解常會引發「湖泛」,對湖泊生態系統結構產生很大的影響,並可能進一步影響到湖泊的水質安全。因此,認識藍藻水華降解過程中細菌群落結構的變化對於了解揭示淺水湖泊營養鹽的微生物循環機理、藍藻水華暴發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探究藍藻水華與水體富營養化共同治理策略
    【4】藍藻水華的研究者有一個基礎的共識--藍藻水華產生的基本條件是水體富營養化。 一、國內外防治藍藻水華的技術1 物理防治方法①機械清除:可以採用動力機械裝置把水體中的藍藻收集之後移出水體,或者用除藻機破碎藍藻群體,控制藍藻數量增殖。
  • 讓農技人員談虎色變的「么蛾子」——草地貪夜蛾
    這種蟲子,就是今年讓農技人員談虎色變的草地貪夜蛾。這是9月6日,河南省滑縣農技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農技人員在田間篩查時,發現草地貪夜蛾實體。草地貪夜蛾為什麼讓專業人員談虎色變?這是因為,這種害蟲危害太大。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美國伊利諾州德保羅大學古生物學家、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Kenshu Shimada說,這提供了一種非常「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不過,他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 許多現代海洋動物,從蝦到鯊魚,都依賴育兒所。紅樹林和海草等較淺的區域富含營養,有助於幼仔成長壯大,直到獨自生存。
  • 安徽啟動2020年巢湖藍藻水華預警應急監測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生態環境廳官網消息,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效監控巢湖藍藻水華情況,確保水質穩定改善和飲用水安全,按照《2020年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方案》及省生態環境廳《關於加強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工作的通知》相關要求,自3月15日起,2020年巢湖藍藻水華預警應急監測工作啟動
  • 失去Y染色體的尼安德特人—新聞—科學網
    檢測結果令人驚訝,與近親德尼索瓦人相比,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與現代人更近似。但先前研究認為,尼安德特人應該和德尼索瓦人的基因近似度更高,也正是因此,人們將這兩個群體與現代人類區分開來。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646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藍藻水華」是個啥?還要動用超聲波才能除掉!水產養殖的鄉親來...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 副研究員 虞功亮:這就是我們從野外分離出的一種藍藻,藍藻長多了以後,它就會在水體表面形成一種堆聚,在水動力的作用,在風的作用下形成一種在表面上大家看得見的一層東西,這層東西,我們把它叫作藻類水華,由藍藻引起的水華,我們就叫藍藻水華。
  • 識藍藻「廬山真面目」 探究藍藻水華暴發之因
    水體的化學因素、物理因素也是藍藻水華暴發的重要外部條件。   從化學因素來看,水體氮磷營養過剩是導致藻華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氮是藻類自身的組成元素,磷直接參與藻類光合和呼吸作用、酶系統活化和能力轉化等過程,兩者都是藻類生長和水華發生不可缺少的。   從物理因素來看,主要有適應的溫度、光照、風力、潮流。
  • 生態環境部:長江經濟帶一些湖泊水生態系統失衡藍藻水華居高不下
    1月5日,國家發改委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趙世新在發布會上表示,儘管長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但長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水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 相鄰胞嘧啶,不再傻傻分不清—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a177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日本侵華戰爭打斷了後續的發掘工作。根據最後整理這些化石的古生物學家、古人類學家胡承志回憶,當時為保護化石,地質調查所決定將化石轉運到美國。 當時胡承志將已發現的全部北京人頭蓋骨及其他重要化石裝在了兩個木箱中,並轉交給北京協和醫學院。標本後來隨美國海軍陸戰隊專列離開北京後,便從此下落不明。